簡介
布魯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細胞內寄生。布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布魯氏菌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傳染性,人感染後會出現長時間流感症狀或引發衰退性疾病。中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其次是牛種布魯氏菌。
布魯氏菌不耐高溫,用於牛奶消毒的巴氏滅菌就可以把它們殺滅。
中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布魯氏菌病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起被國家列為乙類傳染病。
發現歷程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張熱,並與 瘧疾作了鑑別。1860年Marston對地中海弛張熱作了系統描述,且將其與 傷寒相區別。
1886年英國軍醫Bruce在馬爾他島從死於“ 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分離出“布魯氏菌”,首次明確了地中海弛張熱的病原體。
1897年Hughes根據地中海弛張熱的熱型特徵,建議稱“波浪熱”。為紀念Bruce,學者們建議將該病取名為“布魯氏菌病”。
1897年Wright與其同事發現病人血清與布魯氏菌的培養物可發生凝集 反應,稱為Wright凝集反應,從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1897年丹麥Bang和1912年美國學者Traum分別從流產母牛的羊水和豬流產胎兒分離到牛種布魯氏菌和豬布魯氏菌(B.suis)。
1920年由Meyer將牛、羊和豬三種菌同歸於布魯氏菌屬。
1921年 南非的Bevan和1924年Keefer,以及Viviani在義大利,Evans在北美從病人身上分離到牛種和豬種布魯氏菌,從而在流行病學上首次證實了病牛和病豬是人布魯氏菌病的另兩種傳染源。
1953年、1956年和1966年,Buddle、Stoenne、Canmichael又分別發現了綿羊布魯氏菌、沙林鼠布魯氏菌(B.neotomae)和犬種布魯氏菌(B.canis)。
2007年英國科學家從海洋哺乳動物體內分離到鯨型布魯氏菌(B.ceti)和鰭型布魯氏菌(B.pinnipedialis)。
2008年,德國和捷克科學家又發現了田鼠種布魯氏菌(B.microti)。
結構特徵
布魯氏菌為小球桿狀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無莢膜,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莢膜。初次分離時多呈球狀,球桿狀和卵圓形,該菌傳代培養後漸呈短小桿狀。
布魯氏菌細胞膜是一個三層膜的結構,最內層的膜稱為細胞質膜、外層膜稱為外周胞質膜,最外層膜稱為外膜。外膜與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層緊密結合組成細胞壁,外膜含有脂多糖(lipolpolysaccharide,LPS)、蛋白質和磷脂層。
菌屬類別
1985年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季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生物型1~3),牛種(生物型1~7.9),豬種(生物型1~5)及綿羊型副睪種,沙林鼠種,犬種(各1個生物型)。中國已分離到15個生物型,即羊種(1~3型),牛種(1~7.9型),豬種(1.3型),綿羊副睪種和犬種各1個型。布魯氏菌屬依據其宿主的偏好性共分為9個種。但基因和免疫學的證據表明,傳統的六種布魯氏菌之間關係密切,一些微生物學家建議根據基因重新進行分類,將經典的6個種降級為生物型,歸類於羊種布魯氏菌(B.melitensis)。另外海洋哺乳動物布魯氏菌與陸地品種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布魯氏菌菌有A、M和G三種抗原成分,G為共同 抗原,一般牛種菌以A抗原為主。A與M之比為20:1;羊種菌以M為主,M比A為20:1;豬種菌A:M為2:1。製備單價A、M抗原可用其鑑定菌種。
布魯氏菌菌致病力與各型菌新陳代謝過程中的酶系統,如 透明質酸酶、尿素酶、 過氧化氫酶、琥珀酸脫氫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有關。細菌死亡或裂解後釋放內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質。
傳播途徑
布魯氏菌主要感染動物,牛、羊、豬、狗以及駱駝、鹿等動物都可能被感染。布魯氏菌傳播給人最主要的途徑是接觸性傳播,其他途徑包括飲食、接觸患病動物皮毛。通常情況下,這種細菌可能通過三種途徑進入人體:吃了被感染的奶製品或者不熟的路邊燒烤;通過人體的呼吸進入;通過人體表面的傷口進入。
在這三種途徑中,通過呼吸感染並不常見,一般只發生在屠宰場或者培養此類細菌的實驗室中。通過皮膚傷口進入,也往往是屠宰場工人居多。許多野生動物也可能被感染,狩獵者也有一定的感染風險。
對於普通人來說,接觸動物的機會不多,通過這兩種途徑感染的風險很小。喝未經滅菌的生奶,或者這樣的奶製成的奶製品,是普通人感染的主要途徑。
所致疾病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羊感染後,以母羊發生流產和公羊發生睪丸炎為特徵。本病分布很廣,不僅感染各種家畜,而且易傳染給人。
對於人類,布魯氏菌可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馬爾他布魯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也稱為羊種布魯氏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最大。布魯氏菌引起的人類疾病還有以下幾種名稱:馬爾他熱、地中海弛張熱、波浪熱或波狀熱。
人類主要通過為病畜接生羊羔或牛犢等接觸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觸被污染的畜產品,病菌經皮膚、黏膜、眼結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徑感染布魯氏菌。
進入人體的布魯氏菌被中性粒細胞和 巨噬細胞所吞噬,但不被殺滅,成為胞內 寄生菌,沿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生長繁殖後,再侵入血流引起 菌血症。由於內毒素作用,導致患者發熱,隨後細菌進入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形成新的感染灶,再次進入 血液,又出現菌血症而致體溫升高。如此反覆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熱型呈波浪式,臨床上稱為 波浪熱,並容易變為慢性疾病及反覆發作。孕期動物對布魯氏菌最易感,感染後常引起流產,但人感染後不引起流產。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軍在發展生化武器時最先使用布魯氏菌,布魯氏菌也是美軍成功研發的第一個細菌戰武器。
感染表現
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燒為其特點,發燒約2~3周,繼之1~2周無燒期,以後再發燒。常伴多汗,頭痛,乏力,遊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症狀消退後,才出現局部症狀。
腰椎受累後,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後,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少數病人於髂窩處可捫及膿腫包塊;也可產生硬膜外膿腫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同時可伴有肝、脾腫大,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處的關節病變。但大多數發生在腰椎,少數發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關節者。男性病人可有睪丸腫大,睪丸炎症表現。本病有“自愈”趨勢,但歷時較長。未接受治療者復發率約占6%~10%。
病原學檢查
離培養鑑定是診斷布氏桿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從病羊體內或排出物中發現 病原體即可確診。但由於患病動物身體狀態、感染時期和發病過程等原因,往往不易檢查出病原。因此在進行分離培養時,應選擇適宜時機(如產後),採取適宜病料(如胎兒和產後排出物及病羊的網狀內皮細胞等),用適宜培養基分離培養才能成功。一般是將被檢材料接種於兩個同樣的選擇培養基(每100毫升基礎培養基,如血清葡萄糖瓊脂、血清馬鈴薯浸液瓊脂、胰酶消化 蛋白腖瓊脂、血清馬丁湯瓊脂中加入抑菌藥物: 放線菌酮10毫克,桿菌肽25單位,多粘菌素(B6單位)平板,一個置10%二氧化碳(CO2)環境37℃培養,一個置普通溫箱37℃培養,逐日觀察,通常在3-10天可出現生長,然後移植於血清葡萄糖瓊脂純化。
具體研究
布魯氏菌部分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免疫原性研究中文摘要: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的兼性細胞內寄生菌,可以引發世界 範圍內人和牲畜及野生哺乳動物的感染,也是生物武器 研究的熱點。布魯氏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AMOS檢測
常用布魯氏菌疫苗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及AMOS檢測方法研究中文摘要:試驗內容,AMOS-PCR是一種能夠鑑別診斷布魯氏菌病原的一種PCR方法,本 試驗中對其分型鑑定進行了研究。對我國常用疫苗S2、M5、S19、104M使用該方法,並做單一基因的AMOS-P....
PCR快速檢測
布魯氏菌螢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方法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布魯氏菌(Brucella)基因組編碼31kDa核周質蛋白的BCSP31基因設計了布魯氏菌屬螢光定量PCR特異性引物和Taqman螢光探針,最佳化了螢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和 條件。
布魯氏菌BLS-L7/L12重組亞單位疫苗的初步研究
中文 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Brucella.spp)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世界上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人、畜布病存在和流行。在我國布病已波及28個....
布魯氏菌種特異性抗原抗體免疫膠體金試紙條的研製及初步套用
中文摘要: 將牛布魯氏菌雜交瘤 細胞株4B8、1C9、1G9、1E2和羊布魯氏菌雜交瘤細胞株3C6、2D10、1E10擴大培養,製備單克隆抗體。純化後抗體非特異帶消失,抗體效價為1×106萬....
布魯氏菌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和抗原捕捉ELISA方法的 建立
中文摘要: 本研究選用兩株光滑型布魯氏菌B.abortus 544A和B.melitensis 16M,採用熱酚法和酚- 甲醇法提取純化了二者的LPS和O鏈抗原,選擇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和瓊脂糖....
布魯氏菌新型 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中文摘要: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它以發熱,流產為主要症狀,嚴重威脅著人畜健康。全世界每年出現500,000例人布魯氏菌病....
白城地區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病原學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 疾病,流行於世界160多個國家。“近年來在我國畜牧業發展地區”,布魯氏菌病在人、畜間疫情愈演愈烈,範圍逐漸擴大,呈 暴發和流行態勢。
樹突狀細胞在布魯氏菌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聳薰不即靜主要經消化道、 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黏膜以及皮膚傷口感染,引起母畜流產和人的“波浪熱”等疾病。
大量 研究證明:巨噬細胞是布魯氏菌的易感 細胞。
奶牛布魯氏菌的PCR檢測與分子分型研究
中文摘要: 為了調查奶牛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和發病情況,本研究利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和試管凝集試驗(SAT)對浙江省奶牛養殖較為集中的金華地區30個奶牛場28243頭奶牛進行布魯氏菌病原普查,結....
布魯氏菌外膜蛋白Omp39和Omp14的原核表達及其免疫原性鑑定
中文摘要: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布魯氏菌 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臨床上以發熱,流產為主要症狀, 嚴重威脅著人畜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表明,全世界每年出現50萬....
牛、羊布魯氏菌單克隆抗體乳膠凝集試驗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套用
中文摘要: 參考已報導LPS和O-側鏈的提取方法,熱酚法、冷酚法。對牛布魯氏菌(B.abortus 544A)、羊布魯氏菌(B.melitensis 16M)的LPS和O-側鏈進行了提取純化鑑定。
羊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分類上屬於布魯氏菌屬,為非抗酸性,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呈球桿狀。 組織塗片或滲出液中常集結成團,且可見於細胞內,培養物中多單個排列。布魯氏菌在皮膚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數周。 對熱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
YZ-2
布魯氏菌分子標記、毒力缺失疫苗株△YZ-2的研究中文摘要: 當前布魯氏菌疫苗種類 繁多,但各有缺陷。比如不能區分人與動物是人工 免疫接種還是野生菌感染,並且病毒強,返祖現象嚴重,甚至使接種的人與動物發病,而不能廣泛套用,致使當前布魯氏菌病趨年上升。 ....
布魯氏菌的脂肪酸分型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獲得布魯氏菌脂肪酸成分的數據資料,探索脂肪酸分型方法對布魯氏菌進行分型的可能性。 方法選擇布魯氏菌的19個 標準株、7個疫苗株、64個野毒株,經化學方法提取菌體脂肪酸後,用氣相....
預防方法
首先要在旅行當中避免食用或飲用未經消毒的奶、乳酪或雪糕。如果不確定奶製品是否經過消毒,那么就不要食用。此外,在處理動物內臟時應戴上 橡膠手套。傳播事件
東北農林大學感染事件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間,中國東北農林大學28人因使用4隻未檢疫山羊進行實驗而感染布魯氏菌病
加華裔研究員向亞洲出售病原體遭通緝
2013年4月,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女華裔研究員余偉玲(音譯)因夥同同事,向亞洲非法攜帶並試圖出售17瓶病原體遭加拿大通緝 。據稱,該病原體為活的布魯氏菌,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傳染性。據加拿大 食品檢驗局網站顯示,自1984年以來,布魯氏菌沒有在加拿大暴發 。
相關新聞
加拿大華裔女研究員向亞洲攜帶病原體遭通緝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女華裔研究員余偉玲(音譯)因夥同同事,向亞洲非法攜帶並試圖出售17瓶病原體遭加拿大通緝。據稱,該病原體為活的布魯氏菌,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傳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