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

鮎,catfish (nián)或稱鯰魚、貓魚。鮎形目(Siluriformes)魚類的統稱。鮎類與脂鯉類、鯉類及米諾魚類(minnow,鯉形目〔Cypriniformes〕)近緣,可一起歸於骨鰾總目(Ostariophysi)。卵生,但以各種形式表現出對後代的關心,如棕鮰(Ictalurus nebulosus)會築巢、護巢並保護幼魚,而雄海鮎則把玻璃球大小的卵及幼魚含在口中攜帶。鮎(Silurus asotus):以體粘滑而得名。發音:nian(二聲)〔~魚〕頭大嘴寬,尾圓而短,皮有黏質,無鱗,背部蒼黑色,腹白色,上下頜有四根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鮎

鮎類與脂鯉類、鯉類及米諾魚類(minnow,鯉形目〔Cypriniformes〕)近緣,可一起歸於骨鰾總目(Ostariophysi)。而另一分類系統把它們歸為鯉形目(或骨鰾目〔Ostariophysi〕)的鮎亞目(Siluroidea)和鯉亞目(Cyprinoidea)。

鯰魚又名鯷、生仔魚、鬍子鯰、鯰巴郎、鯰拐子、窪子。鯰魚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的中下層,多棲息在水草叢生、水流緩慢的底層。白天多隱蔽,晚間則十分活躍,習慣於游至淺水處覓食。秋後潛居於深水或污泥中越冬。為肉食性底棲魚類,經常伏身於水草叢生的水底,等候小魚接近時張口吞食,也食蝦類和水生昆蟲。

外形特徵

鮎

貓魚因其口周有長須並很像貓吻端的觸毛,故俗稱貓魚。其上齶至少有須一對,吻部也可能有一對,頦部另有一對。許多鮎的背鰭和胸鰭前部生有硬刺,與毒腺相連,刺人甚痛。體光滑或具骨板無鱗,現存鮎約30科2,500種。大多生活於淡水,但有少數種屬於海鮎科(Ariidae)和鰻鮎科(Plotosidae),生活于海水。淡水貓魚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在緩流或靜止的水體或湍急的山溪中均能生存;海水貓魚則分布於熱帶近海。一般底棲,喜於夜間活動。多為食腐動物。幾乎以任何動植物為食。卵生,但以各種形式表現出對後代的關心,如棕鮰(Ictalurus nebulosus)會築巢、護巢並保護幼魚,而雄海鮎則把玻璃球大小的卵及幼魚含在口中攜帶。

體粘滑

鮎(Silurus asotus):以體粘滑而得名。體重一般1~2kg。體長形,頭略大而平扁。口寬大,下頜突出。齒細尖絨毛狀。眼小,被皮膜。上頜須1對,可伸達胸鰭末端;下頜須1對,較短,體無鱗. 臀鰭很長,後端連於略凹的尾鰭。遍布於東部各水系.

發音:nian(二聲)〔~魚〕頭大嘴寬,尾圓而短,皮有黏質,無鱗,背部蒼黑色,腹白色,上下頜有四根須。晝伏泥中,夜出活動。肉可食,鰾入藥。

拼音是nian的漢字

拼音是nian的漢字共有30個,如下:

|||||||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