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半夏

京半夏

半夏的炮製品。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健脾止嘔去痰涎,熟令人下,生令人吐,合生薑和煎,方制其毒。半夏包括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京半夏四種炮製規格。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簡介

京半夏:是半夏的炮製品。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健脾止嘔去痰涎,熟令人下,生令人吐,合生薑和煎,方制其毒。

炮製規格

半夏包括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京半夏四種炮製規格。
1、 生半夏,不用炮製輔料,將原藥材揀淨雜質,篩去灰屑即可。
2、法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3、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薑25%,白礬12.5%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2]。
4、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辛1%,石灰 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形狀特徵

幾種半夏形狀特徵不同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顆粒大小均勻,質脆,內心黃色。無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的顆粒狀。表面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主要信息

【藥名】:半夏
【拼 音】:BANXIA
【英文名】:Pinellia Tuber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
【功 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 治】: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①《本經》:“辛,平。”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③《藥性論》:“有大毒。”④《日華子本草》:“味?辛。”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入脾、胃經。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①《本草經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②《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④《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藥物配伍】:配橘皮,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配茯苓,是治療痰飲濕濁的常用藥對;配黃芩,清肺化痰,燥濕降逆;配硫黃,溫腎逐寒,通陽泄濁;配枇杷葉,下氣降逆,燥潤相兼,寒溫並施;配皂莢,祛風痰,開關竅;配天南星,祛風痰效著;配天麻,化痰熄風;配栝蔞,化痰散結,寬胸消痞;配黃連,辛開苦降,舒理氣機,調和胃腸,寒溫並施。 

中藥化學成分

塊莖含揮髮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菸鹼、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B一氨基丁酸等氮基酸、B一谷甾醇、膽鹼、B一谷甾醇一B一D一葡萄糖甙、3,4一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Coniine)及菸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刺激皮膚的物質。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及其甙。未發現有鎮吐作用的第三胺生物鹼;尚含高龍膽酸(homogentisic acid)、草酸鉀等無機鹽和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與γ-氨基丁酸、半乳糖、粘液質、少量揮髮油、原兒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三萜類化合物、原兒茶酸等;還分離出一種結晶性蛋白質為半夏蛋白Ⅰ(pinellin)[1,2]。關於半夏的辛辣刺激性物質,普認為是草酸鉀晶體和高龍膽酸,現認為是原兒茶醛,原兒茶醛可與許多金屬鹽類形成絡合物;關夏炮製中以明礬解除辛辣刺激性物質,可能與之有關。

名稱

別 名

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已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藥介紹》)。原植物半夏又名:三葉半夏

處方名

半夏、半下、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水半夏、仙半夏、青鹽半夏、竹瀝半夏、蘇半夏、宋半夏、清夏、法夏、姜夏、生半夏、制半夏等
生半夏為原藥材去外皮及鬚根,曬乾生用入藥者。生半夏有毒,很少用於內服,多作外用藥。
處方中寫半夏、半下指制半夏或水半夏、姜半夏。為生半夏用生薑汁、白礬制過入藥者。制後毒性降低,和胃止嘔作用增強。
法半夏又稱法夏、法下、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製後入藥者。毒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下、清夏片。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製後入藥者。毒性及燥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
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陳皮、枳殼、枳實、川芎、沉香等14味中藥煎汁浸泡,待藥汁吸乾,再烘乾入藥者。毒性降低,理氣化痰作用增強。
青鹽半夏又稱鹽半夏。為清半夏用青鹽水浸拌,曬乾入藥者。毒性降低,清熱化痰作用增強。
竹瀝半夏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待竹瀝被吸盡,曬乾入藥者。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增強。
蘇半夏又稱蘇夏。為清半夏再經加生薑、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鹽、黨參、川貝等進一步加工,晾乾入藥者。
宋制半夏又稱宋半夏、京半夏或蘇半夏。為清半夏用陳皮、蘇子、青礞石、枇杷葉等藥的煎汁拌和,使之吸盡曬乾入藥者。降氣化痰平喘作用增強。
【商品名】:半夏,以個大、形圓、色白、皮淨、乾燥、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7~9月間採挖,洗淨泥土,除去外皮,曬乾或烘乾。
【拉丁名】:藥材Rhizoma Pinelliae原植物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炮製方法

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法半夏:取淨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己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姜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清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① 《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鄛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鑑定

生藥材鑑定

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淨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緻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以個小、去皮不淨、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與半夏的主要區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參見“掌葉半夏”條。顯微鑑定: 粉末:淡黃白色。①澱粉粒單粒類球形,直徑4-30μm,臍點短縫狀、人字狀、三叉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8分粒組成。②草酸鈣針晶眾多,成束存在於橢圓形粘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纖細長20-144μm。此外,有螺紋、環紋導管,非木化或木化。

中藥化學鑑定

(1)取本品50%乙醇溫浸液,適當濃縮後,進行以下試驗:①濾液加0.2%茚三酮試劑,煮沸數分鐘,溶液顯藍紫色。②取濾液點於圓形濾紙上,以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試劑,80℃烘數分鐘,顯藍紫色斑點。(檢查胺基酸)(2)薄層層析:取本品石油醚冷浸液點樣於矽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9.5:0.5)展開,10%磷鉬酸乙醇液顯色,以β-谷甾醇為對照品。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有灰藍色斑點,其餘斑點亦均顯灰藍色。
中藥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的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能,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多種病;而其偽品水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頭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的塊莖,僅具有燥濕,化痰的功能,用於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兩者的基源、性狀、功效均不同,尤其是價格相差很大,大約是8:1,近來,市場上大量水半夏冒充半夏,自四月份以來,共抽檢10個半夏,其中有3個半夏,其餘7個均為水半夏,經對10個抽樣半夏檢品檢驗、研究,並請示中檢所有關專家,總結出半夏與水半夏的鑑別要點:

性狀鑑別

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嗅,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呈類圓錐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5-1.5cm,表面類白色至棕黃色,並有多數隱約可見的細小根痕;頂端類圓形,有凸起的葉痕或莖痕,有的下端略尖。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無嗅,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理化鑑別:半夏生品含有精氨酸,而水半夏不管是生品還是炮製品,均不含有精氨酸。

考 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御藥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乾再洗,如此七轉,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乾。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煮沸,焙乾收之。每嚼一、二粒,薑湯送化下。”“紅半夏,消風熱,清痰涎,降氣利咽。大半夏湯浸焙制如上法。每一兩入龍腦五分,硃砂為衣染之。先鋪燈草一重,約一指厚,排半夏於上,再以燈草蓋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乾取出。每嚼一、二粒,溫水送下。”②《本草圖經》:“由跋絕類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許,根如雞卵,大多生林下,或雲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亂。”③《中國醫學大辭典》:“姜半夏,有寒痰者宜之。”“竹瀝半夏,痰之偏於黃稠者宜之。”“宋半夏,其性質與仙半夏相近,而較法半夏為純,虛體有痰者宜之。”“法制半夏性質介於姜半夏與竹瀝半夏之間,痰之不寒不熱者宜之。”④《增訂偽藥條辨》:“蘇州戈制半夏,其色黃亮,氣香有肉桂氣,性溫燥,炳章實驗,治寒濕痰上壅氣喘確效。凡治陰虛熱痰氣喘,苟誤服之,必因燥熱而咳血自汗。”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半夏,全草有毒。中毒症狀:食少量可使口舌麻木,服多量則致喉舌燒痛,腫脹,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最後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服蛋清或麵糊,果汁或稀醋。對症治療:痙攣時給解痙劑,針刺人中、合谷、湧泉;出現麻痹則給興奮劑。民間驗方用:一.醋一至二兩,加薑汁少許,內服或冷漱;二.生薑一兩,防風二兩,甘草五餞,用四碗清水煎成二碗,先含漱一半,後內服一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