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副業
(fùyè)bywork/sideline副業一般指主業以外的生產事業;指種植(即狹義農業)、林、牧、漁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種植業
是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事業。
林業
對森林的種植、養育、保護、採伐以及對林木產品的採集和加工。這樣的生產部門叫做林業。畜牧業
在牧區,牧民靠放牲畜而取得產品;在農耕區,農民靠飼養牲畜來獲取產品,這樣的生產部門,都可統稱為畜牧業。漁業
在水域中進行天然捕撈,或者人工養殖有價值的水生生物的生產部門,稱為漁業。含義
在中國農業中,副業有兩種含義:①指傳統農業中,農戶從事農業主要生產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在多數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業,以飼養豬、雞等畜禽,採集野生植物和從事家庭手工業等為副業。
②在農業內部的部門劃分中,把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外的生產事業均劃為副業。
後一種含義的副業包括的內容有:
①採集野生植物,如採集野生藥材、野生油料、野生澱粉原料、野生纖維、野果、野菜和柴草等。
②捕獵野獸、野禽。
③依附於農業並具有工業性質的生產活動,如農副產品加工、手工業以及磚、瓦、灰、砂、石等建築材料生產。這部分工業性生產活動,按照中國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統計規定,包括生產大隊辦的工業、生產隊辦的工業和農民家庭經營的手工業(商品部分)。當時隊辦工業(含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兩級辦的工業)尚處於萌芽階段,規模小,生產項目少,因此被列入農業中的副業範圍之內。經過20年的發展,隊辦工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生產項目增多,其產值已占了副業產值的絕大比重。80年代初,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決定,今後不再把村辦工業(原大隊辦的工業)和村以下合作經濟組織辦工業(原生產隊辦的工業)列入農業中的副業之內,其產值也不計入農業總產值中而計入全國的工業總產值中。
中國有豐富的副業資源,農民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時間和分散的資源、資金髮展副業,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滿足社會需要和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副業生產,特別是其中的採集和捕獵對自然資源的狀況影響較大。因此,發展副業時,注意保護自然資源和維護生態環境十分重要。
副業也指代人們除了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進而參與其他工作,而其他的工作在此就稱為副業。
陝西副業民俗
一、養蠶關中一帶,流傳著關於養蠶的許多諺語,例如:“養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種得一畝桑,可免一家荒”,“清明前餵蠶,四十五天賣大錢”,“小滿三日見新蠶”,“大麥發了黃,農家養蠶忙”,“春蠶宜火,秋蠶宜風”,“春蠶不吃小滿葉,夏蠶不吃小暑葉”,“寧叫蠶老葉不黃,不叫葉盡蠶不老”,“早趕晚趕,四十五天作繭”。
陝西省養蠶有許多禁忌,清代《豳風廣義》一書對此記述道:“蠶室一切禁忌開列於後:蠶屬氣化,香能散氣,臭能結氣,故蠶聞香氣則腐爛,聞臭氣則結縮。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諸香,並一切蔥、韭、瑾、蒜、阿魏等臭物,並有臭氣之物,皆不可入蠶室。忌西南風;忌燈火紙燃於室內;忌吹滅油煙之氣;忌敲擊門窗、箔槌及有聲之物;忌夜間燈火射入蠶室窗孔;忌酒醋入室並帶入灑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熱忽著猛風寒冷;忌側近舂搗;忌蠶室內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忌正寒驟用大火;忌放刀於箔上;忌不潔淨人入蠶室;忌水潑火;忌燒皮毛諸骨臭物;忌當口迎風窗;忌一切腥臭之氣;忌燒石灰之氣;忌燒硫磺之氣;忌倉猝開門;忌高拋遠擲;忌濕水人桑葉;忌飼冷露濕葉及乾葉;忌沙燠不除。以上諸忌,須宜慎之。否則蠶不安箔,多遊走而死。”
二、磨房
磨房,也寫作“磨坊”,即磨麵粉的作坊。分畜力帶動的和水力帶動的兩種。磨是用圓石盤做成的,所以被民間視為“一盤龍”,叫作“青龍爺”。舊時,每逢天旱,民間有向磨求雨的習俗。用畜力帶動的磨房,一般使用毛驢。牲畜工作期間,戴有眼罩,以免眩暈。水磨房中,供奉的神是太上老君、財神、河神。相傳太上老君的坐騎是青牛,所以忌諱手執鞭子的人入內,以免驚嚇青牛。另外,還忌諱孕婦、產婦進入磨房。三、釀酒舊時,酒除了燒房(酒坊)生產的以外,還有農家自釀的。富平縣的“石凍春”酒,就是其中一例。
三、石凍春,早在一千年前就享有盛譽,被人們公認為是我國主要佳釀之一。唐代李肇《國史補》寫道:“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唐朝鄭谷在《贈富平李宰》一詩中說:“易得連宵醉,千缸石凍春。”明清兩代,富平縣民間仍在大量釀造石凍春,作為待客佳品。入民國後還有人會釀。今天它已經絕跡了,但《辭源》仍專條記述此酒。
據該縣老人回憶,石凍春的釀造方法是:1、備料。主要用料有:蘆葦葉、竹葉、夏蓮嫩葉、蒲公英等。採料必須鮮而且嫩。2、作曲。到十冬臘月上凍之後,將備好的各種料煮熟晾冷之後,拌到小麥糝子裡。然後將糝子裝在石槽或木製模予中,再用石頭砸實。放在40℃左右的熱炕上,使其發酵變黑,就成了酒麴。3、釀造。以三斤麥子、一錢曲的比例搭配後,按照一般做酒的方法釀成酒,儲於缸內。在水中加入木瓜、山梔、棗仁、二花、杏仁、花椒後煮熟,攪進酒里。最後用泥將缸口封嚴。這樣凍上一冬後,到來年元旦(今春節)時啟開酒缸,就成了石凍春酒。
做石凍春酒有許多講究,例如,水必須清澈乾淨,這樣做出的酒味道醇正、清香。操作時忌有人亂說亂問,忌小孩跟隨。人們不準小孩喝石凍春酒,說是喝了會跌跤。當地有民諺說:“五個杏仁八顆椒,下到酒里娃不喝,神仙喝了跌幾跤”。
釀酒(漢代畫像石摹本)
四、熬鹽
熬鹽,曾經是富平、蒲城兩縣間垴泊灘一帶農民從事的副業。垴泊灘,古代叫鹽池澤,橫亘東西,周長20里。灘內地勢低洼,地面為鹽漬土,到處白茫茫一片,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可熬鹽。
舊時。附近的農民常進入灘內,搭起臨時居住的席棚,並建起灶,安上鹽鍋。這種鍋口徑三尺,深約六寸。灘內有因歷年取土而挖的許多坑,坑中積有雨水。鹽民們挖來土,撒進坑中,使鹽分溶進水中。等水中鹽分充足後,將水澄清,舀進鍋里,點燃炭火煎熬。水乾涸後,鹽便結晶在鍋底。這種鹽叫“灘鹽”,也叫“鍋巴鹽”。由於價錢便宜,窮人喜歡食用。據說吃這種鹽可以不患癭病(大脖子病)。但由於清朝政府禁止販運私鹽,從山區來的鹽販便在渭南、臨潼、華州(今華縣)一帶等候,而不親自來垴泊灘取貨。鹽民們將產品裝進小車,在刀客掩護下,乘船運過渭河,帶入鹽販的住處。
五、打靛
靛,指靛青。深藍色,是化學染料出現之前,中國普遍使用的一種天然還原型染料。靛青是用藍草的葉子製造的,其製造過程叫“打靛”。
打靛需四個靛池。其中兩個叫“泡池”,圓形,直徑一丈,深七尺左右;一個叫“倉子”,也叫“打池”,正方形,邊長六尺,深三至四尺;另一個是“走池”,即沉澱池,長二丈,寬六尺,深三尺左右。另外還得在靛池周圍留有相當的空地,以備晾曬靛青用。
藍草長成後,主家往泡池倒進水。接著在某日早晨,趁露氣未於之際,帶人割足藍草,隨即投入泡池。此後,得有專人住在現場,隨時觀察泡池,掌握髮酵情況,以防藍葉過爛,出現使人傷心的局面。常言道:“吃一頓飯,壞一池靛”,就是這個道理。等到池水發綠,中間向上泛氣泡,用手指研藍葉,感到既不硬、又不過爛時,靛即熟了。此時就得馬上開始打靛。
打靛的指揮者,叫“池神”,由有經驗的人擔任。打靛開始後,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們,以最快的速度,使用秤(一種採用槓桿原理製成的提升工具)和木桶,將泡池中的靛水打上來,倒人打池。“池神”舀一定數量的石灰水倒入打池。此後,眾人站在打池周圍,手拿木耙(一根木棍,頂端裝有木板)翻攪打池裡的靛水。也有由一些十五六歲的男孩裸體人池,用身體翻攪靛水的。民謠中說“打靛哩,胡濺哩”,即是這種勞動場面的寫照。人們經過反覆翻攪,使石灰水和靛水混勻,加速其化學反應過程。“池神”通過眼觀、手摸判斷石灰水和靛水的反應效果。若效果欠佳,“池神”便指揮人們加靛水或石灰水。當達到最佳效果後,“池神”便命人撥開木楔,取掉檔板,將打池裡的靛水放進沉澱地。
打靛時,人們所唱的勞動號子叫“打靛歌”。舊時,耀縣城西錦陽川里的打靛歌是:
領:咳……合:打靛靛呀,吃麵面呀,咳呀噢嗬咳呀!收大藍呀,割小藍呀,咳呀噢嗬咳呀!咱窮人呀,為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川道里呀,實在忙呀,咳呀噢嗬咳呀!脊背水呀,打磑子呀,咳呀噢嗬咳呀!搶收種呀,腰子彎呀,咳呀噢嗬咳呀!汗水流了,一河灘呀。咳呀噢嗬咳呀!上官路呀,往東看呀,咳呀噢嗬咳呀!官路通的,耀州城呀。咳呀噢嗬咳呀!出東門呀,往東瞅呀,咳呀噢嗬咳呀!東岸子有個藥王山呀。咳呀噢嗬咳呀!藥王山呀,是寶山呀,咳呀噢嗬咳呀!青石台台,有千萬呀,咳呀噢嗬咳呀!鐵獅子呀,馱旗桿呀,咳呀噢嗬咳呀!黑虎靈官,站兩邊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天門呀,實在高呀,咳呀噢嗬咳呀!老婆娃娃,換口氣呀,咳呀噢嗬咳呀!一下子上到轉角樓呀,咳呀噢嗬咳呀!《千金方》子刻上頭呀。咳呀噢嗬咳呀!莊家漢有病不用愁呀。咳呀噢嗬咳呀!藥王爺坐在大殿上呀,咳呀噢嗬咳呀!紅袍加身,好威風呀,咳呀噢嗬咳呀!三炷香呀,點著了呀,咳呀噢嗬咳呀!敬我藥王,顯神靈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年四季,保平安呀,咳呀噢嗬咳呀!風調雨順,有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咳咳咳咳,路上看呀,咳呀噢嗬咳呀!路上過來個騎驢的呀,咳呀噢嗬咳呀!新媳婦呀,頂蓋頭呀,咳呀噢嗬咳呀!尖嘴下巴,在外頭呀。咳呀噢嗬咳呀!掌柜的擔的飯罐罐呀,咳呀噢嗬咳呀!白蒸饃來紅豆子飯呀,咳呀噢嗬咳呀!吃飽了呀,好好乾呀,咳呀噢嗬咳呀!好乾呀,美美地乾呀,咳呀噢嗬咳呀!
打靛這一天,主家須拿出酒肉招待所有參加打靛的人,否則是不體面的。
靛水經過沉澱後,排掉浮水,即成乳狀,再經過晾曬,成為豆腐塊狀,這就是靛青。此時如有買主,即可出售。若無,便用瓷瓮裝起來,以待價而沽。
制靛需要大量人力和資金。因此從事這種副業的,都是富裕戶,貧苦人家是沒有力量的。民諺中說:“窮不離蒜,富不離靛”,就是這個道理。如今,化學染料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已經很少有人種藍,打靛者也不見了。
六、採集
採集,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事業之一。直到如今,依然是山民的一項重要副業。
秦嶺、大巴山一帶,溝深林廣。有些地方野生纖維、野生藥材、野生油料、野生水果及其它野生經濟植物俯拾皆是。山民們利用農閒時間,經常從事採集業,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太白縣已經成批出產的特產中,有黑木耳、蘑菇、猴頭菌、菖蒲、豬苓、黨參、黃芪、貝母、山萸、杜仲、五味子等。山陽縣盛產二花(金銀花),素有“二花之鄉”的雅號,鎮坪縣有“巴山藥鄉”之美稱。
山民們很重視採集野生藥材的工作,他們中間流傳這樣的諺語:“要得家中有,採藥不丟手”,“要想把福享,藥筐不離膀”,“要得富,開藥鋪”。這個“開藥鋪”,指家中堆滿採集來的藥材,有點像藥鋪而言。有些地方曝曬或加工藥材時,忌貓、狗、豬看見,以為家畜身上有“穢氣”,會使藥材變得不再靈驗了。
舊時,採藥人經常祭祀的神祇,是藥王。但各地供奉的藥王並不相同,太白山區祀唐朝初年的名醫孫思邈,洛南縣為武則天時的御醫韋善俊。但正史中無韋善俊的名字,他可能是《舊唐書》中的韋慈藏。另有一些地方,把孫思邈稱作藥王,將韋善俊稱為“藥聖”,同時供奉。
本省將秋季的採集活動,又叫做“小秋收”。
七、條編
農村中的許多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是用樹木枝條編織而成的。民諺中說:“柳編簸箕槐編筐,玉米皮能編花樣樣”。柳條去皮,叫“白條”,主要編織生活用具,如笊籬、針線笸籮、柳條箱。柳條留皮叫“黑條”,編織生產工具,如筐、糞籠、背兜等。榆林地區靖邊等七縣是柳編出口的生產基地。其產品工藝精細,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遠銷30個國家和地區。人們讚美道“靖邊姑娘手手巧,柳編出口銷路好”。洛川縣的簸箕,已有200年生產史。
八、草編
紫陽等縣因山大坡陡,容易傷鞋,穿布鞋不合算。草鞋既便宜又不打滑,晴雨皆宜,所以人們都喜歡穿。有支歌讚美草鞋道:
麻耳草鞋兩朵花,穿上猶如把翅插;
又利水,又耙滑,爬坡過河最利灑,
啥鞋都難比上它!
農村幾乎家家都備有“草鞋扒子”,就是由5根小木棍組成的打草鞋工具。打草鞋多在雨天或夜間進行。草鞋可用龍鬚草打,這種鞋軟和,但不耐穿。其它原料有:稻草、紅麻、野麻、布條、桑皮、棕絲等。
以前,龍鬚草主要用來編織草鞋、草繩、如今,出現了多種新產品,如門帘、涼蓆、地墊等。山陽縣色河鋪鄉陸家灣村、銀花鄉寺背村,家家戶戶都用龍鬚草編織地墊,遠銷省內外,成為當地農民一項重要收入。
九、彩繪泥塑
陝西省民間彩繪泥塑的歷史十分悠久。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寫道:“承平時,鄢州(今富縣)田氏作泥孩兒,名天下,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一對至值十縑,一床至值三十千;一床者,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無絕大者。”可見早在北宋,陝西省民間泥塑製造工藝已達很高水準。如今鳳翔縣的產品因別具一格,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縣彩繪泥塑的產地,主要是紙坊鄉六營村。相傳600多年前,明太祖的大軍進入陝西,趕走蒙元統治者後,一部分官兵留在陝西省屯田。後來撤消了兵屯制,他們便在當地安家落戶,成了農民。其中某部穴營的駐地,便成了今天的六營村。有些士兵本來是江西景德鎮瓷匠,變成農民後,由於六營村不產高嶺土,無法燒制瓷器,只好利用農閒時間,塑些泥人出售。為了使泥人好看些,就用各種顏色裝飾。此後屢經改進,便形成了現在的彩繪泥塑。如今,六營村家家戶戶都有在農閒時間製作泥塑的習慣。人們公認這兒是陝西省的“彩繪泥塑之鄉”。
鳳翔彩繪泥塑的生產過程,分十多道工序,如選土、捶泥、捏塑、制膜、翻坯、整修、上底粉、彩繪、上色等。坯子的主要原料,是摻有紙漿的精細黃土。其產品,有100多個品種,可分為三類:一為圓雕式,內空外實,如立人、臥牛等;二為浮雕式,只彩繪一面,如虎頭掛片、孫悟空掛片;三是圓雕與浮雕綜合式,如罐、筒。有趣的是,業餘藝人們彩繪老虎形象時,並不自然主義地再現虎身上的斑紋,而是將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畫在虎身上,以象徵“四季平安”;或者畫上佛手、桃子,以寓多壽多福之意。這種彩繪泥塑的造型特點,是誇張洗鍊。色彩艷麗明快。
當地民眾相信,虎頭掛片具有懲惡衛善、避邪納福的功能。所以,他們喜購買此種掛片美化房間。當親戚、朋友的幼兒過滿月、過生日時,他們常贈送虎頭掛片作為賀禮。圓雕式的彩繪泥塑,是當地孩童們的重要玩具。
十、油坊
關中一帶,將油坊、豆腐坊、粉坊合稱為“三坊”。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農閒變農忙,重視抓‘三坊’”。
油坊,以芝麻、油菜籽、花生、黃豆、棉籽為原料,榨制食油。用芝麻榨成的油,叫“香油”。沿襲土法榨出的香油和機制產品相比,味道較佳,所以特稱“小磨香油”。油坊常以“小磨香油”標榜自己的產品。用黃豆製成的油,稱“豆油”。將黃豆榨油後剩下的渣滓壓成餅型,叫“豆餅”。可以用作飼料或肥料。舊時,大荔縣的西瓜以各種油渣為肥料,質量不斷提高,遂成名滿三秦的美瓜。
十一、豆腐坊
農村里常見豆腐坊。做豆腐時,先將豆子泡透,經石磨磨,製成豆漿。做豆漿剩下的渣滓,叫“豆腐渣”,可做飼料。豆漿煮開後,加入石膏或鹽滷,叫“點豆腐”。豆漿經“點”,凝結成半固體。再用重石壓去其中的一部份水,即成豆腐。賣豆腐的,舊時用擔子挑,現時用架子車拉,沿途吆喝,尋找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