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

桂花雨

《桂花雨》是當代台灣女作家琦君的文學作品之一。

原文欣賞

桂花雨桂花雨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
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檐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儘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桂花樹不像梅樹那么有姿態,笨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它不與繁花鬥豔。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吃花”在詩人看來是多么俗氣?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故鄉是近海縣份,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來颱風啊。”她擔心的第一是將收成的稻穀,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遭,嘴裡念著,“只要不來颱風,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搖桂花”對於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雲腳長毛,就知道要來颱風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
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裡,曬上好幾天太陽,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壠,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壠賞桂花。“賞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滿覺壠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幾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 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艾,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
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作者簡介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本是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曾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多種,主要著作《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等。
個人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另外,成名作為《外婆的澎湖灣》的台灣民謠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她同時
同時她也是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應該說,課文的題目給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於故鄉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後寫了離開家鄉後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
讀著這篇文章,感覺到桂花的香氣瀰漫在字裡行間,作者的思鄉情也縈繞在心頭,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且溢滿字裡行間。
選編這篇課文,目的是使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略讀課文粗知大意,並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乾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瀰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裡。它的香,已不受季節的束縛,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
②可是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
“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事實上,是不是像母親說的這樣呢?我們不妨看一看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那么,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怎么樣呢?“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顯然,從香氣上看,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小山上因為樹多,更顯得濃郁。
那,為什麼母親要這樣說呢?“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穫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裡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
③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我們不能無視這個“又”字。這個“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只是這次母親的話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深深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她的生命,成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這恐怕是作者難忘家鄉桂花的真正原因。
(2)對詞語的理解。
姿態:姿勢。課文中說桂花樹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是說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如梅樹姿勢優雅好看。
浸:課文指桂花的香氣濃郁,向四周瀰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氣里似的。

教案設計

《桂花雨》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生活美好的回憶。課文以“桂花雨”為題引起人們很多美好的遐想。作者文筆清新、自然,感情豐富、真摯,全文充盈著桂花香。其中“搖花樂”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這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些情感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用適當的語氣、語調錶達出來,教師可作適當的示範。母親對故鄉的懷念是本文的難點,教師可通過充分地朗讀和對文本的擴充幫助學生理解體會。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對家鄉的懷念。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設計理念: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閱讀教學永恆的主題。“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是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感悟、體驗,從而得到語言訓練,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真正實現閱讀是“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
學習目標: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對家鄉的懷念,
3、能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這句話的閱讀感受。
教學準備:教師收集桂花(數量較多)輕音樂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引發閱讀期待
師:同學們,“雨”歷來為文人騷客所鍾愛。歷史上以寫“雨”而傳誦久遠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作是以“雨”為主題的呢?
生背誦曾經學過的詩作。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桂花雨》卻與以往寫雨的文章不盡相同。這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呢?你能從課題中推想到課文可能會寫些什麼嗎?
點評:引導學生通過對課題中的有效信息產生疑問,誘發他們探究文本的欲望,從而激發他們與文本對話的期待。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大意
師:同學們的推想是否和課文的內容一致呢?請大家打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邊讀邊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翻看課後的生字表。
學生學習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
師:消滅了“攔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通順,更流利。請大家把書立起來讀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重複,不讀錯音,不讀破句子。行不行?
採用指名讀,小組讀等形式讓學生匯報讀書情況,師生相機評價。
師:大家已經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真棒。現在老師想請大家靜心地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師:把自己思考的結果與小組的同學交流,聽聽小組同學的意見,如果意見不同,互相討論討論。
點評:在初讀時,教師安排大量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對文本有大致的了解,為學習下文做好必要的鋪墊。
三、再讀展示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這一段。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展示,其他同學參與評價。
交流感受:通過朗讀,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點評:在初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閱讀,真正作到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四、學寫生字
五、總結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抄寫課後的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難忘的時光,今天,我們就一起伴隨著琦君清新的文筆走進作者的童年,一起去感受童年裡的那份“花香”“花樂”。
點評:導入簡潔明了,直接指向本堂課的學習任務。
二、精讀感悟
師深情描述: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儘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我”為什麼那么喜歡桂花?桂花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哪些樂趣呢?
(一)引導學生體會朗讀課文體會桂花香味迷人
1、現在正值八月中秋,正是桂花盛開的時節。你們家有桂花樹嗎?桂花開了嗎?誰願意給我們大家談談你家的桂花?
學生自由談桂花盛開的景象。(從花色,花香等方面)
2、桂花的花兒雖小,可它的香氣卻能——“香飄萬里”。
3、仔細讀讀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桂花香氣迷人。(理解“浸”)
4、孩子們你們喜歡這么美,這么香的桂花嗎?試一試,把你們對桂花的喜愛之情通過你們的朗讀表達出來。
(二)重點理解搖花時的樂趣。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么美,這么香的桂花飄飄悠悠地落下來,落在我們的頭髮上,落在我們的頸脖上。你們的心情怎么樣?
1、(放輕音樂)學生輕聲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2、哪句話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這下,我可樂了)
3、說說,我為什麼“樂”了?
體會“我”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理解“老是”)
4、“我樂了”有哪些表現呢?誰願意到前面來給我們大家演示一下?
5、孩子們,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用心靈一起來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樂。(放輕音樂,老師在教室里撒發桂花,陣陣花雨從空而落)
6、孩子們,香嗎?美嗎?面對此情此景,你們有什麼話想告訴老師嗎?
7、你們能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告訴老師你此刻的心情嗎?
點評:創設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內讀書,更有利他們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重點句的含義
1、(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
2、母親為什麼會認為“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難道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鄉的桂花香嗎?
3、外地的桂花到底是怎樣的呢?請看作者原文中的描述。(出示原文中對杭州桂花的描述)事實上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嗎?請你讀讀課文,再讀讀作者原文中對杭州桂花的描述,找找理由,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邊讀邊進行比較,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4、事實上桂花的香氣是一樣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為多,更顯得香氣濃郁些。我們是用鼻子來分辨香氣的,那母親是用什麼來分辨香氣的呢?
故鄉的桂花與母親結下了怎樣的情緣呢?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有關詞句。(桂花給家人帶來了怎樣的歡樂)
5、理解體會母親這句樸素的話中,蘊涵著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點評:通過對課文的擴充,讓學生明白並不是花不如故鄉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對故鄉的親。
三、比賽誦讀,內化語言
童年的歡樂,思鄉之情在字裡行間流露無遺,令人回味久長。文章不長,你們能把他背下來嗎?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次誦讀比賽。能不帶書更好。不能全文背誦的,也可以自己喜歡哪一段就誦讀哪一段。準備一下。
點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學生們精讀課文之後,再次用朗讀來匯報自己學習的效果。
四、課後遷移,升華認識
介紹學生課外閱讀琦君的其他作品。如《煙愁》、《月光餅》、《鄉思》等,進一步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自評:
本教學設計的特色在於:
反璞歸真,以“讀”為本
在本課的設計中充分地體現了教師本著以讀為本原則,教學以讀為主。在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通過對文章中重點詞句的朗讀感悟,領悟作者的情感;學完全文,組織學生誦讀課文,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憑藉教材,創設情境
這是本設計的一個亮點。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課前收集了大量桂花。在引導學生突破“搖花樂”這一重點時,在教室里布置桂花雨這一情境,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歡樂,讓學生在文本與現實的對應關係中體會意境,自我感悟,讓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輕鬆、愉快、高效的學習。
務本
首先是務學生這個“本”,整個教學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務文本這個“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資源,整個教學緊扣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領悟文本。
求實
本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樸實,沒有多媒體,沒有其他的手段。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將學生領入了童年那美好的時光中。
教師還注意擴充文本,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句子,教師將文本擴充,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更輕鬆地領悟文本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