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巢裸胞殼

構巢裸胞殼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25mm左右,12-14天45-65mm,質地絲絨狀或絮狀,平坦或具不明顯的放射溝紋;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35-48mm,12-14天50-55mm;質地絲絨狀,中央部分氣生菌絲較多,平、薄或具不明顯的放射狀溝紋;生長於土壤,空氣,糧食,飼料,堆肥,皮革,木屑,牛糞,霉腐物,腦麴黴病患者等。37℃生長良好。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構巢裸胞殼構巢裸胞殼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25mm左右,12-14天45-65mm,質地絲絨狀或絮狀,平坦或具不明顯的放射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大量或較少,呈不同程度的綠色,近於不翡翠綠至水芹綠(JadeGreen-cressGreen,R.XXXI)或林肯綠至阿福花綠(LincolnGreen-asphodelGreen,R.XLI)乃至淺黃橄欖色(LightYellowishOlive,R.XXX);有部分閉囊殼散在其間,有的菌株產生大量的閉囊殼,由殼細胞所包圍,使表面顯現黃色團塊或絮狀顆粒結構,使菌落帶黃褐色,近於鹿褐色、淺黃褐色或古銅色(FawnColor,BuffyBrown,R.XL;IsabellaColor,R.XXX);滲出液多、少或無,呈淡紅褐至紫褐色;無氣味;菌落反面淡紫褐色至紫褐色,近於葡萄酒鹿褐色(VinaceousFawn,R.XL),稍擴散於基質。閉囊殼球形,暗紫紅色,直徑100-250(-300)μm,外面由殼細胞所包圍而呈現淡黃色;子囊近球形,8-12μm,一般在二周內成熟,有的則不成熟;子囊孢子雙凸鏡形,3.5-5μm×3.2-4μm,具兩個完整的赤道冠,具褶,寬約0.5-1μm,紫紅色,凸面光滑。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至放射形,直徑30-70μm,老後呈緻密短柱形,50-100μm×30-40μm;分生孢子梗生自基質或氣生菌絲孢梗莖大多較短(20-750-150(-300)μm×3.5-6.5μm,稍彎曲,帶茶褐色,壁光滑;頂囊為半球形,顏色與孢梗莖者相同,直徑(5.5-)8-16μm,上半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4-8μm×2.5-3μm,有的異常菌株在頂囊上形成肥大的近於球形的梗基,瓶梗5-8μm×2-2.5μm;分生孢子球形,(2.5-)3-4(-4.5)μm,粗糙,偶而近於光滑;殼細胞大多為球形,直徑11-25μm,少數稍長或橢圓形18-40μm×12-24μm。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35-48mm,12-14天50-55mm;質地絲絨狀,中央部分氣生菌絲較多,平、薄或具不明顯的放射狀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多,綠色,近於水芹綠色(CressGreen,R.XXXI),老後稍暗,近於暗草綠色(Kronberg'sGreen,R.XXXI);閉囊殼多或少;滲出液無色,呈小滴狀;菌落反面淡褐色到紫色,擴散於基質。

生境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生長更快,25℃7大直徑達40-70mm;質地絲絨狀,平、薄或具稀疏而不明顯的放射狀溝紋,中央有少量氣生菌絲,稍隆起;分生孢子結構大量,綠色,近於淺水芹綠至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一CressGreen,R.XXXI)或阿福花綠至青豆綠(AsphodelGreen-poisGreen,R.XLI);閉囊殼多或少;有少量無色至褐色滲出液;菌落反面近於無色或黃褐色,老後變暗。
土壤,空氣,糧食,飼料,堆肥,皮革,木屑,牛糞,霉腐物,腦麴黴病患者等。37℃生長良好。

中國分布

北京(MQ20,MQ8644,MQ8685,MQ87l2,MQ8755,MQ8843);天津(MQ1941,MQ8661);河北小五台山(C44,C222,C322,C555,C590,Cl350);山西陽泉(MQ8438);遼寧鐵嶺(MQ5697);吉林長春(MQ1931);黑龍江北安(MQ8060)、大慶油田(MQ5705);江蘇揚州(MQ10606);浙江杭州(MQ5230,MQ10427)、金華(MQ5277);福建福州(MQ10123);山東濰坊(MQ5501)、泰山(MQ5480);河南鄭州(MQ8797)、潢川(MQ5636);不詳(MQ5016);湖北神農架(MQ6964,MQ7096,MQ7294,MQ7986,MQ9002,MQ9863);湖南長沙(MQ5389);廣東廣州(MQ1513)、東莞(MQ5599);雲南昆明(C4100,C4228,C85l7)、安寧(C4120)、思茅(C8101,C8377,C8424)、保山(C5372,C6314)、麗江(C4837,C5002,C5314)、景洪(C7800,C7987)、芒市(C6565,C6676),瑞麗(C6841,C6867)、大理(C5399,C5755,C5798);西藏定日(c2059)、吉隆(C1763)、亞東(MQ1602);陝西鹹陽(MQ4894)、富平(MQ4888);甘肅敦煌(MQ108l3);寧夏石嘴山(MQ6533)、陶樂(MQ6525)、賀蘭山(MQ6397,MQ6460,MQ6461);新疆呼圖壁(MQ30)、昭蘇(MQ4306)、托木爾峰(MQ4013);地點不詳(MQ8770)。

世界分布

廣布於全世界

模式產地

法國

本種特點

本種的明顯特徵是產生紫色的子囊孢子,具兩個有褶的雞冠狀突起,凸面光滑;產孢結構雙層;頂囊和孢梗基都帶有褐色。本種是研究遺傳學的理想材料,pontecorvo和Roper(1952)發現本種在無性繁殖過程中能形成雜合二倍體,從而發現了準性循環,已大量用於真菌遺傳學研究。它是研究真核基因表達和控制的最好的模型系統(Scazzochio,1992)。通過遺傳工程,可以利用本菌合成蛋白質(Martinellietal.,1992)。本菌還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也能產生真菌毒素,主要是雜色麴黴素(sterigmatocystin)。

本菌最通用的名稱是構巢麴黴(Aspergillusnidulans),但作為無性型名稱是不合格的,因為原始描述包含了有性型,不符合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59條。(見命名的有關問題節),因此Samson和Gams(1985)提出了無性型的新名稱A.nidulellus。但由於AA.nidulans是不同領域工作者所熟知並長期廣泛使用的名稱,而且在遺傳學研究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及突變株和基因型,改用新名將引起混亂和不便,因此Frisvad等(1990),Kozakiewicz等(1992)提出了保留A.nidulans名稱的正式提案,業經命名委員會總會通過,作為保留名稱,繼續使用。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石座菌屬
新薩托菌屬
皺摺裸胞殼
裸胞殼屬
亮白組
環繞組
黑色組
黃綠組
溫特組
環繞亞屬
黃梗組
土色組
焦色組
雜色組
巢狀組
巢狀亞屬
棒狀組
棒狀亞屬
煙色組
煙色亞屬
局限組
麴黴組
麴黴亞屬
無冠裸胞殼
茴香裸胞殼匙囊新薩托菌
異冠裸胞殼
波狀裸胞殼
褶皺裸胞殼
四脊裸胞殼
構巢裸胞殼
洋蔥石座菌
寬脊新薩托菌
刺孢新薩托菌
四繞新薩托菌
光滑新薩托菌
費希新薩托菌
淺黃新薩托菌
刺孢裸胞殼
散囊菌屬
麴黴屬
煙麴黴橢孢變種
弗萊麴黴
煙麴黴原變種
燕麥麴黴
糙孢麴黴
瘤突散囊菌
高滲散囊菌
赤散囊菌
匍匐散羹菌偽灰變種
匍匐散囊菌原變種
蠟葉散囊菌
刺孢散囊菌
局限麴黴
肋狀散囊菌
謝瓦散囊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亮白麴黴
菌核麴黴
帚狀麴黴
孔麴黴
赭麴黴
蜂蜜麴黴
兔糞麴黴
硫色麴黴
塔賓麴黴
淺藍灰麴黴
日本麴黴棘孢變種
日本麴黴原變種
臭麴黴
炭黑麴黴
泡盛麴黴
肇慶麴黴
毒麴黴
溜麴黴
醬油麴黴
寄生麴黴
米麴黴疏展變種
米麴黴原變種
黃麴黴柱頭變種
黃麴黴原變種
溫特麴黴煙色變種
溫特麴黴原變種
棲土麴黴
埋藏麴黴
雪白麴黴
黃柄麴黴
肉色麴黴
土麴黴金色變種
土麴黴原變種
焦麴黴
紅紫麴黴
彎頭麴黴
雜色麴黴疣梗變種
雜色麴黴原變種
多育麴黴
兩形頭麴黴
粒落麴黴
爪甲麴黴
合陽麴黴
埃及麴黴
具黃麴黴
巨大麴黴
棒麴黴
矮棒麴黴
綠垂麴黴
煙束麴黴
冠突散囊菌
聚多麴黴
黃叉麴黴
黑麴黴
佩特麴黴
叢簇麴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