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鷹七十二小時》

《禿鷹七十二小時》

《禿鷹七十二小時》講述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員透納,自從發現局內不可告人的勾當,就此身陷一連串災難事件。一日,兩名男子衝進辦公室,狙殺所有的員工,唯有透納有幸逃脫。

簡介

《禿鷹七十二小時》禿鷹七十二小時

中文名稱:禿鷹七十二小時

英文名稱: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導 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主 演: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費伊·達納韋 Faye Dunaway 馬克斯·馮·賽多 Max von Sydow

約翰·豪斯曼 John Houseman David Allen Steve Bonino David Bowman Norman Bush

上 映: 1975年09月24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美國(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時 長: 117 分鐘

類 型: 驚秫

分 級: 瑞典:15 芬蘭:K-16 挪威:16 西德:16 美國:R 荷蘭:18

劇情簡介

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員透納,自從發現局內不可告人的勾當,就此身陷一連串災難事件。一日,兩名男子衝進辦公室,狙殺所有的員工,唯有透納有幸逃脫。

提起新片《翻譯風波》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幾乎所有人都會推崇他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等情愛經典,但是我其實喜歡他在驚悚鬥爭電影《英雄不流淚/禿鷹七十二小時(Three Days of the Condor)》和《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等片中的情緒掌控功力,把凡夫俗子面對黑暗勢力的才情智慧做了吊盡觀眾胃口的精彩展示,然而他在處理《疑雲密布(Random Hearts)》時卻顯得有氣無力,故弄玄虛的結果只讓觀眾覺得2005年時已經七十高齡的他是否江郎才盡?

答案是政治批判或許不如《英雄不流淚》銳利,劇情環扣不如《黑色豪門企業》嚴謹,而且《雙面翻譯》故布疑陣的情節安排儘管太過巧合,又破綻百出,「放下才能超脫」的說教意圖更太過張揚,全片卻依然有個可以讓人一路緊緊相隨的磁性魅力,關鍵就在於男女主角的「雙面」性格和「雙向」體恤。

演員表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 Joseph Turner aka Condor

《禿鷹七十二小時》收藏版《禿鷹七十二小時》收藏版

費伊·達納韋 Faye Dunaway .... Kathy Hale

馬克斯·馮·賽多 Max von Sydow .... Joubert

約翰·豪斯曼 John Houseman .... Mr. Wabash

David Allen .... Kid

Steve Bonino .... Kid

David Bowman .... Telephone Worker

Norman Bush .... Alice Lieutenant

Tina Chen .... Janice

John Connell .... TV Reporter

Ed Crowley .... Ordinance Man

Robert Dahdah .... Santa Claus

Jay Devlin .... Tall Thin Man

Paul Dwyer .... Kid

Glenn Ferguson .... Kid

影評

《看電影》雜誌上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間諜:“他們是一群黑夜裡獨行的浪人,沒有名字,只有代號。多年來別在腰間的手槍,成為生活中唯一忠心的伴侶。身後背負著國家的希望,攻擊的卻是人類的情感。服務於文明,但文明來臨時卻像印第安族人一樣被社會趕盡殺絕……所謂間諜,只是一種‘正當的職業’”。這段話用在《禿鷹七十二小時》這部七十年代的間諜片上,非常貼切。對於現在來講,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主演是羅伯特雷德福和費唐納?U,導演是前一段時間剛剛去世的西德尼波拉克。
可惜買的影碟字幕太爛了,很多關鍵對白沒聽懂,影響了對情節的理解。影片展現了國家機器的冷酷和個體人的渺小與孤獨,有些地方簡直是對今天世界局勢的預言,比如那句“今天可能是石油,明天就是糧食……”
影片自始至終都保持冷峻,有點像梅爾維爾電影的風格,不過影片結尾有兩處情節,一處是男女主角在火車站分別時的對話,一處是羅伯特雷德福和另一名執行任務的特工,從房中走出的對話,這兩處情節特別是對話,在我看來有些許詩意和傷感的味道。
演員方面沒什麼好說的,不算很喜歡羅伯特雷德福,一直覺得他就是那個年代的偶像演員,沒有什麼演技可言,算是對這位老帥哥不敬了吧。不過一點不妨礙他出演了很多偉大的電影,這點是他的幸運之處,總能遇到好的導演、電影和角色。他在本片中衣著和扮相依然相當之帥。費唐納?U我還比較喜歡,雖然總是不太能記住這位美女的長相,可能和其他好萊塢女星相比她的美不夠驚人吧。其實男女主角在這部冷靜的諜片中,表演都不夠出色,可能只有某些時刻才真正入了戲。不過這一點不妨礙這是部佳片,電影有很多看法,不一定都要由演員精彩的表演來傳達,對於這樣一部電影,在今天看來,有那種懷舊的調調已經足夠。
何況,本片的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就曾說過“我最在乎的不是演員的表演,而是導演指導影片的技巧”,雖然西德尼波拉克演員出身,在他開始導演和製片生涯後,依然在《窈窕淑男》、《大玩家》、伍迪艾倫的《丈夫和妻子》等多部影片中客串,其中最轟動的恐怕就是取代伍迪艾倫客串了庫布里克的遺作《大開眼戒》。雖然有這些做演員的履歷,但正如西德尼波拉克的那句話一樣,掌控電影的還是導演的風格和思想意圖。雖然這有可能是個謬論,但有時導演和演員的關係,就如同服裝設計師和模特的關係一樣,導演是靈魂,演員不過是個無須表情的“衣架子”。

導演簡介

西德尼·波拉克1934年出生在美國,21歲的他就已經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1965年他導演了自己生平的第一部電影《一線生機》(The Slender Thread),至今為止,他一共導演了19部電影,雖然他的電影產量不是很多,不過其中的大部分影片都已經名留青史,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佳作,他十分擅長於反映當今社會的政治問題和揭露一些社會現實比如《射馬記》和《糖衣陷阱》,在愛情題材的電影上更是遊刃有餘,表現不俗,《窈窕淑男》、《情歸巴黎》等愛情喜劇更是引起很多觀眾的共鳴。1985年的《走出非洲》讓他達到了個人事業的頂峰,憑藉本片,他首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桂冠。2008年5月26日病逝於美國南加州巴利塞德的家中,享年73歲。

基本資料

姓名:西德尼·波拉克   

西德尼·波拉克西德尼·波拉克

英文名:Sydney Pollack

生日:1934年7月1日~2008年5月26日

星座:巨蟹座

出生地:美國印第安納州

去世時間:2008年5月26 洛杉磯

代表作品:《翻譯風波》 、《走出非洲》 、《往日情懷》 、《麥可·克萊頓》 、《情歸巴黎》 、《杜絲先生》

人物生平

1934年7月1日,波拉克出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Lafayette,他的父母離異,波拉克的父親酗酒,37歲便離開人世,當時的波拉克年僅16歲。在1952至1954年期間,波拉克赴Neighborhood Playhouse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後來開始留校執教,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24歲的的時候,波拉克成為電視劇演員,因為曾在約翰-弗蘭克海默導演的電視劇中露過臉,到了1961年,他終於得到了一個電影業的工作機會,就是在弗蘭克海默的犯罪片《年輕的野蠻人》中擔任對話教師。此後,他導演了好幾部電視劇,並在1965年,也就是31歲的時候坐到了導演椅上,拍出了電影處女作《一線生機》(The Slender Thread)。 而真正讓波拉克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是拍攝於1966年的《蓬門碧玉紅顏淚》(This Property Is Condemend),三年後,他取得了一次真正的突破,那就是轟動一時的《他們射殺馬,不是嗎》(They Shoot Horses,Don’t They?),這部影片的主演是簡-方達和吉格-楊,楊憑藉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而波拉克和方達分別得到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提名。而此後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中,這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影片,是整個七十年代最為成功的嚴肅電影,則再一次證明了波拉克爐火純青的導演技巧。不久,他又轉向動作片,拍出了《高手》(The Yakuza)。

1975年,波拉克再次與雷德福合作,拍攝了《英雄不流淚》(Three Days of the Condor),這部後水門事件的驚悚片既對了類型片影迷的心思,又打動了主流觀眾,成為七十年代賣座電影的典範。這一時期的波拉克在好萊塢可謂呼風喚雨,與他合作的都是保羅-紐曼和菲-唐娜薇這樣的頂級明星。

1982年,波拉克與達斯汀-霍夫曼合作拍攝了喜劇片《寶貝兒》(Tootsie),這部影片不光是當年的超級賣座片,更為波拉克擒回又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不過,對他個人來說,三年後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顯然意義更為重大,這部與老夥計羅伯特-雷德福,還有演技派明星梅麗爾-斯特里普合作拍攝的影片終於讓他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不過此後一段時間,他的事業陷入了低谷。 但到了1993年,他以《黑色企業》(The Firm)捲土重來,但不幸的是,此後他的兩部影片,《薩布里娜》(Sabrina)和《驛動的心》(Random Hearts)都遭遇慘敗,這似乎昭示著這位好萊塢金牌導演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但波拉克從表演中找到了新的樂趣,他主演了伍迪艾倫的《丈夫與妻子們》,並在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大開眼戒》中擔任主要角色。

21世紀,波拉克與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合開了一家製片公司,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做製片人上,製作了《平靜的美國人》和《冷山》這些影片。而在2005年,他到底不甘寂寞,再一次執導筒,拍攝了《翻譯風波》(The Interpreter)。波拉克最近一次出現在攝影機前,是拍攝於去年的《麥可-克萊頓》,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老律師。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獲得46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導演提名,兩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贏得7項奧斯卡獎,歸屬波拉克本人的是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

在波拉克擔任導演和製片人的諸多經典影片中,除了勿庸置疑的口碑之外,所獲獎項不勝枚舉,除了奧斯卡獎,還有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義大利電影界的權威獎項David di Donatello獎、金球獎、國家影評人協會獎以及布魯塞爾、貝爾格勒、聖塞巴斯蒂安和莫斯科等電影節獎項。1973年,波拉克成為坎城電影節評審會成員,1986年,波拉克晉升為評審會主席。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法國政府向他授予了藝術與文學協會的榮譽勛位。

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榜單中,1982年的《杜絲先生》在“影史最佳喜劇影片”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走出非洲》和《往日情懷》也都入圍“影史百部愛情佳片”。2000年,波拉克被美國導演工會授予約翰·休斯頓獎。

2008年5月26下午,波拉克在洛杉磯的家中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他最後一部導演作品為2005年的《翻譯風波》。

間諜特工類影視作品大搜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