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業為主,各行業全面發展的新興城市,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全市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502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53.6億元,財政總收入4.12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河北省“十強”縣(市)之列。原屬河南省,1949年劃歸河北省。
2007年,武安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43億元,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56位,位居河北省"百強"縣(市)第三位。原屬河南省,1949年劃歸河北省。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安縣,設立武安市,掀開了武安發展歷史新的一頁。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市上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乘改革開放東風,團結拼搏,銳意進取,艱苦創業,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一次又一次歷史性跨越,譜寫了一篇又一篇輝煌的篇章。
城市總體規劃定位為邯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以發展冶金工業和商貿物流業為主的中等城市。具體目標為:到2010年城市人口達到2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千米,實現中等城市目標,城鎮化水平達到45%;到2020年規劃期末城市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36平方千米。屆時將形成“一城(主城區)帶兩區(東部一、二類工業區和西南三類工業區)”的城市結構,徹底解決市區污染問題,促進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在近期建設規劃中,強調基礎設施項目、環境治理項目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優先,實施“西擴東改”戰略,通過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將主城區西移,並加大城東的舊改力度,籌建宋文化一條街,實現新區現代化、老區古文明、城區園林式、全市生態型。
基本特點
歷史悠久。西漢初(公元前202年至195年)開始置縣。境內磁山文化遺址距今7000餘年。武安是重要的革命根地,晉、冀、魯、豫中央局曾設在冶陶鎮,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
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5大類、23個礦種。其中煤、鐵、石灰岩、非金屬資源尤為豐富,鐵礦石儲量5.5億噸,是全國四大富礦基地之一,煤炭總儲量23億噸、石灰岩總量達70多億噸。自然風光秀麗。京娘湖、北武當山、紅山寺等景區集旅遊、觀光、避暑為一體,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
交通便利。309國道、邯長鐵路橫貫東西。境內通車裡程達96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53.2公里,實現了95%的村通油路。
電力、通訊發達。電力裝機容量達4.8萬KW,年發電量3.6億千瓦時,形成了發、供、用為一體的縣(市)級小電網。電信事業發展迅速,每百戶擁有電話機突破40部,行動電話用戶2萬餘戶,開通了中經網武安網控中心,實現了與網際網路的連結。
經濟基礎較好。工業經濟已形成冶金、煤炭、建材、機械、電力、輕工、化工、食品等8個行業20多門類800多種產品。農業經濟成長較快,初步形成了生豬、乾果、食用菌等農業特色產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5665元和3221元。
歷史沿襲
春秋時期屬晉,戰國時期為趙之武安邑,秦滅趙後,武安屬邯鄲郡。
漢初設縣,屬魏郡。當時縣城在今市區西南50里固鎮。
王莽新朝時,改武安為“桓安”,東漢初復名武安。
隋代縣城移至該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來武安先後改屬紫州、慈州、洺州、磁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武安併入邯鄲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安仍屬磁州。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以來,先後改為武南縣(1941年)、武磁縣(與磁縣一部分合併後1942年成立)、武東縣(1944年)。
1945年縣城解放,原武磁、武東縣撤銷,設定武安縣。
1946年,恢復武安縣原建置。
1958年,撤銷武安縣,西部併入涉縣,東部劃歸邯鄲市,稱武安礦區。
1961年,恢復武安縣原建縣。
1988年10月6日更名武安市,為省屬縣級市,由邯鄲市代管。
城市交通
武安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鐵路建設始於1941年,有5條越境鐵路,全長141.31千米,設18個客貨混用站,為全國擁有火車站最多的縣(市)。公路四通八通,309國道橫穿東西,邢都公路縱貫南北,公路通車裡程966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市開辦各種郵政業務,電話裝機總量達12.5萬門,移動用戶9.9萬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30.7部。武安自古商賈雲集,素有“小北京”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商貿業更為繁榮,物流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物流業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1億元。
電力通訊
電力裝機容量達4.8萬KW,年發電量3.6億千瓦時,形成了發、供、用為一體的縣(市)級小電網。電信事業發展迅速,每百戶擁有電話機突破40部,行動電話用戶2萬餘戶,開通了中經網武安網控中心,實現了與網際網路的連結。
工業類型
【冶金工業】武安市支柱產業。武安鐵礦石低硫低磷,品質優良。冶鐵歷史悠久,始於戰國,興於西漢,古時全國設鐵官49處,武安為其一。新中國成立後,冶金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群采群煉”規模聞名全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大批採礦、選礦、煉鐵企業蓬勃而起,現已發展成為采、選、煉、鑄、軋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格局。全市共有鋼鐵企業21家,總資產75億元,從業人員5萬人。煉鐵系統共有100立方米以上高爐39座,總容積6665立方米,年產能800萬噸。煉鋼系統共有轉爐19座,總公稱容積680噸,年產能1000萬噸。軋鋼系統建成和在建有20萬噸不鏽鋼、120萬噸中厚板、100萬噸中寬頻、120萬噸熱軋薄板等6條軋材生產線,總產能可達520萬噸。有鑄造企業17家,年產能8萬噸。近幾年來,武安按照建設生態產業的要求,加大對鋼鐵企業的污染治理,累計投資17億元,建成機制燒結機24台,高爐煤氣發電機組14台,推廣套用了爐前粉塵捕集、富氧噴煤、豎爐球團、轉爐煤氣回收等多項節能治污技術,實現了“環保、增效”雙贏。2003年,冶金行業生產生鐵416萬噸、鋼坯239萬噸,分別占河北省總產量的10.2%和5.9%。
【建材工業】武安市支柱產業。武安境內石灰石儲量豐富,質地優良,已探明地質儲量4000億噸,發展建材工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材工業開始起步,經過不斷的改造、發展,形成了以水泥業為龍頭,石料、石子、白灰開採加工業為基礎,節能磚、新型牆體材料等為發展方向的產業鏈。全市現有水泥企業33家,單廠規模均在8.8萬噸以上,總資產6.15億元,從業人員10076人,年設計生產能力454萬噸。為做大水泥工業,武安市正在實施水泥整合計畫,通過大力扶持發展大型乾法窯水泥項目,等量淘汰機立窯,促進企業整合,形成統一品牌、統一經營、統一銷售的集團化發展格局。目前,正在建設的省重點項目新峰水泥有限公司日產3000噸新型乾法窯熟料生產線,總投資2億元,預計2005年建成投產。2003年水泥產量300萬噸。
【煤炭工業】武安市支柱產業。武安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儲量達23億噸,年產原煤250萬噸,從業人員1萬多人。全市煤礦最多時達619個,後經整頓治理,現有煤礦116個,主要產品有原煤、塊煤和洗(精)煤。近幾年圍繞原煤深加工,建成發電廠2家,洗煤廠5家,焦化廠9家,焦炭年產能力250萬噸。焦化業在為鋼鐵業配套的同時,利用煤焦油開發出了輕油、蒽、萘等煤化工系列產品。
行政區劃
武安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東徑113°45′至114°22′,北緯36°28′至37°01′,東鄰邯鄲市、永年縣,以紫金山為界;南接磁縣、峰峰礦區,以鼓山、天井寨山、南大垴為界;西倚涉縣、山西左權縣,以青陽山、萬壽山、青崖寨為界;北連邢台沙河市,以摩天嶺、梅龜寨、皇母山為界,總面積1806平方千米,城區面積16.5平方千米。現轄22個鄉鎮、502個行政村。郵政編碼:056300,長途電話區號0310。
氣候條件
武安處於太行山隆起與華北平原沉降帶的接觸部,屬山區縣(市)。總體可分為山區(占總面積的29.7%)、低山丘陵區(占45%)及盆地(占25.3%)三大類型。境內山脈屬太行山余脈,主要有五大分支。即小摩天嶺山脈、老爺山山脈、十八盤山脈、西南橫行山脈及鼓山、紫金山山脈,西北部的青崖寨為武安最高峰,海拔1898.7米。武安地處海河流域,境內諸河均匯流於?河。?河即?水,古稱馬步水、南易水、漳水。其主要支流有:南、北?河、馬項河、淤泥河。水利工程主要有水庫(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45座)、水井(中淺井2192眼、深井533眼)和灌區4個(口上水庫灌區、車谷水庫灌區、賈莊灌區、躍峰灌區)。武安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至13.5℃,極端最高溫42.5℃,極端最低溫—19.9℃;年平均降水56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72.7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29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平均為52%;四季之中,屢起西北、西南及西風,年平均風速2.6米/秒,極端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無霜期196天;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雹災、風災、蟲災、地震、霜凍等。
資源物產
礦山資源有煤、鐵、大理石、鋁釩土等20餘種,尤以煤鐵礦最為有名,為全國58個重點產煤縣(市)和全國四大富鐵礦基地之一。郭沫若曾有詩讚曰“武安鐵礦峰峰煤”。水資源主要有河水、雨水、泉水、礦水、井水等。野生動物主要有:豹、狼、狐、鼢鼠、松鼠、刺蝟等;鳥類有麻雀、喜鵲、鴿、燕、鵪鶉、雕、斑鳩、雉雞等;魚類有鯉、鮎、鯽、鰍、鱔等;兩棲類有青蛙、蟾蜍;爬行動物有蛇、蜥蜴等;節肢、環節、軟體的動物有蝦、蟹、河蚌等。武安屬華北植物區系—半旱生森林叢草原植被區系。主要野生植物有白草、藍草、馬蘭草、山韭菜、葦、麻等20多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等278種,有“河北小米之鄉”之譽。農副產品有柿子、蘋果、梨、葡萄、紅棗、桃、杏、核桃、板栗等各種乾鮮果。
規劃發展
文化教育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534所,學生17.5萬人,教職工1萬餘人,高標準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形成了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成職教育等相互銜接、結構完善的教育體系;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連年省和邯鄲市名列前茅,多次被命名為國家、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市。全市共有各類科技人員8800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以上,連續8年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民健身運動普及,被評為國家級“全民健身先進單位”。
有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各一座,鄉鄉開通了閉路電視,有8個文學藝術協會。全市有各類醫療機構27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36人,每萬人擁有醫生17.4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21.2張。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養老、失業保險“兩金”發放率100%;農村養老參保人數達87152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409人;城鄉低保擴展到城鎮2812戶7023人,農村822戶1734人,低保金由每人每月100元增至130元。現有社會福利院23所,民辦社會福利廠50家。保險業務有人壽險、財產險等87個險種,承保金額24億元。
城市發展規劃及近期建設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定位為邯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以發展冶金工業和商貿物流業為主的中等城市。具體目標為:到2010年城市人口達到2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千米,實現中等城市目標,城鎮化水平達到45%;到2020年規劃期末城市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36平方千米。屆時將形成“一城(主城區)帶兩區(東部一、二類工業區和西南三類工業區)”的城市結構,徹底解決市區污染問題,促進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在近期建設規劃中,強調基礎設施項目、環境治理項目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優先,實施“西擴東改”戰略,通過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將主城區西移,並加大城東的舊改力度,籌建宋文化一條街,實現新區現代化、老區古文明、城區園林式、全市生態型。
地方文化
武安市歷史悠久。境內“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和雞的炭化標本,是迄今世界上人類種植、養殖的最早實物證據,距今已有7500多年。戰國縱橫家蘇秦和名將白起、李牧都曾被封為武安君。武安是著名的地方戲曲之鄉,現留存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擁有平調、落子兩個地方劇種,在我國縣(市)中極為罕見。近年來,該市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建成了文化館、圖書館、劇場、體育場等較健全的文體基礎設施。全市22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2個鄉鎮建成了文化中心站,全市現有345個農村文化室,並廣泛組織民眾性文化活動,全市的春節電視晚會、晉冀魯豫武術邀請賽“東山文化杯”青年歌曲大獎賽、少兒藝術大賽等,均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同時,創作出一批弘揚主旋律的優秀文藝作品,出版文學作品20餘部,有200餘幅美術、攝影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有的還參加全國美展。武安落子小戲《送閨女》獲得全國第一屆“群星獎”金獎。
武安儺戲
武安市民間藝術。俗稱“抓黃鬼”。相傳這一民間活動始於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區一帶在元宵節期間開展的一種大型民間藝術活動。“黃鬼”是指在人間行兇行惡,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餘個,分天下、人間、地獄三個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馬等。“黃鬼”一般扮演為叫花子,身穿褲衩,頭髮和全身塗成黃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鮮血淋淋,哆哆嗦嗦,成為整場戲捉拿和行刑的對象。“捉黃鬼”表演自晨2時開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馬巡邏開始。天亮後由玉皇大帝出場,布置各種任務。演至中午,閻王出場,布置審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將黃鬼捉拿刑場,處以抽腸剝皮之刑。整個表演一直進行到晚上。參加表演的各種人物達450人之多,還需馬、騾近50匹,整個場面十分壯觀。據專家考證,武安為黃河以北“儺戲”僅存地。
武安平調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涉縣、磁縣、邯鄲縣、永年、曲周、大名、臨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宮,以及豫北、晉東南地區。傳統劇目有200多出,多為反映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的大型劇目。平調行當齊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說。四梁指紅臉、黑臉、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徵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還有少量的雜曲小調,如〔一串鈴〕、〔打棗乾〕等。代表劇目《盤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通常與平調同台演出,角色行當比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臉,武丑,歷史上小生、小旦戲分工不嚴格,常常互相兼演。傳統程式很少,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較簡單。落子戲的唱腔旋律簡單,既能敘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強烈的太行山區鄉土氣息。代表劇目《端花》 。
武安快板
武安市民間藝術。是當地文藝園地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它語言通俗、詼諧、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濃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農民生活氣息,為武安乃至邯鄲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誕生於解放初期,距今約有50多年歷史。其以順口溜的形式,長的二三十句,短的十來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鑼來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戲的數板,但說起來比數板節奏更加明快乾脆,因為演說時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開始時單人演說,後來發展雙人對著說,名曰對口快板。再此後又編成了帶故事情節,象小戲一樣的多人分角色演說的快板,取名快板劇。以後,武安快板、對口快板、多口快板、鑼鼓快板、快板劇就在武安大街小會逢年過節和各種文藝活動中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演說形式。
名勝古蹟
京娘湖
湖面呈倒“人”字型,分東西兩支,水面2445畝,水深20-50米。中間山島建有“山頂公園”清山綠水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薈萃人典故,使此地有“太行三峽”之美稱這裡層巒疊嶂,群峰竟秀,波光粼粼,林林茂盛。夏季炎熱之時,清爽宜人,為避暑勝地。
長壽村
長壽村位於武安市西北56公里處,海拔1747.5米的摩天嶺腳下艾蒿苹村。長壽村層巒疊嶂,峽谷深幽。山上物產豐富,遮天蔽日的原始次生林中長滿了油松、樟子松、漆樹,板栗樹等幾十種珍貴樹木,有上千畝野生連翹茶林、有黨參、丹參、紫胡、何首烏等200餘種中草藥材。因植物茂盛,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再經山上多種藥材根系過濾,滲入地下,形成股股甘洌之泉。山頂有玉皇廟、峻極關,古長城,是一處休閒避暑的佳地。
東山文化公園
東山文化公園武安市東大門,總占地500多畝,是一所集文化旅遊、度假休閒、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高品位的文化園。
定晉岩禪果寺
定晉岩禪果寺位於武安市西北35公里處,戰國時期晉趙兩國分界線定晉岩,岩勢險峻,磅礴壯大,岩高100多米,長300米,主岩進深30多米,在岩下的半山腰上,有一古寺,名禪果寺,初建於南北朝黃初三年,已有1400多年歷史,原建有大佛殿、地藏殿、菩薩殿,禪棚等64楹。現存三佛殿、三頭六臂佛、龍池佛、明代烏龍橋、塔林等建築,屬省級文保單位。
蓮花洞
蓮花洞位於武安市井峪村,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石鐘乳、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萬象;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奇特的容岩造型在國內罕見。
紅山寺
紅山寺位於武安市東北25公里紫金山麓,是華北慕名的佛教聖地,始建於唐朝中宗年間(公元707年)。主要建築有萬佛殿、大雄寶殿、紅山聖母殿、黑龍殿、九龍聖母殿等大小72座殿宇,蠟燭山、紅山湖、青山綠水、川深谷幽真乃“世外桃源”也。
武華山
武華山位於武安市西北52公里處,前後柏山接壤的山坳里,山上建有山神廟、玉皇頂、天王殿,度假別墅,錯落有致、點綴林間、讓您流連忘返。
太祖山
太祖山三面環山,一面傍水,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奇特。在太祖峰海拔94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溶洞下千畝造型各異的天然橡樹林,每到秋季,滿山啟蒙野的太祖紅葉。又有大五寨、玉柱峰、望日峰、太祖回音壁、明山寺、十二朝度假村、九龍潭,蹦極等多處游居場所。
七步溝
七步溝山蔭蒼瀟,林木蔥茸,絕壁飛岩,重巒疊嶂,花香鳥語,御璽湖、馬虎寨、南天門、石林峰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羅漢洞的和尚燒大腿煮清石、隱士塔的大明皇帝隱居修煉、七步溝的來歷等人文傳說不勝枚舉,其壑之幽靜,山水奇秀、水之媚現、洞之玄奧,實乃人間佳境,旅遊勝地也。
朝陽溝
朝陽溝是條東西走向的山溝。朝陽溝的山川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有湖有潭,有洞不泉,有冰有川,春夏秋冬時遷景異。春季,漫山遍野的山桃紅花,連翹黃花將山谷打扮得流金異彩;夏季,山雄水秀,山川深谷,溪流淳淳,高山流水,山水斷跌而下;秋季,霜打紅葉,一片為紅,叢林盡染,果實飄香;冬季,北國風光,松濤陣陣,滴水成冰,造就的冰瀑十分狀觀。朝陽溝馬峰岩的雄、聖母洞的奇、百梯路的險,跌水岩的秀。
古武當山
武安古武當山從公元六世紀的隋朝始歷代重修為“民建”。現存石碑35通,均為歷史重修功德碑。古武當山主峰海拔1437.7米,稱北頂老爺頂,在主峰南側0.5公里處,又有一峰海拔1420米稱為奶奶頂,兩峰遙相呼應直刺蒼穹。南側有龜山、蛇山,正東有香爐山,山頂古建眾多,主峰建有真武大帝廟,分上中下三級殿宇及配殿,南峰建有菩薩殿,碧霞宮等建築。其次有碧霞聖母度化太子苦修的“磨針溝”;有太子苦修的“南崖宮”;有真武修行洞(天然溶洞);有太子脫去凡胎駕雲去湖北布道的“胎脫岩”;有無名道人“張三豐”凡體修煉的“長蛇川”。古老秀美的山川,加上神廳悠久的傳說,越發增加了古武當山的神秘感。
歷史文化
武安市歷史悠久。境內“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和雞的炭化標本,是迄今世界上人類種植、養殖的最早實物證據,距今已有7500多年。戰國縱橫家蘇秦和名將白起、李牧都曾被封為武安君。武安是著名的地方戲曲之鄉,現留存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武安市22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2個鄉鎮建成了文化中心站,全市現有345個農村文化室,並廣泛組織民眾性文化活動,武安市的春節電視晚會、晉冀魯豫武術邀請賽“東山文化杯”青年歌曲大獎賽、少兒藝術大賽等,均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
物質文化遺產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8公里的磁山村,距今約75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產物。自1972年來,相繼出土文物5000餘件,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粟、核桃的國家,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餘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蹟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舊址位於武安市城西偏南二十五公里處的冶陶鎮冶陶村內。是一處近現代革命文物。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0月一1948年4月,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部分機關,曾駐此地。
劉鄧午汲古城午汲古城位於城區西南6.5公里武安市午汲鎮午汲村北200米處,為戰漢時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為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889米,南北寬768米,面積約68.8萬平方米。城外四周有護城河溝,寬約60米。城牆四角俱存,但牆體大部無存,總計僅保存有近二分之一:西城牆長740米,高3~5米,底寬8~13米;北城牆長600米,高3~6米,寬8~13米;東牆、南牆無存,已成為公路和鄉間大道。在東、西、南、北城牆中間,各有寬10~50米不等的豁口(南面豁口略偏西),為城門所在。城牆為夯土築成,夯層清楚,厚約7~14厘米,夯窩直徑6厘米。
邑城古城位於城區北偏東18公里邑城鎮邑城村西,東徑F114°17′,北緯F36°53′,海拔高度200多米,處較平緩的的丘陵地帶,為戰漢時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00米,面積60萬平方米。城址地勢比較平坦,東北分別和永年縣、沙河市搭界,南側為南河,右側緊臨邑城村。古城東半部村民建房占用,邑城——顯德汪煤礦公路從古城中間穿過,沙河——褡連鐵路穿越古城南部。地表城牆基本無存,僅存西城牆一段和南城牆一段。西城牆長15~20米,寬4米,殘高3米,南城牆約100米,寬4~5米,殘高10米左右,夯層不等,有10、13、14厘米。城牆為夯土築成,文化層厚0.6~1.5米,地面裸露遺物多為繩紋板瓦、筒瓦和泥質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盤、瓮等,遺址東南為古墓區。2010年在邑城趙店村磚廠內發現2件商代青銅爵。現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安城隍廟位於城區廟路街西端,現為城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體。該廟坐北面南,為南北中軸線建築。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和民國均有重修。城隍廟原規模較大,有戲樓、大門、二門、拜殿、中殿、後殿,均建於中軸線上。大門外東側有木牌樓,二門內中軸線兩側有對稱的皂隸亭、東西廂房、鐘鼓樓等,總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現僅存拜殿、中殿、後殿三座建築,占地面積1100餘平方米。僅存的拜殿、中殿、後殿,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原來的建築布局、建築結構和建築形式,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尤其是中殿保存下來的清代早期“城隍出巡”和“山精水怪”水墨淡彩壁畫,價值頗高。現為河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安舍利塔位於城區塔西路與迎賓路交叉處東北角,現武安賓館前,原妙覺寺之南,建於宋元祐六年(1091 1年),為妙覺寺附屬建築。明萬曆三十八年(1464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塔曾大修及修補。
武安舍利塔是冀南地區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好、塔身最高的宋代古塔,其建造手法及整體造型簡樸無華,比例勻稱,挺拔秀麗,近千年來結構形制無大改變,表明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之高超,表明了武安文化底蘊之深厚,表明了武安人民對文物之重視。武安舍利塔己成為武安的標誌性建築。
儒山歷代有儒士文人攻讀於此,因名儒山。相傳,三國時期,曹子建常來此賞景。遠望青山隱隱,俯瞰綠水悠悠,便文思泉湧,佳作迭出。曹子建七步成詩,才高八斗,定然是沾了儒山之靈氣,才留下《洛神賦》這樣的千古經典,而山冠以“儒”為名,則盡顯武安文化之博大精深。山上的廟中曾有鑄鐘一具,刻有“曹子建讀書處”字樣。山下有一泉,四季不涸,清冽透澈,為曹子建飲馬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安市固義村民間藝術。相傳這一民間活動始於明代,是元宵節期間開展的一種大型民間藝術活動。固義村演出的儺戲以“捉黃鬼”為主,恢宏神秘,內容豐富,改變了“長江以北無儺戲”的斷言。儺文化活動從正月十四的迎神開始,十七送神結束,主要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花車、旱船、舞龍、霸王鞭、武術等,正月十五的“捉黃鬼”演出為高潮。
武安平調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涉縣、磁縣、邯鄲縣、永年、曲周、大名、臨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宮,以及豫北、晉東南地區。傳統劇目有200多出,多為反映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的大型劇目。平調行當齊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說。四梁指紅臉、黑臉、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徵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還有少量的雜曲小調,如〔一串鈴〕、〔打棗乾〕等。代表劇目《盤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落子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通常與平調同台演出,角色行當比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臉,武丑,歷史上小生、小旦戲分工不嚴格,常常互相兼演。傳統程式很少,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較簡單。落子戲的唱腔旋律簡單,既能敘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強烈的太行山區鄉土氣息。代表劇目《端花》、《借髢髢》。
武安快板武安市民間藝術。是當地文藝園地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它語言通俗、詼諧、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濃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農民生活氣息,為武安乃至邯鄲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誕生於解放初期,距今約有50多年歷史。其以順口溜的形式,長的二三十句,短的十來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鑼來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戲的數板,但說起來比數板節奏更加明快乾脆,因為演說時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開始時單人演說,後來發展雙人對著說,名曰對口快板。再此後又編成了帶故事情節,象小戲一樣的多人分角色演說的快板,取名快板劇。以後,武安快板、對口快板、多口快板、鑼鼓快板、快板劇就在武安大街小會逢年過節和各種文藝活動中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演說形式。
磁山博物館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為加強磁山文化遺址的文物保護,1994年開始興建磁山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占地1公頃,展廳南北長44米,東西寬13米,分南北兩大部分,南廳主要有石磨盤、石磨棒、礪石、生產和生活用具、陶製計數丸球、陶器、石球、占蓍草器等;北廳主要有骨器、動植物骨器、小葉撲、胡桃、豬狗骨骸以及小陶器、灶盤、祖形器等。展廳內還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製作了模擬新石器時代生活場景,再現了7500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狀況。
文物保管所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建於1981年11月,現編制人員11名。管理不可移動的文物300多處,庫存文物1000餘件,現我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1處,省級36處,邯鄲級23處,武安市級17處,全部建立了文物檔案。近年來,每年勘探5萬多平方米,對發掘出的文物進行入帳、上冊、照相、繪圖整理等。
名剎古寺—定晉岩禪果寺東太行山武安市西北35公里處,戰國時期晉趙兩國分界線定晉岩,岩勢險峻,磅礴壯大,岩高100多米,長300米,主岩進深30多米,在岩下的半山腰上,有一古寺,名禪果寺,初建於南北朝黃初三年,已有1400多年歷史,原建有大佛殿、地藏殿、菩薩殿,禪棚等64楹。現存三佛殿、三頭六臂佛、龍池佛、明代烏龍橋、塔林等建築,屬省級文保單位。又有“稠樹開懷生子”、“虎母養祖師”、“龍池涌碑”、“龍潭虎穴”、“鴛鴦峪”等歷史故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堪稱雙絕。
北方罕見—蓮花洞
東太行山武安市蓮花洞,位於武安市井峪村,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石鐘乳、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萬象;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奇特的容岩造型在國內罕見。
暮鼓晨鐘—紅山寺
東太行山武安市紅山寺,位於武安市東北25公里紫金山麓,是華北慕名的佛教聖地,始建於唐朝中宗年間(公元707年)。公元1730年,康熙皇帝南巡路經該寺朝拜,曾留詩“山石硃砂紅,佳山代五行,真人進之仙境也”。主要建築有萬佛殿、大雄寶殿、紅山聖母殿、黑龍殿、九龍聖母殿等大小72座殿宇,蠟燭山、紅山湖、青山綠水、川深谷幽真乃“世外桃源”也。
瀑布獨秀—武華山
東太行山武安市的“小華山”位於武安市西北52公里處,前後柏山接壤的山坳里,這裡山清水秀,萬木蔥蘢,山花爛漫,松濤陣陣,進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懸空陡壁100多高的瀑布,飛流直下,沖入日月潭,沿山間崎嶇石階達山頂原始次森林,頓覺視野開闊,旖旎風光盡收眼底。“新、奇、險、特”與華山媲險,山頂綿延10多公里的松樹林,一望無際,松濤如歌。山上建有山神廟、玉皇頂、天王殿,度假別墅,錯落有致、點綴林間、讓您流連忘返。
山水相依—太祖山
東太行山武安市太祖山,三面環山,一面傍水,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奇特。在太祖峰海拔94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溶洞下千畝造型各異的天然橡樹林,每到秋季,滿山啟蒙野的太祖紅葉。又有大五寨、玉柱峰、望日峰、太祖回音壁、明山寺、十二朝度假村、九龍潭,蹦極等多處游居場所。
奇山秀水—七步溝
東太行山武安市七步溝,山蔭蒼瀟,林木蔥茸,絕壁飛岩,重巒疊嶂,花香鳥語,御璽湖、馬虎寨、南天門、石林峰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羅漢洞的和尚燒大腿煮清石、隱士塔的大明皇帝隱居修煉、七步溝的來歷等人文傳說不勝枚舉,其壑之幽靜,山水奇秀、水之媚現、洞之玄奧,實乃人間佳境,旅遊勝地也。
歷史價值—磁山文化遺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8公里的磁山村,距今約75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產物。自1972年來,相繼出土文物5000餘件,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粟、核桃的國家,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太行深處—長壽村
東太行山武安市西北56公里處,海拔1747.5米的摩天嶺腳下艾蒿苹村,因村民少病絕癌,世代長壽,壽命均在85歲以上,故稱“長壽村”。在村邊山崖旁,一股清冽甘純的泉水從山岩之中噴涌而出,匯成小溪,汩汩流淌,因泉水富含礦物質和中草藥成分,村民們長年飲用,少病益壽,故稱“長壽泉”。這裡層巒疊嶂,峽谷深幽。山上物產豐富,遮天蔽日的原始次生林中長滿了油松、樟子松、漆樹,板栗樹等幾十種珍貴樹木,有上千畝野生連翹茶林、有黨參、丹參、紫胡、何首烏等200餘種中草藥材。因植物茂盛,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再經山上多種藥材根系過濾,滲入地下,形成股股甘洌之泉。山頂有玉皇廟、峻極關,古長城,是一處休閒避暑的佳地。
武安之光—東山文化公園
東山公園
武安市東大門,有一處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的秀美園林—東山文化公園。總占地500多畝,是一所集文化旅遊、度假休閒、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高品位的文化園。一、文化園區:高達15.6米的牌坊和長達30米的影壁式碑廊。凸現了全園的文化主題和建園宗旨。牌坊正面上書兩幅對聯:“八百里太行立地頂天看西峙峻極東臥紫金北駕雲嶺南矗鼓峰煤田鐵海灰石玄岩四圍林果九野糧棉凡物寶天華皆出山川懷抱里;七千年文史源遠流長想趙倡合縱隋講太學宋逐中原明建古城奇謀異策武勇文廉一時龍風百代典範數人傑地靈都在英雄畫圖中”。涵蓋了武安的山川物產和七千年的人文歷史。碑廊由70塊高2米,寬0.7米的青石雕砌而成,上書《武安史事紀略》,記載了發生在武安歷史上較重大的歷史事件。武安三君廣場,戰國時期蘇秦、李牧、白起三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都曾被封為武安君,該廣場便是以此來命名的。秀峰山,山名源自對原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的懷念。公園的中心展館區,設文史館,革命歷史陳列館和群賢居。武安文史館是一處仿武安傳統民居式建築,內設古代史、戲劇藝術、傳說故事、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武安老照片等展室,突出展示武安深厚的人文歷史、優秀的藝術、傳統的宗教文化以及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等。革命歷史陳列館意在突出武安老區特點,展示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楊秀峰等在武安的革命鬥爭歷史。二、地質園區:占地15畝,以盆景形式向遊人展示了武安的29種金屬、非金屬礦藏資源。三、植物園區:園內載種了150多種來自武安各地的稀有樹種,主要有漆樹、捌樹、大果榆(方樹)、六道木,鬼柳、對節等。四、遊樂園區:占地面積40畝,有各種大、中型游東設施9項,主要有激流勇進、碰碰車、章魚、海盜船等。五、風情文化娛樂園區:占地面積12畝,設古戲台、室內演藝廳、室外舞池等,可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六、水上樂園區:占地面積45畝,岸邊建水榭,水面設湖心島、遊船、碼頭及各樣水上遊樂設施。七、接待服務區:總投資1500萬元,包括園林式三星級會議接待中心、膳園、旅遊文化紀念品商店以及花、鳥、魚寵物市場。
東山文化園以宏揚地方特色文化為契機,融豐富的武安文化於秀美的園林之中,內涵深厚,情景交融,堪稱東太行第一園。
好地方名不虛傳—朝陽溝
半個多世紀來,唱遍審祖國大江南北,家喻戶曉的《朝陽溝》,戲劇故事創作原型地就是位於東太行武安市列江西溝自然村,該劇作家楊蘭春就出生在這裡。朝陽溝是條東西走向的山溝,每當旭日東升,陽光明媚。是個四季朝陽,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裡的山川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有湖有潭,有洞不泉,有冰有川,春夏秋冬時遷景異。春季,漫山遍野的山桃紅花,連翹黃花將山谷打扮得流金異彩;夏季,山雄水秀,山川深谷,溪流淳淳,高山流水,山水斷跌而下,猶如一幅冊水畫卷;秋季,霜打紅葉,一片為紅,叢林盡染,果實飄香;冬季,北國風光,松濤陣陣,滴水成冰,造就的冰瀑十分狀觀。朝陽溝馬峰岩的雄、聖母洞的奇、百梯路的險,跌水岩的秀。原始的北方山村,真乃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在這裡一輩子我也住不煩”。太行勝境—古武當山
在東太行山武安有一座與湖北武當山齊名的道教名山。傳說真武大帝,原是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犯天戒,被貶人間,投胎隋煬帝愛妃為太子,長大後因不滿隋煬帝昏庸無道、雲遊四方,見這裡山清水秀,遂棄國來此結廬修行,太子在此修行42年,得道飛升,到湖北武當山布道,故稱北方古武當山為兄,南方武當山為弟,有“北兄南弟”“北修南行”之說。湖北的武當山為唐、宋、元、明“官修”,武安古武當山從公元六世紀的隋朝始歷代重修為“民建”。現存石碑35通,均為歷史重修功德碑。可見古武當山之久遠,古武當山主峰海拔1437.7米,稱北頂老爺頂,在主峰南側0.5公里處,又有一峰海拔1420米稱為奶奶頂,兩峰遙相呼應直刺蒼穹。南側有龜山、蛇山,正東有香爐山,山頂古建眾多,主峰建有真武大帝廟,分上中下三級殿宇及配殿,南峰建有菩薩殿,碧霞宮等建築。其次有碧霞聖母度化太子苦修的“磨針溝”;有太子苦修的“南崖宮”;有真武修行洞(天然溶洞);有太子脫去凡胎駕雲去湖北布道的“胎脫岩”;有無名道人“張三豐”凡體修煉的“長蛇川”。古老秀美的山川,加上神廳悠久的傳說,越發增加了古武當山的神秘感。
風景區
碧霞祠位於武安市正北4公里的東土山村北高台之上,西接太行、南瞻名水,鍾靈毓秀,香火鼎盛,是冀南重點道教場所之一。 | |
東太行山武安市太祖山,三面環山,一面傍水,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奇特。在太祖峰海拔94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溶洞下千畝造型各異的天然橡樹林,每到秋季,滿山啟蒙野的太祖紅葉。又有大五寨、玉柱峰、望日峰、太祖回音壁、明山寺、十二朝度假村、九龍潭,蹦極等多處游居場所。 | |
東太行山武安市蓮花洞,位於武安市井峪村,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石鐘乳、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萬象;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奇特的容岩造型在國內罕見 | |
東太行山武安市紅山寺,位於武安市東北25公里紫金山麓,是華北慕名的佛教聖地,始建於唐朝中宗年間(公元707年)。公元1730年,康熙皇帝南巡路經該寺朝拜,曾留詩“山石硃砂紅,佳山代五行,真人進之仙境也”。主要建築有萬佛殿、大雄寶殿、紅山聖母殿、黑龍殿、九龍聖母殿等大小72座殿宇,蠟燭山、紅山湖、青山綠水、川深谷幽真乃“世外桃園”也。 |
風味小吃
武安小米河北省武安市特產。武安是中國小米之鄉。武安穀子產於國家認定的無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武安小米以武安穀子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不添加任何添加劑。
武安拽面是武安當地老百姓喜愛的一種麵食,具有筋道有力,綿軟爽滑的特點。
驢肉卷餅武安自古就有吃驢肉的傳統,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
武安燴菜是家常菜,大眾菜,也是賓館飯店宴請賓客時必須上的一道菜。每家每戶吃大米飯時常吃。
武安小麻糖是武安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一種獨特的過年食品(在華北一代多稱“套環”)。傳統的武安人家家戶戶在即小年在即之時(即農曆臘月二十三之前兩3天)都開始製做油炸小麻糖,一次製作數量夠全家人能吃到二月二的“龍抬頭”。
傳說故事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
武安市傳說故事。京娘姓趙,是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歲,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趙匡胤訴說愛慕之情。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於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
後來京娘與匡胤言情的地方,已成為一座美麗的人工湖泊,人們將其稱為“京娘湖”,由趙朴初、啟功、楊成武題名。並有“搭衣岩”為京娘涼曬衣服處,“梳妝檯”為京娘臨湖梳洗時的岩石。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願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注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於是京娘投湖自盡(後被追封為貞義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醫療建設
武安市醫院始建於一九四五年八月,現位於武安市中興路中段1378號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醫院,是集醫療、預防、保健、教學、科研、醫療保險、社區服務為一體的國家二級甲等醫院、國家愛嬰醫院、省文明服務三星級醫院。
醫院占地面積18996平方米,建築面積18887平方米,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全院共有職工754名(正式人員416名、招聘人員281名、臨時人員57名);學歷構成是:碩士3名、本科111名、專科123名、中專278名、中專以下239名;職稱構成是:高級48名、中級146名、初級281名、其它279名;崗位構成是:醫生232名、護士267名、技師44名、藥劑30名、行政後勤181名。在編床位:普通床位384張,重症監護26張。年門診18餘萬人次,出院20000人次。開設臨床、醫技、行政職能及後勤保障總計54個科室,擁有一大批現代化的高精尖醫療設備,涵蓋了各科領域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手術。
邯鄲愛眼醫院是武安的定點醫保,農合醫院,是由原邯鄲市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改秀創辦的愛眼眼科發展、升級、擴編,參照國家三級眼科醫院標準籌建,經邯鄲市衛生局審批設定的以眼科為主的非營利性綜合醫院。邯鄲愛眼醫院是邯鄲市醫保、農合、城合定點醫療機構;是河北省白內障復明工程定點醫療機構;是邯鄲市紅十字會白內障扶貧定點手術醫院、邯鄲市殘聯白內障復明工程定點手術醫院;邯鄲市法醫院傷殘鑑定定點醫院;邯鄲市視力殘疾、聽力殘疾等級評定醫院;邯鄲市教委中小學生體檢協作單位。
經濟情況
2005年,完成生產總值235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32%,年均遞增18.3%;財政總收入達到30.24億元,其中縣財政收入達到9.58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4倍和3.1倍,年均分別遞增45%和32.6%;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175.2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2倍,年均遞增17.1%。
綜合經濟實力在2003年再進全省“十強”,2004年晉位全省“三強”、並跨入全國“百強”。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倍,其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7億元,是“九五”時期的4.2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五年累計利用外資3912萬美元、國內資金36.2億元,出口創匯3575.8萬美元。民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退民進”步伐加快,158家國有集體企業基本完成改制。民營企業總量迅速擴張,總資產達180億元。2005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59億元,實繳稅金18億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2.5倍、9.4倍,分別占市屬GDP的82.4%、全部稅收的66.7%,形成了25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18家納稅超千萬元的骨幹企業簇群,其中普陽、文豐、新金、文安、東山5家企業納稅超億元,並有4家企業躋身全省“百強”,3家躋身“中國製造業500強”。
支柱產業
武安境內石灰石儲量豐富,質地優良,已探明地質儲量4000億噸,發展建材工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材工業開始起步,經過不斷的改造、發展,形成了以水泥業為龍頭,石料、石子、白灰開採加工業為基礎,節能磚、新型牆體材料等為發展方向的產業鏈。全市現有水泥企業33家,單廠規模均在8.8萬噸以上,總資產6.15億元,從業人員10076人,年設計生產能力454萬噸。為做大水泥工業,武安市正在實施水泥整合計畫,通過大力扶持發展大型乾法窯水泥項目,等 量淘汰機立窯,促進企業整合,形成統一品牌、統一經營、統一銷售的集團化發展格局。目前,正在建設的省重點項目新峰水泥有限公司日產3000噸新型乾法窯熟料生產線,總投資2億元,預計2005年建成投產。2003年水泥產量300萬噸。
冶金工業武安鐵礦石低硫低磷,品質優良。冶鐵歷史悠久,始於戰國,興於西漢,古時全國設鐵官49處,武安為其一。新中國成立後,冶金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群采群煉”規模聞名全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大批採礦、選礦、煉鐵企業蓬勃而起,現已發展成為采、選、煉、鑄、軋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格局。全市共有鋼鐵企業21家,總資產75億元,從業人員5萬人。煉鐵系統共有100立方米以上高爐39座,總容積6665立方米,年產能800萬噸。煉鋼系統共有轉爐19座,總公稱容積680噸,年產能1000萬噸。軋鋼系統建成和在建有20萬噸不鏽鋼、120萬噸中厚板、100萬噸中寬頻、120萬噸熱軋薄板等6條軋材生產線,總產能可達520萬噸。有鑄造企業17家,年產能8萬噸。近幾年來,武安按照建設生態產業的要求,加大對鋼鐵企業的污染治理,累計投資17億元,建成機制燒結機24台,高爐煤氣發電機組14台,推廣套用了爐前粉塵捕集、富氧噴煤、豎爐球團、轉爐煤氣回收等多項節能治污技術,實現了“環保、增效”雙贏。2003年,冶金行業生產生鐵416萬噸、鋼坯239萬噸,分別占河北省總產量的10.2%和5.9%。
武安市支柱產業。武安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儲量達23億噸,年產原煤250萬噸,從業人員1萬多人。全市煤礦最多時達619個,後經整頓治理,現有煤礦116個,主要產品有原煤、塊煤和洗(精)煤。近幾年圍繞原煤深加工,建成發電廠2家,洗煤廠5家,焦化廠9家,焦炭年產能力250萬噸。焦化業在為鋼鐵業配套的同時,利用煤焦油開發出了輕油、蒽、萘等煤化工系列產品。
歷史名人
郭資,明初重臣,武安西馬莊村人。字存性,號靜岩。明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之後10年內官自戶科庶吉士升至北平左布政使(從二品),深得明太祖賞識。明成祖即位後,任戶部尚書,兼掌北平布政司事,並授命籌建北京城。仁宗時,升郭資為太子太師。宣宗即位,又拜66歲的郭資任戶部尚書,並給以“免趨朝,賜鈔二萬貫”殊榮。郭為報恩,抱病坐署辦公,寒署不避,百事親斷,終於任上。宣宗為此罷朝,遣禮部尚書賜祭,敕工部制棺營葬,贈進光祿大夫(正一品)柱國,謚“忠襄”。居高位而不謀私,為四朝股肱之臣,全始全終,極備恩寵,為明代所鮮見。
韓令坤,北宋名將,武安南溝村人,自幼精通武藝,後為周太祖效力,與趙匡胤交往甚密。“陳橋兵變”後因戰功加官兼侍中,宋建隆三年(962)任成德軍節度,坐鎮常山抗擊契丹。乾德六年(968)病死,宋太祖於講武殿為其發喪。
韓重贇,宋初名將,武安南溝村人,少年投軍,效力於周太祖郭威帳下。因軍功升為控鶴軍(皇帝宿衛軍)都指揮使,兼虔州(江西贛州)刺史。因擁戴趙匡胤有功,官至殿前都指揮使兼任義成軍節度。乾德五年(967),任彰德軍節度。開寶二年(969),任北面都部署,於定州與契丹軍作戰大勝。開寶七年(974)病死,朝廷追贈侍中。
李牧,戰國時趙國名將,封武安君。他率軍20萬,常據代、雁門一線守邊,抵抗匈奴入侵,保持了趙國邊疆的安寧。秦、趙長平之戰後,李牧以大將軍升為相國,率軍抗擊秦國入侵。公元前229年,在趙國亡國前夕,因遭讒被殺。
白起,戰國時秦國名將。秦昭王時,從長庶長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昭王二十九年,攻克楚都郢,以功封武安君。後忤昭王,又為相國范雎所忌,遷之陰密,被迫自殺
蘇秦,字子季,戰國時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湣王末任齊相。後勸齊王與趙等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