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典故
蕭邦亦創作兩部長篇小說:《咎》(又譯《故障》)(1890年)和《覺醒》(1899年),兩者舞台分別設於紐奧良和大島。她的小說中人物通常皆為路州居民,大部分作品設定和路州中北部的納奇忒希相關。當時文學評論家認為蕭邦在作品中始終處處表達她對女性的關懷。
作品大多以路易西安那州克里奧爾人為背景。已公認為19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 出生於美國聖路易斯。父親在她四歲時去世,此後她由克里奧爾(生長於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各地的歐洲人後裔)母親的家庭撫養長大。
她於1870年嫁給了奧斯卡·蕭邦,一個棉花商。兩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紐奧良,後又搬到一個大農場和講法語的阿卡迪亞人住在一起。在1882她丈夫去世之後,蕭邦與她的六個孩子返回聖路易斯。朋友們鼓勵她寫作。她在快四十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咎》(又譯《故障》)(At Fault 1890)。她的短篇小說開始出現在世紀(Century)和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隨後又出版了兩個選集:《支流人》(Bayou Folk 1894)和《阿卡迪一夜》(A Night in Arcadie 1897)。最後的主要作品,有超短篇《一雙絲襪》(A Pair of Silk Stocking) 等,其後的小說《覺醒》(The Awakening 1899),是她的傑作。但是由於小說以對通姦同情的筆調刻畫女主人公“性意識”的覺醒,大膽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愛情觀,小說一出版便在美國文壇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震驚了全美的書評人和讀者。在聖路易斯,小說被從圖書館的書架上取下,並指責它是“一個性感的女人安於墮落”的故事,甚至斥它是一本“應列為毒品”的書,以至於蕭邦本人也被聖路易斯文藝社取消會員資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也拒絕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說集。蕭邦感到自己在文學領域受到排斥,因此在她生命的最後歲月里,作者本人也被迫停止了寫作,此後幾乎再也沒有動筆。
生活在19世紀後半葉的她,曾被譽為“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之一”。
相關記載
在十九世紀末,蕭邦試圖直白的描寫女性在與男性、兒童的關係及她們本身性慾中的感受和情緒。這一點被認為是冒犯了當時上流社會的讀者。1885年母親去世後,她停止了天主教的實踐並開始接受達爾文主義對人類進化的觀點。在自然而不是教堂中尋求上帝,蕭邦大量描寫性與愛的主題。她為美國作家們悲哀,認為由環境所致,藝術上的局限性阻礙了完整且本能的敘述。那些挑戰傳統社會行為的作品,如《一小時的故事》,常常被雜誌編輯拒絕。然而半個多世紀後,女權主義評論家卻大力提倡。
相關信息
在翻譯莫泊桑的小說後,蕭邦採取了他的模式。她認為,“這是生活,不是小說。在情節設計,老式手法和舞台套路中,哪能找到我一直喜好的這種模糊的不假思索的敘事藝術?”
人物經歷
童年
凱特·歐福拉赫蒂出生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父親湯瑪士·歐福拉赫蒂是自愛爾蘭高威移入的成功商人,母親伊莉莎·法利是聖路易法裔社群名門出身,外祖母雅典娜伊斯·查爾維爾是法裔加拿大人的後裔,部分祖先為阿拉巴馬州太子島的首批歐洲移民。
凱特的父親於1855年(當時凱特僅五歲),以太平洋鐵路公司建造者的身分參與鐵路首次運轉,火車行經信口開河(Gasconade River)時,因橋樑倒塌而罹難。是年,凱特進入聖路易的天主教會聖心學院就讀。
父親去世後,凱特與母親、曾祖母關係日益親密。開始勤於閱讀童話、詩歌、宗教托寓以及古典、當代小說。沃爾特·司各脫和查爾斯·狄更斯都是她最喜愛的作家。
1863年是凱特家的多事之秋;曾祖母和同父異母的兄長喬治·歐福拉赫蒂相繼去世(凱特父親的前妻,也就是喬治的母親,早已去世,凱特的母親比父親年輕許多。)。喬治·歐福拉赫蒂是美利堅聯盟國的士兵,身為戰俘期間死於瘧疾。凱特因此休學,更加埋首於書的世界。
1865年凱特復學,開始紀錄備忘札記,1868年自聖心學院畢業。尚未有顯著的成就——但是說故事的技能提升不少。
坎坷時期
1869年,凱特時年二十,與奧斯卡·蕭邦成婚,定居紐奧良。1879年奧斯卡的棉花業失敗,舉家遷居納奇忒希以南的查爾維爾,經營種植業和雜貨店。他們在社區中漸漸活躍,凱特於此吸收了許多日後寫作的素材,特別是和當地克里奧爾文化相關者。他們在243號高速公路495的居所(由艾莉絲·卡帖爾於該世紀早期所興建)現已成為國家史跡,亦為河口人們博物館的所在地。
奧斯卡在1882年死於瘧疾,留下美元$12,000的債務(大約相當於2005年的美金$229,360)。設法獨立經營種植業和雜貨店,但難見成果。她漸漸與一位有婦之夫的農人發生關係。
母親懇求她遷回聖路易,凱特及其子女在聖路易安頓下來,家境稍見起色。翌年,母親去世。
當凱特罹患精神崩潰期間,醫生建議她以寫作平緩心情。她接受建議,不久重新尋回她述說故事的才華。
寫作時期
1890年代晚期,凱特創作短篇小說、散文並從事翻譯,作品散見各雜誌,如《聖路易快報》。她已被公認為鄉土作家,但是文學才能卻遭忽視。
1899年第二部長篇小說《覺醒》出版,同時遭到文學和道德角度的批評。此書是凱特最知名的作品,內容是關於一個不滿婚姻生活的妻子。曾經絕版數十年,現已重新付梓。並且以早期女性主義作品的文學地位廣受重視。
凱特深受批評的打擊,轉往短篇小說創作。1900年寫成《紐奧良紳士》,該篇是年收入第一版的《紳士錄》。然而,她從未自寫作獲得多少收益,仍仰賴位於路州和聖路易的投資維生。
1904年8月20日凱特參觀聖路易世界博覽會期間,因中風倒下,兩天后去世,年五十四。她葬於聖路易的麗泉暨十字架公墓。
凱特·蕭邦已經名列聖路易名士廊。
作品評價
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女作家凱特·蕭邦以她特有的細膩筆觸於1882—1885年間出版了小說《困惑》及百餘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到1899年其主要作品《覺醒》發表前,她已是一位頗具盛名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了。而《覺醒》的問世非但未給這位女作家帶來榮耀和歡愉,卻使她身心疲憊,深受傷害。各報刊雜誌大肆抨擊《覺醒》“污穢粗俗”,“怪異病態”。圖書館不予收藏,作家的文藝社社員資格亦被撤銷。1906年《覺醒》由紐約杜菲爾德公司再版亦告失敗。至此作家及其作品均遭到被“流放”的命運。幸而本世紀50、60年代兩位歐洲學者慧眼識珠,《覺醒》才得以重見天日。 《覺醒》之所以掀起這樣一場軒然大波,是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休戚相關的。長期以來,由於藝術創造性被視為男性的基本特徵,寫作被視為男性的活動。婦女在文學中的形象更被視為男性幻想的產物;婦女作家被剝奪了創造女性形象的權利,而必須服從傳統父權制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