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建康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出使江東,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孫吳建國,遂以為都。城周二十餘里。東傍鐘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玄武湖),處天然屏障之內。東晉南朝沿以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縣,城區範圍擴為東西南北各四十里。中心為宮城(台城)。北面白石壘(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面丹陽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勝,守衛堅固,遂為六朝政治中心。
《隋書·地理志》稱:“(建康)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於官祿,市廛列肆,埒(等)於二京(長安、洛陽)。”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岡瀆東接江南運河,以通吳會。秦淮兩岸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廛肆星羅棋布。著名手工業產品有“百鍊鋼”、“羅紋錦”等多種。商業廛肆有百貨俱全的“大市”,還有紗、谷、鹽、花、草和牛馬等專門小市。碼頭經常停泊數以萬計的中外商船。手工業、商業非常發達,物資充足,交通便利,建康又成為六朝經濟中心。建康還是六朝文化中心。東晉時期,達官貴族雲集於此,談玄論道。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在雞籠山開“西邸”,廣延名士高僧,研討文化異同。鍾嶸的《詩品》、蕭統的《文選》、沈約的《四聲》(已佚)、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及范縝的《神滅論》等名著,也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繁華時的建康,人口達二十八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梁末侯景之亂,城市遭到破壞,人口大量散亡,始呈蕭條景象。陳時又加修葺。開皇九年(589),隋滅陳,除石頭城(作為新置蔣州治所)外,把建康所有宮苑城池夷為平地。南宋和元代也曾用過建康的名稱。
辛棄疾曾有一首詞的題目就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建康與上文意思相同。
南朝文化
六朝時期的文學與清談、繪畫與書法、陵墓石刻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同時期的西方古羅馬文化同樣被認為是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孫吳時期,佛教已傳到建業。南朝建康寺院達到五百餘座,僧尼十餘萬人。寺院建築金碧輝煌,壁畫光彩奪目,雕塑精美生動。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長足的發展。
宋元文化
兩宋時期,建康的城市面貌大體上承襲南唐基礎。南宋時由於金兵壓迫,人口南遷,建康城作為江南重鎮,人口增長迅速,城市有所發展,尤以南宋末期馬光祖任知府期間,對整座城市進行了較為細緻和全面的建設。歷史沿革
東晉定都建業,改稱建康。為在政治上立足,表明自己是正統王朝西晉的繼續,東晉在都城建設上按魏晉洛陽模式改造建康。把宮城東移,南對吳時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跨過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橋,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對宮城正門、正殿的全城南北軸線。御街左右建官署,南端臨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廟、太社。經此改建,建康城內形成宮室在北,宮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側建居里的格局,城門也增為十二個,並沿用洛陽舊名,基本上符合洛陽模式。建康南遷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東沿青溪外側開闢新的居住區。建康有長江和諸水網航運之便,舟船經秦淮河可以東西兩方面抵達建康諸市,沿河及水網遂出現一些聚落。為保衛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鎮軍壘;為安置南遷士民,又建了一些僑寄郡縣。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立宋,史稱劉宋。從此進入南朝,齊梁代興,經濟更為繁榮。這些環建康的城鎮聚落,如石頭城、東府、西州、冶城、越城、白下、新林、丹陽郡、南琅琊郡等,它們的周圍也陸續發展出居民區和商業區,並逐漸連成一片。史載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發展為人興物阜的大城市,它西起石頭城,東至倪塘,北過紫金山,南至雨花台,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的巨大區域,人口約二百萬。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籬為外界,設有五十六個籬門,可見其地域之廣,是當時中國最巨大、最繁榮的城市。
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重又發展起來。唐初置江寧郡,後置昇州。五代時楊吳改為金陵府,並修築規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滅亡後,五代時的中國,諸雄相爭,戰亂不斷。南唐建都金陵,改稱江寧府,並擴建了城邑,偏安江南。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詞人。“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李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都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北宋滅南唐南朝蕭景墓前的石辟邪後,重置昇州,後又改為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並設行宮。元朝時改為集慶路,是當時東南紡織業的中心。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裡。南宋,名將岳飛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宋高宗三次駐蹕建康府,時間長達一年半。元代(當時稱為集慶路),在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當年明軍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京城,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居民約47萬人、衛戍部隊20萬人,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牆、明孝陵等建築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的。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421年遷都順天府,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降為江寧府,但民間仍習稱為南京。
石頭城清初,江寧為江南省省府。康熙六年將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直到清末,江寧是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地,同時在江寧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和海門廳,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長期駐紮在江寧。江寧城東明故宮舊址駐紮有八旗軍隊,設江寧將軍管轄。清廷在江寧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因此在經濟方面江寧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