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迪·波許

蘭迪·波許

蘭迪·波許Randy Pausch(1960-2008)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人機互動及設計教授。並主持“人與計算機互動”課程長達十年,虛擬科技的先驅者之一。 2006年,他被診斷患有胰腺癌。次年8月他被告知可能僅剩3到6個月的生命。同年9月18日,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作了轟動全球的“最後的演講”。2008年7月25日,因胰腺癌併發症在家中去世,終年47歲,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刻其妻子和三個孩子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基本信息

主要經歷

全名:蘭迪·弗雷德里克·波許(Randy Frederick Pausch,1960年10月23日-2008年7月25日)

家庭

《最後的演講》一家 《最後的演講》一家

2000年5月,蘭迪·波許(Randy Pausch)與傑伊·波許(Jai Glasgow Pausch)結為夫妻,他們共同育有兩個兒子:迪倫(Dylan)及洛根(Logan)和一個女兒克洛伊(Chloe)。

公眾活動

2007年11月27日,蘭迪·波許在維吉尼亞大學做了關於“時間管理”的演講,聽眾超過850人,這是他以前的同一標題演講的更新版本。

2008年3月,他出現在一則胰腺癌公益活動宣傳片中,並在國會作支持癌症研究的陳述。

人生經歷

蘭迪於1982年在布朗大學獲得計算機學本科學位。1988 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然後他執教於維吉尼亞大學並提前一年拿到終身教職。1997年他到卡內基梅隆大學任職於計算機科學系、人機界面和設計系。他單獨或與人合作著有五本專著和超過60篇經專家評閱的期刊和會刊文章。與唐.麥瑞乃里一起,他創立了娛樂技術中心,迅速成為訓練藝術家和工程師共同工作的樣板機構, 娛技中心被認為是裁判世界上其它互動項目的標準。

蘭迪·波許手捧”最後一課“書頁樣本 蘭迪·波許手捧”最後一課“書頁樣本

2007年9月18日,蘭迪·波許教授在他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題目為《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的講座,引起了鏇風般的反應。演講視頻片斷在網上播出後,數以千計的人同他聯繫,表示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影響。對於蘭迪來講,這真的是一場非同尋常的“人生最後一場演講”。

不管是直接地影響學生,創建象娛技中心那樣的機構,,發明象愛麗斯那樣的工具或做他最拿手的,連結文化,對任何有緣遇見蘭迪的人來說,他對建立一個更好世界的奉獻是不言而喻的。如本 ·高登,藝電公司的首席創意官,所說,比蘭迪的學術、 慈善和創業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博愛和每天給學生和同事帶來的熱忱。

對於那些了解蘭迪的人,他帶來對生命的別樣熱情和幽默,即使是面對死亡。對蘭迪來說,這只是另一種探險。

抗癌經歷

2006年,波許被診斷患有晚期胰腺癌。次年8月,他被告知可能僅剩3到6個月的生命,於是他舉家從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遷回維吉尼亞州切薩皮克。

2008年3月13日,波許在美國參議院勞工、衛生、公眾事業、教育及相關機構撥款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 on Labor,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Education, and Related Agencies)遊說,希望聯邦政府增加對胰腺癌研究的經費支持。在此之前的一周,他還因為要從右肺中抽取胸腔積液而住院。

逝世

2008年7月25日,蘭迪·波許教授因胰腺癌在家中去世,終年47歲,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刻妻子和三個孩子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學術造詣

1982年5月,波許在布朗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1988年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7年在維吉尼亞大學工程及套用科學學院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97年回到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任副教授。1998年同Don Marinelli一起創建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技術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一職。2000年升任計算機科學、人機互動及設計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 維吉尼亞大學

除教職外,波許還擔任Media Metrix,Inc.的董事,Google、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及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顧問,並在學術休假期間在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及電子藝界從事研究工作。

波許是5本書的作者或合作者,發表過70逾篇論文,並發明了用於計算機科學教學的Alice語言及其集成開發環境。2007年,波許獲得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頒發的Karl V. Karlstrom傑出教育家獎,以及美國計算機協會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組(ACM SIGCSE)傑出貢獻獎,同年他成為美國計算機協會資深會員(ACM Fellow)。

媒體報導

2007年9月21日,蘭迪·波許被ABC世界新聞列為“本周人物”,他也得到了明鏡等國際媒體的關注。波許的“最後一課”成了網際網路上的熱點,在發布一個月內被收看超過一百萬次。2007年10月22日,波許現身CBS的人氣脫口秀節目奧普拉·溫芙瑞秀,向數百萬的電視觀眾講述自己的現狀,並概要複述了他的“最後一課”。

蘭迪和他的三個可愛孩子 蘭迪和他的三個可愛孩子
蘭迪小時候的臥室,父母讓他在牆上塗鴉 蘭迪小時候的臥室,父母讓他在牆上塗鴉

2007年10月6日,匹茲堡鋼人隊在得知波許的童年夢想之一是參加NFL後,邀請他參加了球隊的常規訓練。華特迪士尼公司所屬的亥伯神龍出版公司出資670萬美元購買了波許和華爾街日報記者Jeff Zaslow合著的《The Last Lecture》的出著作權,此書已於2008年4月8日發行。

電影導演傑弗瑞·亞柏拉罕在2007年11月發電子郵件給波許,邀請波許在將於2009年上映的Star Trek第十一部電影版中出演一個角色。波許欣然同意,並前往好萊塢參與了拍攝工作,導演甚至給他安排了一句對白。

2008年4月9日,ABC播出了一小時長的關於波許的特別節目:“最後一課,你生命的愛的故事”。

2008年4月21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刊登了波許對讀者十問的回答。

人物年表

年份大事記
1960年10月23日,蘭迪·波許出生在美國。
1982年5月,獲得美國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
1988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1997年在維吉尼亞大學工程及套用科學學院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97年回到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任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
1998年和Don Marinelli一起創建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技術中心,擔任中心主任。
2000年 任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人機互動及設計教授。 擔任Medlia Mertrix,Inc董事,谷歌、沃爾特·迪斯尼幻想工程及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顧問,並在學術休假期間在迪斯尼幻想工程及藝電中心從事研究工作。
2006年9月,被診斷為晚期胰腺癌;出版《用Alice學習編程》。
2007年 8月,被告知僅能存活3-6個月,於是從賓夕法尼亞州舉家遷往維吉尼亞州切薩皮克; 獲得美國計算機學會(ACM)2007年Karl V. Karlstrom傑出教育家獎和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組計算機科學教育傑出貢獻獎; 成為美國計算機協會資深會員; 9月18日作了引起全球轟動的最後一次演講; 匹茲堡市議會宣布2007年11月19日為“蘭迪·波許博士日”
2008年 迪斯尼公司所屬的出版公司以670萬美元購買了《最後的演講》出著作權。同年4月8日發行; 4月21日被《時代》雜誌評為2008年100大影響人物。 7月25日,在家中逝世,享年47歲。

人物成就

計算機語言教學軟體Alice項目的創立者

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技術中心創立者之一

參與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的虛擬現實研究與癌症病魔抗爭關於生命的感人演講

《時代》雜誌2008年100大影響人物

獲獎 2007年度Karl V. Karlstrom傑出教育家獎

2007年度美國計算機協會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組計算機科學教育傑出貢獻獎

主要著作

《用Alice學習編程》

Learning to Program with Alice, Brief Edition,簡明版,合作者Wanda P. Dann及Stephen Cooper(2006) ISBN 0132397757

《最後的演講》

《最後的演講》 《最後的演講》

The Last Lecture(中譯:最後的演講、又譯:最後一課,合作者Jeffrey Zaslow)(2008) ISBN 1401323251授權中文版《最後的演講》

作 者: (美)蘭迪·鮑許 著,鄒惠玲,張林 譯

出 版 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 數: 112000

版 次: 1

頁 數: 224

開 本: 大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5755476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自我實現/勵志 >> 成功/激勵

定價:¥32.00

《最後的演講》一書於2008年4月2日在美國出版發行,上市48小時首印40萬冊售罄,60天銷售突破300萬冊,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該書中文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於2009年1月4日推出,首印10萬冊在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被搶訂一空。火爆銷售的狀況令人感嘆不已,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指出的那樣,人性的光輝可以超越國界。

人物評價

名人

以下摘引李開復在《引領你的一生》中對《最後的演講》的一段評價:

“前不久,我的同學蘭迪·波許教授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在美國一些高校里,‘最後的講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後一課。蘭迪教授並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講座’了。

他演講時,你完全看不出這是一位已經知道生命結束將至的人,他樂觀地把自己的反思和大家分享,他不是告訴你怎么做,而是說自己如何做的,然後情況是怎樣的,判斷在於自己。

你會覺得他是一個特別特別健康的人,他讓你感動的不只是他的幽默,不只是再次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你會突然嚴肅地問自己,現在我所努力的一切是不是自己最初的目標?為什麼不去試一試呢?我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網友

對一個人的紀念不是從他死亡之後開始,不是蓋棺定論的悼詞,不是虛無縹緲的讚美,而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期間,給他一個表述的機會,也讓他知道人們是多么懷念他,為他的理想成立了基金會,在學校的規劃中,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跨接藝術和科學的橋樑,強過任何死後的讚美。

整個講座歷時70多分鐘,從頭到尾笑聲不斷,蘭迪·波許以他的魅力感染了大家,也感染了全球觀看過這個視頻的人們。講座開始,他就給大家展示了他的癌症切片,告訴大家他活不了很久,但緊接著做了雙臂和單臂伏地挺身,告訴大家他身體驚人的健康,誰想可憐他先比試伏地挺身。這樣的幽默,這樣的坦然,吸引我下載和看完了所有的視頻。

整個講座,他都在感恩與讚美別人,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他的導師、同事和上級,他的合作夥伴和學生,讓人感到這個世界很溫暖。

讀者十問

蘭迪·波許答時代周刊十問

Q:聽了您的課,感覺您是個十分謙虛的人,您覺得這樣的評價確切嗎?

A:首先,我不贊同這樣講。任何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缺點之一就是自負。至於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時期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有這樣多的人為我加油,我的精神真是受到了極大地鼓舞。

Q:您相信,您是那個能給人帶來希望的人嗎?

A:好吧,天哪,我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相信我只是一個倒霉的人。當然,如果我有得選,我寧願選擇希望和癌症都從未有過。我很高興自己能在這樣的處境中做到最好。但是我更希望這樣的處境從未上演。

Q:您留下什麼比較特別的信,或者影像給你的家庭嗎?

A:有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們知道,我愛他們。我在世時這樣明確告訴他們,我逝世後仍能讓他們看到的。

Q:您同意您的妻子再婚嗎?

A:那不是由我決定的。但我會留這樣的告訴我的孩子們【分別為6歲、3歲以及22個月】:當她要再婚的時機已經成熟,你們可能會有一種複雜的情緒,你們要學會自己處理。如果你們想知道爸爸怎么想:他只希望你們的媽媽快樂。

Q:我現在已經54歲了,並是癌症晚期。我希望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最終卻做上了IT。我是否要工作至死?還是我應該辭職去藝校學習?還是去環遊世界?我到底該怎做?

A:人和人是不同的。按你說的,我打賭你該去藝校。

Q:我的姐妹患上肝癌了,生命危在旦夕。怎么樣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治療癌症呢?

A:這個問題很難。只要製藥公司覺得有利可圖,他們將立即研製新藥來治病。但對於癌症,我們只需要看下愛滋病(的治療情況)。(愛滋病的)治癒方法應該還是用雞尾酒療法。

Q:您嘗試過使用替代治療嗎?

A:我已經收到10000封e-mail——這真是個不小的數字——其中很多人都告訴我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我首先懷疑的是,這些方法是否都作過臨床研究?幾個傳言並不是真正的數據。如果你知道三個人用替代療法治癒,那很好。但那與通過真正臨床診斷從而治癒的數據並不一樣。

Q:在大學裡我選了您教的計算機科學課,我覺得您是這方面的先驅。您希望那些順著您的足跡進行研究的後輩們在“虛擬實境”的研究中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A:“虛擬實境”迄今為止都偏重於奇特和趣味帶來的感官刺激。我希望他們能朝著真正的互動而努力。你會讓使用者怎么進行操作呢?這個微妙的問題需要很多聰明人投入更多的時間來研究。

Q:學校怎么才能幫助學生使其夢想更遠大?

A:所有的大學本都應該有更好的措施來鼓勵學生選擇本專業以外的課程。夢想來源於擴寬你的視野以及與不同的人協作。

Q:什麼樣的音樂能讓您放鬆?

A:當你進行化療的時候,你可不能長時間聽搖滾。

Q:我注意到您都樂於去度假。哪個地方給您的感觸最深?

A:在我和妻子蜜月的時候,我們去了泰國。在那我們去看了我們父母捐資建蓋的宿舍。沒有什麼比看到幫助別人的善舉更讓人觸動。

最後的演講

背景

蘭迪幽默的最後一課 蘭迪幽默的最後一課

2006年9月,蘭迪·波許被診斷患有胰腺癌,儘管進行了手術和化療,他還是在2007年8月被告知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肝臟及脾臟,只能再活3至6個月。時隔一個多月,他作出了一個影響全世界讀者的決定:在自己的母校,他生前所供職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上演自己“最後的演講”。美國很多高校在資深教授退休前都會為他們安排講授一堂面向全校學生的“最後一課”,表達學校師生對其的崇敬和感激,讓教授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卡內基梅隆大學將其命名為“旅程(Journey)”,希望演講者能和聽眾一起分享自己的個人或學術旅程。波許雖然還沒有準備退休,但是鑒於他的病情,他在2007年9月18日做了題為:“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的最後一課演講。這也是“旅程”系列的第一課。

2007年9月18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演講廳里人潮湧動,400多位師生等著聆聽蘭迪·波許“最後的演講”。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記者傑夫·薩斯洛也在人群中。在演講開始之前,卡內基梅隆大學副教務長英迪拉·內爾向與會師生引薦了當天的嘉賓:電子藝界負責Sims品牌的副總裁史帝夫·西柏特,西柏特是波許的好友兼同事,他介紹了波許的學術和工作簡歷。伴隨著全場長時間的起立鼓掌,蘭迪·波許登台,開始了他的“最後一課”。他9月20日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受人愛戴的教授上演最後的演講》,讓蘭迪·波許鼓舞人心的故事被全球的讀者所熟知。

在發表“最後的演講”時,蘭迪·波許用了8分鐘來介紹自己,期間與讀者互動,笑聲、掌聲一浪蓋過一浪。而正當進入主題演講時,他所談到的絕不僅僅是如何面對死亡,而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些東西,比如誠實、正直、感恩、克服困難、追求社會平等、實現兒時夢想……

那次演講結束後,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安靜地同妻子和3個年幼的孩子度過他的餘生。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那次演講會引發一陣鏇風。演講的視頻片斷在網上播出後,數以千計的人同他聯繫,表示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影響。許多人被他的演講感動得熱淚盈眶,並表示要立刻採取行動。

在生命的盡頭,蘭迪·波許最後一次接受了《華爾街日報》記者傑夫·薩斯洛的採訪。這一次採訪,蘭迪·波許把所有的焦點都鎖定在了關愛上。對於蘭迪·波許這個知道自己僅剩不多時日的人來說,有太多太多想要挽留、想要與家人朋友分享的東西。最後,他選擇了以視頻資料的方式把一個爸爸的背影留給3個孩子,最大的也不過7歲的3個孩子。“孩子,比誰都需要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愛,如果他們的父母不能再活下去的時候。”

對於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半年的概念也許就是學生的一個學期,或者從春天到夏天的季節變化。但對於蘭迪·波許來說,這比什麼都珍貴。或許是因為醫學的奇蹟,或許是因為蘭迪·波許開闊的心態,蘭迪·波許不僅活過了院方通知的6個月,還活到了2008年7月25日,即自那次“最後的演講”起的第11個月,比預期整整多活了半年。

儘管蘭迪·波許最終還是離開我們了,但那場演講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留在了我們的視線之內。《華爾街日報》記者傑夫·薩斯洛後來在一篇報導中談起第一次採訪蘭迪·波許的情況。“我第一次和他在電話上聊上是在他發表演講的前一天。他的話語非常地振奮人心,以至於我非常想要看到他在台上到底是什麼樣子。後來的談話我覺得有點白痴,我不知道怎么去跟一個即將辭世的人說話,但是蘭迪卻能找到讓話題興奮起來的閃光點。那時候他正開著他的車,用手機跟我聊,我怕他出交通事故,所以建議他把車靠邊,我們再聊。但他卻笑了:‘嘿,如果我死於車禍,那會有什麼不同?’”

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網站上,蘭迪·波許開有自己的個人主頁。自從2006年9月蘭迪·波許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之後,他就會定期在主頁上更新他最近的狀況。從這些更新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位開朗的教授如何以開朗的心態看待自己,比如2007年4月2日標題為《回來繼續戰鬥》的更新。

全世界有很多人被感動,並不僅僅是因為蘭迪·波許所做出的成就而感動,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最後的演講,更重要的是他頑強的意志力,他與癌症抗爭的信念和他對生活“心存感激,心存包容”的樂觀態度。

內容

【視頻】最後一課Randy Pausch's Last Lecture

【檔案】最後一課的PowerPoint幻燈片、演講稿以及錄像的字幕

演講分為三個部分

1.波許自己的童年夢想及他是如何逐一實現的;

體驗零重力

參加NFL比賽

編寫大百科全書條目(其中特別提到了維基百科全書)

成為Star Trek中的柯克船長

贏取遊樂場的毛絨玩具

成為迪士尼幻想工程的工程師

2.波許如何通過開設“構建虛擬世界”課程、創建娛樂技術中心和開發Alice軟體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並感受其中的快樂;

3.關於生活態度、學習、團隊合作等的人生經驗。

演講過程中,波許風趣幽默,將人生哲理寓於淺顯事例,甚至還在台上為觀眾表演了伏地挺身。

波許講完後,西柏特宣布電子藝界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將創立波許紀念獎學金,獎給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女性,紀念波許對女性在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習的支持。

卡內基梅隆大學校長傑瑞德·柯亨高度讚揚了波許的人格,稱他對學校和教育的貢獻非凡出眾,並且宣布學校將在計算機科學系和藝術中心之間架設一座以波許命名的天橋,以紀念波許對連線計算機科學和藝術設計兩個學科的貢獻。波許在布朗大學時的導師安迪·范·丹也發表演講,讚揚波許的對抗癌症的勇氣和非凡的領導才能,稱他行為楷模。

句摘

最後的一課中的名言:

1. 英迪拉沒告訴你們的是,這個系列講座以前被稱為“最後的講演”。意思是如果你死前最後做一次演講,你會講什麼?我想,得,這我可對上號了,但他們又改名了(旅程系列講演)。

What Indira didn’t tell you is that this lecture series used to be called the Last Lecture. If you had one last lecture to give before you died, what would it be? I thought, damn, I finally nailed the venue and they renamed it.

2. 我們無法改變它,我們只需要決定如何回應。我們不能改變我們手裡的牌,但能調整如何出牌。

We can't change it, and we just have to decide how we're going to res pond to that. We cannot change the cards we are dealt, just how we play the hand.

3. 當你搞砸,卻沒有人願意責備你時,這代表他們放棄了你,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When you're screwing up and nobody's saying anything to you anymore, that means they gave up.

4. 批評的人告訴你,他們還在乎你,還愛你。

Your crirics are your ones telling you they still love you and care.

5. 經驗是在你無法獲得想要之物時才學到。

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ed.

6. 請記住,阻擋你的障礙必有其原因!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止我們,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Remember,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7. 有些阻礙是由血肉之軀所構成的。

Some brick walls are made of flesh.

8. 我不知道如何不快樂過生活,我都快死了,但我依然很快樂。剩下的人生中,我每一天我都要繼續快樂過生活,因為這是我唯一知道的方法。

9. Sil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後,終於明白,當男人為你著迷時,其實邏輯很簡單,忽略所有他們講的說話,只需注意他們所做作為既可,就是這么簡單,就是這么容易”。

10. 你要如何讓人們幫助你?你不可能獨自一人完成一切,你必須要有人幫助你。

11. 我相信善有善報,我相信好心有好報,要讓他人幫助你,你必須說實話,要誠懇。

12. 一個好人和一個誠懇的人,我寧願選擇誠懇,因為好人是短期的,誠懇是長遠的。

13. 當你搞砸的時候要道歉,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14. 真正困難的地方是願意傾聽,任何人都可能因為護短而迷失,只有極少的人能說:“天啊,你是對的!”。大部分的人都會說:“等等,是有原因的。。。。”。

15. 當人們給你回饋時,請珍惜,並且善用、要深存感激。

16. 要專攻,這讓你更有價值。要努力工作,我提前獲得終身聘,新老師經常問我:“哇!你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很簡單,周五晚上十點打到我辦公室,我就告訴你。

17. John Snoddy 告訴我的其中一件事情是:“有時你必須要等的夠久,可能是好幾年,但人們終會展現出好的一面,請你耐心等待,不管要花多久時間”。

18. 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惡人,每人都有好的一面,只要耐心等,就會看到的。

19. 隨時做好準備,幸運其實只是妥善準備遇到機會而已。(Be prepared:Luck is truly where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20. 如果你能好好過人生,人生自會為你尋找答案,你的夢想自會實現。(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karma will take care itself, your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21. 你看出第二個隱藏的真相了嗎?這場演講不是為你們準備的,而是留給我孩子們的叮囑。

22. 還記得用來證明我們執著的障礙嗎?它是為了區別我們和那些並不是真心想完成兒時夢想的人而存在的。

23. 為所應為時(Doing the right thing),好東西自然就會出現。

24. (蘭迪:知道我這個講演真正想講的東西嗎?並不是如何去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無悔度過你的一生。)It’s not about how to achieve your dreams. It’s about how to lead your life.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