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50-60mm,12-14天55-65mm;質地絲絨狀,有的菌株產生大量氣生菌絲,具不明顯或不規則的溝紋;顏色初為綠色後呈暗綠色,近於水芹綠(cressGreen,R.XXXI)至翡翠綠(JadeGreen,R.XXXI)或常春藤綠(lvyGreen,R.XXXI);有的菌株生有大量菌核,影響菌落外觀;滲出液有或無,有時多分布在菌核處,無色;菌落反面無色至淡黃褐色,生菌核菌株顯現黑色斑點。分生孢子頭球形至輻射形,直徑(65-)125-350μm;分生孢子梗大多生自基質,少數生自氣生菌絲,孢梗莖(65-)125-500(-1000)μm×6.4-ll.2μm,壁粗糙,偶有現光滑者;頂囊半球形、燒瓶形至近球形,直徑(11.2-)16-36μm;大部分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8-11.2(-16)μm×3.2-4.8(-6.4)μm,瓶梗8-12.8μm×2.4-4μm,小頂囊上有時不生梗基而直接產生瓶梗,有些頂囊上可形成肥大的瓶梗,9.6-11.2μm×6.4-8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一般4.8-6.4μm,也有橢圓形者,(4-)4.8-6.4(-7.2)μm×(3-)4-5.6μm,孢間聯體明顯,壁極粗糙,具粗疏小刺;有的菌株產生大量菌核,球形或近球形,(300-)500-700μm,初為白色,老後變成黑褐色。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60-65mm;質地絲絨狀至絮狀,具不明顯的輻射狀溝紋;特徵與查氏瓊脂上者相似。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生長更快,7天直徑可達70-80mm;表面絲絨狀,中部稍現絮狀或稍薄;平坦或中央現不規則皺紋;顏色暗綠色,初期近於阿福花綠(AsphodalGreen,R.XLI)後呈翡翠綠(JadeGreen,R.XXXI)至常春藤綠(IvyGreen,R.XXX)反面稍帶褐色。
生境
土壤。
中國分布
河北保定(MQ3647);山東勝利油田(MQ5683);新疆瑪納斯(MQ1993,MQ1994)。
模式產地
烏干達花生
特點
本菌的顏色和分生孢子的紋飾與寄生麴黴相近,村上(Murakarmi,1966)最初描述為AspergillusparasiticusSpearevar.globosus,其後(Murakami,197l)因此菌常具梗基,分生孢子在茴香醛培養基上不變粉紅色而改訂為獨立的種。不同作者對本種的分類地位意見不一:Kozakiewicz(1989)認為是寄生麴黴;Samson(1979)認為是黃麴黴;Klich&Pitt(1985,1988a)認為僅根據梗基是否存在及產生菌核與否不足以區分為獨立的種。我們根據國內菌株並與村上的可靠株作了比較,除都具梗基外,分生孢子都有橢圓形者,且較寄生麴黴者稍大,至少在目前我們認為可以承認是一個獨立的種。本種能產生曲酸並有較強的產黃麴黴毒素性能(Murakami,1971;張國柱等,1983)。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