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生於美國華盛頓,是Nupedia和Wikipedia(維基百科)的共同創立者。2000年3月,拉里·桑格受聘于吉米·威爾斯經營的網路公司Bomis,協助創立一個線上百科全書——Nupedia(Wikipedia前身),並擔任該百科全書的主編。但因Nupedia的內容是由各領域專家透過同儕評閱(peer-review)後才發布的,所以進度緩慢,發展過程並不十分順利。拉里·桑格便於2001年1月向吉米·威爾斯提議以Wiki作為百科全書平台,發起另一個稱為Wikipedia的旁系計畫,並全力投入Nupedia和Wikipedia的工作,直至2002年3月1日離職為止。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的生活和教育

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出生在華盛頓,7歲時,全家搬到阿拉斯加,在那裡度過了童年生活。桑格早年成績優異,對哲學很感興趣。他高中的指導老師曾問他:“你要做怎樣的哲學?”他說:“嗯,首先,改變這個世界的思考方式。(Well,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thinks,for one thing)”

1986年他從高中畢業,進入里德大學,主修哲學。這一時期,他探索了知識的理解和來源。他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對網際網路和它的出版能力感興趣。這些興趣幫助他意識到了將wiki作為一個線上百科全書的優勢。在他早期的嘗試中,曾使用一個郵件列表作為學生與教師會面進行“專家輔導”的媒介,並將之“用作一個討論教程、教學方法的論壇,在其中也討論了在傳統的高校設施之外使用一個自發且免費的網路的可能性與益處,它使個體教師和學生能夠出於教育目的而通過網際網路找到彼此。”

他開始並運作了一個哲學討論的清單,成立了系統性哲學協會,並出版了一本雜誌。

他於1991年獲得里德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碩士論文題目為《笛卡爾的方法及其理論背景》,而博士論文題目為《認識論之環:論元正當性(Epistemic Circularity: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Meta-Justification)》。

2001年12月,桑格與他在網上認識的女友結婚,至今已育有二子。

Nupedia和Wikipedia

Nupedia是一個基於Web的百科全書的文章寫的專家和授權為免費的內容。它是由人Jimmy Wales和承銷的Bomis,拉里·桑格被聘為總編輯。他制定了一項審查進程的條款和招募編輯。文章進行了審查,然後張貼在網站上。

在2001年1月提出了桑格的wiki建立促進發展的文章,建立維基百科,正式啟動於2001年1月15號。憑藉其Nupedia ,桑格帶頭並命名該項目,並制定許多原來的政策,包括“ 忽略所有規則”和“中性的觀點。”桑格努力的工作,並促進了Nupedia和Wikipedia項目資金,直至2002年2月Bomis停止他的職位,3月1日桑格辭去總編輯的Nupedia和擔任組織者百科。

起源維基百科

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

桑格是唯一支付百科的編輯,他的地位延續從2001年1月15號,直到2002年3月1日。桑格的工作,並促進了Nupedia和Wikipedia項目資金,直至Bomis停止他的立場在2002年2月桑格辭去總編輯的Nupedia和擔任組織者百科3月1日。桑格聲明原因結束了自己參與維基百科和Nupedia作為一名志願者,他可能是認為對志願者是不公平的。

桑格思想的wiki將是一個良好的平台,以利用和決定提出的想法人Jimmy Wales ,當時的負責人是Bomis。桑格最初提議維基概念威爾斯和建議,適用於Nupedia ,並在一些初步懷疑,威爾斯同意試試。在分享他的wiki想法,桑格正式提出了“直屬”項目Nupedia題為“讓我們使一個wiki,並建立了新的一頁的沃德的維基名為“維基百科”威爾斯賦予更廣泛的想法,有助於一個耳熟能詳的專家,即Nupedia。

在維基百科

桑格分道揚鑣後,與維基百科在2002年他成為該項目的關鍵。2004年12月,桑格文章寫了關鍵網站Kuro5hin的文章 ,他承認,存在“某些有毒社會或政治氣氛項目。雖然指出”欣賞的優點,充分百科,並了解和支持”的任務和廣泛的政策綱要的維基百科非常好,但桑格認為,該項目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寫道,由於缺乏公眾的看法的信譽,該項目把“困難的人,他們的手段”過於突出;這些問題,他堅持,這是一個功能,該項目的“反精英主義”或不尊重知識。

Citizendium啟動

在2007年3月25日, Citizendium結束了試驗階段,進入了公開測試階段可讀。2周后推出Citizendium ,桑格批評維基百科,說明後者是“無法修復的損壞” ,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問題“的嚴重管理問題,往往失去社會,往往不可靠的內容,並發表一系列的醜聞。令維基百科震驚。

人物著作

學術工作

《笛卡爾的方法及其理論背景》-學士論文。

《認知圓:論問題的梅塔的理由》-博士論文。

散文

拉里·桑格 拉里·桑格

《未來的免費信息》——數字宇宙雜誌,2006年

《邁向新的彙編知識》—— Citizendium,2006年9月

《人類未來的啟示》——邊緣基金會、世界問題中心,2007年

《為什麼Citizendium將成功》—— Citizendium,2007年3月

《新政治知識》——邊緣現實俱樂部,2007年4月

《教育2.0》——福克斯線上,2007年6月

《專業知識的命運後》——愛丁堡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論文

《什麼強有力的合作方式為學術出版》

《如何思考的專業人員密切合作》

《為什麼騰出專家在Web 2.0?》

盤點美國知名企業家

提姆·奧萊理
約翰·皮爾蓬·摩根
大衛·葛芬
里歐·梅拉梅德
肯尼士·阿諾德
毛昭寰
傑西·李佛摩
羅蘭·馬克
文達德
麥晉桁
鮑伯·帕森斯
梅長錡
喬治·芒羅
史蒂夫·巴爾默
陳庭丈
阿蘭·庫珀
亞提·莫雷諾
高登·摩爾
查爾斯·古德伊爾
孟懷縈
約翰·柏格
安吉·穆洛茲
瑪麗·蓋茨
蒂夫·福塞特
格倫·盧瑟·馬丁
史蒂芬·凱斯
亨利·路思義
傑弗里·皮特森
提姆·庫克
拉里·H·米勒
徐詠芫
貝蒂·查爾斯·福布斯
常瑞華
山繆·亨利·卡瑞斯
陸宏亮
李錄
拉里·奧古斯丁
穆罕默德·埃里安
卡文·克萊
埃茲拉·康乃爾
唐納德·川普
史提芬·艾倫·永利
愛德華·雅各布森
約翰·霍普金斯
湯米·席爾菲格
湯姆·希克斯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阿莫德·哈默
奧花·雲費
傑克·威爾許
托馬斯·J·沃森
瑪德琳·李·潘恩·鄧納姆
德威特·華萊士
黃桑希蘭
詹姆斯·哈羅德·杜立德
喬治·威斯汀豪斯
泰德·透納
胡安·特里普
麥克·哈靈頓
瑪莎·史都華
邁克·大衛·丁曼
狄伊·哈克
喬治·史坦布瑞納
羅伯特·艾倫·斯坦福
山姆·史匹格
威廉·克萊頓
赫伯特·亨利·道
塞繆爾·斯萊特
雅各布·希夫
肯尼思·布賴恩·埃德蒙
哈蘭德·桑德斯
鮑伯·古喬內
里洛易·格魯門
史蒂夫·傑克遜
威爾伯·羅斯
艾琳·羅森費爾德
老詹姆斯·羅斯福
亨利·羅傑斯
李·艾科卡
白賴仁·基沙
詹姆士·雷迪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史丹利·隆堡
柯蒂斯·詹姆斯·傑克遜
凱特·蕭邦
嘉貝麗·吉佛斯
威廉·佩利
阿爾夫·蘭登
潘妮·普利茨克
查爾斯·道
李摩西
莫尼卡·萊文斯基
王恆
約翰·李利
雷·克羅克
卡莉·費奧麗娜
張濟民
桑福德·華萊士
陳偉良
勞倫斯·貝爾
楊依寧
西恩·帕克
約翰·諾斯洛普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喬治·埃勒里·海耳
大衛·沙諾夫
威廉·愛德華·波音
塞繆爾·柯爾特
納爾遜·洛克菲勒
約翰·沃納梅克
安迪·魯賓
麥可·戴爾
亞歷山大·黑格
詹姆斯·西蒙斯
迪克·切尼
里德·哈斯廷斯
加布·紐維爾
丹尼斯·蒂托
諾蘭·布希內爾
裴熙亮
尼克·貝爾格
林敏俐
彼得·諾頓
喬治·伊士曼
雷倩
彭博[彭博社創始人]
史蒂夫·賈伯斯
謝爾蓋·布林
吉姆·坎塔盧波
威廉·休利特
霍華德·舒爾茨
霍華德·斯金格
拉里·桑格
約翰·保爾森
彭日成
陳士駿
威廉·伯恩巴克
拉里·佩奇
馬克·扎克伯格
莊思浩
馬丁·庫珀
凱文·米特尼克
菲利普·費雪
亞歷山大·貝爾
威廉·江恩
彼得·林奇
雅詩·蘭黛
山姆·沃爾頓
埃里克·施密特
安德魯·卡耐基
吉米·威爾斯
大衛·斯特恩
喬治·索羅斯
艾爾弗雷德·P·斯隆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查理·芒格
威廉·赫斯特
黃仁勛
休·海夫納
安迪·葛洛夫
班傑明·格雷厄姆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沃倫·巴菲特
高民環
謝爾登·阿德爾森
吉姆·羅傑斯
楊致遠
魯迪·朱利安尼
比爾·蓋茨
亨利·福特
保羅·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