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昭化古城,古稱葭萌,早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就是苴國的都邑。又是古驛道上的重要關隘,水陸交通方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千百年來許多重要的戰爭發生在這裡,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許多重要人物也曾留連於此。相傳此地是劉備入川第一站的葭萌關所在,也是張飛與馬超挑燈夜戰之地,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蜀國大將軍病死昭化並葬於昭化等等都發生在這裡,姜維兵困牛頭山更是在不遠處。
昭化古城占地面積不大,但結構謹嚴,擺布得當。古鎮內三座明代城門保存完好,東門曰“迎鳳”、西門曰“登龍”、北門曰“拱級”,風格質樸雄渾。房屋多為古時所建的古民居,街道全是青石鋪面,街頭巷尾常見用漢磚砌就的牆,古城內民房多是南方風格的木架結構庭院,其廟宇、官衙、樂場都是雕樑畫棟、玲瓏別致,頗有富麗堂皇之感。
昭化古城古老遺風不減當年,是一個弔古追昔的好地方。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古名葭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公元前316年,曾在此發生過秦國與蜀國的生死較量,秦來蜀後,在四川設定的首批郡縣中就有葭萌縣,後又改為漢壽縣、晉壽縣、益昌縣,後才心為昭化縣。
由於昭化地處嘉陵江、白龍江交匯處,又是古驛道上的重要關隘,水陸交通方便,戰備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千百年來許多重要的戰爭發生在這裡,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許多重要人物也普留連於此。
昭化在古代時還是一重要的驛站,專門為過往官員、公差提供車馬、食宿等。現在在昭化鎮還立有古葭萌關的石碑。三國時期,昭化古城更是名聲大震,三國演義中曾多次提到昭化古城,多場戰爭也在此發生,張飛夜戰馬超,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姜維兵敗牛頭山的故事,蜀國大將軍病死昭化並葬於昭化等等都發生在這裡。
但自從1936年川陝公路修通之後,繞開了昭化,從此昭化失掉了地理優勢並逐漸蕭條。現今的昭化古城僅存幾面古城門及一段青石板路供人憑弔,當年的輝煌已不在了,特別是文革期間拆掉了大量的古房及寺廟,使一座本可以在現今的旅遊事業中一展身手的古城僅留記憶在人間了。
昭化古城距廣元僅30餘公里,如果走高速公路,在昭化鎮下路沿寬廣的水泥路前行6公里就到了,如果走老川陝路,在寶輪鎮改道約10公里就可到達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是川北戰略要道,著名古城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古名“葭萌關”。現在昭化古城旁還立有“三國重鎮”“古葭萌關”的石碑。
城東1km處有古要津“桔柏渡”,是古今文人吟詠之所在,歷代詩人杜甫、楊慎、張向陶都有題誦。
一提起昭化,我都要想起哪句順口溜:“到了昭化,不思爹媽。”說的是這裡的川妹子很漂亮。現昭化古城不收門票。
歷史
戰國時期,蜀王尚封其弟為苴候,在今昭化土基壩建立苴國都邑.土基壩位於白龍江流入嘉陵江兩江交匯處之東岸,舊城名“土費城”.後因兩江水漲被淹沒,遂棄舊城,將都邑遷至白龍江西岸1公里處別築城池,從此稱葭萌,即今之昭化古城.距今已有約二千三百年建城史.
今昭化古城位於廣元城西三十公里的嘉陵江與白龍江交匯處西岸.嘉陵江源於陝西鳳縣嘉陵谷,古稱漾水,漢代曾以山番冢山為界,東流稱東漢水,西流稱西漢水,南北朝時改名嘉陵江,在昭化境內流長69公里;白龍江古稱桓水,又名羌水、墊江,源於川陝交界處的郎木寺,境內流長9公里.昭化古城,三面皆山,兩面臨水,“北枕秦嶺,西憑劍關,全蜀咽喉,川北鎖鑰.東來廣元有桔柏渡以拒之,南下蒼(溪)閬(中)有梅嶺關以間之,西出劍閣有天雄關以鎮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古稱‘四戰之地’.雖為彈丸之城,而有金湯之固也.”為兵家所發爭.
秦統一巴蜀後,在此設定葭萌縣,隸屬界郡,後又稱漢壽縣、晉壽縣、益昌縣、京兆縣,宋代改名昭化縣,今為元壩區昭化鎮.昭化古城的城牆,據清道光二十二年《昭化縣誌》記載:“舊系土城,明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全築以石,圍城三里七分,其牆四百三十八丈,高三丈,厚一丈二尺.上覆患房,四面有樓,東門曰‘瞻風’,南門曰‘臨江’,西門曰‘臨清’,北門曰‘拱極’.四周挖鑿城壕積水於其中.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為了加強守城防務,於‘拱極’門外增築一台,名曰‘金線系葫蘆’.登臨其上,俯視四面,瞭若指掌,今已廢矣.”
古城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邑令李宜相領銀壹萬柒千捌佰陸拾伍兩維修古城牆,因縮小了城池面積被撤職.保寧府又飭新邑令吳庭相重修東西城牆,外牆砌石,內牆石腳磚身,於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全部竣工.基本恢復了明天順古城原貌.後因臨江門一帶,地勢較低而近水,累遭嘉陵江洪水淹沒,每逢泛期一片汪洋浩瀚如海,患及城內居民,便將臨江門拆除,改築為城垣並加固河堤,以防水患.現尚存在東、西、北三個城門.著名書法家沛丁、吳越劍分別為城門題寫了“瞻風、臨清、拱極”,並鐫刻成碑嵌於城門上.城內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全由青石板鋪成,寬約4.2
米,整齊、古樸;民居房屋多為木結構,不少庭院雕刻有精緻的裝飾圖案,充滿民族風格和傳統藝術氣息,身入民房好像進入了古老的世界;聳立在廟宇、古官衙中的老柏綠蔭如蓋;城東門外約1公里處嘉陵江的古桔柏渡旁,即為“擺宴壩”,相傳唐明皇避亂“幸蜀”,曾在這河灘上“野餐”.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費韋屯兵漢壽,並受命開府於此,古城成為蜀漢政治中心;城西外行數百步處有費韋墓;城西北五公里的曲回壩有三國時期蜀漢將軍關索之妻鮑三娘墓;城西五公里的牛頭山腰,有天雄關,古關門雄姿,不減當年;古碑也保存完好.1991年11月國際三國文化研討會在廣元市閉幕,會議期中代表們專程去昭化參觀考察.評價這裡的三國蜀漢遺址遺蹟古樸,典雅,沒有近代人為的裝飾、誇大,真實可信.這裡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聽聽導遊的解說,再觀賞古人留政的遺蹟將會激發你的遐思,增添旅遊情趣。
發展
昭化古城位於廣元縣城西南郊35公里(公路),是西周邦國“部”、春秋戰國時“苴”(國)都邑及葭萌縣治所在地。其古城遺址在今城東2公裏白龍江東北岸、嘉陵江西北岸土基壩,以白龍江水漲被淹,故遷治於今戰勝壩東。
今昭化古城,在嘉陵江西北岸,扼南北水陸交通咽喉。東漢建安十六年(21”,劉備被劉璋推為大司馬,戍守葭萌城,督白水軍北拒漢中張魯,後霍峻守此城,南拒劉璋,以奇兵襲向存、扶禁兵大捷。正說明當時葭萌城池堅固,今城郊秦漢磚尚多。
西晉、東晉,南北朝均為郡.縣治地,因戰爭頻繁,城池時有修浚。
唐天寶十五年(756)明皇幸蜀,廣明二年(881)僖宗幸蜀,皆曾駐蹕於此。今嘉陵江東岸有擺宴壩(舊名板筵壩),傳說即縣令迎明皇處。
宋初,昭化城池已具後來規模,南宋末遭兵燹,元復修葺,清《昭化縣誌》載:“舊系土城,明正德間包築以石,上覆有串房,四面有樓。崇楨二年(1629),於正北增築一台,名曰金線系葫蘆。”明末毀於兵燹。但城垣與石板街道大部猶存。清康熙時,王漁洋題《昭化》云:“亂山圍一縣,哀柝下初更,近郭雙江合,扁舟萬里情。”是其寫照。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縣李宜相奉令修築,因不符當時修城格局,保寧知府命知縣吳廷相拆修東西城牆,後因東南臨江處時有陷塌,復又加固,其城北倚山、東南臨水,外圍用條石灰漿砌成,裡層石腳磚身。南面臨江,倚城為堤,故不作門。嘉慶時,知縣邵友渠,募資修建各門城樓。清道光以後,亦小有修補,民國時城垛大部損壞。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至1952年上年為昭化縣治城,同年昭化縣治遷往寶輪鎮後,人民政府仍加以保護。1966年四清工作隊入城,拆磚建公房。“文化大革命”開始,又拆磚立私舍,牆垣遂遭損壞。後白龍江、嘉陵江特:大洪水發生,城東南防汛功能減弱,居民財產甚為可虞。1985年政府為使旅遊者能一瞥古城風貌,撥款修復了西門城樓。
景點
牛頭山
《三國演義》中,有“姜維兵困牛頭山”的情節,說的就是距昭化古城不遠的牛頭山。出昭化古城西門,沿占蜀遭爬山而行,約七公里.便到牛頭山. 牛頭山形似—座巨大的牛頭,故而得名。天雄關在其間,所以又稱”“牛頭雄關”。此關四周群峰昂首,與劍門峰遙相呼應-關上原建關羽廟一座,有大樁殿、牛王履、姜維殿、娘娘殿等,因歷經戰亂,廟已被毀。至今只有天雄關石門尚存,14坎石碑和一些石柱、石鼓經受了戰亂和風霜的考驗,依然挺立在山巔,似欲證閒天雄關的歷史古遠而悠久。
牛頭山古廟遺址前,有一橢圓形,直徑約3米,深2米的古井,名曰“姜維井”。據說呈當年姜維兵困牛頭山,將士無水飲用,姜維焦急萬分。當夜諸葛亮託夢絡姜維,要設壇拜水。於是姜維立即派人挖一口井,搭起祭台,燃點香燭祭拜。拜了一天一夜之後,便派兩名士兵去井邊察看,回報說“無水”,姜維當即將兩士兵斬首,後又一名衛士前去察看。此衛士去井邊一看,確宴無水,但怕回去嘉報又要殺頭,於是便仔細觀察井的四壁,突然發現有一塊濕擱處,再仔細看,有水珠懸掛在壁上,他驚喜若扛,便找來一些鄉民,順著水殊浸山的地方開挖,不到一個時辰,把並幾乎挖成了一個長方形,搬掉一塊火石頭後,滑滑泉水汩汩流淌出來,很快積了半池水。衛士非常高興,飛報姜維說:“有半池水。”姜維大喜說:“有半池水也夠飲用了”。從此後,牛頭山:這口井就—直保持著半池水,從未滿過,也從於涸過,水位始終保持不變。後來人們為懷念姜維拜水,就把這口井稱作·姜維井”。有趣的是這口井的水隨嘉陵江清而清,隨嘉陵汀濁而濁.堪為—大奇觀。
費禕墓
位於昭化古城東門一公里處的路邊一農舍旁,現存土墓一座及石碑二塊供人憑弔。
費禕,字文偉(?--253年),河南人,年少時雙親亡故,隨其叔私放罪犯是求學來到成都,公元214年劉備兵圍成都,劉璋投降,劉備自令益州牧,費禕留蜀。
劉備稱帝後,費禕被封為舍人(隨侍太子),後又升庶子。劉備死後,太子即位,封費禕為黃門侍郎(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費禕在蜀國的功勞主要是擅長外交,常被諸葛亮派往東吳,執行聯吳抗魏的使命。
公元227年時諸葛亮進駐漢中,費禕為任參軍,地位頗重,諸葛亮也對其信任有加,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後,費禕曾任後軍師護責斷後,可見其才能。回成都後,改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總領之意)。
公元245年,魏軍大舉攻蜀,費禕率軍固守興勢(陝西洋北縣),魏軍無法前進,被迫撤退,綱禕趁勢進據三嶺截殺,魏軍損失慘重,費禕因功封“成鄉侯”,經蔣琬力薦任益州剌史。
公元251年12月費禕從漢中回成都,不久領兵屯駐昭化(古葭萌)。
公元252年,令費禕在昭化設大將軍府,總令前方征魏事宜,這時的昭化實際成了抗魏的前線總指揮部。
公元253年正月,費禕與前方諸將大會於昭化,商討軍情政務,費禕歡飲沉醉被魏國降將郭循剌死於大將軍府。
費禕死後葬於昭化西門外,其墓歷代有培修,自明代以來規模更加宏大, 墓地四周有圍牆、神道、牌坊、碑亭、費公祠、草堂等,清代雍正十三年,果親王送六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時路過昭化曾謁費禕墓時題宣“深謀卓識”匾。
可惜,現在的費禕墓僅存土半堆,高約3米,墓碑二塊,上題“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現在當地的老百姓還親切的稱他為費大將軍。
古棧道
位於今四川省廣元市北五十里處的老虎嘴絕壁上,這段古棧道在先秦時代就已建成,諸葛亮為北伐曹魏,對棧道進行了修整擴建,使之成為調兵譴將,運送糧草的通道。 位於廣元城北明月峽中,棧道始鑿於先秦,《史記》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的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曾修整擴建,為三國時期調遣兵馬、運送糧秣的戰略要道。古棧道依傍懸崖,翹首峭壁,下視江水,滔滔汩汩,甚為險絕。明月峽谷現集古棧道、古驛道、縴夫鳥道、公路、水路、鐵路於一峽,有中國古今交通史博物館之譽。
鮑三娘之墓
鮑三娘為蜀將關索之妻,位於昭化城北。西門有蜀漢大將軍費方之墓。
謁費墓
位於嘉陵江畔的公路旁邊,由青石砌成,長約2.5米,寬約1.5米,高約1米的長方形古墓。墓周綠樹林立,綠竹掩映,陽光從樹竹中透射墓上,更顯得茂林蔥蘢,生機無限。
風土人情
每年的九月一日舉辦“女兒節”,這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於公元705年去世,當地婦女每年正月二十三(相傳為武則天的生日)到皇澤寺憑弔,舉行慶祝活動。
這原本就是最具魅力的一種民間文化活動,這該是廣元女兒節的重彩濃墨來描繪的篇章。1988年首屆女兒節,女皇祀廟皇澤寺前的嘉陵江水域正是楊氏當年感龍孕而生武則天的"利州江潭"處。那屆女兒節在利州江潭上布滿了彩船,龍游鳳翔,熱鬧非常。皇澤寺前是人海如潮,嘉陵江兩岸是一片歡聲笑語,廣元女兒們身著節日的盛裝,她們在載歌載舞地歡慶自己的節日。這獨特的民間盛會引起了來廣元參加商品交易會的眾多客商們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就因這獨一無二的"遊河灣",使"廣元女兒節"在眾多的文化節日中脫穎而出而一炮走紅,並很快天下盡知。
旅遊指南
特色美食
進出交通
昭化古城位於廣元城西南30公里處,可從成都火車北站乘火車直達昭化,從昭化火車站坐小麵包車到昭化古城。或從成都昭覺寺汽車站乘車到廣元,再坐小麵包車到昭化古城,廣元共有兩個長途汽車站。
停留住宿
昭化古城可以住宿,但條件一般,也可以回廣元市住宿,有廣元賓館、利州賓館、鳳台賓館等。
氣候與游季
昭化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81毫米左右,一年四季皆可遊覽。
順道遊覽
位於廣元市南25公里的劍閣縣大劍山口。關內有當年姜維拒鍾會十萬大軍的姜維城,以及姜維洞、姜公橋、姜維墓等古蹟。為國家級風景區。
位於今四川省廣元市北50公里處的老虎嘴絕壁上,這段古棧道在先秦時代就已建成,諸葛亮為北伐曹魏,對棧道進行了修整擴建,使之成為調兵遣將,運送糧草的通道。有“中國古今交通史博物館”之稱。
俗稱“皇柏大道”,北起廣元龍潭、昭化,經劍閣到梓潼,東南至閬中,有“三百長程十萬樹”之說。翠雲廊蜀道兩旁,古柏參天,濃蔭蔽日,鬱鬱蔥蔥,亭亭如蓋,行其道上,夏不知熱,冬不曉寒。現存古柏8000餘株,傳為張飛為辨路率將士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