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37-55mm,10-14天50-60mm;質地絲絨狀,中央部分稍現絮狀,分生孢子結構多,初為暗黃綠色,近於老金色(OldGold,R.XVI)或橄欖色(OliveLake,R.XVI),後呈深棕褐色,近於板栗色(Chest一nut,R.II)或勳章青銅色(MedaIBronze,R.IV);滲出液有或無;菌落反面無色至微褐色。分生孢子頭球形至疏鬆輻射形,直徑(150-)200-420μm;分生孢子梗大多生自基質,(280-)560-1600(-2100)μm×8.3-25μm,壁粗糙或近於光滑;頂囊近球形至燒瓶形,直徑(18-)23-55(-65μm,大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8-)10-14μm×(3-)4.8-5.4(-7.2)μm,瓶梗(5-)9.6-14.6μm×2.4-5.2(-6.4)μm,有時可見長形瓶梗19.5-25μm×3.2-5.2μm,中間具一隔壁,小頂囊上有時只具瓶梗;分生孢子較大,近球形(4.2-)5.2-7.3(-8.3)μm或橢圓至洋梨形,(5.3-)6-7.8(-9.6)μm×4.2-7.2μm,老後多呈球形或近球形,壁極粗糙,呈瘤狀突起。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55-60mm;質地絲絨狀,具輻射狀溝紋;顏色與查氏瓊脂上者相似,近於老金色(OldGold,R,XVI)至淺黃桔青色(Buffycitrine,R.XLVI);菌落反面無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7天直徑達65-70mm;質地絲絨狀,具不明顯的溝紋;初為褐綠色,近於淺黃桔青色(BuffyCitrine,R.XIVI)至暗黃橄攬色(Saccardo'sOlive,R.XVI),老後變褐;有時中央部分有無色滲出液;菌落反面無色。
生境
土壤、塑膠管、糞、霉腐物。37℃生長良好。
中國分布
北京(MQ8679);上海(MQ8027);杭州(MQ5221);福建廈門(MQ9969)、三明(MQ8906);雲南昆明(C4439)、大理(C5684)、瑞麗(C6832)、勐臘(C7056);陝西富平(MQ4889);地點不詳(MQ298,MQ8475,AS3.3945)
世界分布
巴哈馬、加納、印度、伊拉克、以色列、馬來西亞、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葡萄牙、坦尚尼亞、英國、美國等。
模式產地
日本的溜曲
特點
溜麴黴與黃麴黴和米麴黴顯然相關,但根據顏色變成深棕色至板栗色以及分生孢子較大且具瘤狀突起等特徵,還是易於區分。Thom&Raper(l945)指出AspergilluserythrocephalusBerk.&Curt.1869(紅頭麴黴)可能是巨型的溜麴黴。Subramanian(1971)據此把溜麴黴降為A.erythrocephalus的異名,Domschefal.(1980)也按此處理Samson&seifert(1985)檢查了A.erythrocephalus的模式標本,認為與溜麴黴具有相似之處,但前者的分生孢子為橢圓形具小刺;在形態上各部分都遠比後者的為大,而且後者的分生孢子主要為球形並具明顯的瘤狀突起,因此二者不是同一個種,我們採納這個觀點。文獻報導本種有的菌株能產生紫黑色的菌核。本種能產生曲酸但不產生黃麴黴毒素。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