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桿菌(Bruc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細菌,無莢膜,觸酶、氧化酶陽性,絕對嗜氧菌,可還原硝酸鹽,細胞內寄生,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記憶體活。布氏桿菌屬有馬爾他布氏桿菌(羊型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牛型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林鼠布氏桿菌、綿羊布氏桿菌等六種。布魯氏桿菌可寄宿在綿羊、山羊、豬、牛和狗等動物身上,人類通常通過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進食受污染的肉類或奶製品而遭感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較罕見,其病徵與流行性感冒相似。

基本信息

簡介

布魯氏桿菌布魯氏桿菌
美國將布魯氏桿菌視為一種“生物恐怖主義”威脅,加拿大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消滅布魯氏桿菌,但部分國家(包括中國)仍不時出現這類病菌。美國軍方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製造生化武器時使用過布魯氏桿菌,後因無效而停止使用。病原體是通過感染的動物(人畜共患病)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進行傳播的。開始發病時會伴隨著中度發燒,急性發作時夜間發燒會加重,肝大、脾大或淋巴結腫大是這個時期的特徵,體溫波動式的間歇性發燒是馬爾他布氏桿菌和豬布氏桿菌感染的特徵。疾病不會自行痊癒或轉變成慢性病,對於慢性疾病,臨床症狀有很多種,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臟器系統,骨骼或關節的病變,感染組織中可觀察到具有組織學特徵的肉芽腫。細菌性心內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有生命危險。臨床上,在布魯氏桿菌病的晚期可能出現喪失勞動能力、臥床不起、神經或精神病方面的症狀。

引發疾病

詳解布魯氏桿菌感染髮作詳解布魯氏桿菌感染髮作
布魯氏桿菌病又稱波浪熱,簡稱布病,是布氏桿菌所引起的,以長期發熱、關節疼痛、肝脾腫大和慢性化為特徵的傳染病。布病主要由染病的家畜引起人們的感染,主要家畜有綿羊、山羊等,而黃牛、水牛、奶牛及豬也可引起發病。引起人們發病的職業主要有接觸羊羔產仔、屠宰病畜、接觸病畜的皮毛、擠奶等;此外,食用了含布氏菌的牛奶、奶製品、水和肉類,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塵埃也可引起布病的發生,但是布病不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布病最初表現為高燒不退,臨床醫生不能明確發病原因,經規範的抗生素治療不見好轉。這是因為布氏桿菌躲在人類的細胞內繁殖,藥物難以達到,用藥後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布病的治療不徹底容易引起復發,所以爭取第一次發病就徹底治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發病半年後就可能轉變成慢性。嚴重的患者會發生關節變形,肌腱萎縮,肝硬化,形成殘疾或不育,喪失勞動能力等。因此,如果病人經長期抗生素治療高燒不退,要及時到市級疾控機構進行化驗,爭取儘早確診,規範治療。

醫學病理

病菌由皮膚黏膜侵入,先在局部淋巴結內繁殖,形成病灶再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病菌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帶到肝、脾、骨髓,形成新病灶,並反覆入血,形成波浪熱及全身臟器損害,由於變態反應及病原菌主要在細胞內繁殖,抗體及抗菌藥不易進入,故難以根治。病損幾乎涉及所有器官和組織,以肝、脾、淋巴結、骨髓等單核吞噬系統為最,基本病變為炎症和肉牙腫,並可有纖維變性,致使肝硬化和骨關節畸形。

感染途徑

第一種途徑,通過很細小的傷口侵入的。
第二種途徑,在解剖感染了布魯氏桿菌的牲畜時,病菌有可能會形成氣溶膠,可以通過口腔、眼結膜感染其他人。
第三種途徑,口腔感染,比如在手沾染了感染布魯氏桿菌的牲畜屍體後,再吃東西也會感染。

感染症狀

感染症狀感染症狀
(1)運動系統:關節肌肉疼痛。出現膝關節、腰、肩、髖、肘等關節痛。
(2)神經系統:可引起神經乾涸神經根的損傷,導致神經痛。出現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3)呼吸系統:部分患者發生間質性肺炎而出現咳嗽。
(4)消化系統:急性期病人個別因肝臟損害較重,而出現尿黃、鞏膜黃染、肝區不適、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
(5)泌尿生殖系統:男性患者因睪丸炎或附睪炎而出現睪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現精索神經痛,以致出現陽萎、遺精、性機能減退等。
女性患者可出現乳房腫痛、腰痛、小腹痛、月經不調、閉經或流血過多,白帶過多、性慾減退、早產、流產、死胎等表現。還可發生腎炎、腎孟腎炎、膀胱炎。

人體症狀

首先出現的症狀是發燒,體溫可達38—40度,不同人發燒的熱型差別較大。有的人體溫並不太高,波動於37—38度之間,持續時間長,處於長期低熱狀態;有的人體溫呈波浪狀,即高熱幾天,體溫降下來幾天,又開始高,反覆多次,所以布病又稱浪狀熱。還有的體溫忽高忽低,早晚變化大,病情兇險,呈弛張性發熱等等。當前主要是長期低熱者多。另一個特點是患者多汗,尤其發病初期更為明顯,晚上汗更多,汗質粘稠,多出現在頭胸部等。患者還經常出現骨關節疼痛、腫脹等。男患者易出現睪丸腫大(單例),女患者可有月經不調、流產、白帶過多等。發病初期不明顯,體溫逐漸下降時骨關節症狀相繼出現。疼痛或骨關節活動障礙的部位多見於大關節。如,腰、骶、髖、肩、肘、膝等關節。常易誤診為風濕病。給布病患者查體時還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結腫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腫大等。其他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類似於感冒。總之,布病無明顯特徵性表現,症狀是多種多樣的。

牲畜症狀

牛:該病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症狀是流產,常發生在第6—8周,流產時分泌物為灰白色,流產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惡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產的胎兒產前多已死亡,後期生產的犢牛體弱不易成活。已流產過的母牛如果再流產,一般比第一次流產時間要遲,且易引發胎衣滯留,引發子宮炎,長期不育。如流產不發生胎衣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後可能再度流產。公牛常見的是睪丸炎,睪丸腫大疼痛,觸之堅硬。布魯氏桿菌病還可造成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和腕關節出現跛行。有時有乳房炎的輕微症狀。羊:發病症狀與牛相似但不如牛明顯。母羊的流產發生於第3—4個月。公羊發生睪丸炎及附睪炎。其他症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豬:流產多發生於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後胎衣滯留現象少見,子宮分泌液8天內消失。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睪丸炎及附睪炎,全身發熱,局部疼痛不願配種。較少見的症狀還有患豬皮下膿腫、關節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發生後肢麻痹。

預防方法

宣傳資料宣傳資料
(1)加強檢疫提倡自繁自養,不從外地購買家畜。新購入的家畜,必須隔離觀察一個月,並做兩次布魯氏桿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合群。每年配種前,種公畜也必須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配種。養殖場每年需做兩次檢疫,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地點及飲水場,嚴禁與健康畜接觸。(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地區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在檢疫後淘汰病畜的基礎上,第1年做基礎免疫,第2年做加強免疫,第3年做鞏固免疫,從而達到淨化畜群的目的。(3)嚴格消毒對病畜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及各種飼養用具等,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溶液、10—20%石灰乳、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產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處理。病畜的皮,用3—5%來蘇兒浸泡24小時後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糞便發酵處理。(4)病畜處理病畜以淘汰為宜。確需治療者可在隔離條件下進行。對流產伴發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經剝離後的病畜,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隱性病畜,在良好的隔離條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從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後隔離餵消毒乳和健康乳,經檢疫為陰性後,送入健康群,以此達到淨化疫場目的。

治療方法

(1)四環素類抗生素,並用鏈黴素治療:四環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為一療程,可重複1-2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第一療程時並用鏈黴素。成人每日1克,他兩次肌肉注射。(2)利福平,並用強力黴素治療: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兩次口服,並且每天早晨口服強力黴素200毫克,連服6周。(3)磺胺治療:複方新諾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連服2周,以後每天2次。3周為一療程,可治2-3個療程,療程間的間隔5-7天。用此類藥治療後有一定復發率。(4)對症治療:除抗生素治療外,應以對症治療。如失眠者可服用鎮靜藥,關節痛、頭痛等可服鎮痛藥,高燒者可輔以物理降溫或服解熱藥等。對慢性布病無特效藥物治療。我國一般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狀複雜,不同人表現不同。有的以過敏症狀為主,有的以內分泌紊亂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醫生應依不同情況予以適當治療。

感染事故

2010年12月19號的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造成了東北農業大學28名師生感染。這次實驗分為解剖,肢解,最後觀察羊內臟。整堂解剖課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下午,它的結果卻是:28人感染嚴重布魯氏桿菌傳染病。 2011年6月,東北農業大學做出了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報告》,免去動物醫學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等人的職務。校方願意承擔治療的全部費用,並“根據患病學生三個療程結束後的治療結果,充分聽取患病學生和家長的意見訴求,儘快拿出賠償等善後問題的解決方案。”

非法偷運北警方攔截

2013年4月,加拿大皇家騎警首次公布,尼爾森和身為同事的華裔妻子於偉玲於2010年10月在渥太華機場準備飛往中國時被警方截停。警方在尼爾森行李攜帶的一個兒童午餐袋內搜出17個裝有病原體的小藥瓶和一些山羊血,後證實小藥瓶盛載的是活的布魯氏桿菌。

2014年8月13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前首席研究員、加拿大傑出傳染病學家克勞斯•尼爾森在法庭承認,他兩年前企圖將危險細菌走私到中國。尼爾森和於偉玲隨後在機場被捕,但於偉玲事後逃逸。尼爾森的犯罪動機仍然未明,他不惜拋棄自己傑出科學家的名聲和32年的職業研究生涯,鋌而走險竊取國家財物和走私危險物品。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盤點最可怕的生化武器

我們的世界中存在很多知名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生化戰爭也就是利用它們摧毀敵人。20世紀上半葉,德國和日本使用了生化武器:炭疽膿皰。美國、英國和俄羅斯也紛紛開始了生化武器的研發。今天,根據1972年的生化武器公約和日內瓦議定,生化武器被禁用。然而即使一些國家早已銷毀了庫存的生化武器,並停止了研究,但威脅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