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約22mm,10-12天25-40mm,質地為絲絨狀至絮狀,緻密;顏色呈灰藍色至暗藍色,初期稍淡,老後漸深,近於暗藍灰綠色(DarkbluishGrayGreen,R.XLII),白屈菜綠至蒿綠(celandineGreen-→ArtemesiaGreen,R.XLVII)或板瓦橄欖色(SlateOlive,R.XLVII),間或有淡褐色區域;有輻射形溝紋;通常具大量滲出液,褐色至暗褐色:無氣味或具輕微霉味;菌落反面呈淡褐或暗褐色至醬色,近於栗色(Maroon,R.I)或醬紅色(Bay,R.II),色素擴散於基質中。分生孢子頭球形至輻射形,一般直徑為52-125μm,小分生孢子頭似青黴狀,呈疏鬆柱形或散亂;分生孢子梗直接生於基質或生於氣生菌絲,孢梗莖長度自幾十微米至500μm,一般140-210μm,直徑(3.5-)4-8μm,壁較厚,光滑;頂囊較小,近球形或稍呈橢圓形,直徑8-15(-20)μm,幾乎全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4.2-)6-7(-10.4)μm×2-3.5(-4)μm,瓶梗(4.2-)6-8(-10)μm×2-3μm,有的小分生孢子頭僅分生孢梗莖頂端稍膨大後生出產孢細胞,有時還可見氣生菌絲上直接生有瓶梗;分生孢子為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3.5(-5)μm,壁明顯粗糙,具小刺。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15-30mm,10-14無可達40mm;質地絲絨狀至厚絮狀;邊緣白色,2-3mm,內部暗藍綠色,近於深藍灰綠(DeepBluishGrayGreen,R.XLII)或暗俄羅斯綠至暗藍灰綠(DarkRussianGreen--DarkBluishGrayGreen,R.XLII);有時具較稀的輻射狀溝紋;滲出液深褐色,出現於中央的溝紋部分;菌落反面褐色至深褐色,色素稍擴散於基質。
生境
土壤,空氣,玉米,腐桃,腐草,落葉,藥材(黨參,懷牛膝),板栗紅蚧,苔鮮,酚醛塑膠,皮革,霉腐材料等。37℃不生長或弱生
中國分布
北京(MQ4522,MQ5566,MQ6634,MQ8510,MQ8673,MQ8682,MQ8729,MQ8791);天津(MQ8765);河北昌黎(MQ8202)、小五台山(MQ3654,MQ3802);內蒙古阿爾山(MQ4695,MQ4744,MQ4821);遼寧丹東(MQ5661)、千山(MQ5789);黑龍江尚志(MQ8066);上海(MQ8319,MQ8320);浙江縉雲(MQ8268);福建福州(MQ10249)、廈門(M01537);江西廬山(MQ5426,MQ5427);山東泰安(MQ6111)、泰山(MQ5483);廣西(MQ8709);海南霸王嶺(MQ1154);四川九寨溝(MQ2180);貴州梵淨山(MQ6149,MQ6198);雲南景洪(MQ217,MQ243,MQ3096,MQ3099)、麗江(C4788)、楚雄(MQ132)、大理(C5570)、瑞麗(C6958)、芒市(C6652);西藏拉薩(MQ47)、定日(C1982)、聶拉木(C1673,C1882)、米林(MQ6757);陝西富平(MQ4890);甘肅敦煌(MQ10815);寧夏石嘴山(MQ6535);新疆托木爾峰(MQ4001)。
世界分布
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賽普勒斯、埃及、加納、荷蘭、印度、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納米比亞、塞拉里昂、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敘利亞、英國、美國等。
特點
基物是土壤、糞、酒麴、望遠鏡筒內壁及各種材料(戴芳瀾,1979);台灣台北、新竹、花蓮;基物是貯存的赤豆種子、稻米和芝麻種子(Tzeanetal.,1990)。
聚多麴黴在形態上十分接近雜色麴黴,但形成暗藍色的絲絨狀菌落可資區別。本菌常易於在初看時誤認為青黴,需用顯微鏡檢查才能辨明。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