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0年6月21日,陳一堅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1942年,隨父親教學的學校遷往福建省南平縣。
1948年,高中畢業後報考福建師範大學物理系並被錄取 。
1949年,陳一堅得知廈門大學航空系開始招生,在福建師範大學物理系就讀的他,投奔廈門大學,三個志願都填了“航空系” 。
1950年,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航空系合併,陳一堅從廈門大學轉入清華大學。
1952年9月,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之後被分配到哈爾濱飛機製造廠(哈爾濱122廠)設計科,修理在抗美援朝前線受損的飛機,仿製蘇聯伊爾-28 輕型轟炸機(至1956年12月)。
1956年12月,中國組建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被選中赴瀋陽工作(至1961年8月)。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夏,在南昌繪出了初教六的總圖。
1961年8月,前往國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機身室工作,擔任主任(至1964年5月)。
1964年5月,隨徐舜壽從瀋陽調到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603所)(至1980年8月)。
1980年8月,被航空工業部任命為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兼總設計師。
1982年,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飛豹”(殲轟7)飛機型號總設計師(1988年12月14日“飛豹”在西安首飛成功,1998年飛豹正式列裝服役) 。
1986年1月,擔任航空工業部與航天工業部飛機設計顧問。同年底,研製成功7760CAD/ CAMM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及管理系統。
1989年1月,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
1999年1月,擔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同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01年1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2005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成立,陳一堅擔任榮譽院長 。
主要貢獻
科研成就
•研究綜述
陳一堅主持參加了多個型號飛機的設計和研製,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某型號飛機總設計師,打破舊的設計規範體系,採用諸多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使飛機達到國家要求的戰術技術指標,並組織幾十個廠所成功地完成了研製任務,填補了中國此機型的空白 。
•科研獲獎
截至2017年,陳一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 。
時間 | 項目 | 獎勵 |
1986年 | 7760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及管理系統(7760CAD/CAMM)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1999年 | “飛豹”(殲轟7)飛機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學術論著&手冊
截至2017年,陳一堅主編了《飛行結構強度分析手冊》、《飛機結構耐久性及損傷容限設計手冊》、《現代飛機設計》等,撰寫了“‘飛豹’飛機研製工作總結報告”等。
出版時間 | 著作名稱 | 擔任職務 | 出版社 |
1982年 | 《第25部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 | 主編 | 西安重型飛機設計研究所 |
1987年 | 《微觀斷裂力學》 | 合著 | 西安重型飛機設計研究所 |
1989年 | 《飛行器結構強度分析手冊》 | 主編 | 西安重型飛機設計研究所 |
1989年 | 《飛機結構耐久性及損傷容限設計手冊》 | 總編 | 北京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 |
1992年 | 《現代飛機設計》 | 譯著總校 | 國防工業出版社 |
1996年 | 《飛機設計手冊》 |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 航空工業出版社 |
人才培養
陳一堅多次應邀返回母校並進行多次專題報告,還身體力行地在關懷著母校航空學科的發展 。
榮譽表彰
1999年陳一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來源 |
1991年03月至 | 中國航空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
1992年01月至 | 國防科工委全國武器裝備系統工程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 |
1993年12月至 | 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飛機設計顧問組顧問 | |
2001年01月至 | 中國力學學會特邀理事 | |
2001年1月至 | 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 |
2001年03月至 | 國防科工委航空器總體和結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 |
2003年01月至 | 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 |
2003年01月至 | 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 | |
2004年01月至 |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 |
2007年01月至 | 科技部大型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委員 | |
2007年01月至 | 中航工業集團戰略諮詢委員會顧問 | |
2009年01月至 | 國防科技工業局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 |
2013年10月至 | 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
個人生活
陳一堅的父親叫陳昭奇,曾受聘於福州國立高級職業學校教務主任,後來又進入福州大學機械系任教授 。
人物評價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陳一堅為祖國航空科研事業建言獻策的激情絲毫未減,經常應邀出現在國內高校的學術演講和報告會上。用自己的經歷給新一代飛機設計師和航空愛好者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他矢志不渝、奮發拼搏、為國鑄劍的激情所到之處感染一片 。 (《光明日報》評)
從陳一堅院士身上不僅看到了一個科技工作者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作貢獻的一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個科技工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赤子之情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