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3年2月17在中國台北出生。
9歲那年和比自己大一歲的哥哥,被父親送到了華盛頓州的舅舅家。據他說,當工程師的父親這樣做,主要是出於教育考慮。
1972年與家人遷往泰國,後來被送往美國肯塔基州一間基督教學校就讀,完成課程後遷往俄勒岡州,15歲時參加美國桌球公開賽,在青年組雙打賽事中奪得季軍。
1984年於俄勒岡州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位,其後在史丹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黃仁勛矽谷之路的第一步,是加盟AMD公司並成為一名晶片設計師,這為他後來創辦NVIDIA打下了最初的技術基礎。兩年之後,他跳槽到LSILogic。這也是一家晶片公司,但主打業務並不是CPU,而比較傾向於晶片的圖形處理。不過在當時無論是CPU還是圖形晶片,都沒有出現如今天這樣一兩家企業壟斷市場的局面,而是群雄逐鹿的格局。與格局相對明朗的行業相比,在這類創業型的公司里,更容易學會如何把握機會,也更容易嘗到何為失敗。
在LSILogic的另一件事情對黃仁勛也很有意義,他在設計部門呆了兩年後就要求調到銷售部門,並最終成為集成晶片(類似於今天的SOC,即一塊晶片上集成多重功能)部門的總經理。
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
1993年創立NVIDIA。
創業歷程
1992年底,兩位曾經在SUN工作過的技術人員克里斯和普雷艾姆把黃仁勛拉進NVIDIA的創業團隊。因為既有技術背景又懂銷售和管理,黃仁勛被推舉擔任總裁兼CEO。而他上班的第一天則是1993年的2月17日。
NVIDIA的第一次選擇,恰好反映了幾位創業者以往的技術經歷所給予他們的影響——喜歡另闢蹊徑。他們選擇了當時並不被人看好的正方形成像技術;重視晶片的多功能性,因此選擇了集成遊戲手柄、音效卡等多重功能的思路。
但這款名為NV1的產品並不成功,而且花光了NVIDIA籌措來的第一筆投資,黃仁勛只得勸非核心的員工離職,並許諾將來公司情況好轉了,再聘他們回來。公司的規模也從100多人,一下子變成3O多人。
在危難時刻,挽救黃仁勛的是世嘉公司的700萬美元訂金,這家日本遊戲機公司看好NVIDIA晶片對於遊戲的良好集成,請他們開發土星遊戲機的顯示晶片。不幸的是,由於繼續固執於正方形技術,NV2晶片還沒有開發完成就被世嘉放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700萬美元幫助NVIDIA撐到了Win95時代的到來。
Win95時代的第一個驕子並不是黃仁勛,而是開發大名鼎鼎VOODOO顯示卡的3DFX公司。但隨著電腦圖形化時代的到來,顯示晶片成為PC系統中被注目的焦點,市場需求空前強烈。而在這個時間點上,諸多的圖形卡公司卻對微軟的D3DAPI接口不以為然,堅持各自開發自己的接口。
黃仁勛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果斷地決定全面支持微軟的接口。與此同時,他提出了和摩爾定律並稱的顯示卡晶片領域的“黃氏定律”,即顯示卡晶片每6個月性能提升一倍。
找對了方向的黃仁勛,在沉默了近3年之後推出了NV3,即Riva128,並大膽採用當時仍處於試驗階段的AGP概念。而不久後的Riva128zx,則是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小影霸”。並且,報據黃氏定律,他在1998年秋和1999年2月分別推出了TNT和TNT2,從此一舉占據了顯示卡晶片市場的主流位置,把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擠到邊緣領域。同樣在6個月後,1999年底,黃仁勛又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構的顯示晶片.即GeForce256,率先將顯示晶片業帶入GPU時代。
從推出GPU概念開始,在此期間雖然經過若干次起伏,但時至今日,黃仁勛仍一直扮演顯示卡晶片的領跑者角色並從未掉隊。
很久以來,人們都預測CPU的發展會取代GPU這一專用的圖形硬體,就如同許多被CPU取代的專用功能--從硬體漢卡到硬波表音效卡。
NVIDIA會從一家圖形晶片公司變成CPU公司。
1999年,英偉達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圖形處理器(GPU);此後,GPU成為計算機中獨立於CPU(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個重要的計算單元。
2000年,在公司推出第二代GPU的時候,黃仁勛又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黃氏定律”:英偉達的核心戰略就是產品每6個月升級一次,功能翻一番。而在當時業界已經有了另一個更著名的定律,那就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摩爾創立的“摩爾定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與“摩爾定律”相比,“黃氏定律”的技術更新速度快了2倍。
個人生活
13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參加美國桌球錦標賽,結果輸得一塌糊塗。回去之後他不停地反思,發現自己輸在不專註上面:剛到拉斯維加斯的他被城市的美景所吸引,在比賽前一天晚上仍然在商業街上閒逛。此後,他開始以專注的態度對待桌球,結果在兩年後獲得了美國桌球公開賽的雙打第三名。
創業之後的他對於工作也是非常的專注。在他看來,工作(Work)是一個不正確的詞,因為他認為自己每天都在玩(Play)。
他每天早上6點15分起床,鍛鍊一個小時之後開始吃早飯,然後去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回到家裡。陪家人吃完晚飯之後,他會接著工作,直到累得不行了才去睡覺。
他很少打高爾夫,也很少跟朋友出去玩,下班後基本上都待在家裡,仍然在玩。在他的兩個孩子上大學之前,他的家到了晚上會是這樣的場景:4個人每個人抱著一台筆記本電腦做自己的工作,雖然都在家裡,有事通過電子郵件來溝通。他也一直非常“享受”這種生活狀態,每天就做四件事情:工作、思考、幫助別人、創造新的東西。
取得榮譽
15歲時參加美國桌球公開賽,在青年組雙打賽事中奪得季軍。
1984年於奧勒岡州立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其後在史丹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2001年入選全美40歲以下最富有的人,排行第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