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
出處
《針灸甲乙經》穴名

穴位
【定位】在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穴區內有胸神經後支皮支,深層有胸神經後支和肋間動脈背側支分布。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運行規律】散熱後循督脈傳於中樞穴和懸樞穴。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臨床運用
辯證
【功用】健脾利濕、寧神鎮靜【主治】泄瀉,黃疸,痔疾,癲癇,小兒疳疾,脫肛,腰脊強痛。

【配伍】
配腎俞、命門、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閃挫疼痛。
配足三里,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眼暗,頭昏。
治療
【操作】向上微斜刺0.5-1.0寸。【文獻摘要】
《銅人》:禁不可灸,灸則令人腰背傴僂。
《圖翼》: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無妨。
《聚英》:素問刺中髓為傴,行針宜慎之。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