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由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中的不同血清型感染各種動物而引起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常見的,在公共衛生上有重要意義。該菌屬有58種O抗原、54種H抗原,個別菌還有Vi抗原,包括近2000個血清型。流行於世界各國,常致或腸炎,對幼畜、雛禽為害甚大,成年畜禽多呈慢性或隱性感染。患病與帶菌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經口感染是其最重要的傳染途徑,而被污染的、與飲水則是傳播的主要媒介物。各種因素均可誘發本病。病原介紹
本病菌為且短桿菌,長一至三微米,寬0。5-0。6微米,兩端鈍圓,不形成莢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運動性,為革蘭氏陰性菌。本菌在變通培養基中能生長,為需氧兼厭氧性菌。在肉湯培養基中變混濁,而後沉澱,在瓊脂培養基上24小時後生成光滑、微隆起、圓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門氏菌能發酵葡萄糖、單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麥芽糖、產酸產氣。不能發酵乳糖和蔗糖,因此,從此可與其他腸道菌相區別。
本菌能抵抗力較強,六十攝氏度經一小時,七十攝氏度經二十分鐘,七十五攝氏度經五分鐘死亡。
對低溫有較強的抵抗力,在瓊脂培養基上於-10攝氏度,經115天尚能存活。在乾燥的沙士可生存2-3個月,在乾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四年之久,在0。1%升汞浴液、0。2%甲醛溶液、3%石炭酸溶液中15-20分鐘可被殺死。在含29%食鹽的醃肉中,在6-12攝氏度的條件下,可存活四至八個月。
疾病症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二至五天。急性經過的病狐,表現拒食,先興奮後沉鬱,體溫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攝氏度,輕微波動於整個病期,只有在死前體溫才有所下降,大多數,病狐躺臥於小室內,走動時多拱腰,兩眼流淚,籠子緩緩移動。發生下痢、嘔吐,在昏迷狀態下死亡。一般需五至十小時或延長至二至三天死亡。
亞急性經過後病狐,主要表現胃腸機能高度紊亂,體溫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攝氏度,精神沉鬱,呼吸淺表頻數,食慾喪失。病狐被毛蓬亂無光,眼窩下陷無神,有時出現化膿性結膜炎。少數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病狐很快消瘦,下痢,個別的有嘔吐。糞便變為液狀或水樣,混有大量膠狀粘液,個別混有血液,四肢軟弱無力,特別是後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時後肢不支,時停時蹲,似睡狀。病的後期出現後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的情況下,七至十四天死亡。常出現黏膜和皮膚黃疸,特別是豬霍亂沙六氏菌引起的本病更為明顯。
慢性經過的病倒,消化機能紊亂,食慾減退,下痢,糞便混有粘液,逐漸消瘦,貧血,眼睛塌陷,有時出現化膿性結膜炎。病狐多臥於小室內,很少運動,走動時步履不穩,行動緩慢。在高度衰竭的情況下,經三至四周死亡。
主要種類
主要包括豬沙門氏菌病、馬沙門氏菌病、牛沙門氏菌病、羊沙門氏菌病、禽沙門氏菌病等等。
豬沙門氏菌病
豬沙門氏菌病,又名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症和壞死性腸炎,有時發生腦炎、腦膜炎、卡他性或乾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發生。(一)病原引起本病的細菌主要有豬霍亂沙門氏菌孔清道夫變種,鼠傷寒沙門氏菌、豬傷寒沙門氏菌,此外還有都柏林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它們是一群血清學相關的革蘭氏陰性,可運動,有周鞭毛的兼性厭氧桿菌,沒有莢膜,不形成芽孢,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菌落無色。本屬細菌乾燥、腐敗、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條件下可以存活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細菌可被一般消毒藥(酚類、氯製劑和碘製劑)殺滅。
(二)流行特點本病主要發生於4個月齡以內的斷乳仔豬。成年豬和哺乳豬很少發病。細菌可通過病豬或帶菌豬的糞便、污染的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豬。鼠類也可傳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季節更易發,在豬群中一般散發或呈地方流行。環境污穢、潮濕、棚舍擁擠、糞便堆積、飼料和飲水供應不及時等應激因素易促進本病的發生。
(三)臨床症狀敗血型沙門氏菌病:主要發生於小於4月齡仔豬。常規飲料原哺乳仔豬中很少見。病豬表現為不安,食欲不振,體溫升高。大群發病時,少數死豬尾部和腹部肢端發紫。到敗血型沙門氏菌病發病的第3天或第4天,出現黃色水樣糞便。本病暴發時,發病率很低(通常低於10%),但死亡率很高。
結腸炎型沙門氏菌病:以腹瀉為主要特徵。初期症狀為黃色水樣腹瀉,不含血液或黏液。幾天之內同群中多數發病,典型的腹瀉症狀是一種白色蜂蠟樣腹瀉,可在幾周內復發2~3次。有時糞便帶血。病豬發熱,採食減少,並出現與腹瀉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對應的脫水。病豬的死亡率一般較低。純系種豬群有時可發生異常高的死亡率。
(四) 病理變化敗血型沙門氏菌病:耳、蹄、尾部和腹側皮膚發紺。脾腫大,色暗帶藍,堅度似橡皮,切面藍紅色。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其他淋巴結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淋巴結軟而紅,類似大理石狀。肝、腎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充血和出血。有時,肝實質可見糠麩狀,極為細小的灰黃色壞死點。全身黏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胃腸黏膜可見急性卡他性炎症。
結腸炎型沙門氏菌病:特徵性病變為局部的或彌散性壞死性結腸炎和盲腸炎。盲腸、結腸有時波及迴腸後段,腸壁增厚,黏膜上覆蓋一層瀰漫性、壞死性、腐乳狀物質、剝開見底部紅色、邊緣不規則的潰瘍面。少數病例濾泡周圍黏膜壞死,稍突出於表面,有纖維蛋白滲出物積聚,形成隱約可見的輪環狀。淋巴結特別是回盲淋巴結高度腫脹、濕潤。部分淋巴結乾酪樣變。肝脾不腫,只有末端性充血。
(五)診斷豬副傷寒作為原發性疾病主要發生於4個月齡內的斷乳仔豬,一般呈散發性,飼養管理不良,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才出現地方流行性。特殊情況,如長途運輸後易暴發。臨床上除少數為急性敗血性外,多數為腸炎型。典型特徵是壞死性腸炎。確診需進行細菌分離、鑑定。把肝、脾、回盲腸淋巴結等可疑病料接種到血液和麥康凱瓊脂上培養,24小時後生長出中等大小菌落,菌落在麥康凱瓊脂上無色,接種到三糖鐵瓊脂上,斜面變成紅色,柱為黃色,產H2S的菌株可使培養基變成黑色。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進行生化鑑定和血清學檢查。綜合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細菌學檢查即可確診為沙門氏菌病。
(六)鑑別診斷豬副傷寒與腸型豬瘟相似。臨床上極易誤診。但腸型豬瘟可發生於各種年齡的豬,壞死性腸炎病灶從淋巴濾泡開始,向外發展,因而形成同心輪層狀的紐扣狀潰瘍,突出於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剝脫現象。豬副傷寒的潰湯灶為表面粗糙,大小不一,邊線不齊。二者可依此區別。
(七)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原因。
2、對常發本病的豬群,可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但應注意地區抗藥菌株的出現,發現對某種藥物產生抗藥性時,應改用另一種藥。
3、接種疫苗防止沙門氏菌病。
4、發現本病,立即隔離消毒。
(八)治療對病豬的治療,應在隔離消毒、改善飼養管理的基礎上及早進行。其療效除決定於所用藥物對細菌的作用強度外,還與用藥時間、劑量和療程長短有密切關係。同時要注意有一較長的療程。在為壞死性腸炎需相當長時間才能修復,若中途停藥,往往會引起復發而死亡。常用藥物有:氯黴素、卡那黴素、痢特靈、磺胺類和喹諾酮類藥物。
馬沙門氏菌病
又稱馬副傷寒,由馬流產沙門氏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等引起的一種以孕馬為特徵的馬屬動物傳染病。初產母馬和幼駒易感性更高。流產常發生於懷孕中後期。流產前大多有體溫升高、乳房腫脹、陰道流出血色液體等先兆。流產多為死胎,且呈敗血性病變。胎膜水腫,有出血和壞死區。母畜流產後多數能自愈,少數可能繼發。幼駒感染後多呈敗血症或局部炎症,公畜則為睪丸炎與甲炎。病癒者血清內含有較高滴度的凝集抗體,可作本病的輔助診斷。牛沙門氏菌病
病原多為鼠傷寒沙門氏菌或都柏林沙門氏菌。舍飼青年犢比成年牛易感,往往呈流行性。病犢發燒、停食、虛弱,瀉出的惡臭液狀糞便,常混有血絲和粘液。死亡率高者可達50~70%,一般為5~10%;不死者或出現關節腫脹。剖檢可見出血性胃腸炎與敗血性病變,肝、脾可能有壞死灶。成年較少發生或僅散發,但病後期可能轉為內毒素性。病變多為急性出血性腸炎。孕牛常流產。
羊沙門氏菌病
羊沙門氏菌病(Ovinesalmonellosis)主要由鼠傷寒沙門氏菌、羊流產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引起羊的一種傳染病。以羊發生下痢,孕羊流產為特徵。病原:本病的病原屬於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
流行病學: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各種年齡的畜禽均可感染。主要以消化道感染為主,交配和其他途徑也能感染;各種不良因素君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症狀:潛伏期長短不一,依動物的年齡、應激因子和侵入途徑等而不同。
下痢型羔羊副傷寒多見於15—20日齡的羔羊,病初精神沉鬱,體溫升高到40—40℃,低頭弓背,食慾減退或拒食。身體虛弱、憔悴,趴地不起,經1—5天內死亡。大多數病羔羊出現腹痛、腹瀉,排除大量灰黃色糊狀糞便,迅速出現脫水症狀,眼球下陷,體力減弱,有的病羔羊出現呼吸促迫,流出黏液性鼻液,咳嗽等症狀。
流產型副傷寒流產多見於妊娠的最後兩個月。病羊在流產前體溫升高到40—41℃,厭食,精神沉鬱,部分羊有腹瀉症狀,陰道有分泌物流出。病羊產下的活羔羊比較衰弱,不吃奶,並可有腹瀉,一般於1—7天內死亡。病羊伴發腸炎、胃腸炎和敗血症。
病理變化:下痢型羊可見病羊消瘦。真胃和腸道空虛,黏膜充血,內溶物稀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臟充血,腎臟皮質部與心內外膜有小出血點。
流產型羊出現死產或初產羔羊幾天內死亡,呈現敗血症病變。組織水腫、充血,肝脾腫大,有灰色壞死灶。胎盤水腫出血。母羊有急性子宮炎,流產或產死胎的子宮腫脹,有壞死組織、滲出物和滯留的胎盤。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實驗室診斷。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消除傳染源。
用土黴素或新黴素,羔羊每天30—50mg/Kg體重分三次內服;成年羊每天兩次10—30mg/Kg體重肌肉或靜脈注射。
禽沙門氏菌病
禽沙門氏菌病(Salmonellosisavium)——雞白痢,是一個概括性術語,指由沙門氏菌屬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成員所引起禽類的一大群急性或慢性疾病。沙門氏菌屬是龐大的腸桿菌科的一個成員,沙門氏菌屬包括了2100多個血清型。在自然界中,家禽構成了沙門氏菌最大的單獨貯存宿主。在所有動物中,最常報導的沙門氏菌來源於家禽和禽產品。本屬中兩種為宿主特異的,不能運動的成員━━雞白痢沙門氏菌和雞沙門氏菌分別為雞白痢和禽傷寒的病原。副傷寒沙門氏菌能運動,常常感染或在腸道定居包括人類在內的非常廣泛的溫血和冷血動物,禽群的感染非常普遍。但很少發展成急性全身性感染,只有處在應激條件下的幼禽除外。誘發禽副傷寒的沙門氏菌能廣泛地感染各種動物和人類,因此在公共衛生上有重要性。人類沙門氏菌感染和食物中毒也常常來源於副傷寒的禽類、蛋品等。隨著家禽產業的飛速發展,由於禽沙門氏菌病的廣泛散播,已使它成為家禽最為重要的蛋媒細菌病之一。由於這類感染不受國際邊界的影響,加之很少有不易感宿主,因而全國範圍的控制規劃遇到了許多障礙。禽沙門氏菌病是養禽業各個時期的經濟問題,從生產到上市。因為正常情況下能運動的沙門氏菌常出現在家禽與家禽產品中,因此,它們是那些讓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雞的傳染病。本病特徵為幼雛感染後常呈急性敗血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成年雞感染後,多呈慢性或隱性帶菌,可隨糞便排出,因卵巢帶菌,嚴重影響孵化率和雛雞成活率。
(一)病原學
雞白痢指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禽類感染。雞白痢沙門氏菌具有高度宿主適應性。本菌為兩端稍圓的細長桿菌(0.3~0.5um×1~2.5um),對一般鹼性苯胺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陰性。細菌常單個存在,很少見到兩菌以上的長鏈。在塗片中偶爾可見到絲狀和大型細菌。本菌不能運動,不液化明膠,不產生色素,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分離培養時應儘量避免使用選擇性培養基,因為某些菌株特別敏感。沙門氏菌在下列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如營養肉湯或瓊脂平板。在普通瓊脂、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形成圓形、光滑、無色呈半透明、露珠樣的小菌落。在外界環境中有一定的抵抗力,常用消毒藥可將其殺死。
(二)流行病學
各種品種的雞對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齡以內雛雞的發病率與病死率為最高,呈流行性。隨著日齡的增加,雞的抵抗力也增強。成年雞感染常呈慢性或隱性經過。
火雞對本病有易感性,但次於雞。鴨、雛鵝、珠雞、野雞、鵪鶉、麻雀、歐洲鶯和鴿也有自然發病的報告。芙蓉鳥、紅鳩、金絲雀和烏鴉則無易感性。
一向存在本病的雞場,雛雞的發病率在20%~40%左右,但新傳入發病的雞場,其發病率顯著增高,甚至有時高達100%,病死率也比老疫場高。本病可經蛋垂直傳播,也可水平傳播。
(三)臨床症狀
本病在雛雞和成年雞中所表現的症狀和經過有顯著的差異。
雛雞雛雞和雛火雞兩者的症狀相似。潛伏期4~5d,故出殼後感染的雛雞,多在孵出後幾天才出現明顯症狀。7~10d後雛雞群內病雛逐漸增多,在第二、三周達高峰。發病雛雞呈最急性者,無症狀迅速死亡。稍緩者表現精神萎頓,絨毛松亂,兩翼下垂,縮頭頸,閉眼昏睡,不願走動,擁擠在一起。病初食慾減少,而後停食,多數出現軟嗉症狀。同時腹瀉,排稀薄如漿糊狀糞便,肛門周圍絨毛被糞便污染,有的因糞便乾結封住肛門周圍,影響排糞。由於肛門周圍炎症引起疼痛,故常發生尖銳的叫聲,最後因呼吸困難及心力衰竭而死。有的病雛出現眼盲,或肢關節呈跛行症狀。病程短的1d,一般為4~7d,20d以上的雛雞病程較長。3周齡以上發病的極少死亡。耐過雞生長發育不良,成為慢性患者或帶菌者。
中雞(育成雞)該病多發生於40~80d的雞,地面平養的雞群發生此病較網上和育雛籠育雛育成發生的要多。從品種上看,褐羽產褐殼蛋雞種高。另外育成雞發病多有應激因素的影響。如雞群密度過大,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飼養管理粗放,氣候突變,飼料突然改變或品質低下等。本病發生突然,全群雞隻食慾、精神尚可,總見雞群中不斷出現精神、食慾差和下痢的雞隻,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見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雞隻死亡,數量不一。該病病程較長,可拖延20~30d,死亡率可達10%~20%。
成年雞成年雞白痢多呈慢性經過或隱性感染。一般不見明顯的臨床症狀,當雞群感染比較大時,可明顯影響產蛋量,產蛋高峰不高,維持時間亦短,死淘率增高。有的雞表現雞冠萎縮,有的雞開產時雞冠發育尚好,以後則表現出雞冠逐漸變小,發紺。病雞有時下痢。仔細觀察雞群可發現有的雞寡產或根本不產蛋。極少數病雞表現精神萎頓,頭翅下垂,腹瀉,排白色稀糞,產卵停止。有的感染雞因卵黃囊炎引起腹膜炎,腹膜增生而呈“垂腹”現象,有時成年雞可呈急性發病。
(四)病理變化
雛雞:在日齡短、發病後很快死亡的雛雞,病變不明顯。肝腫大,充血或有條紋狀出血。其他臟器充血。卵黃囊變化不大。病期延長者卵黃吸收不良,其內容物色黃如油脂狀或乾酪樣;有心肌、肺、肝、盲腸、大腸及肌胃肌肉中有壞死灶或結節。有些病例有心外膜炎,肝或有點狀出血及壞死點,膽囊腫大,脾有時腫大,腎充血或貧血,輸尿管充滿尿酸鹽而擴張,盲腸中有乾酪樣物堵塞腸腔,有時還混有血液,腸壁增厚,常有腹膜炎。在上述器官病變中,以肝的病變最為常見,其次為肺、心、肌胃及盲腸的病變。死於幾日齡的病雛,見出血性肺炎,稍大的病雛,肺可見有灰黃色結節和灰色肝變。
成年雞:慢性帶菌的母雞,最常見的病變為卵子變形、變色、質地改變以及卵子呈囊狀,有腹膜炎,伴以急性或慢性心包炎。受害的卵子常呈油脂或乾酪樣,卵黃膜增厚,變性的卵子或仍附在卵巢上,常有長短粗細不一的卵蒂(柄狀物)與卵巢相連,脫落的卵子深藏在腹腔的脂肪性組織內。有些卵則自輸卵管逆行而墜入腹腔,有些則阻塞在輸卵管內,引起廣泛的腹膜炎及腹腔臟器粘連。可以發現腹水,特別見於大雞。心臟變化稍輕,但常有心包炎,其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有關。輕者只見心包膜透明度較差,含有微混的心包液。重者心包膜變厚而不透明,逐漸粘連,心包液顯著增多,在腹腔脂肪中或肌胃及腸壁上有時發現琥珀色乾酪樣小囊包。
成年公雞的病變,常局限於睪丸及輸精管。睪丸極度萎縮,同時出現小膿腫。輸精管管腔增大,充滿稠密的均質滲出物。
(五)診斷
雞白痢的診斷主要依據本病在不同年齡雞群中發生的特點以及病死雞的主要病理變化,不難作出確切診斷。但只有在雞白痢沙門氏菌分離和鑑定之後,才能做出對雞白痢的確切診斷。
(六)防制
雞雛雞白痢的防治,飼養者通常在雛雞開食之日起,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菌藥物,一般情況下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在飼料、飲水中添加藥物的種類很多,人們曾使用過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痢特靈、氯黴素、慶大黴素、氟哌酸等。從多年來防治實踐和細菌的分離、藥敏試驗結果看,以下藥物是比較好的,如痢特靈(0.04%拌料)、氯黴素(0.1%拌料)、慶大黴素(2000~3000U/只,飲水)及新型喹諾酮類藥物。此外還有獸用新黴素防止雛
雞下痢也有很好的效果。而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對雞白痢沙門氏菌可以說幾乎無效。
用藥物預防應防止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更不要一味加大藥物劑量達到防治目的。應該考慮到有效藥物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交替、輪換使用,藥物劑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療程。在上述藥物給藥時除痢特靈投餵時間可長一些(連餵7d,停藥3d後再投餵5~7d),其他藥物只需投藥4~5d即可達到預防目的。
近些年來微生物製劑開始在畜牧業中套用,有的生物製劑在防治畜禽下痢有較好效果,具有安全、無毒、不產生副作用,細菌不產生抗藥性,價廉等特點。常用的有促菌生、調痢生、乳酸菌等。在用這類藥物的同時以及前後4~5d應該禁用抗菌藥物。經大批量的實驗認為,這種生物製劑防治雞白痢病的效果多數情況下相當或優於藥物預防的水平。這類製劑的使用必須保證正常的育雛條件,較好的獸醫衛生管理措施。與雞群的健康狀況也有一定關係。在使用時應從小群試驗開始,按照規定的劑量、方法進行,取得經驗後再運用到生產中去。
育成雞白痢病的治療要突出一個早字,一旦發現雞群中病死雞增多,確診後立即全群給藥,可投與恩諾沙星或氯黴素等藥物,先投服5d後間隔2~3d再投餵5d,目的是使新發病例得到有效控制,制止疫情的蔓延擴大。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對雞群的影響,可以大大縮短病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在防制措施方面,有人曾利用死菌或活菌菌苗控制本病的發生,未獲良好效果,故防制本病發生的原則在於杜絕病原的傳入,消除群內的帶菌者與慢性患者。同時還必須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和隔離制度,其綜合防制措施如下:
1、挑選健康種雞、種蛋、建立健康雞群,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地從外地引進種蛋。在健康雞群,每年春秋兩季對種雞定期用血清凝集試驗全面檢疫及不定期抽查檢疫。對40~60d以上的中雛也可進行檢疫,淘汰陽性雞及可疑雞。在有病雞群,應每隔2~4周檢疫一次,經3~4次後一般可把帶菌雞全部檢出淘汰,但有時也須反覆多次才能檢出。
2、孵化時,用季胺類消毒劑噴霧消毒孵化前的種蛋,拭乾後再入孵。不安全雞群的種蛋,不得進入孵房。每次孵化前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對引進的雞要注意隔離及檢疫。
3、加強育雛飼養管理衛生,雞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經常清潔消毒。育雛室及運動場保持清潔乾燥,飼料槽及飲水器每天清洗一次,並防止被雞糞污染。育雛室溫度維持恆定,採取高溫育雛,並注意通風換氣,避免過於擁擠。飼料配合要適當,保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不用孵化的廢蛋餵雞。防止雛雞發生啄食癖。若發現病雛,要迅速隔離消毒。此外,在禽場範圍內須防止飛禽或其他動物進入散播病原。
4、藥物預防,雛雞出殼後用福馬林14ml/m3,高錳酸鉀7g/m3,在出雛器中熏蒸15分鐘。用0.01%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1~2d。在雞白痢易感日齡期間,用0.02%呋喃唑酮作飲水,或在雛雞粉料中按0.02%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加入磺胺類藥,有利於控制雞白痢的發生。
診斷方法
根據流行病學及病理解剖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最終確診,要進行細菌檢查,可從死亡動物的臟器和血液中分離細菌培養,進行生物學試驗。毛皮獸沙門氏菌病可在生前進行快速細菌學檢查。用無菌操作方法採血,接種於三至四支,瓊脂培養基斜面或肉湯培養基內,在37-38攝氏度溫箱中培養,經6-8小時便有該菌生長,將其培養物和已知沙門氏菌陽性血清作凝集反應,即可確診。
防治措施
為保持心臟機能,可皮下注射20%樟腦油,幼狐為0。5-1毫升。用氯黴素、新黴素和左鏇黴素治療,幼狐為5-10毫克,成年狐20-30毫克,混於飼料中別餵給連續7-10天。加強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飼養管理,對提高仔狐對沙門氏菌病的抵抗力有重要作用特別是斷乳期仔狐的日糧要求新鮮、全價。管理上要求保持小室清潔衛生。
加強獸醫衛生臨督,不允許用沙門菌污染的飼料餵狐。對可疑飼料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後再餵。發現有本病,馬上隔離治療對籠舍用具要嚴格消毒。治癒的狐仍需堅持隔離飼養到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