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勞特伯

保羅·勞特伯

保羅·勞特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化學系教授,於2003年,因在磁共振成像(MRI)技術領域取得了偉大的突破,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PeterMansfield)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本信息

獲得獎項

保羅·勞特伯 保羅·勞特伯

2003年,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化學系教授保羅·勞特伯(PaulC.Lauterbur)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PeterMansfield)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們在磁共振成像(MRI)技術領域取得了偉大的突破,這些突破直接導致了“在臨床診斷和醫學研究上具有重大價值的”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去世訊息

200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教授,保羅·勞特伯(PaulC.Lauterbur)因腎病於3月27日在家中去世,享年77歲。

醫用器械

磁共振成像儀

第一台醫用磁共振成像儀於20世紀80年代初問世,發展至今,這種技術業已挽救了全球範圍內難以計數的患者的生命。由於診斷的精確度極高,可以獲得患者身體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像,同時現有實驗結果證明它對患者身體沒有損害,因此磁共振成像設備得以在各國迅速普及。今天,全世界的醫院每年總計要做數千萬次磁共振成像診斷,此類設備已成為醫學界最重要的診斷工具之一。

2003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實質上是“物理學與醫學的完美結合”。一個強磁場中的原子核會以一定的頻率轉動,如果該磁場吸收了相同頻率的電磁波,它們的能量就會大大增強。當原子核返回到以前的能量水平時,電磁波就會發射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核磁共振。這一發現曾獲得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學評價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校長理察·赫曼說,保羅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磁共振成像技術每天都在拯救著無數人的生命。

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我國核磁共振領域泰斗,著名科學家王義遒在電話採訪中對記者說:“他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奠基人,對醫學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系教授王為民則評價說:“沒有他就沒有核磁共振成像。”

Lauterbur曾在梅隆研究院工作,並同時在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學習研究生課程,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對核磁共振技術發生興趣。他在1969年受聘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以後,繼續研究核磁共振技術,並將這項技術用於對碳-13的研究。

在早期核磁共振研究領域,化學家們常常在磁場中研究原子和分子的圖像。他們努力創造出均勻的磁場,以便獲取分子的清晰信號。但是Lauterbur首先意識到在那些不均勻的磁場中得到的模糊圖象實際上蘊含著大量的信息。

Lauterbur最先對試管里的水和重水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處理。但是Lauterbur很快就看到了這項技術潛在的醫用價值,他努力試圖對活體進行成像處理,但是苦於找不到一個能夠塞進狹小的核磁共振試管的生物。後來有一次在海灘上玩的時候,他女兒建議用一隻蛤,Lauterbur聽取了女兒的建議。儘管Lauterbur得出的圖像看上去和照片差不多,但是他明白這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實驗,其套用前景將會非常廣泛。

其他人的眼光就沒有Lauterbur這樣超前了。Lauterbur第一次向《自然》雜誌投稿竟然被拒絕,但是Lauterbur堅信核磁共振技術的前景,他在對論文進行修改後再次投稿,1973年這篇重要論文得以發表,從那以後,被引用超過1000次。Lauterbur一生有將近100篇論文的總引用量超過3000次。

Lauterbur1985年受聘伊利諾州香檳分校的時候,核磁共振技術的醫用成像潛力已經非常明顯了,Lauterbur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改進這項新技術。2003年,Lauterbur與諾丁漢大學的PeterMansfield一起分享了諾貝爾醫學獎。Mansfield是成像技術的另一個早期開發者。

然而Lauterbur的得獎引發了一場爭議,媒體曝光很多——另一位科學家RaymondDamadian爭辯說,他的一些實驗比Lauterbur的更早,所以諾貝爾獎他也應該有份。Lauterbur對此的態度是“超然”,不公開發表看法。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