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縣

昌黎縣

昌黎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隸屬於秦皇島市管轄,是全省首批擴權縣之一。地處京津唐經濟區、東北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三大經濟區交匯處,北枕碣石,東臨渤海,西南挾灤河。全縣總面積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萬畝,轄16個鄉鎮(6鄉10鎮),一個城郊區,446個行政村。昌黎縣是久負盛名的花果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旅遊之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昌黎縣昌黎縣
昌黎地區歷史悠久。據1991年10月在昌黎縣汀泗澗考古試掘出土的460件石製品,專家鑑定早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經常有人類活動。解放以後,在縣城東北偏北6.5公里的杏黃山山頂(後兩山村偏東)、縣城西偏北6公里的行龍山(張各莊村東北)等地,先後發現了一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表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

據史書記載,公元923午,契丹在僑置營州境內建立了營州鄰海軍,並在州治新置廣寧縣,以安置定州俘戶,昌黎地區被置為縣。契丹雖在這裡設定營州,但從政區劃分上,這裡仍屬平州管轄。契丹後來改國號為“遼”,繼遼之後,金朝在這裡建立統治,1142午 (皇統二年)營州廢,營州所轄的廣寧縣直隸平州;1189年 (大定二十九年),廣寧縣改名為“昌黎”。至此,“昌黎縣”一名成為這裡的定稱。金朝時,昌黎縣隸屬的平州劃人中都路,成了京畿之地。元初,成吉思汗下詔改平州興平軍為興平府;後來,元世祖將興乎府升為平灤路;1300年(大德四年),改平灤路為“永平路”。興平府昇平灤路後,昌黎縣與所鄰的撫寧、海山兩縣的縣制發生了一些變化:1265年(至元二年),元世祖將撫寧和海山兩縣省入昌黎縣;~1266年(至元三年),復置撫寧、海山兩縣;1267年(至元四年),又將撫寧、海山省入昌黎; 1270年(至元七年),復置撫寧縣,將昌黎、海山省入撫寧;1274年(至元十一年),復置昌黎縣。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後,昌黎縣所屬的永平路直隸中書省。明初,明太祖改昌黎縣隸屬的永平路為“平灤府”,後又改稱“永平府”;永平府到永樂年間,直隸京師。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明朝時昌黎縣“西北有碣石山”,“東南有溟海,亦曰‘七裏海’”,“有黑陽河,自天津達縣之海道也”,“又有蒲泊,舊產鹽,置惠民鹽場於此”,“北有界嶺口、箭桿嶺等關”。清朝時,昌黎縣仍屬永平府,永平府隸屬直隸省通永道管轄。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昌黎縣北有“碣石山”,海在縣“東南三十餘里,突北出七里,一曰‘七裏海’”;“灤河自灤州入,左出,支津入焉,為甜水溝口”;“飲馬河自盧龍入,為沙河”;有四鎮:“姜各莊、浦河口、沙崖口、蛤泊堡”;“有鐵路”。據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永平府志》記載,昌黎縣在當時東西寬九十里,南北長一百二十里。

昌黎縣昌黎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府不轄縣,昌黎縣歸直隸省公署統轄,由渤海觀察使管理;1914年,廢府設道,渤海觀察使改為津海道尹,昌黎縣屬津海道。1928年,國民黨在北方確立統治後,廢除津海道,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昌黎縣直屬河北省統轄。1933年5月31日,據《塘沽協定》,昌黎與冀東其他二十一縣成了所謂的“非武裝區”;1935年5月,據《何梅協定》,昌黎縣隸屬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7午“七七”事變前後,昌黎縣建立了日偽政權,屬冀東道管轄。抗日戰爭期間,先後與鄰縣建立了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1942年8月),臨(渝)撫(寧)昌(黎)聯合縣(1943年春天)、昌(黎)樂(亭)聯合縣(1943年8月)、盧(龍)撫 (寧)昌(黎)聯合縣和撫(寧)昌(黎)辦事處(1944年 2月)。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昌黎縣鐵路以南地區成立了昌黎縣人民政府;同時,國民黨在縣城成立了昌黎縣公署。1948年9月15日,昌黎縣城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同年11月,昌黎建為市,稱“昌黎市”,屬唐山專區管轄,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49年6月,恢復昌黎縣建制,仍為唐山專員公署駐地。

解放後,1958年11月,昌黎與盧龍(水峪、劉家營公社除外)、撫寧(洋河以西地區)合併為一個縣,仍名“昌黎縣”,同年,唐山專員公署遷至唐山市。 1961年7月,昌黎縣恢復原建制至今。1959年至1961年唐山專員公署與唐山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制,昌黎縣曾屬唐山市管轄。1983年5月15日,唐山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實行市管縣體制,昌黎縣劃屬秦皇島市管轄。1988年4月,昌黎縣被國務院確立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200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擴權縣。

海洋資源

全縣有52.1公里的海岸線,占河北省海岸線總長的10.7%,擁有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水域67萬畝及6萬畝沿海灘涂,而且灘緩潮平,很適合淺海及灘涂養殖,盛產對蝦文蛤扇貝海參、各種魚類。水產品年產量在10萬噸左右。

旅遊資源

昌黎縣昌黎縣
昌黎山、海、灘、泉具備,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眾多。有七帝登臨攬勝的歷史名山——碣石山,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從事革命活動的五峰山,有建於遼金時期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源影寺塔,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黃金海岸旅遊區,有與新疆吐魯番齊名的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景點葡萄溝,有國內獨有的國際滑沙活動中心,有集療養、洗浴於一體的溫泉理療區,有獨具特色的海洋沙漠自然景觀——翡翠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林果資源

昌黎有著悠久的果樹栽培歷史,全縣林地面積2.06萬公頃,果園面積1.12萬公頃,水果產量14.5萬噸,其中葡萄年產5.7萬噸、桃年產5.78萬噸、蘋果年產1.55萬噸。玫瑰香鮮食葡萄、赤霞珠釀酒葡萄和蜜梨等遠近聞名。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礦藏有鐵、花崗岩、錳、銅、石英、粘土、石灰石、砂等。其中具備開採條件的鐵礦儲量1億噸以上,最大的朱各莊鎮坎上鐵礦儲量達3507萬噸;具備開採條件的花崗岩儲量有5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2億立方米;粘土礦總面積1500畝;石英砂儲量近2億噸。

文化事業

昌黎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民歌之鄉和吹歌之鄉。“三歌”(民歌、地秧歌、吹歌)藝術馳名全國,飲譽海外,特別是地秧歌藝術,先後參加了國際、國內許多大型賽事並榮獲大獎。

衛生事業

全縣醫療設施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服務質量優良。120急救中心覆蓋全縣及周邊縣區。境內擁有各類醫療機構49個,包括秦皇島市第二醫院秦皇島市第三醫院2所市級醫院;昌黎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3所縣級醫院和16家基層衛生院。有醫生1350人,護士570人,病床1500張。

體育事業

昌黎是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團體會員14個,個人會員4379人。全縣擁有各類小型體育場館54座,涵蓋籃球、排球、桌球、保齡球、游泳等多種運動項目,多次承辦國家和省級體育比賽。

科技事業

昌黎縣昌黎縣

1986年以來,昌黎縣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堅持不懈地實施“科技興縣”戰略,走振興經濟,強縣富民之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的普及,高新技術的廣泛套用,建設高效農田和設施農業,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出現了“雙千田”(畝產千斤糧、收入超千元)、“噸糧田”(畝產2000斤),有的高標準地塊畝效益達萬元以上。工業生產,進入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企業改革和科技的發展,一些“五小"企業,面向市場,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不斷增加科技含量,從而生產出“拳頭”產品,有些已打入國內外市場。縱觀本縣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歷程,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第一生產力,是強縣固本之策。根據1991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科教興冀”的戰略決策和中共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把1991年做為“科技興秦”啟動年的意見,於同年3月,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科技興縣”的戰略目標。1993年4月,縣委以昌發[1993]41號檔案頒發了《關於科技興農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縣開展了93科技進步年活動。早在1987年,經縣政府批准成立了昌黎縣科技服務中心,昌政辦[1992]49號印發了昌黎縣科技副鄉鎮長崗位目標責任制,昌政[1993]31號,昌黎縣政府印發了《昌黎縣科技成果獎勵辦法》,1996年縣政府下發了關於企業科技進步的意見,1997年4月,成立了昌黎縣科技服務團,共二十個服務小組,分為農業、林業、畜禽、水產、農機、水利、氣象、醫學、工業、電力建築、公路、金融、教育、財會、老年科技、文化、養牛、花卉、葡萄,宗旨是圍繞昌黎經濟建設實際,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為昌黎縣科技、經濟發展提供諮詢、技術指導的服務性組織。

昌黎縣昌黎縣
1994年5月,縣委、縣政府又發出《關於組織廣大幹部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通知》 ,要求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黨政一把手,一定要真正把科技工作擺在第一生產力位置上。同年6月11日,開展了科技知識、人才政策諮詢日活動,全縣共設51個諮詢站,展出宣傳板報34塊,發放宣傳資料3500份,上萬人次對科技知識、人才政策等進行了諮詢。1995年2月,評選出十名“昌黎縣青年科技先進人物”。1996年12月,中共昌黎縣委召開七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加快實施科技先導、開放帶動、強農富民、興工立縣、以貿促產“五大主體”的戰略目標。由於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舉措,持續不斷地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先後有4家縣屬工廠被評為市級科研先導型工廠;有13家鄉鎮企業被評為市級科技進步型鄉鎮企業;有24個鄉鎮實現了科技工作達標。1998年5月,昌黎縣委成立了全縣科技熱線協調聯動領導小組,同年,在全縣開展了“十萬農民進課堂”活動,組織農民學科技、學實用技術,科學種植、科學養殖、戶戶都有科技明白人,依靠科技致富。1999年,昌黎縣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縣委、縣政府對教育與科學技術採取雙措雙舉,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遠自1987年11月,縣委頒發了昌發[1987]77號文《關於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問題的會議紀要》,提出了本縣辦學堅持的四個方面。即:“面向社會、面向農村、面向鄉鎮企業、面向專業戶”。1989年4月,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共商振興教育大計,成立了教育委員會,鄉鎮成立了教育領導小組,縣直各有關單位確定一名副職抓教育工作。會議做出了《努力發展教育事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決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繼續積極穩妥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努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種經費渠道的新體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同年,縣政府決定成立教育基金會,多方集資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1991年3月,縣政府頒布《昌黎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 。同年5月,縣政府制定了《關於加強教師隊伍人事管理的若干規定》。1995年8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教育“雙基”達標工作會議,提出“領導到位、建立組織、落實人員、軟硬體一齊上”的舉措,以保障“雙基’’達標工作的順利實現。1997年4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各級一把手把教育工作列為主要議事日程,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推動教育事業大發展。1999年8月,縣委、縣政府聯合發出[1999]32號文《關於縣屬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體制改革的意見》,按照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從本縣職教實際出發,走面向市場、統一籌劃、集中領導、合班並校的路子,辦大職教,求大發展。2000年8月,本縣出台了《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中國小布局”的兩個實施方案,到2002年,全縣學校布局進一步趨向於合理,教師隊伍進一步最佳化。

在實施“科教興縣”的戰略過程中,除從改革體制,重視人才,落實政策,加強領導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外,側重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昌黎縣昌黎縣
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保障“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七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4242.8萬元,占全縣總支出14644.6萬元的29%;“八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9294.5萬元,占全縣總支出30110.3萬元的30.9%;“九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21125萬元,占全縣總支出57396萬元的36.8%;2002年,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對科教經費給予傾斜,科教經費撥款7632萬元,占全縣總支出21930萬元的34.8%。1986~2002年,直接用於支持科技項目的撥款344.8萬元,特別是“九五”期間,縣財政加大對科技“三項”經費的投入力度,共投入項目經費215萬元,是“七五”期間的4倍,是“八五”期間的9倍。期間,縣財政對教育事業費也有大幅度增加,共撥款48371.1萬元,其中“九五”期間撥款20881萬元,是“七五”期間撥款的11倍,是“八五”期間撥款的2倍。由於縣財政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保障了“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在加大縣財政投資力度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財政撥款、集體提留、個人捐贈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促進了“科教興縣”的發展。

抓好科技普及與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1990年12月,縣政府召開農村工作會議,要求進一步普及常規農業技術,推廣新技術,大力推行集團承包,搞好科技服務。並對22名先進科普工作者進行了表彰。1991年7月,為推動科技興農,普及實用技術,組織河北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和縣圖書館聯合舉辦農業實用技術信息發布會,會上共發布農業實用技術和最新科技成果信息2萬多條,提供種植、養殖、畜牧、水產、食品加工、農機等各類技術書刊1000多種,提供信息資料4萬多份,發放農業科技情報用戶聯繫卡1500份。1995年11月,市、縣聯合驗收農業科普成果,驗收了泥井鎮2萬畝和錢莊子鄉1萬畝“雙千田”;大夫莊鄉馬坨店鄉各1萬畝地膜覆蓋花生;新集鎮3千畝日光溫室。共投資4214.76萬元,實現產值13346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3.17。1996年1月,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出[1996]3號文《關於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的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利用科教影片放映,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搞好科技進村和圖書進村活動;廣泛開展農村科普宣傳活動;搞好文藝小分隊到農村演出活動。同年9月,縣委組織部、科技局聯合舉辦各鄉鎮科技副鄉鎮長、部分科技副村長、重點示範戶70多人參加的科技骨幹培訓班,普及推廣食用菌栽培、棚室蔬菜、生物肥等實用技術。1986年8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全縣“普九”規劃,經三次對規划進行調整和修改,於1991年5月《昌黎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正式出台實施,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於1992年底,通過了市教委的檢查驗收。1993年又通過了省教委的驗收。1995年12月,經省政府評估驗收,昌黎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到“雙基”標準。此後,又於1998和2002年兩次接受省政府的“普九”複查,均以高標準通過了驗收。到2002年,全縣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已達到100%;國小和國中在校生年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7.1%。

昌黎縣昌黎縣
改革科技、教育體制,建立健全科教體系。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於1988年11月召開了縣委第五屆第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認真搞好教育、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把教育科技事業搞上去。”1992年7月,縣委、縣政府召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傳達了河北省鄉鎮科技達標工作會議精神,把科技體系建設作為科技工作達標的必要條件貫徹實施。昌黎縣從1992年開始,建立和完善了“五大科技體系”:一是以縣、鄉(鎮)、村科技副職為主,組成上下聯結的科技管理體系;二是以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鄉(鎮)技校、村業校為陣地的科技培訓體系;三是以農業局技術股、鄉(鎮)農技推廣站、村技術組為主體的科技推廣體系;四是以縣示範園區、鄉(鎮)試驗場、村試驗田、示範戶為主的科技示範體系;五是由縣、鄉(鎮)、村科技人員形成上下貫通的科技服務體系。“五大”科技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全縣科技工作形成網路,加速了科技興縣的步伐。1986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精神,調整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88年,本縣實行“三教”(即普教、職教、成教)統籌。逐步建立起“三教”協調發展的新格局。1991年,將農技中學、三中職高班、農民中專合併為“昌黎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學”。1999年,為解決職教、成教多頭辦學、專業重複、布局零亂的狀況,將職教中心、電大等六所學校,合併建立“昌黎縣職業技術教育學院”。1998年12月,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意見》,把農村中學國中生分流為升學和就業兩部分,採取不同教學方式和授課內容,為農村培育人才。調整學校布局,實現最佳化組合。根據國家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義務教育事業,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1991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農村國辦中學的國中班下放到鄉(鎮)中學去辦。2002年8月,縣委、縣政府根據本縣中國小生源不斷減少,學校布局不合理的現狀,出台了《關於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和“實施方案”。到2003年6月,共調整合併中國小87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國小82所。與此同時,改革辦學體制,走多元化辦學之路。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縣委、縣政府決定:“繼續辦好國辦中國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到2002年,全縣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共同發展;國辦、集體辦、公辦民助、個人辦,新的教育體系。

推廣科技成果,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1986年,省首次下達《科技成果推廣計畫項目》。1990年,秦皇島市發布了《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推廣計畫》。1991年3月,縣政府以[1991]41號檔案出台了《昌黎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推廣套用管理暫行辦法》。之後每年都下達市、縣科技成果推廣指令性和指導性計畫項目。1986~2002年,本縣推廣套用了一批技術成熟、帶動面廣、效益好科技成果項目,累計達191項,主要有地膜覆蓋技術、噸糧田模式化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間混套作技術、畜禽飼養新技術等項目。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教育事業

昌黎縣昌黎縣
1986年以來,昌黎縣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堅持不懈地實施“科技興縣”戰略,走振興經濟,強縣富民之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的普及,高新技術的廣泛套用,建設高效農田和設施農業,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出現了“雙千田”(畝產千斤糧、收入超千元)、“噸糧田”(畝產2000斤),有的高標準地塊畝效益達萬元以上。工業生產,進入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企業改革和科技的發展,一些“五小"企業,面向市場,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不斷增加科技含量,從而生產出“拳頭”產品,有些已打入國內外市場。縱觀本縣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歷程,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第一生產力,是強縣固本之策。根據1991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科教興冀”的戰略決策和中共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把1991年做為“科技興秦”啟動年的意見,於同年3月,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科技興縣”的戰略目標。1993年4月,縣委以昌發[1993]41號檔案頒發了《關於科技興農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縣開展了93科技進步年活動。早在1987年,經縣政府批准成立了昌黎縣科技服務中心,昌政辦[1992]49號印發了昌黎縣科技副鄉鎮長崗位目標責任制,昌政[1993]31號,昌黎縣政府印發了《昌黎縣科技成果獎勵辦法》,1996年縣政府下發了關於企業科技進步的意見,1997年4月,成立了昌黎縣科技服務團,共二十個服務小組,分為農業、林業、畜禽、水產、農機、水利、氣象、醫學、工業、電力建築、公路、金融、教育、財會、老年科技、文化、養牛、花卉、葡萄,宗旨是圍繞昌黎經濟建設實際,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為昌黎縣科技、經濟發展提供諮詢、技術指導的服務性組織。1994年5月,縣委、縣政府又發出《關於組織廣大幹部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通知》,要求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黨政一把手,一定要真正把科技工作擺在第一生產力位置上。同年6月11日,開展了科技知識、人才政策諮詢日活動,全縣共設51個諮詢站,展出宣傳板報34塊,發放宣傳資料3500份,上萬人次對科技知識、人才政策等進行了諮詢。1995年2月,評選出十名“昌黎縣青年科技先進人物”。1996年12月,中共昌黎縣委召開七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加快實施科技先導、開放帶動、強農富民、興工立縣、以貿促產“五大主體”的戰略目標。由於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舉措,持續不斷地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先後有4家縣屬工廠被評為市級科研先導型工廠;有13家鄉鎮企業被評為市級科技進步型鄉鎮企業;有24個鄉鎮實現了科技工作達標。1998年5月,昌黎縣委成立了全縣科技熱線協調聯動領導小組,同年,在全縣開展了“十萬農民進課堂”活動,組織農民學科技、學實用技術,科學種植、科學養殖、戶戶都有科技明白人,依靠科技致富。1999年,昌黎縣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縣委、縣政府對教育與科學技術採取雙措雙舉,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遠自1987年11月,縣委頒發了昌發[1987]77號文《關於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問題的會議紀要》,提出了本縣辦學堅持的四個方面。即:“面向社會、面向農村、面向鄉鎮企業、面向專業戶”。1989年4月,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共商振興教育大計,成立了教育委員會,鄉鎮成立了教育領導小組,縣直各有關單位確定一名副職抓教育工作。會議做出了《努力發展教育事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決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繼續積極穩妥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努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種經費渠道的新體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同年,縣政府決定成立教育基金會,多方集資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1991年3月,縣政府頒布《昌黎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同年5月,縣政府制定了《關於加強教師隊伍人事管理的若干規定》。1995年8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教育“雙基”達標工作會議,提出“領導到位、建立組織、落實

昌黎灤河口昌黎灤河口

人員、軟硬體一齊上”的舉措,以保障“雙基’’達標工作的順利實現。1997年4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各級一把手把教育工作列為主要議事日程,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推動教育事業大發展。1999年8月,縣委、縣政府聯合發出[1999]32號文《關於縣屬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體制改革的意見》,按照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從本縣職教實際出發,走面向市場、統一籌劃、集中領導、合班並校的路子,辦大職教,求大發展。2000年8月,本縣出台了《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中國小布局”的兩個實施方案,到2002年,全縣學校布局進一步趨向於合理,教師隊伍進一步最佳化。

在實施“科教興縣”的戰略過程中,除從改革體制,重視人才,落實政策,加強領導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外,側重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保障“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七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4242.8萬元,占全縣總支出14644.6萬元的29%;“八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9294.5萬元,占全縣總支出30110.3萬元的30.9%;“九五”期間,縣財政對科教經費撥款21125萬元,占全縣總支出57396萬元的36.8%;2002年,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對科教經費給予傾斜,科教經費撥款7632萬元,占全縣總支出21930萬元的34.8%。1986~2002年,直接用於支持科技項目的撥款344.8萬元,特別是“九五”期間,縣財政加大對科技“三項”經費的投入力度,共投入項目經費215萬元,是“七五”期間的4倍,是“八五”期間的9倍。期間,縣財政對教育事業費也有大幅度增加,共撥款48371.1萬元,其中“九五”期間撥款20881萬元,是“七五”期間撥款的11倍,是“八五”期間撥款的2倍。由於縣財政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保障了“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在加大縣財政投資力度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財政撥款、集體提留、個人捐贈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促進了“科教興縣”的發展。

抓好科技普及與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1990年12月,縣政府召開農村工作會議,要求進一步普及常規農業技術,推廣新技術,大力推行集團承包,搞好科技服務。並對22名先進科普工作者進行了表彰。1991年7月,為推動科技興農,普及實用技術,組織河北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和縣圖書館聯合舉辦農業實用技術信息發布會,會上共發布農業實用技術和最新科技成果信息2萬多條,提供種植、養殖、畜牧、水產、食品加工、農機等各類技術書刊1000多種,提供信息資料4萬多份,發放農業科技情報用戶聯繫卡1500份。1995年11月,市、縣聯合驗收農業科普成果,驗收了泥井鎮2萬畝和錢莊子鄉1萬畝“雙千田”;大夫莊鄉和馬坨店鄉各1萬畝地膜覆蓋花生;新集鎮3千畝日光溫室。共投資4214.76萬元,實現產值13346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3.17。1996年1月,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出[1996]3號文《關於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的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利用科教影片放映,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搞好科技進村和圖書進村活動;廣泛開展農村科普宣傳活動;搞好文藝小分隊到農村演出活動。同年9月,縣委組織部、科技局聯合舉辦各鄉鎮科技副鄉鎮長、部分科技副村長、重點示範戶70多人參加的科技骨幹培訓班,普及推廣食用菌栽培、棚室蔬菜、生物肥等實用技術。1986年8月,縣委、縣政府召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全縣“普九”規劃,經三次對規划進行調整和修改,於1991年5月《昌黎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正式出台實施,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於1992年底,通過了市教委的檢查驗收。1993年又通過了省教委的驗收。1995年12月,經省政府評估驗收,昌黎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到“雙基”標準。此後,又於1998和2002年兩次接受省政府的“普九”複查,均以高標準通過了驗收。到2002年,全縣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已達到100%;國小和國中在校生年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7.1%。

改革科技、教育體制,建立健全科教體系。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於1988年11月召開了縣委第五屆第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認真搞好教育、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把教育科技事業搞上去。”1992年7月,縣委、縣政府召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傳達了河北省鄉鎮科技達標工作會議精神,把科技體系建設作為科技工作達標的必要條件貫徹實施。昌黎縣從1992年開始,建立和完善了“五大科技體系”:一是以縣、鄉(鎮)、村科技副職為主,組成上下聯結的科技管理體系;二是以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鄉(鎮)技校、村業校為陣地的科技培訓體系;三是以農業局技術股、鄉(鎮)農技推廣站、村技術組為主體的科技推廣體系;四是以縣示範園區、鄉(鎮)試驗場、村試驗田、示範戶為主的科技示範體系;五是由縣、鄉(鎮)、村科技人員形成上下貫通的科技服務體系。“五大”科技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全縣科技工作形成網路,加速了科技興縣的步伐。1986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精神,調整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88年,本縣實行“三教”(即普教、職教、成教)統籌。逐步建立起“三教”協調發展的新格局。1991年,將農技中學、三中職高班、農民中專合併為“昌黎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學”。1999年,為解決職教、成教多頭辦學、專業重複、布局零亂的狀況,將職教中心、電大等六所學校,合併建立“昌黎縣職業技術教育學院”。1998年12月,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意見》,把農村中學國中生分流為升學和就業兩部分,採取不同教學方式和授課內容,為農村培育人才。調整學校布局,實現最佳化組合。根據國家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義務教育事業,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1991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農村國辦中學的國中班下放到鄉(鎮)中學去辦。2002年8月,縣委、縣政府根據本縣中國小生源不斷減少,學校布局不合理的現狀,出台了《關於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和“實施方案”。到2003年6月,共調整合併中國小87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國小82所。與此同時,改革辦學體制,走多元化辦學之路。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縣委、縣政府決定:“繼續辦好國辦中國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到2002年,全縣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共同發展;國辦、集體辦、公辦民助、個人辦,新的教育體系。

推廣科技成果,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1986年,省首次下達《科技成果推廣計畫項目》。1990年,秦皇島市發布了《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推廣計畫》。1991年3月,縣政府以[1991]41號檔案出台了《昌黎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推廣套用管理暫行辦法》。之後每年都下達市、縣科技成果推廣指令性和指導性計畫項目。1986~2002年,本縣推廣套用了一批技術成熟、帶動面廣、效益好科技成果項目,累計達191項,主要有地膜覆蓋技術、噸糧田模式化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間混套作技術、畜禽飼養新技術等項目。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昌黎特產

1、乾紅葡萄酒
採用國際釀酒葡萄名種赤霞珠葡萄釀製的赤霞珠乾紅葡萄酒是昌黎的特產,也是中國乾紅葡萄酒第一品牌,曾為中國奪得第一個國際大獎。其著名品牌長城牌乾紅葡萄酒是國際最高級別的綠色食品。昌黎乾紅葡萄酒呈深寶石紅色,有黑加倫、小漿果的果香和洋槐花的花香,口感柔和醇厚,其中所含的白藜蘆醇具有抗癌防癌及防治冠心病、高血酯病等功效。是高檔的健康飲品。
2、十里舖葡萄
昌黎是全國聞名的“葡萄之鄉”,葡萄栽培歷史已有四百餘年。現已形成以十里舖鄉為中心的葡萄生產基地10萬畝,年產葡萄20萬噸,年收入近四億元。主栽品種為玫瑰香、巨峰、龍眼、紅提。昌黎玫瑰香葡萄穗緊、粒大,外形美觀,晶瑩剔透,嫣紅透紫,玫瑰香味濃郁,鮮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長時間鮮食,具有健身補氣的功效。據有關部門測定,昌黎玫瑰香葡萄含糖量為17-18%,單粒平均重量為5克,果穗平均重量350克左右,出汁率達76%以上。昌黎玫瑰香葡萄不僅質優高產,而且極具觀賞價值。現採用恆溫貯存,全年有新鮮葡萄應市,不僅暢銷京、津、唐、秦和東北三省,還遠銷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3、兩山蜜梨
昌黎蜜梨栽培歷史悠久,年產量1000萬斤以上。碣石山東麓的兩山鄉是集中產地。昌黎蜜梨是昌黎縣的特產鮮果,果實色澤金黃,大小均勻,具有核小皮薄、肉細汁多、甜脆爽口、含糖量高、耐貯藏等特點,窖存半年仍味濃色鮮。昌黎蜜梨不僅銷往國內數省,而且還冠以“天津蜜梨”的稱謂,由天津口岸遠銷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兩山蜜梨曾在20世紀50年代初作為唐山地區名產獻給毛澤東主席,由新聞記者抓拍的毛主席收到豐收果的照片,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極大欣慰,也給兩山蜜梨的歷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4、趙家館餃子趙家館招牌
久負盛名的趙家館餃子,為冀東名餚,系著名廚師趙福元所創,是以圓籠蒸餃為主的傳統地方名吃。50多年來歷久不衰,盛譽永駐。其特點是選料考究,加工精細,皮薄餡散,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水凌可口。餡料品種有肉餡、三鮮、什錦。隨時令變化,還分別摻拌對蝦、蟹肉、蝦籽、蟹籽、魚骨、海參、干貝、青蛤、蛤蜊、海蟶等各種海味和蔬菜,使餃子具有獨特風味,深受顧客歡迎。趙家館餃子以其“清香能引洞中仙,美味偏招雲外客”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天南地北的美食家來此品嘗。
5、河北對蝦
主產於秦皇島市及昌黎、撫寧、灤南、丰南、黃驊等縣,多在秋季幼蝦發育為成蝦,且未南遊前捕撈,個大肥壯,肉嫩味美。
6、昌黎黿魚酒
產於河北昌黎。釀造前先將葡萄去梗破碎,入池,再將黿魚加工,取經過提煉的黿魚精華加入池中,放入優良菌種發酵,同時嚴格控制發酵溫度,隨後貯存半年至一年左右,適時進行冷處理,再按配方比例調劑,釀製過程需5年之久,始為成品。呈琥珀色,外觀酷似芝麻油,澄清透明,氣味濃郁,口感醇和,清爽柔和,余香綿延。該酒含豐富的維生素、胺基酸、碳化水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長期飲用有提神健腦,益氣補血、強身補腎之效。黿魚又名甲魚,其肉蛋白質含量很高,血為較好的補氣補血藥品。
7、昌黎豬
產於河北昌黎。體型中等緊湊,成年公豬體重150公斤左右,體長140多厘米,胸圍130多厘米;成年母豬體重140多公斤。頭較小,額部有皺紋,頸較粗短,腰背寬而平直,臂部豐滿,四肢膠短,被毛黑色,四肢下部尾尖及鼻端均具白斑。公豬四肢粗壯,胸部寬深;母豬乳房發育良好。豬具有適應性強、增重快、早熟,易育肥、皮薄肉嫩、出肉率高等優點。
目前,昌黎旅遊已經呈現出“黃金海岸休閒度假、碣石山訪古覽勝、悲翠島生態旅遊、葡萄溝自然觀光”四位一體旅遊發展新格局。昌黎,北方沿海地區的風景絕佳之地,充滿神奇與幻想的渤海明珠,期待著遊客的光臨!
8、昌黎蘋果
擁有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區的昌黎,是北方著名的蘋果產區。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就引種了大量“西洋”蘋果;新中國成立後,坐落在昌黎縣城東北的千畝果園的河北省昌黎果樹研究所又研製出“勝利”、“葵花”等蘋果新品種。多年來,這裡出產的蘋果堪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媲美。

風土人情

民風淳樸,習俗眾多,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人民生活。至今還保留著過百歲、做壽等習俗。
百歲:生小孩時,通知娘家和親友,有過三天、七天、十二天、滿月之說。慶賀十二天或滿月時,親友攜帶禮物前來祝賀。娘家還要送大米、芝麻、豬腿、雞蛋和小孩衣物等,到一百天還要作百歲。
做壽:一般人家做壽辰,只在生日那天家人聚餐一次,不舉行任何禮儀。但到六十五、六十六、八十歲時,親友都來做壽,祝壽日期分別在正月初五、初六、初八。親友送壽桃、壽麵、壽酒、豬腿或豬肉等禮物。昌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鄉美稱。昌黎是全國有名的文化先進縣,以昌黎三歌(民歌、吹歌、地秧歌)聞名全國,尤其是昌黎地秧歌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大獎,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地秧歌之鄉。
戲劇、曲藝方面有:蹦蹦戲、蓮花落、評戲、京劇、話劇、歌劇、皮影。
音樂、舞蹈方面有:昌黎民歌、吹歌、地秧歌(昌黎三歌)。表演昌黎地秧歌的老藝術家工藝美術方面有:繪畫、雕塑、印花布、皮影人、扎彩、花燈、布老虎、刺繡、剪紙、面人。

關於昌黎的歷史名篇

《觀滄海》是曹操在昌黎寫下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