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稻瘟病又名稻熱病,俗稱火燒瘟、弔頭瘟、掐頸瘟等,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國它同紋枯病、白葉枯病被列為水稻三大病害。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Cav.)引起。在自然條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通過氣流傳播的流行病。1637年,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中,已把它稱為“發炎火”用文字記載下來。日本在1704年也記錄了這一病害。
該病對水稻生產威脅極大,其為害程度因品種、栽培技術以及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別,一般減產10%-20%,重的達40-50%,局部田塊甚至絕收。其為害普遍,常造成慘重損失,甚至顆粒無收。
病原
稻瘟病病原稱灰梨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尚未發現。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叢生,從寄主表皮或氣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個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頂端曲狀,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無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個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腳胞,萌發時兩端細胞立生芽管,芽管頂端產生附著胞,近球形,深褐色,緊貼附於寄主,產生生侵入絲侵入寄主組織內。該菌可分做7群,128個生理小種。
發病過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穀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
發病因素
寄主抗性
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四葉期至分櫱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發病。就組織的齡期而言,葉片從40%展開到完全展開後的2天內最容易發病。穗頸以始穗期最容易發病。
環境因素
在氣象因素中溫度和濕度對發病影響最大,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於發病。氣溫在20-30℃,尤其是在24℃-28℃,陰雨天多,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容易引起稻瘟病嚴重發生。
栽培因素
(1)隨著旱育秧面積擴大,苗期稻瘟發病率有成倍增長的趨勢,由於旱秧覆蓋薄膜後,提高苗床的溫度和濕度,有利於稻瘟病的滋生和蔓延。
(2)大面積種植髮病品種,如果氣候適宜,病害就會大流行。汕優2號、D優63大面積單一種植,嚴重喪失了抗性,會造成病害大流行。
(3)水稻偏施氮肥,稻株徒長,表皮細胞矽化程度低,容易被病菌侵染。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因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
苗瘟
發生於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捲縮而死,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葉瘟
在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分櫱至拔節期為害較重。由於氣候條件和品種抗病性不同,病斑分為四種類型。
1、慢性型病斑
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漸擴大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這種病斑發展較慢。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種上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片兩面都產生褐色霉層,條件不適應發病時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3、白點型病斑
感病的嫩葉發病後,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不產生孢子,氣候條件利其擴展時,可轉為急性型病斑。
4、褐點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只產生於葉脈間,較少產孢,該病在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
節溫
常在抽穗後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後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發生早的形成枯白穗。僅在一側發生的造成莖稈彎曲。
穗頸瘟
初形成褐色小點,放展後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
穀粒瘟
產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斑,可使稻穀變黑。有的穎殼無症狀,護穎受害變褐,使種子帶菌。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良種
根據稻區生態條件、耕作制度和品種類型頗有不同,而且稻瘟菌小種組成又因地而異因時而變,因此,選用抗瘟良種必需因地因時制宜。
目前,推廣面積較大的,早秈有雙桂1號、矮梅早3號等,中秈有滇瑞408、叢蘆51等,晚秈有青華矮6號、浙麗1號、雙桂36等,晚粳長白7號、中花8號、中花9號、秀水48、城特232等。有望作為後備抗病品種的還有滇瑞306、谷梅2號、黑殼粳、81—107、牡交77—15l等。
加強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一般應當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矽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等),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後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
處理病谷、病草
(一)收穫時
對病田的病谷、病稻草應分別堆放,儘早處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應處理完畢。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
(二)種子處理
用20%三環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並妥善處理病稈,儘量減少初侵染源。
藥劑防治
根據預測和田間調查,特別注意噴藥保護高感品種和處於易感期的稻田,在葉瘟發生初期應及早施藥控制發病中心,並對周圍稻株或稻田施藥保護,以後根據病情發展及天氣變化決定繼續施藥次數。一般可隔3—5天施用一次,共施1—2次。
施藥重點應放在預防為害性大的穗頸瘟上,而通常穗期發病的菌源主要來自葉瘟,所以應在控制葉瘟大流行的基礎上,於孕穗末期、始穗期及齊穗期各施藥一次。如果天氣繼續有利發病,可在灌漿期再噴一次。
大田防治
根據當地預報及時檢查田間症狀。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補穗肥,多施農家肥,節氮增施磷鉀肥,防止偏施遲施氮肥,以增強植株抗病力,減輕發病。
治理方案
方案一
將稻瘟康或稻瘟康Ⅱ號按500倍液稀釋,進行全株均勻噴霧,以不滴水為宜,7天用藥一次。
方案二
病情嚴重時,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號35ml兌水15公斤,均勻噴霧全株,7天用藥一次。
特效藥
加收熱比
其劑型為21.2%的可濕性粉劑。該產品屬對稻瘟病有預防作用的“熱必斯”與對稻瘟病有治療作用的“加收米”的復配產品,防病效果特別顯著,一般都在95%以上,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選藥劑。
施寶靈
其有效成分為“丙硫脒唑”。該菌劑為無色無自的乳白色膠狀懸劑,有10%與20%兩種劑型,該菌劑對水稻苗瘟、葉瘟、穗頸瘟等防治效果均可達90%以上,還可兼治水稻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對人畜低毒,使用安全,屬新一代殺菌劑。
滅病威
該菌劑為多菌靈與硫磺的復配劑型,兼具內吸與保護殺菌雙重功能,對稻葉瘟防治效果在90%以上,對穗頸瘟防治效果在85%以上,還可兼治水稻紋枯病等。
瘟特靈
為三環唑與硫磺的復配劑型,成品為灰白色粘稠狀懸浮液,對稻瘟病防治效果與三環唑相當,但防治成本相對較低。
爆發案例
2011年7—10月,龍川、從化、廉江、紫金、乳源、肇慶、陽江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稻瘟病侵害,江西宜春、浙江等地稻農種植宣傳為“高產抗病”的品種也大面積發病。
龍川每年水稻種植面積為55萬畝,常規年份因稻瘟病產生的損失就達到年總產量的5%,按畝產900斤、每公斤3元來算,保守估計每年的損失大約在740萬元左右。
盤點最可怕的生化武器
我們的世界中存在很多知名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生化戰爭也就是利用它們摧毀敵人。20世紀上半葉,德國和日本使用了生化武器:炭疽膿皰。美國、英國和俄羅斯也紛紛開始了生化武器的研發。今天,根據1972年的生化武器公約和日內瓦議定,生化武器被禁用。然而即使一些國家早已銷毀了庫存的生化武器,並停止了研究,但威脅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