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邯鄲縣隸屬於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南部。東臨永年和肥鄉兩縣,南與磁縣和成安縣接境,北與永年縣毗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
邯鄲縣主要景點有古石龍、月愛寺、廣濟宮、聖井崗、呂祖墓、紫山、九龍湖、田寨紅色文化園等。
縣境內京廣鐵路縱貫南北,邯濟、邯長鐵路橫穿東西,京深高速公路、 107 、 309 、邯大、邯武、邯臨、邯峰等國家、省級公路與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便利的交通網。
建制沿革

商代,邯鄲為畿輔之地。
戰國時,為趙國國都。
秦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廢趙國,置邯鄲郡。
漢高帝五年復置趙國,邯鄲始為縣,屬趙國所轄地之一。
漢景帝三年,廢趙國復置邯鄲,轄邯鄲縣。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改屬廣平郡,一直持續到北魏末。
隋開皇十六年邯鄲縣屬磁州。
唐武德元年屬紫州。唐武德六年改屬磁州。
貞觀元年改屬洺州。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屬廣平郡。
宋改屬磁州。
金改屬邢洺路。
明清兩代,邯鄲縣屬廣平府。
民國十七年,邯鄲縣直屬河北省。
1938年,邯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區第三行政監察專員公署。
1939年,成立邯永肥縣。同年底劃出肥西區,復稱邯鄲縣。
1941年,邯鄲縣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第十二專區。
1946年4月,邯鄲市、邯鄲縣分置。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南第三專署改為河北省邯鄲專員公署,邯鄲縣屬邯鄲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日,邯鄲縣屬邯鄲專區。
1958年4月,邯鄲、邢台兩專區合併為邯鄲市,轄邯鄲縣。
19588 月,撤銷邯鄲縣建制,分別併入永年縣和邯鄲市。
1962年12月,復置邯鄲縣,仍屬邯鄲專區。
1968年,改邯鄲專區為邯鄲地區,邯鄲縣屬之。
1978年,改邯鄲地區為邯鄲行政公署,邯鄲縣屬之。
1984年1月,邯鄲縣改屬邯鄲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邯鄲縣轄2個鎮、5個鄉:尚璧鎮、河沙鎮鎮、南呂固鄉、南堡鄉、代召鄉、兼莊鄉、姚寨鄉。
紅色文化

著名人物

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日趨繁榮。充分利用和發揮獨特的城效優勢,大力加強市場建設,並立足“三大”(大市場、大融資、大流通),重點發展了房地產開發、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餐飲娛樂、信息服務等行業,使多種形式的第三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壯大起來。
旅遊概況
邯鄲縣旅遊資源豐富,目前共有景區點20餘處,其中,宗教旅遊資源有聞名世界的黃粱夢呂仙祠、有省級文保單位聖井岡,還有月愛寺、呂翁祠、廣濟宮等;自然旅遊資源有紫山、九龍湖、古石龍、羅敷潭。紅色旅遊有田寨紅色文化園等。
文物方面,縣境內共有文物保護單位64處,其中,國保單位1處(趙王陵),省保單位5處(聖井崗、林村墓群、北張莊墓群、龜台寺遺址、澗溝遺址);市保單位16處,縣保單位42處。地理環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1年,邯鄲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2%,達到8969元,每年均遞增8.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2.5%,達到4306元,每年均遞增8.8%;邯鄲縣人均儲蓄由5294元提高到9100元;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5.5和25.1平方米提高到25和30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11年,邯鄲縣投資1000萬元,改建5所公立幼稚園,新建2所標準化學校;
加快推進邯鄲縣一中遷建。改建34所學校、46棟校舍;擴建6所學校和5所幼稚園;配備專用校車15輛,確保了學生交通安全。聯考成績再創佳績,萬人口上線率連續9年位居全市各縣之首。
文化事業
2011年,邯鄲縣依法管理縣域內音像、圖書、網路、歌舞、娛樂演出、印刷六大文化市場的任務。邯鄲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56家、其中音像7家、圖書經營單位3家、網路經營單位12家、歌舞娛樂場所19個、印刷經營單位18家。
成功舉辦了紫山放歌、《龍文化與邯鄲》研討會等大型活動,
科技事業
2003年,邯鄲縣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7%。1998年邯鄲縣首次創建並進入“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2003年又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對科技進步先進縣的覆核驗收。
醫療衛生
2011年,邯鄲縣實施醫療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村衛生室檔次和水平,“六統一”一體化管理率達到100%;健全完善邯鄲縣衛生系統信息平台,實現“一卡通”;加快實施縣醫院遷建。為80%以上的目標人群免費提供常見婦科疾病普查;為符合政策計畫懷孕的農村夫婦免費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
社會保障
2011年,邯鄲縣實施殘疾人救助工程。免費為邯鄲縣所有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所有貧困缺肢患者安裝假肢;免費為0-14歲的聾兒配備助聽器並進行語訓,為所有貧困低視力殘疾人提供助視器。住房保障工程。全面落實住房保障政策,認真做好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審核上報,確保應保盡保;幫助80戶農村住房困難戶和優撫對象修繕或新建住房。
基礎設施
2011年,邯鄲縣邯鄲縣實施鄉村道路改造工程。投資6700萬元,修建縣鄉村道路20條、90公里。
開展了黃粱夢滯洪區擴容改造、支漳河和滏陽河整治等重點工程,高鐵東站及各項附屬設施順利竣工,並於2011年12月26日投入運營。全年累計拆除各類建築物54萬平方米,完成各類進地2.03萬畝,使全市22個項目順利落地,為邯鄲的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投資3000餘萬元,在全市率先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將環衛管理範圍延伸至縣域全境,為邯鄲縣225個村統一配備了垃圾清運車,組建專業環衛隊,城鄉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邯鄲縣在全省環境容貌整治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常張策村”經驗在全市推廣。投資3500萬元,高標準實施了通道綠化、村莊綠化等重點工程,植樹150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4萬畝。投資3600餘萬元,改造升級劉南線、黃工線等17條縣鄉道路,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13公里。新民居建設紮實推進,硬化鄉村街道54萬平方米,11個示範村建設進展順利。
政治體制
姓名 | 職務 |
何志剛 | 縣委書記 |
潘利軍 | 政府縣長 |
張才芳 | 政府常務副縣長 |
馮曉梅 | 政府副縣長 |
王川 | 政府副縣長 |
劉志強 | 政府副縣長 |
孔凡運 | 政府副縣長 |
段國強 | 政府副縣長 |
風景名勝
月愛寺 月愛寺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寺院遺址之一,始建於北周大定辛丑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它位於 邯鄲 東北九公里處的邯鄲縣尚壁鎮 西尚村 ,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另外在村北有耕地七十餘畝。據傳說建寺之初,該寺住持法名“月愛”故此而得名。 | |
![]() | 呂洞賓墓 呂洞賓墓亦稱呂祖墓,在邯鄲縣 南呂固鄉 南呂固村東的呂翁祠內,是1986年農曆二月初四發現,經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發掘後初步確定的,全墓是大青石條徹成,墓底是尺余厚的石灰、沙、木炭混合夯成。 |
聖井崗 聖井崗位於邯鄲市西效5公里處,緊鄰 309國道 ,交通便利,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布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廟宇始建於元代仁宗延佑二年盛建於清距今陸百餘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百餘間,塑像二百餘尊,是一組罕見的泥塑群體。 | |
![]() | 聖井崗龍神廟 聖井崗龍神廟位於河北省邯鄲縣戶村鎮肖河村東北。據《邯鄲縣誌》載,聖井崗龍神廟始建於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兩朝屢有重修。聖井崗為歷代祈雨之所,明、清兩代均有帝王派員祈雨,清代皇帝先後五次為廟加封號、賜金牌。現存銀、銅、錫、鐵祈雨牌113塊,碑刻三通。該廟占地面積16餘畝,為南北中軸線布局,軸線上布置有:牌坊、戲樓、山門、前拜殿、前殿、蓮池、九龍橋、聖井亭、後拜殿、後大殿,另外在山門前建有旗桿一對,山門兩側建鐘鼓樓,後部建有道房、東西配殿等。現存建築均為小式硬山、懸山布瓦頂建築。建築密集900多平方米。龍神廟對研究古代祈雨、氣候狀況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
![]() | 學步橋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區北關街,原為木結構,明代萬曆年間改建為五孔石橋。橋身長32米,寬9米,高8米,兩旁的攔板和望柱上雕刻有歷史故事和獅、猴等動物圖案,雕刻精美。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龍頭。古橋旁邊有一座“邯鄲學步”的石雕。 |
![]() |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於河北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1萬餘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遺蹟有灰坑、陶窯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以磨光陶為主,另有泥質紅褐陶。紋飾最多是磨光或素麵,籃紋、方格紋較多。器類有鬲、罐、盆、壺、器蓋等;商代文化層發現窯址2座,發現陶、石、骨器。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粗繩紋等,器類可辨者有罐、盆、鬲等。 |
![]() | 羅敷潭 羅敷,是古代十八美女之一,是趙國邯鄲美女的象徵。邯鄲,自古就是佳麗之地,人傑地靈、美女如雲。羅敷除具有“歌美、舞美、步美、貌美”的眾多美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羅敷的“德”美。她不畏-、不慕權勢,是一個美麗善良、冰清玉潔的民間美女。她忠於愛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當她被趙王遷追至黑龍潭時,她悲憤至極,為保自己清白,她只能沉潭遺恨、撲潭而亡。過去,潭邊桑田數百畝,松柏成林,楊柳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叮咚有聲,如音樂般美妙動聽。一到雨季,雨水順山而下,匯至潭根,猛然跌下,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里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潭瀑布。 |
![]() | 廣濟宮 廣濟宮始建於明,盛於清,分南北兩院,與呂仙祠東西相對,使黃粱古蹟堪稱一方之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兼遭兵燹之苦,這座古建漸顯破殘脊,百孔千瘡之老態,睹此景者,無不嘆惜。八九年春,始於舊址重修廣濟宮,民眾集資,促其大成,使古殿重現新顏。主殿供奉無生0,第二殿供奉伏羲、女媧,陽為伏羲,陰為女媧。後伏羲女媧結為夫妻遂衍生出九十六億皇胎兒女,落入紅塵,遂成“人間”。紅塵世間,風雨多變,凶吉莫測,皇胎兒女歷盡苦難,無生0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將他們分三批救出苦海,於是欲以法船渡之,即為“普渡眾生”,無生0也成為民間宗教中心唯一的至尊天神。 |
![]() | 龜台遺址 龜台遺址位於邯鄲縣戶村鄉戶村村北沁河南岸的台地之上,其東南有澗溝遺址,面積4000平方米,遺址東部和北部斷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遺蹟,文化層厚0.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學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分九層,包括龍山時代、先商、周和漢代文化堆積。龍山時代陶器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等,器形有鬲、甑、鬹、豆、盆、罐等;先商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灰褐陶褐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鼎、瓮、罐、盆等;西周時期陶器有鬲、豆、盆、甑、瓮、缶、罐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寨紅色文化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