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別名〗金門穴,梁關穴,郄(音隙)穴
〖解剖〗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取穴方法〗金門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疾病〗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穴位配伍〗配太陽穴合谷穴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穴義〗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名解
1)金門。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
2)關梁。關,關卡也。梁,屋頂之橫樑也。關梁名意指膀胱經的天部之氣由此上行。本穴向上傳輸的為膀胱經下部經脈吸熱蒸升的陽熱之氣,膀胱經滯重和寒濕水氣則被關卡於下,故名關梁。梁關名意與關梁同。
3)膀胱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濕,只有少部分水濕氣態物吸熱上傳並成為膀胱經經脈中的氣血,此上傳之氣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膀胱經郄穴。
概述
郄(音隙)穴:指經脈氣血曲折匯聚的孔隙。
經脈氣血匯曲折聚之處的腧穴稱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有16個郄穴。
臨床作用
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
郄穴在臨床當中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徵象。
郄穴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定位參考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申脈前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處取穴。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膚堅厚緻密,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有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形成。緻密的結締組織形成纖維束,連於皮膚與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側厚於內側,覆蓋於小趾展肌表面。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側,在腓骨長、短肌腱的下方,達跟骨和骰骨之間,刺入足底外側的小趾展肌,該肌由足底外側動脈伴行的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十六郄穴表
手太陰肺經--孔最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
手少陰心經--陰郄陰郄
足三陰
足太陰脾經--地機
足厥陰肝經--中都
足少陰腎經--水泉
手陽明大腸經--溫溜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手太陽小腸經--養老
足陽明胃經--梁丘
足少陽膽經--外丘
足太陽膀胱經--金門
陰維脈--築賓(足少陰)
陰蹺脈--交信(足少陰)
陽維脈--陽交(足少陽)
陽蹺脈--附陽(足太陽)
郄穴歌(按傳統經氣流注路徑)
肺孔最大腸溫溜
脾胃地機伴梁丘
心陰郄小腸養老
膀胱金門水泉售
心包郄門三焦會(會宗)
肝膽中都與外丘
維脈築賓陽交穴
二蹻交信跗陽求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