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34-37mm,12-14天直徑達40-50mm;質地厚絮狀,不均勻或呈現不規則的菌絲團塊,構成菌落的特殊外觀,有的菌株絮狀結構不明顯而呈絲絨狀;具輻射狀溝紋;菌落初為白色,分生孢子結構生長較遲,分布不均勻,初為黃褐色,近於鹿毛色(FawnColor,R.Xl)或鼻煙褐色(SnuffBrown,R.XXIX)及古銅色(Isabella,R.XXX),老後呈咖啡色;滲出液有或無,呈無色小滴狀;菌落反面無色,中央部分現淡褐色。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後呈輻射形,小者直徑150-200μm,大者可達400-750μm;分生孢子梗生自基質或氣生菌絲,孢梗莖(500-)1000-2000(-3500)μm×(8-)12-26μm,無色,壁光滑,但在乾燥狀態下直接鏡檢則明顯粗糙;在斜面培養物上氣菌絲充滿試管壁,在上端部分著生長度可達lcm的孢梗莖和大的分生孢子頭;頂囊為球形,直徑(20-)40-70(-100)μm,全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大小差異很大,一般為10-27μm×4.8-6.4μm,肥大者寬度可達8-19μm,瓶梗一般8-14μm×2.5-3.5(-4.8);分生孢子近球形,少數略呈橢圓形,直徑(3-)3.5-5(-8)μm,壁極粗糙,也有近於光滑者。
菌落在20%蔗糖查氏瓊脂上生長更好,分生孢子結構也較多。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32-38mm;薄或厚絮狀,大量氣生菌絲呈不均勻的團塊,具明顯或不明顯的放射狀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分布不均,淡褐色,近於古褐色(AntipueBrown,R.XXX)有的菌株中心部分有滲出液,無色至淡褐色;菌落在反面淡褐色,可見溝紋。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7天直徑25-32mm,10-14天30-45mm;白色厚絮狀,有的菌株呈絲絨狀;分生孢子結構淡褐色,近於老金色(OldGold,R.XXX)或鹿皮色(chamois,R.XXX);菌落反面無色,中央部分帶褐色。
生境
土壤,空氣,藥材(厚朴花,梔子、玄參),玉米種子,小豆,茶葉,霉玉米桿等。37℃不生長。
中國分布
北京(MQ6581,MQ6603);天津(MQ8635);河北小五台山(C981);福建廈門(MQ9970);湖北神農架(MQ7149,MQ7391,MQ7952,MQ9331,MQ9382);海南(MQ1809);四川達縣(MQ5034);雲南思茅(C8214)、保山(C5907)、丘北(MQ2098)、西雙版納(C7622);新疆托木爾峰(MQ4030)。
世界分布
阿根廷、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西、智利、埃及、法國、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肯亞、利比亞、馬來西亞、紐西蘭、秘魯、塞拉里昂、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土耳其、英國、美國等。
模式產地
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大豆,
特點
文獻報導的我國分布尚有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湖北、廣東、四川;基物是土壤、酒麴、糖蓮子、多孔菌、驢皮膏、皮革、黑木紗團等(戴芳瀾,1979);台灣南投,基物是貯存的高粱種子和稻米(Tzeanetal.,1990)。
新模式分離自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大豆,世界分布尚有阿根廷、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西、智利、埃及、法國、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肯亞、利比亞、馬來西亞、紐西蘭、秘魯、塞拉里昂、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土耳其、英國、美國等。
本菌的特點是具有氣生菌絲形成白色的密集塊及老後變成咖啡色的分生孢子頭,易於辨認。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