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麴黴毒素中毒

黃麴黴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並且危害嚴重的一種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目前已發現有20種。

【概述】

黃麴黴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並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主要侵害肝臟,導致以出血、消化機能障礙和神經症狀為特徵,具有致癌作用。患牛多呈慢性經過。 本病於本世紀50年代末首先在英國發生,稱為“火雞X病”。相繼又在美國、巴西和南非等18個國家發生。近20年來,中國的江蘇、貴州、廣西等許多省區也有發病的報導。雖然家畜和家禽都可發病,但由於性別、年齡及營養狀態等情況,其敏感性是有差異的。

【病因病原】

其病原為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目前已發現有20種之多,其中以黃麴黴毒素B1、B2、G1和G2毒力最強,尤其是黃麴黴毒素Bl更強,黃麴黴毒素B2的致癌有效劑量要比黃麴黴毒素Bl大100倍以上,所以,所稱其毒素均指黃麴黴毒素B1。黃麴黴毒素致癌的靶器官是肝臟,同時,對其它器官也可致癌,如腎癌、胃癌、直腸癌以及乳腺、卵巢等腫瘤。經氣管滴入毒素可致氣管鱗狀細胞癌,皮下注射毒素可發生局部皮下肉瘤。據Butler估計,黃麴黴毒素致癌強度比二甲基偶氮苯大900倍,比二甲基亞硝胺大75倍,由此不難看出,黃麴黴毒素是已發現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產生的真菌毒素。本病發生原因多半是牛採食或飼餵了被上述產毒真菌污染的玉米、花生及花生餅、豆類、麥類及其加工副產品,如酒糟、油粕、醬油渣等。在中毒病牛中,急性的遠不如慢性的較為多見。
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如土壤、空氣、各種穀物及其副產品等。當多雨季節,溫度在24~30℃,濕度又較適宜時,若收割、脫粒和貯藏穀物各環節處理不當更易被其污染並產生大量毒素,致使牛發生中毒機會也勢必增多。
通過對黃麴黴毒素的毒理研究認為,黃麴黴毒素關係到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降解;蛋白質、脂肪的合成和代謝;線粒體代謝,以及溶酶體結構和機能等諸多生化反應。但具體到與本病發生機理的關係,尚待進一步探討。

【病理學】

最主要的是肝臟質地變硬、纖維化及肝細胞瘤。肝臟表面淡染或呈黑褐色,膽管增生,膽囊擴大達10~20倍不等,膽汁濃稠。大多數病牛腹腔積液,腸系膜、皺胃和結腸水腫;腎臟淡染或呈黃色。

【症狀】

成年牛、奶牛發生黃麴黴毒素中毒的較少,偶有發生的也多取慢性經過。犢牛發病後生長發育緩慢,營養不良,被毛粗剛、逆立多無光澤,鼻鏡乾裂。病初食欲不振,後期廢絕,反芻停止。耳尖顫搐,磨牙,呻吟,有腹痛表現,無目的地徘徊、不安,角膜混濁,出現一側或兩側眼睛失明。伴發中度間歇性腹瀉,排泄混有血液凝塊的粘液樣軟便,里急後重嚴重的常導致脫肛,終於昏迷而死亡。成年牛的症狀遠較犢牛為輕。乳牛除泌乳性能降低或停止外,妊娠母牛間或發生早產或流產,個別病牛還出現神經症狀,如驚恐、轉圈運動等。當肉牛(6—8月齡)日糧中黃麴黴毒素Bl含量超過O.7mg/kg時,則較快地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報酬明顯降低。

【診斷】

實驗室檢驗 血清轉氨酶、鹼性磷酸(酯)酶和蘋果酸脫氫酶活性升高;乳酸脫氫酶活性降低,異檸檬酸脫氫酶活性接近正常。血尿素氮、白蛋白,以及總蛋白含量降低。
診斷 從病史調查入手,並對現場飼料樣品進行檢查,結合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等情況,綜合性分析,可做出初步診斷。為了確定致病性真菌,必須對飼料樣品做真菌培養、分離和鑑定產毒真菌,連同對飼料樣品中毒素檢驗。在對毒素測定之前,最好先用直觀篩選法預測,若呈陽性反應再做化學分析法測定。
   
直觀篩選法 取代表性可疑飼料,如玉米、花生等少量,分批盛於盤內,攤開成一薄層,直接放在365 nm波長的紫外線燈下觀察螢光。如果飼料有黃麴黴毒素B1、B2,則可見玉米、花生等顆粒發出藍紫色螢光;若含有黃麴黴毒素G1、G2,又可見到黃綠色螢光。當見不到這些螢光時,可將玉米、花生等顆粒飼料磨碎後再做一次觀察,仍然看不到螢光,則為陰性樣品。應注意的是:在紫外線燈下觀察到藍紫色、黃綠色螢光,一定要與其它雜質所呈現的螢光加以區分,否則易導致樣品的假陽性。
飼料中黃麴黴毒素含量的測定,常採用的方法為矽膠薄層層析法或微柱層析測定法。必要時還可做生物學鑑定方法,即選鴨雛做毒性試驗。

【治療】

當發生中毒時,就應立即停止飼餵霉敗飼料,改飼碳水化合物多的青飼和高蛋白飼料,並減少或不餵含脂肪過多的飼料。通常只要加強護理,對輕型病牛可較快恢復;對重型病牛,除及時投服鹽類瀉劑排毒外,還要套用一般解毒、保肝和止血藥物,如套用25%~30%葡萄糖注射液,加維生素C製劑,或套用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1 000ml,1次靜脈注射。心臟衰弱病例,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強心劑(樟腦油、安鈉咖等)。為了控制繼發性感染,酌情套用青、鏈黴素等抗生素,但切忌用磺胺類藥物。

【防治措施】

本病主要在於預防。預防關鍵又在於做好飼料的防霉和有毒飼料的去毒兩個環節性工作。防霉和去毒又應以防霉為主。飼料防霉的根本措施是破壞霉敗的因素,如溫度和相對濕度等。在穀物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勿遭雨淋,並防止在場上發熱發霉,做到充分通風,晾曬,使之迅速乾燥(達到穀粒13%、玉米12.5%、花生仁8%以下的安全水分含量),便可防止發霉並產毒。為了防止穀類飼料在貯藏過程中霉變,可試用化學熏蒸法、熏蒸劑可套用福馬林、環氧乙烷、過氧乙酸、二氯乙烷和溴甲烷等多種。若飼料已被黃麴黴等輕度污染,宜用福馬林熏蒸(每立方米用福馬林25 ml、高錳酸鉀25 g加水12.5 L混合),或用過氧乙酸噴霧法(每立方米用5%過氧乙酸液2.5 mI噴霧),均有抑制黴菌生長發育作用。通常在溫度和相對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黃麴黴在48 h內即可產毒。目前對有毒飼料的去毒方法較多,其中首選的為鹼煉法,如用O.1%漂白粉水溶液浸泡,使其毒素結構中的內酯環被破壞,形成香豆素鈉鹽(不呈現藍紫色螢光即無毒素存在),可溶於水,再用水沖洗除掉。廣西獸醫研究所研究確認的去毒法有物理吸附法,使用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劑效果較好。簡單易行、成本低、費時少、去毒力高的方法還是連續水洗法:具體做法是將玉米、豆類、麥類等經加工粉碎後置於缸內,加水5~8倍攪拌使其沉澱,再換清水多次,至浸泡水呈無色時便可供飼用。為了安全,應與未污染的飼料搭配利用,其日糧飼餵量也要加以限制為宜。目前用氨處理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飼料,在40磅氣壓下,72~80℃條件下,可使去毒效果98%以上,並使飼料中含氮量增多,不破壞賴氨酸,飼餵日糧安全又增加營養。據資料表明:成年牛日糧中黃麴黴毒素Bl含量不超過100微克/kg,就不致發生黃麴黴毒素中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