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去村

加去村

加去村,位於貴州省榕江縣縣城東南30公里,西連水尾鄉,北與八開鄉接壤,西北與定威鄉毗鄰。加去村是一個人煙極為稀少的地方,原始森林綿延數百公里,汽車根本不能通行,加去村長期以來與外界隔絕信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裡保存著的也許是最完整、最原始的苗族生活習俗。

民俗與文化

加去村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這裡的苗族節日豐富多彩,有蘆笙節吃新節龍船節姐妹飯節等。但是,最具特色而且獨特的是苗族古老而又神秘的牯髒節
牯髒節

加去村加去村

牯髒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祖儀典。傳說遠古之時,居住在這裡的苗家子女多病,種植無收,為祈求祖宗神靈祛病賜福而殺牛祭祀,後世子孫,代代相傳。一般每十三年舉辦一次,每次連祭三年。頭年叫“起疆”,二年叫“續疆”,三年叫“剎疆”。祭祀以宗族為單位,祭的是象徵祖先靈魂安息之所的楓木鼓,每個宗族各有一個共祭的木鼓,即宗鼓,所以,又叫“宗鼓祭”。
吃牯髒前幾天,選出“鼓主”,貧富不論,父母健在,有兒有女,德高望重者均入選。鼓主選定後,由鼓主召集各戶代表到自己家中殺豬吃酒議事,商定有關事項,買水牯牛等。牛買回後,其飼養極其講究,不能放牛上坡,更不能犁田,只能圈養。清晨餵酒糟,中午餵青草,晝夜各餵一次米飯和細糠。
民國三十八年,加去村曾經過過一次鼓藏節,相隔五十年後的2000年,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於是決定舉辦一次隆重的鼓藏節。按照祖先的規定,從節期開始的那一天起,所有親朋嘉賓的到來,只能吃肉,吃豆腐,不

加去村加去村

準吃蔬菜,違者受罰。選出的鼓主要分戶為其祭祀祖先神靈,每戶人家用麻線捆上一尾小乾魚戴在鼓主頭上,鼓主頭上乾魚越多,說明負責的人家數越多。頭三天是接待四面八方前來祝賀親友,主家殺豬、殺雞、殺鴨並以米酒相待。第二個三天是跳蘆笙,準備糯米飯等。第三個三天是挑糯米飯到鼓藏坪款待所有客人,玩山、跳蘆笙等。第四個三天是拉祭牛繞寨游塘,以振威風。此為節慶高潮,因為祭牛游塘以後,當天晚上就要宰殺,所以祭牛游塘場面最為壯觀。從牽牛出門、繞寨、游塘鞭炮不能斷,整個山寨淹沒在鞭炮聲中,繞塘三圈,沿路返回家。當天晚上,雞鳴五更,聽到鼓主家殺牛鞭炮聲後,各殺牛戶鏇即在一二十分鐘內將所有的祭牛殺完。天明後,主家根據來客人數,將牛肉、豬肉分給親友抬回家。第五個三天,是抬肉回家的親友們又返回來喝酒三天,整個節日才算完畢。
加去自然村離榕江縣城80餘公里,屬月亮山區,山多林密,古木參天,自然環境優雅,植被覆蓋率70%,人口600餘,由於這裡山多林深,其原始生活習俗多有保留,因此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到這觀光旅遊,定會看到這裡的苗族遠古原始的生活習俗,令人眼界大開,也會使你流連忘返……

從貴陽出發,可以乘大巴到榕江縣,再乘榕江到計畫鄉的班車,在加去下車,每天只有一班,票價10元。

全年都適宜旅遊,當然,牯髒節都是在冬天進行的,所以最好在冬天裡去碰碰運氣了。

要回榕江縣住宿,有多家旅館,條件一般。要留在苗寨也可以,要尊重當地人的民族習慣了。

祭祖儀式

古□庚辰年十一月初一,那一天在公元紀年中的日期是2000年12月3日,榕江的加去苗人舉行了一次隆重盛大的殺牛祭祖儀式。一夜之間,他們殺掉了69頭牯牛,將它們的靈魂奉獻給祖先,並與親戚朋友分享了牛的身體。15天的時日裡,他們與那些逝去千百年的祖先一道,一絲不苟地完成了一系列繁複的程式。

這個神聖的儀式,被稱之為"吃牯藏",每隔13年舉行一次。

加去村加去村

伸手摘下月亮的地方

加去寨屬計畫鄉,"計畫"是苗語的音譯,意思是"我們弟兄住在一個神秘遙遠的地方"。那"神秘遙遠的地方"就藏在月亮山脈的深處。

月亮山,位於黔東南自治州的榕江、從江以及黔南自治州荔波三都四縣交界處。這裡山高谷深,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綿延數百里,覆蓋黨送坡孔明塘坡等十幾座海拔高度千米以上的高峰。"站在山頂上,伸手可以摘下月亮哩。"月亮山因此而得名。

沿月亮山山脈環繞著一條安靜極了的流水——都柳江,江水被無邊無際的竹林、杉樹林和根系發達的榕樹擁抱在懷裡,無數的溪流悄悄潛入江中。高雅溪是其中一條美麗的溪水,她從月亮山麓流淌下來。經過加去寨的時候,把那裡的故事讓溪水帶到了遠方。千百年過去了,加去人的歷史隨著高雅溪默默流淌的河水,成為逝去的秘密。

加去人是“黑苗”中的一支,黑苗是苗族中一個強大的支系,人數約一百多萬,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的"苗疆腹地"。因為他們平日裡喜歡穿 黑色的衣衫,而且藏住在高山之巔,也有人把他們稱作"高山苗"。

加去所在的月亮山地區過去被稱為"生苗最眾"的地方。“生苗”是明清時代漢人對苗族的稱謂,明清封建王朝把他們當做未開化的民族,曾多次圍追剿殺,後來又採用"羈縻制"試圖使苗民就範。"羈"是牛韁繩,"縻"是牛鼻子,用韁繩穿住牛鼻子,那牛不就可以乖乖地被牽著鼻子走了麽?

加去這條牛可不是那麽聽使喚!加去人只聽祖先的話,照祖先安排好的規矩辦。加去人的祖先來自哪裡,今天已經不得而知,人們只是從古歌里知道,加去人的祖先飽經戰亂、遷徙無常。古歌這樣唱 :"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地方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好生活就在山那邊。"

"侗家住水邊,漢家住平壩,苗家住山巔"。當初,加去人的老祖先來到月亮山區時,就照苗家人的規矩,在群山環抱的大山之巔建起自己的家園,高高俯視 周圍的群山峻岭。幾百年過去了,加去發展成有140戶人家,700多人口的中等苗寨。吊腳樓依山而建,儼然一座木頭城堡。

陡峭的山坡、深邃的河谷,構成了加去令人生畏的生存空間。月亮山和都柳江是天然的屏障,將加去人與外界隔離開來。在崇山峻岭間,覆蓋著茂密的松杉和各種闊葉樹,在廣袤的林間草叢,生長著各種珍禽異獸、名貴藥材和香菇木耳。清澈見底的高雅溪里,加去女人三五人相約,挽了褲腳並排站在水裡,放竹籠下去,那黃臘丁呀、角角魚呀,就跳跳蹦蹦鑽進籠子裡來。多年以來,加去人上山可採集狩獵,下水可捕魚撈蝦,田間坡上種植水稻雜糧,蓋屋建房有取之不盡的木料。莽莽蒼蒼的月亮山腹地,成為加去人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沒有牛,死了的人就回不到祖先的家

加去村加去村

加去人相信,人死之後有三個靈魂,一個回家看守子孫;一個留守墳;還有一個回到祖先的發祥地去。那個地方叫做"歐有孔"。住在那裡的祖先,吹笙擊鼓、歡樂無比。加去人不能忘記祖先,因為祖先們在經歷了戰爭、遷徙和險惡的生存環境之後,積累了許許多多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經驗。他們是寨子的保護神,在災害疾病等惡鬼侵擾加去人的時候,只有祖先能護佑子孫。所以,照祖先定下的規矩行事,敬奉祖先,使祖先滿意,是加去人,也是所有苗族人生活中頂頂重要的頭等大事。

在那吊腳樓里,在火塘邊,永遠是敬奉祖先的神聖地方。他們始終不能忘懷祖先渡過渾水河、清水河、黑水河,從遙遠的東方輾轉遷徙的歷史。"每飯不忘祖",吃飯的時候,人們在火塘邊加一張木 ,讓祖先一起進餐;每逢節日或有酒有肉的時候,一定要灑些酒飯菜肉在地上,請祖先享用。

吃牯:又稱“剽牛”、“椎牛”、“鼓社祭”,是苗族以“江略”(一種鼓社聯盟的血緣氏族)為單位,十三年一次祭祀祖先的古老儀式,有“喊祖先”、“鏇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式。砍牛為的是讓牛的魂靈,與魂歸東方的先祖為伴。祭鼓,源於苗族對女性始祖楓樹媽媽的崇奉。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牛皮製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靈的歸宿。敲擊木鼓,可以喚來祖先鬼魂。因此,砍牛祭鼓是最為隆重神聖的民族大典。

這個儀式的起源還有許多傳說:有個叫昂的青年,一年秋天,他乘船順都柳江而下,走村串寨行歌吹笙,途中遇到風暴不幸喪生,家裡殺了一頭豬料理喪事。因為沒有水牯牛陪葬,昂到不了祖先那裡,於是化作一隻鳥在家裡的房檐上叫了幾天,可是家人沒有理會。後來昂的母親生病,久治不愈,就請勾撒(鬼師)作法,昂就藉勾撒轉告說:"要為我補辦一次葬禮,殺一頭最大的水牛作為祭品,還要踩歌堂、吹蘆笙。"家人照辦了。後來,昂母親的病果然就好了。從此,苗家人認為必須在特定的時日殺水牛祭祀宗親,才能消病祛災。千里苗疆,還流行一種傳說,認為是諸葛孔明教苗族人吃牯的。

為了加去的榮譽,他們高高舉起砍刀和牛角

加去村加去村

古□的冬月初一,"諾格剎"的那天,加去人割完最後一畦田的禾,捆上一大束母禾,從田裡挑回家來,掛在禾晾的第五根橫樑上,就聽見陽鳥在房檐上吵鬧,老人們說,“哎哎,該祭祖先了哩。”

按照古老古代傳下來的規矩,吃牯在同一“鼓社”內部的寨子中輪流舉行,十三年一次。加去寨跟擺貝、加兩、計畫等寨同屬一個"鼓社",各寨輪換。因為吃牯是一次規模盛大、花費巨大的酬神儀式,主持儀式的寨子每次砍牛少則三四十頭,多則二三百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據說砍了四百多頭牛。祭祀完畢之後,吃牯的村寨往往元氣大傷。這悲壯之至的祭祀犧牲,可不是每個村寨都承擔得起的。所以,每次吃完牯,只有最勇於犧牲、家底最厚實的村寨敢於接過旗幟,主持下一次吃牯。接過了旗幟的寨子在鼓社內受到普遍尊敬,而寨人們就得咬緊牙關承受隨之而來的經濟重負。

加去寨上一次吃牯是在公元1947年,算起來已經整整過去了53個年頭。53年間每逢吃牯都因為寨子窮,不敢接旗。去別的寨子吃牯,又覺得自己矮人三分。就說上一次在加兩寨吃牯吧,分簸箕飯的時候,加兩人就對加去的寨老、寨主余志成說:"你們加去是不是不敢接旗呀?"為了維護加去人的尊嚴,他們當下高高舉起手中的砍刀和牛角,勇敢地接過了下次吃牯的旗幟。回到寨子裡說完緣由,加去人群情激憤憋足了勁咬緊了牙關:“古□庚辰年我們要好好吃一回牯,叫他們看看加去人是怎麽辦事的!”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牯節

加去村加去村

是禮儀繁複的節日,準備工作至少三年,有的村寨甚至會準備了五年到七年。頭等重要的事是精心挑選祭祖用的水牯牛。按照祖傳下來的苛刻條件:牛頭要方正,頸項粗壯,眼大而鼓突,鼻腔大而空,四肢粗大,身體壯碩,木碗蹄,牛的兩角要對稱,呈月芽形,頭上的毛鏇越多越好。如果能挑到生有五個毛鏇的牛,就是千金難買的好牛了。

祭祖用的水牯牛享受特殊的待遇:從不犁田幹活,每日有專人上山割嫩草混在稀飯中餵養,它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參加"大翻牯",即角斗。經過若干次鬥牛比賽,牯牛練得勇猛無比。那些鬥牛場上屢戰屢勝的英雄,會被再裝上一副鐵角。三年中,加去養出了許多驍勇善戰的牯牛,個個都有一個與自己的英雄業績匹配的稱號:大碰王、矮碰王、霹靂王、飛天王……

牯頭

是吃牯的靈魂人物。他被寨民們按照古代傳下來的古老規矩嚴格推選出來。他必須是加去祖先的嫡系後代,子女雙全,家庭富裕,德才兼備。加去的牯頭叫余老你,37歲,妻子韋老丫跟他同歲,生有一兒一女。余老你當選牯頭並不容易,除了那些必備條件之外,還要取卦看是否合祖先的意願。考察祖先意願的方式是解草標。鬼師花爸忙用巴茅草打成結,交給幾個跟余老你一起入選的候選人,結果,只有餘老你一人解開了草結,表明祖先喜歡的牯頭是他。今後的儀式中,余老你就成為溝通神鬼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鍵人物。從此,他就必須為寨民們承擔更多更難的考驗。兩年前,余老你買來了牯牛,養得膘肥體壯。可惜這頭牛打架從未打贏過,余老你甚是遺憾。

特色看點

百鳥服

是加去祖傳下來的服飾。據說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服飾。衣服的形狀是照鳥的身體製作的,上面綴有白色羽毛。

圖騰

加去村加去村

百鳥服上繡著苗家獨有的圖騰,人們稱讚這是“繡在服飾上的史詩”,想要了解加去人的過去,解讀百鳥服就是最好的方式。

吊腳樓

吊腳樓坐落在村子的西南角。這裡是木屋青瓦,映襯著周圍幽幽的楠竹林。房頂角上插著一面紅旗和一條綴滿白色羽毛的竹枝。這裡是村里人集會的場所。

頭飾

牯髒頭身穿絳紫色的對襟衣,上麵包有同色的頭帕。加去人認為這種來自江河的魚,是他們與祖先的信使。通過河魚,加去人可以和祖先達到心靈上的溝通。麻繩象徵著長壽健康。

旅遊指南

交通

加去村加去村

加去人是"黑苗"中的一支,黑苗是苗族中一個強大的支系,人數約一百多萬,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的"苗疆腹地"。因為他們平日裡喜歡穿黑色的衣衫,而且藏住在高山之巔,也有人把他們稱作"高山苗"。
旅遊小貼士
月亮山,位於黔東南自治州的榕江,從江以及黔南自治州的荔波,三都四縣交界處。這裡山高谷深,茫茫蒼蒼的原始森林綿延數百里,覆蓋著黨送坡,孔明塘坡等十幾座海拔高度千米以上的高峰。“站在山頂上,伸手可以摘下月亮哩。”月亮山因此而得名。
氣候

地處中亞熱帶偏南溫濕季風氣候區。這裡年平均氣溫約18℃,最高氣溫約39.5℃,最低氣溫約-5.8℃,非常的適宜旅遊。加去雨季時間較長,最好是帶上雨具以防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