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北魏史《魏書》是“二十五史”之一,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帝紀》十二卷,《列傳》九十八卷 ,《十志》二十卷。雖然當時受命撰寫的有多人,實際是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字伯起,歷仕北魏、東魏、北齊,北齊時官至尚書右僕射。除《魏書》外,還著有文集七十卷。《魏書》敘述從道武帝拓跋掛建魏開始,到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滅亡(386-550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魏收為當時人,寫當時事,涉及當代人或書中人物有當代人的父祖輩,故有人評論此書內容“頗為詳悉”。但由於作者史德欠佳,或計恩怨,或貪權勢,因在敘述史事、評論人物時,往往頗顛倒是非,被當時人稱為“穢史”。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的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聰、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列傳包羅廣泛,材料豐富。志有創新,特別為《釋老》把中國北方佛教與道教的盛況作了較為明晰的記述,為以後寫史書開闢了一個新途徑。它對北魏一代歷史的研究,仍不失為一部極為重要的書籍。
帝紀第一 序紀
帝紀第二 太祖紀
帝紀第三 太宗紀
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
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
帝紀第五 高宗紀
帝紀第六 顯祖紀
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
帝紀第八 世宗紀
帝紀第九 肅宗紀
帝紀第十 孝莊紀
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
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
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
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
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
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
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
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
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
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
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
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
列傳第十五 穆崇
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乾 李栗 劉潔 古弼 張黎
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
列傳第十八
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
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
列傳第二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
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
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
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助
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
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
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
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
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
列傳第三十一 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列傳第三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
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
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
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
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
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
列傳第四十
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
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
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
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
列傳第四十五 高佑 崔挺
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
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
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
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
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
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
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
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
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
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
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
列傳第五十九
列傳第六十
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
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
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
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
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
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 張熠
列傳第六十八
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
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馮亮 李謐 鄭修
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列傳列女第八十
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列傳第八十三
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
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
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
列傳第八十七
列傳第八十八
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
列傳第九十 西域
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
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
志第一 天象一之一
志第二 天象一之二
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
志第四 天象一之四
志第五 地形二上
志第六 地形二中
志第七 地形二下
志第八 律歷三上
志第九 律歷三下
志第十 禮四之一
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
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
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
志第十四 樂五
志第十五 食貨六
志第十六 刑罰七
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
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
志第十九 官氏九
志第二十 釋老十
線上閱讀:http://www.tl5000.com/24shi/ws/index.html
二十四史
序號 | 書名 | 記載年代 | 成書年代 | 作者 | 體例 | 卷數 |
1 | 史記 | 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 | 西漢 | 司馬遷 | 紀傳體 | 130 |
2 | 漢書 | 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 | 東漢 | 班固 | 紀傳體 | 100 |
3 | 後漢書 | 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 | 南朝宋 | 范曄 | 紀傳體 | 120 |
4 | 三國志 | 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 西晉 | 陳壽 | 紀傳體 | 65 |
5 | 晉書 | 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 | 唐 | 房玄齡等 | 紀傳體 | 130 |
6 | 宋書 | 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 南朝梁 | 沈約 | 紀傳體 | 100 |
7 | 南齊書 | 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 | 南朝梁 | 蕭子顯 | 紀傳體 | 59 |
8 | 梁書 | 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 | 唐 | 姚思廉 | 紀傳體 | 56 |
9 | 陳書 | 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 | 唐 | 姚思廉 | 紀傳體 | 36 |
10 | 魏書 | 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 | 北齊 | 魏收 | 紀傳體 | 114 |
11 | 北齊書 | 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 | 唐 | 李百藥 | 紀傳體 | 50 |
12 | 周書 | 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 | 唐 | 令狐德棻等 | 紀傳體 | 50 |
13 | 隋書 | 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 | 唐 | 魏徵 | 紀傳體 | 85 |
14 | 南史 | 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 | 唐 | 李延壽 | 紀傳體 | 80 |
15 | 北史 | 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 | 唐 | 李延壽 | 紀傳體 | 100 |
16 | 舊唐書 | 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 | 後晉 | 劉昫等 | 紀傳體 | 200 |
17 | 新唐書 | 始於太原起兵 | 宋 | 歐陽修、宋祁 | 紀傳體 | 225 |
18 | 舊五代史 | 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 | 宋 | 薛居正 | 紀傳體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 | 宋 | 歐陽修 | 紀傳體 | 74 |
20 | 宋史 | 始於趙匡胤建宋 | 元 | 脫脫等 | 紀傳體 | 496 |
21 | 遼史 | 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 元 | 脫脫等 | 紀傳體 | 116 |
22 | 金史 | 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 | 元 | 脫脫等 | 紀傳體 | 135 |
23 | 元史 | 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 | 明 | 宋濂等 | 紀傳體 | 210 |
24 | 明史 | 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 | 清 | 張廷玉等 | 紀傳體 | 332 |
相關 | 新元史 | 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 | 民國 | 柯劭忞等 | 紀傳體 | 257 |
相關 | 清史稿 | 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 | 民國 | 趙爾巽等 | 紀傳體 | 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