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通常用作指代一種特殊風格的犯罪電影,往往關注於性與道德的腐化。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概述

黑色電影《兩桿大煙槍》
最早試圖界定黑色電影的是法國影評人RaymondBorde和EtienneChaumeton,他們在1955年的書《美國黑色電影全景掃描1941-1953》中寫道:“如果把黑色電影看作是夢幻、陌生、情色、模稜兩可和殘忍的話,未免過於簡化”。他們花費大量精力研究並指出不是每部黑色電影都包含以上五個方面的特色,儘管他們的研究已經是五十年前的結果,但對於不要將黑色電影簡單化的警告卻始終有效。

黑色電影是否應納入好萊塢電影商業分類法,成為一種“類型”曾是許多影評人和研究人員的熱門話題。查爾斯•海亞姆認為黑色電影是深深植根於19世紀的嚴酷浪漫主義的一種類型片;同樣認為黑色電影是類型片的還有喬爾•格林堡保羅•科爾

反對視黑色電影為類型的有雷蒙德•達格納特和保羅•施拉德。他們認為,黑色電影不像其它的類型主要依靠環境設定和戲劇衝突來界定,而是更多地體現出支配性的風格、情緒、視點和意味,它超越了傳統類型之間的分野,在各種類型中均能體現出獨特的風格標誌。一部黑幫片可以是黑色電影,驚悚片可以是黑色電影,劇情片同樣可以是黑色電影。簡言之,黑色電影中最重要的是風格統領一切。

然而,正因為黑色電影的邊界模糊難辨,存在完全相左的看法,所以有時候無法確鑿地指認一部電影是或不是黑色電影。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瀰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北非諜影》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複印件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的脫線喜劇,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它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興衰

黑色電影《馬爾他之鷹》
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僅有64分鐘長的《三樓陌生人》(1940)是第一部真正的黑色電影,因為片長關係,也有相當多數人認為與約翰•休斯頓的處女作《馬爾他之鷹》(1941)才是第一部黑色電影,而奧遜•威爾斯的《歷劫佳人》(1958)則被公認為經典黑色電影的絕唱。

作為一種電影形態的自發產生,黑色電影必然反映了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同時它又是美國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讀出或明或暗的歷史背景、政治問題和美學淵源。

黑色電影出現於二戰時的美國,持續到50年代末期。它以戰時、戰後美國國內普遍存在的幻滅感為心理依據,既吸收了文學傳統,也吸收了電影傳統,融匯而成。

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建立在變化的神話和意識形態基礎上。十九世紀,處於前工業化時期的美國還是個農業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導是進行西部拓荒。二十世紀早期,美國向工業國家過渡,20年代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即使生活方式改變了,但開拓西部的神話仍沒有變化。而30年代的大蕭條徹底摧毀了舊的意識,新的神話尚未建立,國家認同感面臨危機。這時的好萊塢充當著徹底的造夢工廠,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影片用來使人們保持精神振奮,這一點不光表現在怪癖喜劇同樣也表現在犯罪片和歌舞片上。隨後美國捲入戰爭,全民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背後支撐著的是同一種動力,替盟軍生產宣傳片和在本土推動愛國主義是好萊塢的重要目標。然而二戰結束,遠方的士兵從戰場回到家來,發現什麼都變了,這種團結也不復存在,鏇即民眾的心中出現幻滅。二十世紀是社會變遷異常迅速的世紀,傳統價值觀一次又一次被前進的車輪碾碎。黑色電影中構建的黑暗世界便是對虛無精神的反映,這一片種迅速發展起來。

三十年代的美國曾十分流行硬派小說,基本都是犯罪題材,也叫做低俗小說。在硬派小說中呈現出和傳統文學完全不同的世界,書中的偵探較之老式偵探小說也有很大變化,風格更趨向現實主義。主人公多半是反英雄的,以自戀和失敗的準則生活,思想方式憤世嫉俗,與世俗格格不入。如果說克里斯蒂筆下的波洛代表著優雅的上流社會偵探,那硬派小說則是關於無產者的偵探,他們出入於窮街陋巷的茶寮酒肆,連偵探自己也遊走在法律和犯罪的邊緣。

最負盛名的硬派小說作家包括歐內斯特•海明威霍勒斯•麥考伊約翰•奧哈拉達希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詹姆斯•凱恩,他們的作品被好萊塢頻繁搬上銀幕。

影響黑色電影的電影傳統則主要包括: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約瑟夫•馮•斯登堡的情節劇和30年代華納公司的黑幫片。

好萊塢在20年代、30年代,陸續接納了許多傑出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電影人,他們包括弗里茨•朗奧托•普萊明格比利•懷爾德羅伯特•西奧德馬克弗蘭茲•魏克斯曼阿納托爾•李特伐克麥可•柯蒂茲卡爾•弗洛恩德馬克斯•奧弗爾斯約翰•阿爾通道格拉斯•瑟克弗雷德•津納曼威廉•狄特爾馬克斯•斯坦納柯蒂斯•伯恩哈特等等,他們中有不少是20年代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的重要人物,例如柯蒂茲在30年代初每年都要拍至少六七部影片,被認為初具黑色風格的雛形。

黑色電影《雙重賠償》
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例如讓•維果的《亞特蘭蒂號》(1934)、讓•雷諾瓦的《托尼》(1934)與《朗治先生的罪行》(1936)、馬塞爾•卡內的《霧碼頭》(1938)與《黎明》(1939)講述了注定破滅的愛情、底層犯罪和對社會的絕望,這都成為後來黑色電影採用的元素。現實主義也符合戰後美國電影觀眾的情緒,一成不變的室內布景已經逐漸令人生厭,所以,將故事發生地置於街頭巷尾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好萊塢黑幫片形成氣候要拜荒唐的禁酒令所賜,三十年代取材自真實黑幫故事的華納黑幫片,如《小愷撒》、《國家公敵》等使這種類型趨於成熟。黑色電影中為數不少都是犯罪題材,但我們卻不能將之與黑幫片視為一體,三十年代黑幫電影的整體氣氛和人物設定均與四十年代的黑色電影體現出較大差異。

環球公司的恐怖片也是黑色風格實踐的樂園,《德古拉》(1931)、《木乃伊》(1932)和《黑貓》(1934)都和後來的黑色電影在影像風格上比較接近。

約瑟夫•馮•斯登堡《上海特快》(1932)和《魔鬼是女人》(1935)擁有巴洛克式的視覺風格,而他1927年的《底層社會》被部分人認為是黑色電影最早的先聲。

黑色電影便是這樣由各種各樣的美學資源雜交而成的產物,最奇妙的是它將各種元素煉於一爐形成全新的、渾然一體的風格,決不會出現任何造作的嫁接痕跡。

從時間的維度上看,1941年的《馬爾他之鷹》奠定了黑色電影從敘事方式到視覺風格的一系列特徵,也開創了黑色電影的第一個時期。按照施拉德的說法,這是偵探和孤獨客的時期,是錢德勒和哈米特的時期,是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考爾的時期,是柯蒂茲那樣衣冠楚楚的導演的時期,這些影片多數在攝影棚內拍攝,而且一般來說對白多於動作。1944年,是黑色電影前期的一個重要年份,同一年有5部重要的黑色電影問世,分別是《雙重賠償》、《蘿拉》、《綠窗艷影》、《幻影女郎》和《愛人謀殺》。前四部的導演都來自德國、奧地利,更關鍵的是,這幾部都賺了錢,《雙重賠償》更獲得7項奧斯卡提名,這無疑都是對黑色電影的巨大鼓勵。影片全部和謀殺有關,幾年後,類似黑色電影開始成批生產。

黑色電影《計程車司機》
戰後的黑色電影開始向寫實的方向發展,朱爾斯•達辛伊利亞•卡贊“工人階級”導演是代表人物。《野蠻暴力》(1947)、《飛鏢》(1947)、《危險邊緣》(1951)、《死之吻》(1947)等影片集中於表現街頭犯罪、警察腐敗等現實問題。

正是這幾年,黑色電影迎來了它的最高峰,1950年前後,美國銀幕被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製片廠的老闆們發現這種電影場景簡單,製作容易,投資也不高,票房回報卻不錯,自然樂於拍攝。投資額更低一些的B級黑色電影更是大行其道。HUAC調查開展後,電影從業人員將狂熱的偏執氣氛反映在許多黑色電影中。這一時期的黑色電影是最富社會批判意義的,他們仿佛自覺地意識到傳統價值的崩潰將達盡頭,所有榮譽、人格、英雄氣概都已喪失殆盡,於是準確地抓住了時代的病灶。

然而,經典意義上的黑色電影那最後的輝煌卻即將落幕,50年代中期,艾森豪威爾的崛起意味著美國人重塑中產階級形象,電影中的城市犯罪不再允許,對社會進行批判必須小心翼翼,因為新的美國生活方式已經不容侵犯,黑色電影逐漸喪失大眾心理基礎,走向落寞就是必然結局。但經典黑色電影的消亡更顯著的外部原因,則是電視的飛速興起,電影不再是最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好萊塢為了對抗電視業,發展重心偏向於提供電視所不能提供的視聽享受,例如那段時期盛行的彩色寬銀幕史詩片便是這種產物。整個好萊塢的策略調整無疑決定了再也不可能有黑色電影的生存空間。

風格

黑色電影《迷魂記》
低調子、低角度的夜景布光。
匪幫們大白天在房間裡也關門閉戶,頂燈很低,落地燈不超過五英尺。多使用明暗對比法,畫面常常出現大面積陰影。運用深焦攝影技巧,達到使人迷惑的視覺效果。總體風格壓抑、封閉。

構圖不穩定,斜線和垂直線的比例超過橫線。
相對於傳統美國電影中四平八穩的水平線(例如格里菲斯和約翰•福特),斜線將銀幕劃分為不安定的形狀,以營造出搖搖欲墜的傾斜感。人物在室內被從窗戶射入的光線割成一條一條,從而削弱了權威感。畫面設計總是幽閉恐怖的,門窗、樓梯的影子會把人從人群中隔開,讓他在他的世界中更顯孤獨。人物常常縮到後景,讓前景的物體顯得更為有力。

向演員和布景提供相等的照明強度,讓演員隱藏在夜色中,面部往往被遮住。
這既區別於傳統好萊塢滿堂亮的布光,也有別於30年代華納兄弟公司的特殊布光法,那種布光用強烈的陰影凸現中心人物,而黑色電影中,讓陰影吞沒人物,人們在陰影里走來走去,形成一種宿命的絕望氣氛。城市比人存在得更久,不管你追逐什麼,都沒有太大意義。

構圖張力第一位,形體動作第二位。
經典黑色電影中不會讓演員的形體動作控制場面,那必須讓位於攝影機的運動。相比三十年代的黑幫片《疤面煞星》(1932)中張揚而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出賣皮肉的人》(1949)、《以夜維生》(1949)和《實施者》(1950)中都利用精確的走位、壓抑的怒火和低調的構圖來體現張力,這是黑色電影的精神所在。

弗洛伊德式的對水依戀。
空蕩蕩的城市大街,淅淅瀝瀝下著雨,隨故事發展,雨可能會越下越大,直到情節發展到高潮。人物碰面的場所,除了街頭巷尾,就是碼頭和船塢。

偏愛浪漫敘事。
《郵差總按兩遍鈴》(1946)、《蘿拉》(1944)、《雙重賠償》(1944)、《上海小姐》(1948)這類影片裡,體現出一種往事已逝,命運前生注定的情緒。《來自過去》(1947)中的羅伯特•米徹姆用悲愴的情調講述他的歷史,可見由於一切都籠罩在無望中,人只能重新體驗過去來得到滿足。

使用非常複雜的敘事時空加強觀者對時間流逝和宿命感的感受。
《殺手》(1946)、《慾海情魔》(1945)、《黑暗的過去》(1948)、《芝加哥死亡線》(1949)、《來自過去》(1947)及《殺戮》(1956)等影片使用迂迴的時序,使觀者處於時間不定向但高度風格化的世界中。作為風格的黑色電影從自身特性出發,學會以視覺語言反映社會問題,從而超越了類型片對主題的局限。

作品

黑色電影《無間道》
下列為最有代表性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它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憤怒的公牛》《流氓警察》《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低俗小說》《七宗罪》《刺激驚爆點》《搏擊俱樂部》等。

中國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尋槍》《無間道》《盲井》等。

黑色電影《邁阿密風雲》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搏擊俱樂部》、 《記憶碎片》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十二隻猴子》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誕生》、《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系列劇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呎風雲》、《盾牌(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