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勵吾

林勵吾

林勵吾,廣東汕頭人,物理化學家。長期從事石油化學、合成氣化學等方面的催化劑、催化過程及有關的套用基礎理論研究,在多相催化作用的理論和實際套用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長期以來,他對我國石油化工和C1化學催化新技術的開拓及有關催化理論的概括和創新都作出了貢獻。 2014年12月10日12時04分,林勵吾因病醫治無效,在大連逝世,享年85周歲。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林勵吾 林勵吾

林勵吾,中國物理化學家,林勵吾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勵吾在催化學科領域潛心研究了幾十年,林勵吾在當選中國勞動模範後,繼續自己的化學研究。直到76歲的林勵吾仍然繼續自己的工作,不過承擔第一線工作比較少,林勵吾只保留了化物所諮詢委員會主任頭銜,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里重大項目、重大規劃的決策當參謀而不直接參與。另外,76歲的林勵吾還擔任中國化學會主辦的刊物《催化學報》主編。林勵吾工作還有帶研究生,到2009年1月為止,林勵吾帶研究生在學的還有八九人。在外人看來是枯燥的催化學,在林勵吾眼中卻覺得催化學很有趣,林勵吾認為,催化學和在文學作品中形容一樣:某件事成了一對年輕人談戀愛的催化劑。衛星上天、宇宙飛船遨遊。哪一個領域的重大進步都少不了催化科學的“催化”。直到2009年1月為止,林勵吾院士不僅對催化基礎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天然氣及套用催化實驗室的工作了如指掌,而且始終緊跟該學科發展的前沿。林勵吾認為,做研究工作的話,一般的人都喜歡看結果,往往是有些你沒想到的東西,它所給你提供的信息比你想到的東西還要印象更深、還要更有啟發。所以我就覺得失敗跟成功的關係,就是允許你失敗的地方,你要多失敗;不允許你失敗的地方,這時候就是要萬無一失了,那就不能夠失敗。

林勵吾最在意學生的德行,林勵吾認為,要做他的學生,首要條件必須要做一個正派的人。林勵吾認為,一名導師,應把學生的成就看作自己的成績,把學生的成長視為自己的責任。林勵吾說,它和學生們感情深厚,林勵吾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不少東西。林勵吾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是出名的攝影愛好者,2002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50周年慶的時候,還專門給林勵吾辦了攝影展。 林勵吾愛拍花,一年四季110種花,在林勵吾的《百花集》相冊里都有照片。大連的星海灣的壯麗景色也被他收入鏡頭,林勵吾說,這些照片可以用來記錄大連日新月異的變化。散步、游泳、打球、聽音樂是林勵吾的最大的興趣。

林勵吾不單在化學作研究,林勵吾在天文、地理、氣象、環保的科普讀物也廣泛涉獵。這不是是為了解悶,也不是為了放鬆。是為了使眼光不能被催化給箍住。林勵吾認為,只有單方面的知識是很難創新的,好多創新的念頭不是來源於專業書籍和業內信息,而很多是受這些仿佛不相關的雜書的啟發。林勵吾覺得科普工作對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很重要。

人物簡歷

林勵吾 林勵吾

1929年10月14日 生於廣東省汕頭市。

1949-1952年 在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畢業。

1952-1965年 在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壓加氫室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課題組長;1965-1979年任副研究員、課題組長、多相催化研究室副主任;1979-1992年任研究員、多相及金屬催化研究室主任。

1982年 任遼寧省科協常委。

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 任《催化學報》主編。

1995年 任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79-1987年 任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委員。

人物經歷

投身祖國

1949年,林勵吾入讀浙江大學,當時正好是中國解放的時候,林勵吾很年輕,只想怎么樣給中國國家建設能夠發揮作用。當時,當然也可以選理科、也可以選工科,林勵吾當時覺得好像工科應該更快地、更直接地能給中國國家建設去發揮作用,所以林勵吾選擇了工科。1952年,林勵吾和他的同學們提前一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奔赴中國各地,滿懷激情地投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化建設之中。當時林勵吾和他的同學們建設第一個五年計畫,1952年開始,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林勵吾和他的同學們就把4年的課程壓成3年,學完以後提前畢業。就這樣,23歲的林勵吾回響號召,來到了渤海之濱的中科院大連石油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成為一名實習研究員。到2009年1月為止,石油被化學界認為是中國國民經濟的血液。然而,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原油產量還不到10萬噸,是中國需求量的1/10左右。貧油,深深地困擾著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林勵吾剛到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就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合成人造石油。人造石油起源於二戰時期的德國,傳統的做法是在200到300個大氣壓的高壓下處理煤或煤焦油,來製成人造液體燃料。然而,這個過程既複雜,費用又高,而且極易發生事故。在當時在的技術條件下,按這個辦法生產人造石油是難以實現工業化的。林勵吾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研究用改進催化劑的辦法,在70個大氣壓下,把煤焦油加氫裂化製造人造液體燃料的實驗。這在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是沒有先例的大膽構想。

挑戰權威

1958年,著名人造液體燃料專家、前蘇聯一位學術權威來中國訪問,聽到這個構想後,認為這簡直是異想天開。異想天開的林勵吾決心向權威挑戰,在中國完成中壓加氫的試驗。他帶領一班年輕人經過反覆的探索,終於攻下了這個難關。大慶油田的發現使得林勵吾他們放下了剛剛獲得成功的人造石油工作,轉而把目光投向了從大慶原油中生產極具中國國防價值的航空煤油的研究開發之中。從研究所到大慶,林勵吾記不清往返了多少趟。從實驗室到中試,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無數次的失敗。當時,這樣一個大的高壓加氫裝置,可能是在中國從來沒有搞過的。200個壓力,這么高的壓力、這么大的裝置,所以很多問題都是過去沒有經驗的。就是一面設計,一面憑著研究的經驗不斷地來探討、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是非常嚴格的,要求是只能成功,不能夠失敗,失敗是不可想像的。經過五年多的努力,1967年元旦,他們設計的30萬噸航空煤油生產裝置正式開工了。1986年南京烷基苯廠首次用林勵吾和他的同事發明的新型催化劑進行工業試驗,獲得成功。

獲得成功

之後,林勵吾一直從事石油煉製、石油化學和合成氣化學等方面的催化劑、催化工藝以及有關套用基礎理論的研究。在不同的時期,他不斷地調整科研方向,不斷開展新的課題,不斷地開拓催化領域,也不斷催化自己的科技人生。到2009年1月為止,資源、能源匱乏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課題。發展環境溫和的催化劑,改造污染嚴重的化工生產過程,並在資源、能源最佳化利用的基礎上,同時保持環境和生態的平衡,是林勵吾正在研究的課題。林勵吾認為,催化反應的發現與套用已經超過了100年,在此期間,合成氨和石油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個題目短期內解決不了,但作為長期的,2020年以後這種東西可能會變得很重要了。林勵吾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他本人做不成了,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做不成了,他學生的學生再做,他們一代一代做下去,肯定能做成。

退休生活

林勵吾被訪問中 林勵吾被訪問中

林勵吾在78歲的時候已經是退休了,他用自己熟悉的專業術語解釋了自己的養生觀, 身體的保健實際也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勤於鍛鍊、心情愉悅,身體就會產生健康的反應。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做好,它就會成為疾病的催化劑,催生疾病。 搞了大半輩子科研的林勵吾院士,生活態度也非常嚴謹,十分注重身體健康,散步、游泳、打球、聽音樂,這些年輕時的愛好他一直保持至今,而在諸多愛好中,他最喜歡攝影。走進林勵吾的家,精美的照片隨處可見,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很多初次登門者常以為這些是出自名家之手,仔細觀看後才發現都是林勵吾的作品。 但在這些作品中,出現最多的要數嬌艷的鮮花,一年四季110種花,在林勵吾的《百花集》相冊里爭奇鬥妍。而且他拍攝的花卉作品,都是鮮花怒放時的千姿百態,林勵吾認為,這種姿態給人一種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感覺,看著心裡就舒坦。 林勵吾在大連,經常拿著專業的照相設備,在花草叢中專注地拍攝,在公園、廣場的花草叢中,海濱、山邊的優美景色里,經常可以看到林勵吾步履矯健的身影和俯仰側身的拍攝姿態,穿梭於鮮花盛開的大自然中,定格於色彩斑斕的秀色里,欣賞著美麗的風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對身體是鍛鍊,對精神是陶冶,絕對是很好的養生手段。最令林勵吾高興的還是照片洗出來的時候,每每看著自己的拍攝成果,聽著妻子或朋友們的稱讚,林勵吾感到十分高興,林勵吾退休後,已經成了單位和鄰里聞名的“攝影家”。

林勵吾退休後,除了是聞名的“攝影家”,林勵吾還是業餘的“游泳家”,從出生地廣東汕頭到遼寧大連,林勵吾一直沒有離開過大海,因此他對大海和游泳有著特殊的感情。林勵吾認為,游泳是一項全身運動,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能得到鍛鍊,尤其在大海里搏擊風浪,對心理素質也是一種鍛鍊。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怡然自得,林勵吾在緊張的學術生活與愉快的平民生活之間,找到了健康的平衡。

成就及榮譽

脫離貧油狀態

60年代以前,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為了儘量減少對進口油料的依賴,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當時的重要研究任務之一,就是以煤焦油、頁岩油,甚至煤為原料來合成人造石油。林勵吾當時承擔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尋找合適的催化劑來使煤焦油通過加氫裂化反應而製造汽油和煤油等液體燃料。在國外,當時德國和蘇聯也進行過煤焦油催化加氫的研究,一般要在1.5萬~2萬千帕高壓氫氣下才能有效地製得人造液體燃料。但林勵吾知道,要使用這樣高的反應壓力,在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難以實現工業化的。因此,他開展了在7000千帕條件下的煤焦油加氫裂化制人造液體燃料的試驗。這種中壓煤焦油加氫的構想,那時候在國外和國

林勵吾 院士 林勵吾 院士

內都是很大膽的想法。當時有一位前蘇聯人造液體燃料專家聽了林勵吾的工作介紹之後,曾輕蔑地說,要在約7000千帕條件下進行煤焦油加氫,真是異想天開。但是,林勵吾沒有被這位權威嚇倒,他堅持實踐第一的思想,認真地在催化劑和反應工藝上進行反覆探索,終於在催化科學家何學綸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中壓煤焦油加氫的研究課題,並在工業裝置試驗成功。這時,我國發現了第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人造石油研究暫時變為次要。於是,林勵吾又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研究開發我國石油煉製催化新技術的工作中。

那時候的林勵吾,還不過30歲,已經在研究工作中顯示了勇於開拓、急國家之所急、勇挑重擔的思想作風。

有了豐富的大慶石油,並不等於就解決了我國的石油產品供應問題,因為還要有先進的石油煉製技術,才能從大慶原油中生產出國家需要的多種多樣的油料。在60年代初,我國的噴氣飛機用的航空煤油就非常短缺,仍然要靠從前蘇聯等國家進口。而前蘇聯卻突然斷絕了對我國的供應。由於大慶原油屬於石蠟基的油,所製得的航空煤油餾分冰點在-50℃左右,而合格的航空煤油則要求冰點低於-60℃。要從大慶原油製得合格的航空煤油,最好的途徑是對大慶重油餾分進行“加氫異構裂化”。而這種技術的關鍵是要研究出同時具有加氫和異構裂化兩種特殊功能的催化劑。當時,國外的大石油公司也正在全力以赴地對這個課題開展研究。林勵吾了解到了國家的這一急需,就毫不猶豫地把解決這個課題作為自己的任務,決心要和國外同行一比高下。

開闢石油新路

當時國外的關鍵技術資料大都處於嚴格保密狀態,可供參考的資料不多。林勵吾並沒有把研究思路寄托在抄襲國外的技術訣竅上,而是通過獨立思考來開闢自己的研究途徑。加氫異構裂化催化劑的特點是要同時具有催化加氫、異構化和裂化三種反應性能,一般認為,加氫反應依賴於催化劑的金屬組分,而異構化和裂化則與催化劑擔體的酸性強弱有關。當時催化化學中流行的一種理論,認為在這種所謂“雙重性”催化劑上,金屬組分與酸性組分各自形成分立的催化活性中心。林勵吾根據自己在煤焦油加氫裂化研究的實踐,參考國外文獻,加上觀察和思考,認為雙重性催化劑上活性中心的形態實際上比這種理論概括更複雜和更多樣化。為了更深入系統地掌握加氫異構裂化催化劑以及它所催化的加氫異構裂化反應的實質和內在規律性,以便從理論的高度來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和同事張馥良一起,對有關文獻資料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電子(金屬組分)—酸性(擔體)相互作用和雜交”的理論,其中心思想是:①金屬與擔體相互作用形成複合中心;②金屬的加氫性能越強,相互作用後越有利於異構化的選擇性,而擔體的酸性越強,則相互作用後越有利於裂化反應的選擇性。他的這個“雜交中心”理論,比傳統的“分立中心”理論能夠更全面合理地概括和解釋文獻上的有關資料和數據,因而更能代表真實的規律性。林勵吾在這個理論思想指引下,不到兩年的時間,研究成功了我國第一代加氫異構裂化催化劑,代號為219催化劑。這個催化劑,其性能與當時國外幾家大石油公司推到市場的同類催化劑不相上下,而其製造方法則完全是我們自己創新的。

林勵吾與愛人楊亞書 林勵吾與愛人楊亞書

當時的石油工業部領導對219催化劑的研究成功給以了高度的評價,並決定以219催化劑為基礎,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在大慶石油化工總廠建立我國第一套30萬噸/年規模的加氫異構裂化裝置。這是我國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如此大型的石油加氫裝置。林勵吾在石油工業部專門成立的“工程指揮部”的領導下,作為技術主要負責人,擔負起從催化劑到反應工藝的中試、裝置投產的全過程中的科學技術指導工作,並在流程開發過程中,提出了在一個反應器內裝填219-甲和219-乙兩種根據反應最最佳化原理調變的催化劑的創造性設計(國外同類裝置在多年之後才採用這種設計)。這套裝置在1967年正式順利投產,生產出了國家急需的、合格的低凝固點航空煤油。從此,中國人在航空煤油的生產上,真正完全立足於自己的資源和自己的技術,再也不受任何人的牽制了。據統計,這套裝置從1967到1985年的18年間,為國家創造利稅達4億元。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這一研究成果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

林勵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過不公正的對待,並被下放到農村。1972年,重新回到這個研究所,他痛心地發現,原來我國已經躋身於國際水平的一些煉油技術,如“輕油催化重整”技術,國外已經又有了很大的發展,而我國仍然踏步不前。當時我國石油公司開發成功了“多金屬重整催化劑”,被認為是煉油技術的一個劃時代的突破,我國石油部也準備組織“多金屬重整”的技術會戰。林勵吾抱著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的一貫信念,毅然投入了這個課題的攻關研究。為此,他又一次在全面系統歸納分析國內外文獻設計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我國自己特點的研究方案,並與石油部兩個研究所、三個工廠聯合研究成功我國第一代鉑—銥—鈰/氧化鋁多金屬重整催化劑。其後,這個催化劑成功地套用到了大連石油七廠的15萬噸/年的重整裝置上,使我國的輕油重整煉油技術迅速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這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2年的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打破工業壟斷

在多金屬重整催化劑的攻關研究剛要結束的時候,一個新的挑戰又出現在林勵吾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打破國外石油化工公司在關鍵的工業催化劑上對我們的壟斷。我國在70年代中期就陸續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而製造合成洗滌劑原料烷基苯的生產裝置是當時從美國引進的一套大型石油化工裝置,其中長鏈烷烴脫氫催化劑是關鍵技術之一。這種催化劑是美國UOP公司的壟斷產品,UOP公司只出售烷基苯生產裝置,催化劑則只能向UOP公司購買。這種鉑—錫/氧化鋁催化劑價格很貴,使用壽命又比較短,不斷購買這種催化劑需要耗費相當多的外匯。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這種關鍵催化劑的壟斷,林勵吾主動迎接了這個難度很大的挑戰,終於首創了絡合製備鉑—錫/氧化鋁催化劑的新方法,製備出了我國自己的長鏈烷烴脫氫催化劑,並且與有關單位合作,實現了工業生產。從此,我國的長鏈烷烴脫氫催化劑,實現了全部國產化。經過工廠生產的實踐檢驗,我國自己製造的催化劑,其性能不但優於當時由UOP公司引進的DEH-5型催化劑,而且達到了1986年UOP公司推出的DEH-7型最新一代催化劑的水平。這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國家發明三等獎、中國石化總公司一等獎和輕工部二等獎。10年來,該催化劑已在國內外同類型工廠廣為套用。

主要論著

1 林勵吾,梁東白,蔡光宇等.石蠟基石油餾分臨氫異構化催化性能研究.燃料化學學報,1965,6:193

2 林勵吾,吳榮安,白玉珩等.絡合法鉑—錫催化劑的特性及其脫氫性能的研究.石油學報,1980,1:73

3 楊維慎,林勵吾.無機陶瓷膜的製備及其在催化中的套用.Ⅰ.多孔氧化鋁膜的製備及氣體分離性能.自然科學進展,1993,3(2):182

4 Lin Liwu,Wu Rongan,Zang Jingling, et al. The active sites on Pt-Sn catalysts and their selectivity in n-hexane reactions. Proc. 8th Inter.Congr. Catal.Ⅳ. Berlin: Verlag Chemie,1984. 555

5 Yang Weishen,Lin Liwu,Fan Yining, et al. Surfac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upported bicomponent catalysts.Catal.Lett.,1992,12:267~276

6 Tang Cailin, Zang Jingling, Lin Liwu. Role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on methane oxidative coupling over CaO and Sm2O3 catalysts.Appl. Catal. A:General, 1994,115:243~256

7 李新生,徐傑,林勵吾(主編).催化新反應與新材料.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