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鞭檐犁頭尖,多年生草本。塊莖近圓形,直徑1-2cm,上部周圍密生長2-4cm的肉質根。葉3-4,葉柄長15-30cm,中部以下具寬鞘,基部鞘寬達1.5-2cm;葉片戟狀長圓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長5-14cm,寬2-4cm,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側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傾,長三角形,長4-5cm,寬3-5mm;側脈4-5對,其中1對基出,均上舉,背面不明顯,集合脈2條,外圈靠近邊緣,內圈與邊緣相距3-5mm。花序柄細,長5-15cm;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圓形,長1.5-2.5cm,直徑1.2-2cm,檐部綠色至綠白色,披針形,常伸長捲曲為長鞭狀,長7.5-25cm,下部展平寬5-8cm;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或長;雌花序卵形,長1.5-1.8cm,下部粗8-10mm;中性花序長1.7cm;雄花序長5-6mm,黃色;附屬器淡黃綠色,具柄,下部為長圓錐形,向上為細長的線形,共長16-17cm;雌花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柱頭小,中性花中部以下為棒狀,長達4mm,上彎,黃色,先端紫色;上部的錐形,淡黃色,下傾並有時內彎;雄花的雄蕊2,藥室近圓球形。漿果卵圓形。花期4-5月,果期6-8月。
藥品簡述
藥名:水半夏
漢語拼音:shuibanxia
英文名:WhipformedTyphoniumRhizom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BI.[arumflagelliformeLodd.]
功效分類:燥濕化痰藥;解毒消腫藥;止血藥。
科屬分類:天南星科。
別名:山慈姑、土田七、土半夏、半夏、瘋狗薯。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歸經:(暫缺資料)
功能:燥濕化痰;解毒消腫;止血。
主治:解毒消腫,止血,燥濕,化痰止咳。用於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喉炎,胃炎;外用於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生態環境:生於山溪淺水中、水田或田邊以及其他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頭尖的塊莖。
採收儲藏:11月採收,用石灰水浸泡24小時,用木棍攪拌去皮後,曬乾或烘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1、水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清水半夏、姜水半夏、法水半夏炮製方法參見“半夏”條。
用藥禁忌
陰虛燥咳及孕婦慎用。
化學成份
含琥珀酸(succinicacid)、松柏苷(coniferin)、β-谷甾醇、β-胡蘿蔔苷、酚類化合物、鞣質及生物鹼。
藥理作用
1、鎮吐作用:水半夏生品的煎劑50g/kg灌胃,能顯著減少鴿子因硫酸銅刺激誘發的嘔吐次數,減少率為50%;但不能減少嘔吐只數。其鎮吐作用和強度與半夏相似。炮製品則作用較弱,老法和新法(採用飽和礬水直接浸泡)製品煎劑的嘔吐減少率分別為28.7%和11.8%。
2、止咳作用:水半夏生品及老法、新法製品的25%混懸液,給小鼠灌服10g/kg,對濃氨水所致咳嗽均有明顯止咳作用,新法製品的止咳率為44.8%,生品和老法製品分別為25.5%和20.4%。
3、祛痰作用:小鼠酚紅法測定,水半夏生品,新、老法製品的醇提取液,灌服300g/kg,新、老法製品均有一定祛痰作用,作用強度分別為對照組的225%和173%;而生品未見明顯祛痰作用。水半夏的祛痰作用略強於半夏。
4、抗心律失常作用:水半夏煎劑給大鼠灌胃53g/kg,對氯化鋇誘發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室性早搏持續時間由蒸餾水組的81.54±15.73min變為24.87±5.73分鐘,其作用強度與半夏無明顯差異性。
5、中樞抑制作用:水半夏煎劑腹腔注射60g/kg,對小鼠的自發活動有明顯抑制作用;而30g/kg劑量組的作用則無明顯性。大劑量時有輕度增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及對抗電驚厥的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中樞抑制作用比半夏更弱。
6、抑制唾液分泌作用:水半夏煎劑60g/kg家兔灌胃給藥可抑制毛果芸香鹼所致的唾液分泌,還能減輕流淚現象及縮瞳程度。推測可能有類似阿托品作用,這可能與其“燥濕”作用有關,同樣可解釋服後有口乾的臨床表現。
7、其他作用:水半夏醇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對亞油酸自動氧化的抑制率IR(%)為94.1%,IR與抗氧化性能成正比。催吐及瀉下作用,水半夏生品混懸液給家鴿灌胃有催吐作用,催吐的半數有效量為1.22g/kg。生藥煎劑100g/kg劑量時,有60%家鴿發生瀉下作用。新、老法炮製品則未見明顯催吐作用。
8、毒性:水半夏生品有刺激作用,40%混懸液給家兔滴眼,對眼瞼結膜刺激的陽性率達100%,甚至出現水腫,其強度小於半夏。礬製品的刺激作用顯著降低,同濃度新、老製品的陽性率分別為10%和0%。水半夏生品還有催吐和瀉下作用。生品、新、老製品混懸液小鼠1次灌胃10g/kg,生品煎劑小鼠灌胃120g/kg,觀察5天全部存活。腹腔注射水半夏80g/kg,觀察72小時小鼠出現反應低下,肌肉鬆弛,呼吸徐緩等中毒症狀,但未見死亡。礬製品水煎劑能降低其毒性。
配伍套用
1、癰瘡癤腫:單味研末,加雄黃少許研細,再加醋調成糊狀,外敷。
2、淋巴結結核:鮮品配醋、糯米飯各少許,共搗爛後敷患處。
3、蛇咬傷:配七葉一枝花、天南星,酒浸1個月,用時外塗患處。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塊莖略呈橢圓形、圓錐形或半圓形,直徑0.5-1.5cm,高0.8-3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不平滑,有多數隱約可見的點狀根痕。上端類圓形,有常呈偏斜而凸起的葉痕或芽痕,呈黃棕色。有的下端略尖。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以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鑑別
塊莖橫切面:木栓層多已除去,近木栓層處有大形粘液細胞,粘液細胞類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16-92μm。維管束多為周木型,也有外韌型,導管排列稀疏,直徑10-52μm。基本組織細胞含澱粉粒,澱粉粒眾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多角形,直徑4-18μm,臍點隱約可見,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以2-4分粒的為多見,偶見5分粒的。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方法同半夏。在β-谷甾醇的相應位置有2個斑點。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肥。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的砂壤土水田栽種,不宜在過酸過鹼或冷水田種植。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用塊莖繁殖。在11月收穫時,選留小的、無病蟲害的塊莖作種,晾乾表皮後與稍濕潤的細沙混合貯藏待播。翌年3-4月,在苗床上均勻撒播,上覆土1-2cm,每1hm2用種量7500kg左右。培育1個月後,苗高10-15cm,按行株距10cm×5cm扦栽,入土深度1-3cm。田間管理定植後保持水深2-3cm;經常拔除雜草,避免草荒;生長期追施肥料5-6次,早期追肥以氮肥為主,後期追肥以磷、鉀肥為主。
不可代替半夏使用
半夏的原植物為天南星科半夏屬半夏Pinelliaterna(Thunb.)Breit.;水半夏的原植物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鞭檐犁頭尖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BI.。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藥學專家研究表明:半夏與水半夏的主要化學成分β—谷甾醇、胺基酸、油酸及無機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水半夏的毒性為半夏的3.2倍,半夏的鎮咳、鎮吐作用均強於水半夏,水半夏無止嘔作用。因此,半夏與水半夏為兩種不同的中藥,不能相互替代。然而,目前全國半夏與水半夏從藥材到飲片的行銷使用存在嚴重的混亂和替代現象。
半夏不僅是中醫常用的中藥飲片,也是眾多中成藥製劑的原料之一,自《神農本草經》記載以來,古代醫家使用的半夏都是正品半夏,而不是水半夏。那么水半夏是從什麼時候“大搖大擺”的步入中藥格鬥櫃,開始用於配方或充當中成藥配方原料的呢?
野生變家種:水半夏混進藥材隊伍,半夏為雜草性很強的藥材,生長在土壤肥沃、質地疏鬆的荒坡、溪邊及田間地頭的雜草叢中,長期以來,產區民眾採挖野生資源提供商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野生資源還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但自70年代以後,全國半夏需求量增大,當時,價格的上揚導致濫采濫挖現象愈益嚴重,野變家種因單產低的技術未能突破,而工作未能及時展開,野生資源的保護監管“缺席”,碰巧的是廣大農村化肥、除草劑已開始大量運用於田間地頭,半夏的命運真可謂“雪上加霜”,半夏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產量急劇減少,商品供應緊張市場已初見端倪。如:1957年全國產量4400噸,1960年產1600噸,1965年產2800噸,1978年產2700噸,1983年僅產1100噸。為了解決半夏市場供求矛盾,80年代初期開始大力實行野生變家種栽培,1992年全國家種產量達5117噸,主產區廣西產3877噸,甘肅產547噸,河南產243噸,廣東產337噸。
目前全國野生半夏年產量預計約200千克左右,如遇上乾旱年份或嚴重的澇災產量會更少。山東菏澤地區因受連年的澇災呈逐年減少之勢,山西新絳縣為半夏主產區,雖然發展較穩定,但因連作重茬、病蟲害嚴重產量也呈下降之勢,甘肅西和縣為主的半夏基地目前產量約20萬千克,河南禹州今年新種植基地產量約為2萬千克,全國零星種植產量約30~40萬千克。野生加家種目前僅能滿足市場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供需缺口之大在常用中藥材品種實屬罕見。但自1982年半夏被列為全國脫銷緊缺中藥品種的那一刻起,廣西作為半夏的主產區,連同地方習用品水半夏也一起大規模載培,水半夏的市場價格低廉,便非常容易地將其推向了藥材市場,流向全國。當時在市場貨源緊缺的情況下,使用部門也是奈何不得。
水半夏代替半夏:像“龍膽瀉肝丸事件”一樣可怕。
半夏是中醫常用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藥物。從國內藥學專家的研究到臨床中醫的使用,不但證明了水半夏毒性是半夏的3.2倍。更令廣大中醫師費解的是:水半夏的安全性如何保證?無止嘔作用的水半夏如何讓中醫使用“小柴胡湯”的方劑?中醫還拿什麼治癒疾病?如何證明自己的特色?遏制長期替代為何就這么難?
半夏長期被水半夏替代,令我們不由回想起“龍膽瀉肝丸”事件。數千年來,以木通配伍的方劑如龍膽瀉肝湯、導赤散、八正散、當歸四逆湯等,因療效卓著而在臨床廣為套用,然而近年來,因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致腎毒性的報導及“龍膽瀉肝丸事件”在國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面對如此窘境,我們不得不理性地去思考中醫的“辨證論治”與中藥品種“辨狀論質”問題,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是如何替代木通或川木通而占據龍膽肝瀉丸位置的呢?“龍膽肝瀉丸事件”需要我們對同名異物及其他品種混亂的替代現象提高認知程度,因為《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新修本草》中所稱的通草及《食性本草》、《湯液本草》、《本草品匯精要》中所稱的木通,均為川木通。自唐宋元明以來,此種木通一直是木通之正品,後來商家同樣將關木通推向市場流通使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內醫藥學專家對關木通替代木通的問題提出了質疑與建議,木通被替代出現的事件是令人尷尬的事。
從關木通的事件中,筆者認為遏制半夏長期被水半夏替代,亦不容忽列。建議迫切採取以下措施:
1、加快全國半夏商品基地的建設力度,儘快解決人工栽培單產低、生產基地發展緩慢的問題。
2、加大水半夏市場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確保中醫用藥的有效和廣大人民用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