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波狀裸胞殼
無性型:波狀麴黴AspergillusundulatusKong&Qi,ActaMycol.Sinica.5:211.1986.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培養12天直徑30-35mm,平坦,邊緣不整齊,埋生的營養菌絲超越氣生部分約5mm;分生孢子結構極少,由於產生大量的閉囊殼和殼細胞而使菌落質地呈現顆粒狀;菌落初為白色,由於閉囊殼的成熟繼而呈現淡紫色,近於淡灰葡萄酒色(PaleGrayishVinaceous,R.XXXIX),老後顏色變深,近於淡棕褐色至淺紫褐色(PaleBrownishDrab-LightPurpleDrab,R.xlv);無滲出液;稍具霉味;菌落反面初為淡紫褐色,老後變為紫黑色,不擴散於基質。閉囊殼大量形成,散生於整個菌落表面,並由許多殼細胞和少量的不育菌絲所包圍,初為白色,成熟後呈淡紫色,球形,直徑一般為300-500(-800)μm;子囊多為球形或近球形,直徑9-13μm,少數呈橢圓形,內含8個子囊孢子,成熟較快(約7-10天);子囊孢子雙凸鏡形,淡紫紅色,孢子體4-5μm×3-4μm,赤道部分具兩個邊緣呈波浪形的雞冠狀突起(赤道冠),稍彎曲,具褶,最寬處可達1.3μm,兩個凸面明顯粗糙,在掃描電鏡下觀察呈圓珠狀突起。分生孢子結構極少,僅在斜面培養物的頂端形成少量;分生孢子頭呈疏鬆的放射形,直徑30-50μm,老後可達100μm,少數呈短柱狀,60-100μm×30-50μm;分生孢子梗發生於基質,孢梗莖5O-200(-250)μm×2.5-4.0μm,近於無色,壁光滑;頂囊半球形至燒瓶形,直徑一般為7-llμm,上部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表面可育,小頂囊僅頂部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一般5.5-7.5μm×2.5-3.0μm,瓶梗6.5-7.5μm×2.0-2.5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5-)3.0-3.5μm,壁光滑或近於光滑;殼細胞大量形成,圍於閉囊殼表面,無色,球形或近球形,一般直徑為13-24μm。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24-30mm,10-14天40-60mm;邊緣不整齊,埋生的營養菌絲超越氣生部分約2mm;分生孢子結構和閉囊殼特徵與查氏瓊脂上者相似;中央部分隆起,顏色為暗紫灰色,近於淡紫灰褐色(LightPurpleDrab,R.XLV),周邊顏色較淺,近於蒼白棕灰褐色(PallidBrownishDrab,R.XLV);無滲出液;菌落反面無色,但在大量閉囊殼的背面現暗紫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生長較快,25℃12天直徑可達50mm,質地呈粒狀,邊緣現絮狀,分生孢子結構極少;具輻射狀溝紋;初為白色,後呈灰色,近於橄欖灰色(OliveGray,R.LI)或鼠灰,(MouseGray,R.LI),老後帶紫色,近於陰暗褐色至陰暗灰褐色(DuskyBrown-DuskyDrab,R.XLV),邊緣白色;無滲出液;無氣味;菌落反面紫色,老後呈紫黑色。
土壤。37℃生長良好。
產地分布
湖北神農架(AS3.4510.模式)。
討論
此菌在查氏瓊脂上外觀與醒目裸胞殼(EmericellaspectabilisChrist.)很相似,但此菌的子囊孢子的形態很特殊,在赤道部分具兩個有缺刻的赤道冠,與異冠胞殼(EmericellavariecolorBerk.&Br.)的子囊孢子相近,但後者的赤道冠為星芒狀而此菌的子囊孢子的赤道冠為波紋狀,且雙凸面具有許多明顯的圓珠狀突起而不是光滑的。此菌很罕見,迄今僅在我國湖北神農架地區土壤中分離到,國外未見報導。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