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半夏

土半夏

土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土半夏Blume的塊莖。植物土半夏,分布於我國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從印度西姆拉,經尼泊爾至印度大吉嶺都有分布。具有燥濕化痰,和胃健脾,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胃炎,胃潰瘍嘔吐,咳嗽痰多,孕期嘔吐,毒蛇咬傷,瘋狗咬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土半夏的塊莖。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脾、胃、肺經。

功效

燥濕化痰,和胃健脾,降逆止嘔。

主治

胃炎,胃潰瘍嘔吐,咳嗽痰多,孕期嘔吐,毒蛇咬傷,瘋狗咬傷。

相關配伍

1、治熱毒大瘡,土半夏,犁頭草,一點紅,田基黃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梧州地區中草藥》)

2、治毒蛇咬傷,土半夏3錢,七葉一枝花根、半隻蓬根、苦楝樹根皮各1兩,浸酒1斤,7天后可用,內服少許,並擦傷口處。孕婦忌服。(《梧州地區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

加工8~9月採挖。

炮製方法

取土半夏用水浸泡,每日換水1~2次,至嘗無麻辣味為度,再用生薑汁或礬水,土半夏10斤,用姜25斤或用礬1斤4兩,共煮3小時,取出曬乾。

形態特性

土半夏,別名高原南星,塊莖扁球形,直徑2~4厘米。鱗葉2~3,線狀披針形,內面的長16~20厘米,下部綠色,上部紫色。葉1~2,葉柄長15~50厘米,下部粗1~1.5厘米,綠色。葉片3全裂,裂片無柄或具短柄,中裂片卵形、菱形或橢圓形,通常長勝於寬,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長(7~)9~12厘米,寬3~11厘米;側裂片斜卵形或菱形,外側較內側寬,與中裂片近等大,側脈脈距1~1.5厘米,集合脈距邊緣5~8毫米。花序柄短於葉柄,長10~26厘米,較葉柄纖細,綠色。佛焰苞暗紫色或綠色,具綠色或白色條紋,管部寬圓柱形,長(3~)4~8厘米,直徑1.5~2.5厘米,內面光滑,喉部邊緣斜截形;檐部卵狀披針形,深紫色、黃綠色或綠色,長7~16厘米,寬2~6.5厘米,長漸狹至具2~5厘米長的尾尖。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厘米,花疏;雌花序長1.5厘米,花密;附屬器長鞭狀,長15~45厘米,下部增粗成紡錘形或圓錐形,粗可達1厘米,基部漸狹為柄,非截形,伸出佛焰苞後明顯漸狹,暗紫色,之字形彎曲,上部線形下垂。雄花通常花葯4,黃色,裂縫馬蹄形。雌花:子房倒卵圓形,花柱短,柱頭小。花期5月(西藏),8~9月(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草坡或鐵杉林下。

相關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燥濕化痰,和胃健脾,降逆止嘔。治胃炎,胃潰瘍嘔吐。咳嗽痰多,孕期嘔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