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
在足外側,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取法】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跗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腦膜炎,腦溢血,癲癇,小兒驚風,頭痛;2.其它:心肌炎,佝僂病,瘧疾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背部擴散。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第五跖骨(骨膜)。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
【功用】
清熱止痙,明目舒筋。
【臨床套用】
1.發作期癇證
主穴:水溝、百會、後溪、湧泉、內關。
方義:水溝、百會為督脈要穴,後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三穴同用熄風醒腦開竅,是治療癲癇的要穴;湧泉為腎經井穴,刺之滋水潛陽,速降肝風,以助開竅醒腦;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開心竅豁痰濁,調理心神。
2.間歇期癇證
主穴:印堂、鳩尾、間使、太沖、豐隆
配穴:痰火擾神者,配行間、內關、合谷;風痰閉阻者,配本神、風池、太沖;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太溪;瘀阻腦絡者,配太陽、膈俞、內關;夜間發作者,配照海;白晝發作者,配申脈。
方義:督脈為陽脈之海,印堂屬於督脈,可調神開竅;任脈為陰脈之海,鳩尾為任脈絡穴,可降氣解郁,是治療癲癇的要穴,兩穴相配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為治癇經驗穴;太沖為平肝熄風之要穴,癲癇發作多因與痰濁內阻,故取豐隆豁痰化濁。
3.癲證
主穴:水溝、心俞、神門、內關、太沖、豐隆
配穴:肝鬱氣滯者,配行間、期門、膻中;痰氣鬱結者,配中脘、陰陵泉;心脾兩虛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無常者,配間使、百會;納呆者,配三陰交、中脘、足三里。
方義: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心藏神,心經原穴神門與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調養心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理氣活血,調理心神,與肝經原穴太沖相配,厥陰同氣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寧心化痰;治療癲證不離化痰,故用豐隆健脾化痰,諸穴相配,可達疏肝、健脾、寧心、定癲之效。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