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布林

謝爾蓋·布林

謝爾蓋·布林,全名謝爾蓋·米克哈伊洛維奇·布林(Sergey Brin)(俄語: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是Google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是一位美國籍俄羅斯裔企業家。他出生在俄羅斯,在他與拉里·佩奇合作建立Google之前,他一直學習計算機科學和數學。謝爾蓋目前是Google董事兼技術部總監。 近年來在《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上始終名列前茅,2011年他以198億美元位列第24位。2016年10月,《福布斯》發布“美國400富豪榜”,謝爾蓋·布林排名第十。

基本信息

教育經歷

1990年9月至1993年5月:馬里蘭大學

碩士學位:1995年8月獲碩士學位

博士學位:1997年6月獲博士學位

1993年9月至今 :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指導教師:赫科特·加西亞-莫利納(Hector Garcia-Molina)教授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

研究項目

GNAT's

這一項目包括編目多維數據,用於鄰近搜尋。這一項目的套用包括身份比對、信息查找和分子生物學。論文發表在VLDB'95上。通過Mathematica、C和C++,實現了不同版本的數據結構。

COPS

和加西亞-莫利納教授共同從事的一個項目,其中包括著作權侵權的自動探測。與另一名博士生詹姆斯·戴維斯(James Davis)一同,我們開發了COPS,即著作權保護系統。論文發表在SIGMOD'95上。

當前研究方向及工作

電影評價

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電影評價。其實現方式如下。你可以對看過的電影進行評價。隨後,系統將查找有類似品味的用戶,從而確定你對其他電影可能的看法。目前完全採用Python來編寫。

LaTeX與HTML的轉換工具

開發過LaTeX與HTML的轉換工具,從而可以生成以上論文的HTML版本。其獨特之處在於,大部分代碼使用TeX來編寫,因此相對於其他轉換工具有著更美觀的設計。其中的一小部分使用Perl來編寫。

工作經歷

1993年夏季 :Wolfram Research

1992年9月至1993年5月:馬里蘭大學系統設計及分析集團

1991年夏季和1992年夏季:通用電氣信息服務

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馬里蘭大學數學系

1990年6月至1991年6月:馬里蘭大學先進計算研究所

個人經歷

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布林 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布林

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蘇聯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兩人皆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父親米哈伊爾·布林當時在莫斯科一所學校任教,並曾經在蘇聯的計畫委員會就職,“試圖利用數據來證明蘇聯人的生活水平遠比美國人高得多,這就是我在蘇聯時期的主要工作內容,可是事實又是如何呢?”接受訪問時他如此表示。

謝爾蓋6歲時(1979年),全家決定自蘇聯移民至美國居住。移民至美國後,他的父親成為一位在馬里蘭大學任教的數學教授,而母親葉夫根尼婭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工作。

謝爾蓋·布林在馬里蘭州就讀國小,但他從家裡學到比學校更多的知識。其身為馬里蘭大學數學系教授的父親培養了他在數學上的興趣,而他的親屬也幫他保有了說俄語的能力。在就讀國小一年級時,謝爾蓋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電腦列印輸出的設計方案,而在那時電腦就像黑白電視一樣,只有少數人擁有並懂得如何使用。

中學畢業後,布林進入馬里蘭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父親麥可希望他能沿著自己的足跡成名,在數學的道路上一走到底。然而,布林並沒有按照父親給他設定的規劃發展。由於成績傑出,布林在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後獲得了一個獎學金,隨後進入史丹福大學。在史丹福大學,這位天才學生再次得到命運的青睞,校方允許他免讀碩士學位而直接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
網際網路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布林,他把網際網路視為通往未來的必經之路。早在上大學的時候,布林就已經發明了一種超文本語言格式的搜尋系統1998年9月,24歲的布林和25歲的佩奇決定合夥開個公司,公司提供的唯一服務就是搜尋引擎。在對商業計畫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布林從一位斯坦福校友那裡順利地拿到了第一筆投資:10萬美元。
依靠這10萬美元,在朋友的一個車庫裡,布林和佩奇開始了Google的征程。創立之初,公司除了布林和佩奇之外,就只有一個雇員——克雷格·希爾維斯通——Google現在的技術總監。他們的努力工作不久就得到了回報:那時的Google每天已經有了1萬次搜尋,開始被媒體關注1999年,又有兩名風險投資家向Google注入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Google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創立谷歌

24歲創立Google公司

早期谷歌的車庫辦公室 早期谷歌的車庫辦公室

謝爾蓋進入大學不久就對搜尋引擎產生了興趣,他曾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許多關於信息收集和關鍵字索引的論文,也曾經寫了一些小的測試性程式。1995年3月史丹福大學的新生歡迎會上,謝爾蓋負責帶領新來的研究生拉里·佩奇利用周末時間認識校園,這也是兩人的第一次相遇。在一次的《經濟學人》雜誌訪問中,謝爾蓋開玩笑地說:“我們倆都有些令對方厭惡”。兩人似乎在大多數課題項目上都持不同意見,但在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以後,兩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為了親密的好友”。當時,布林專注於開發資料探勘系統而佩奇把重心放在了推廣從一篇學術論文在其他論文中的引用量來推斷其重要性這一概念。 最後兩人共同計畫編寫出一超文本的大規模網路搜尋引擎。

謝爾蓋·布林在宿舍里編程 謝爾蓋·布林在宿舍里編程

為了讓計畫實現,他們利用宿舍中的廉價電腦中編寫出程式,並於網路上測試這新開發的搜尋引擎。這個引擎首先為史丹福大學內部的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使用,並且迅速流行起來,大學的技術認證中心並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然而僅靠斯坦福的硬體的基礎設施已讓迅速發展的計畫趨向極限,但他們倆認為他們已成功創造出一嶄新的搜尋引擎,遂先暫停有關博士學位的課程與研究,持續開發這系統。

Mark Malseed在文章中寫道:“他們倆向全體師生、各自的家人和友人募集研發基金,兩人共同度過困境,成功購置了一些伺服器,此外還租借了一位於門洛帕克的車庫作為基地……(不久之後)昇陽電腦的公司創辦人、現任副總裁兼斯坦福校友的Andy Bechtolsheim表示願意簽下10萬美元的支票來贊助“Google公司”。但那時有一問題為:Google公司仍未實際存在,Google尚未正式申請創辦公司。兩個禮拜後,當兩位創辦人仍忙著處理檔案資料時,並沒有地方可安全放置這筆錢。”1998年9月7日,25歲的拉里和24歲的布林正式創建了Google公司,而當時公司僅提供使用PageRank的搜尋引擎的服務。

創業初期的谷歌團隊 創業初期的谷歌團隊

《經濟學人》雜誌在介紹謝爾蓋的生活態度的文章上,總結了Google的最初宗旨:“使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能被普遍和有用的被搜尋到。”,並將其與現代印刷術的發明者約翰內斯·谷騰堡互做比較:

“ 1440年,約翰內斯·谷登堡為了能提供大量的聖經,在歐洲發明了第一台現代化的機械式印刷機。這技術取代了早先用手書抄寫聖經原文的方式,並擁有更快的效率。也因此有助於知識的傳布,間接導致了文藝復興……而Google現在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這樣的類似的比較也出現在《The Google Story》的文中:“並不是自從古騰堡開始……任何的發明將會讓人改變其早先利用資訊的方式,而這當中做的最徹底的就是屬於Google了。”

Google上市以拍賣方式定價

谷歌上市 谷歌上市

當Google的競爭對手致力於成為門戶網址、投入搜尋服務的比重不大之時,布林反其道而行之,盡力完善其搜尋引擎。Google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每天的搜尋量由1萬次增至3億次。很多廣告商要求在Google網頁刊登廣告。同時,雅虎、寶潔、美國能源部等許多大公司和政府機構也紛紛使用Google的搜尋技術,Google按照搜尋施放數來收取授權使用費。

作為一名技術天才,布林同樣不缺乏商業才能。2008年8月,布林、佩奇以及他們的團隊開始創造自己的財富神話。他們不僅僅創造出奇特的搜尋引擎技術,更在Google公司上市方面試圖創新。他們以拍賣的方式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定價,被美國媒體稱為“對華爾街的清洗”,兩個新的億萬富翁就這樣誕生了。

將“免費午餐”進行到底

如何讓天才們在公司里工作得更加舒適,布林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雖然西方有一句諺語“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Google布林將“免費”作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實施到了細緻入微的地步:員工用餐、健身、按摩、洗衣、洗澡、看病都100%免費;公司給員工最差的電腦顯示器都是17英寸的液晶顯示器;每層樓都有一個咖啡廳。可以隨時沖咖啡、吃點心,大冰櫃里有各種飲料,免費隨意喝。

謝爾蓋·布林展示GoogleX研發的谷歌眼鏡 謝爾蓋·布林展示GoogleX研發的谷歌眼鏡

布林還允許員工帶孩子和寵物來公司上班,這在美國很多公司都是不可思議的。此外,公司任何一個重要員工都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每個辦公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裝修。布林的辦公室和其他人的區別不大,只是位置稍微好一點。

布林還要求:公司要有領先於時代的點子。他為Google的員工制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工程師必須用1/4的時間來思考了不起的點子,即使這些點子可能對公司的財務前景不利。為了鼓勵創新,布林允許員工有4%的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任意工作,不過研究成果必須賣給公司。他每年舉辦一次員工創新能力技術大賽,獎金是1萬美元。

領導神秘部門Google X

谷歌內部擁有一個代號為Google X的神秘研發部門,在谷歌內部進行著眾多前沿技術開發項目,其中包括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等。該部門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領導。

所獲榮譽

谷歌三巨頭榮登時代封面:佩奇、施密特、布林 谷歌三巨頭榮登時代封面:佩奇、施密特、布林

2008年7月,英國《衛報》將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共同評選為“英國媒體最具權力100人”排行榜榜首;

2009年11月,《福布斯》又將布林和佩奇共同列入2009年全球最具權力人物排行第五名。

而在早些年,謝爾蓋由於“領導索引和檢索等有關搜尋系統的快速發展”,獲選進入了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這可說是“在工程師中最高的榮譽”。2003年,謝爾蓋和拉里因為“具體表現了企業家精神,以及展現創建新公司的動力”,自位於西班牙的西班牙皇家研究院(IE Business School)中得到企業管理碩士的名譽學位。2004年,兩人收到了Marconi Foundacion的“最高工程獎”,並被推舉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董事。Marconi Foundacion的主席John Jay Iselin在宣布基金會的獲獎人後,祝賀他們兩人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倚靠訊息檢索的今日”。

謝爾蓋是Google的董事兼技術總監,個人身價據估計達到198億美元,這令他成為全球排名24美國排名11位的富豪。2011年,根據《福布斯》雜誌報導,他與拉里·佩奇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並列第24位。

2019年2月26日下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全球富豪榜》,謝爾蓋·布林位列第八。

個人生活

謝爾蓋·布林 謝爾蓋·布林

2007年5月,謝爾蓋·布林在巴哈馬娶了Anne Wojcicki(Susan Wojcicki的妹妹)為妻。妻子Anne Wojcicki是一位生物技術博士,且於1996年於耶魯大學榮獲生物學理學學士;之後她將重點放在醫學信息學上,並與謝爾蓋共同希望能找出新方法來改善這方面的課題。他們倆亦深深影響醫學信息學,並帶領著人類基因組計畫。“對於布林來說,他將遺傳學視為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和種種數據資料的問題。”他的妻子並以此想法創辦了23andMe(23即指人的23對染色體),試圖讓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 在一次Google的時代精神會議上,謝爾蓋提出他希望總有一天人們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排序,藉此來幫助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分析這些數據,來解決身體上的問題。

謝爾蓋·布林的母親葉夫根尼婭之後被診斷有帕金森氏症,2008年謝爾蓋決定將她移往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接受治療。在藉由23andMe的研究後,謝爾蓋得知帕金森氏症通常並不會直接遺傳下來。而當這件事被別人提起,並詢問他說不知道這件事是否會比較高興時,他說他提早知道意味著就能夠立刻提早抵禦此疾病,然而他仍有可能因為與母親相同的LRRK2基因突變,而在之後幾年發病。《經濟學人》雜誌的評論中說道:“布林得知他的LRRK2基因突變將會是他之後的一個身體隱憂後,並沒有影響到他對Google搜尋引擎程式的改良與除錯。他能夠藉由幫助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到別人,他認為自己算是十分幸運的……”

謝爾蓋和拉里·佩奇買了一架波音767飛機用於他們的商務和個人需要,這架飛機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容納50人,並且內部有超大的床。

謝爾蓋還是電影《斷箭》(Broken Arrow)的製作人。

據科技網站AllThingsD報導,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目前與妻子分居,尚不清楚這對矽谷夫婦能否破鏡重圓。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震撼全球商界的10大創業奇才

他們當中有的是技術天才;有的只是普通員工,但是憑藉著獨特的商業嗅覺和潛在的天份,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完成了人生財富的巨變。

盤點美國知名企業家

提姆·奧萊理
約翰·皮爾蓬·摩根
大衛·葛芬
里歐·梅拉梅德
肯尼士·阿諾德
毛昭寰
傑西·李佛摩
羅蘭·馬克
文達德
麥晉桁
鮑伯·帕森斯
梅長錡
喬治·芒羅
史蒂夫·巴爾默
陳庭丈
阿蘭·庫珀
亞提·莫雷諾
高登·摩爾
查爾斯·古德伊爾
孟懷縈
約翰·柏格
安吉·穆洛茲
瑪麗·蓋茨
蒂夫·福塞特
格倫·盧瑟·馬丁
史蒂芬·凱斯
亨利·路思義
傑弗里·皮特森
提姆·庫克
拉里·H·米勒
徐詠芫
貝蒂·查爾斯·福布斯
常瑞華
山繆·亨利·卡瑞斯
陸宏亮
李錄
拉里·奧古斯丁
穆罕默德·埃里安
卡文·克萊
埃茲拉·康乃爾
唐納德·川普
史提芬·艾倫·永利
愛德華·雅各布森
約翰·霍普金斯
湯米·席爾菲格
湯姆·希克斯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阿莫德·哈默
奧花·雲費
傑克·威爾許
托馬斯·J·沃森
瑪德琳·李·潘恩·鄧納姆
德威特·華萊士
黃桑希蘭
詹姆斯·哈羅德·杜立德
喬治·威斯汀豪斯
泰德·透納
胡安·特里普
麥克·哈靈頓
瑪莎·史都華
邁克·大衛·丁曼
狄伊·哈克
喬治·史坦布瑞納
羅伯特·艾倫·斯坦福
山姆·史匹格
威廉·克萊頓
赫伯特·亨利·道
塞繆爾·斯萊特
雅各布·希夫
肯尼思·布賴恩·埃德蒙
哈蘭德·桑德斯
鮑伯·古喬內
里洛易·格魯門
史蒂夫·傑克遜
威爾伯·羅斯
艾琳·羅森費爾德
老詹姆斯·羅斯福
亨利·羅傑斯
李·艾科卡
白賴仁·基沙
詹姆士·雷迪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史丹利·隆堡
柯蒂斯·詹姆斯·傑克遜
凱特·蕭邦
嘉貝麗·吉佛斯
威廉·佩利
阿爾夫·蘭登
潘妮·普利茨克
查爾斯·道
李摩西
莫尼卡·萊文斯基
王恆
約翰·李利
雷·克羅克
卡莉·費奧麗娜
張濟民
桑福德·華萊士
陳偉良
勞倫斯·貝爾
楊依寧
西恩·帕克
約翰·諾斯洛普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喬治·埃勒里·海耳
大衛·沙諾夫
威廉·愛德華·波音
塞繆爾·柯爾特
納爾遜·洛克菲勒
約翰·沃納梅克
安迪·魯賓
麥可·戴爾
亞歷山大·黑格
詹姆斯·西蒙斯
迪克·切尼
里德·哈斯廷斯
加布·紐維爾
丹尼斯·蒂托
諾蘭·布希內爾
裴熙亮
尼克·貝爾格
林敏俐
彼得·諾頓
喬治·伊士曼
雷倩
彭博[彭博社創始人]
史蒂夫·賈伯斯
謝爾蓋·布林
吉姆·坎塔盧波
威廉·休利特
霍華德·舒爾茨
霍華德·斯金格
拉里·桑格
約翰·保爾森
彭日成
陳士駿
威廉·伯恩巴克
拉里·佩奇
馬克·扎克伯格
莊思浩
馬丁·庫珀
凱文·米特尼克
菲利普·費雪
亞歷山大·貝爾
威廉·江恩
彼得·林奇
雅詩·蘭黛
山姆·沃爾頓
埃里克·施密特
安德魯·卡耐基
吉米·威爾斯
大衛·斯特恩
喬治·索羅斯
艾爾弗雷德·P·斯隆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查理·芒格
威廉·赫斯特
黃仁勛
休·海夫納
安迪·葛洛夫
班傑明·格雷厄姆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沃倫·巴菲特
高民環
謝爾登·阿德爾森
吉姆·羅傑斯
楊致遠
魯迪·朱利安尼
比爾·蓋茨
亨利·福特
保羅·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