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石柑子(四川)竹結草(廣西上思),爬山虎(廣西南寧),風癱藥、毒蛇上樹、上樹葫蘆(廣西金秀),六撲風(廣西北流),巴岩香、青葫蘆茶、石葫蘆(廣西蒼梧),馬連鞍(廣西寧明),百步藤(廣西田陽),石上蟾蜍草(廣西昭平),大瘡花、葫蘆草、石百足(廣西玉林),千年青(廣西靖西),落山葫蘆(廣西凌樂、蒼梧),小毛銅錢菜(貴州榕江),伸筋草、青竹標、岩石焦(貴州荔波),鐵斑鳩、巴岩姜(貴州興義);石柑兒(貴州合江),關刀草(貴州峨山),猛藥(廣東英德),鐵板草(雲南滄源)
植物形態
附生藤本,長0.4-6米。莖亞木質,淡褐色,近圓柱形,具縱條紋,粗約2厘米,節間長1-4厘米,節上常束生長1-3厘米的氣生根;分枝,枝下部常具鱗葉1枚;鱗葉線形,長4-8厘米,寬3-7毫米,銳尖,具多數平行縱脈。葉片紙質,鮮時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乾後表面黃綠色,背面淡黃色,橢圓形,披針狀卵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1.5 5-5.6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常有芒狀尖頭,基部鈍;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側脈4對,最下一對基出,弧形上升,細脈多數,近平行;葉柄倒卵狀長圓形或楔形,長1-4厘米,寬0.5-1.2厘米,約為葉片大小的1/6。花序腋生,基部具苞片4-5(-6)枚;苞片卵形,長5毫米,上部的漸大,縱脈多數;花序柄長0.8-1.8(-2)厘米;佛焰苞卵狀,綠色,長8毫米,展開寬10(-15)毫米,銳尖;肉穗花序短,橢圓形至近圓球形,淡綠色、淡黃色,長7-8 (-11)毫米,粗5-6(-10)毫米,花序梗長3-5(-8)毫米。漿果黃綠色至紅色,卵形或長圓形,長約1厘米。花果期四季。
產地生境
產我國台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各省區海拔2400米以下的陰濕密林中,常匍匐於岩石上或附生於樹幹上。越南、寮國、泰國也有。
【國內分布】:福建省, 台灣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國外分布】:琉球群島; 越南、寮國、泰國。
【是否栽培】:野生
【海拔下限】:200
【海拔上限】:2400
【是否中國特有】:否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藥品簡述
藥名:石柑子
漢語拼音:shiganzi
英文名:HerbofChinesePotho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othoschinensis(Raf.)Merr.[TapanavachinensisRaf.]
2、PothoscathcartiSchott
拉丁文名;HerbaPothiChinensis
功效分類:理氣藥;止痛藥;祛風濕藥。
科屬分類:天南星科。
別名:石蒲藤、石氣柑、柑子菌芋、岩香、青蒲蘆茶、藤桔、石戎蘆茶、爬山蜈蚣、伸筋草、青筆標、鐵斑鳩、小毛銅錢菜、風癱藥、六撲風、石上蟾蜍草、猛藥、鐵板草、石柑、石柚、石葫蘆(潮汕)、石南藤、搭壁葫蘆(汕頭)、背帶藤(粵北)、石葫蘆、石蜈蚣、山甲由、上壁蜈蚣(惠陽)。
性味:味辛;苦;性平;小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行氣止痛;消積;祛風濕;散瘀解毒。
主治:心、胃氣痛;疝氣;小兒並非積;食積脹滿;血吸蟲晚期肝脾腫大;風濕痹痛;腳氣;跌打損傷;骨折;中耳炎;耳瘡;鼻竇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浸酒搽,或鮮品搗敷。
生態環境:
1、生於海拔2400m以下的陰濕密林中常匍匐於岩石上或附生於樹幹上。
2、附生於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樹幹上。
資源分布:
1、分布於台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分布於雲南。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的全草。
採收儲藏: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炮製方法:
中藥化學成分
從石柑子全草中分得武珀酸(succin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
單方驗方
1、治療跌打久積、骨髓炎:石柑子30-60克水煎。沖酒服。另外取本品磨粉拌醋為糊,外敷患處。
2、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石柑子6-10克,蒸豬肝食或煎水當茶喝。
3、治風濕關節炎:石柑子30至60g,水煎,沖酒服。
4、治風濕關節炎:石柑子、忍冬藤、海風藤、鏈珠藤各15至30g,水煎,沖少許酒服。
5、治急性中耳炎、鼻竇炎:鮮石柑子搗爛取汁,滴患處。
6、治無名腫毒:石柑子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7、治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石柑子30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8、治跌打後期筋骨拘攣:石柑子30g(鮮用加倍)煲豬腳或配半楓荷,水煎服。本品常用量15至60g,外用適量。
藥用相關
【來源】:天南星科石柑子屬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石柑子P. cat hcartii Schott 及藤橘P. angustifolium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淡,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消積,止咳。用於跌打損傷,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風濕性關節炎,小兒疳積,咳嗽;外用治骨折,中耳炎,鼻竇炎。
【用法用量】: 0.5~1兩,酒泡服或水煎服。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搗爛取汁,滴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選方
治小兒食滯成疳:石柑子、桐寄生。蒸雞肝或豬肝服。(《四川中藥志》)
文獻論述
①《分類草藥性》:"消食,治風濕麻木。"
②《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心胃氣痛,疝氣,除腳氣。"
③《廣西中藥志》:"清熱,解毒,祛風濕。治風濕骨痛,耳瘡。"
④《四川中藥志》:"治小兒五疳,大人寒氣入骨,不紅不腫,濕流關節,麻木等症。並能止咳,止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