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迅速,25℃7天直徑35-40(-70mm),12-14天達55-70mm;質地主要為緻密絲絨狀,有時稍現絮狀或中央部分呈絮狀,平坦或現輻射狀至不規則的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多,顏色為黃綠至草綠色,初期較淡,老後稍深,大多近於淺水芹綠色至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CressGreen,R.XXXI);也有呈木犀綠色(mignonetteGreen,R.XXXI),暗草綠色(Kronberg'SGreen,R.XXXI)或翡翠綠色(JadeGreen,R.XXXI)者,有的菌株初期現黃色,近於鍶黃(StrontiumYellow,R.XVI),而後變綠;一般無滲出液;有的菌株形成少量或大量的菌核,大量時,影響菌落外觀,伴隨有滲出液,無色至淡褐色;菌落反面無色至淡褐色,產生菌核的菌株,在形成菌核處的反面顯現黑褐色斑點。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後呈輻射形,(80-)200-500(-800)μm,或裂成幾個疏鬆的柱狀體,也有少數呈短柱狀者;分生孢子梗大多生自基質,孢梗莖(200-)400-800(-3000)μm×(4-)9.6-16(-20)μm,壁厚,無色,粗糙至很粗糙;頂囊近球形至燒瓶形,直徑(9-)23-50(-65)μm,大部表面可育,小者僅上部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6.2-13.2(-19)×3.2μm×6μm,瓶梗6.2-12μm×2.4-4μm,有的小頂囊只生瓶梗;分生孢子多為球形或近球形(2.4-)3.6-4.8(-6.4)μm,少數呈橢圓形3.2-5.2μm×2.7-4.2μm,壁稍粗糙至具小刺;有的菌株產生菌核,初時白色,老後呈褐黑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或數量各異,一般為(280-)420-980μm。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50-72mm;12-14無達65mm以上,質地絲絨狀或稍現絮狀,較厚;分生孢子結構多,黃綠色,近於淺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R.XXXI)至雨蛙綠(RainetteGreen,R.XXXI);菌落反面無色至淡黃褐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7天直徑55mm至長滿全皿;質地絲絨狀至絮狀,較厚;黃綠色,近於木犀綠色(MignonetteGreen,R.XXXI)至淺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R.XXXI)菌落反面無色。
生境
土壤,穀物,藥材,飼料,風化煤,蟲草,介殼蟲,甘蔗蚜蟲及其他蟲體,野山椒,樹脂及霉腐材料。37℃生長良好。
中國分布
北京(MQ6601,MQ6606,MQ8120,MQ8453,MQ8456);天津(MQ1940,MQ1967);河北小五台山(Cl34,C278,C551,C1164,C1328);山西陽泉(MQ8440);內蒙古阿爾山(MQ4644,MQ4692,M04779,MQ4791);遼寧瀋陽(MQ8896,MQ8899)、昌圖(MQ2822);吉林長春(MQ1929,MQ1930)、琿春(MQ8452,MQ8667);上海(MQ290);浙江富陽(MQ8951)、溫州(MQ8468,MO8505);安徽黃山(MQ1917,MQ2447,MQ2545MQ2570);福建廈門(MQ1487,MQ9999)、仙遊(MQ8425)、地點不詳(MQ8119);江西弋陽(MQ8004);山東青州(M8939)、泰山(MQ6109)、嶗山(MQ8822);河南(MQ8467);湖北神農架(MQ7l00,MQ9099);湖南長沙(MQ2231,MQ2745)、益陽(MQ8146);廣東廣州(MQ8745)、翁源(MQ2764)、湛江(MQ8431)、肇慶(MQ2774);廣西宜山(MQ8291,MQ8292);地點不詳(8426);海南尖峰嶺(MQ1240);四川成都(MQ8483)、重慶(MQ9896)、儀隴(MQ5053);貴州貴陽(MQ5032);雲南昆明(MQ124,MQ223)、呈貢(C3907)、思茅(C8319)、麗江(C5359)、孟+力臘(C7107)、大理(C5389)、芒市(C6633);西藏隆子(MQ1992)、定日(Cl772)、聶拉木(C1635)、吉隆(C1775)、波密(MQ6746);陝西定邊、(MQ4905);青海西寧(MQ1973,MQ8445,MQ8446)、大通(MQ1982)、黃南(MQ1981)、玉樹(MQ8450);新疆托木爾峰(MQ4066,MQ4076)。
世界分布
分布遍及全世界。
模式產地
玻璃紙
報導
文獻報導我國的分布尚有河北、吉林、黑龍江、陝西、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四川、雲南、西藏,基物是土壤、糞、種籽、食品、酒麴,各種材料,腐爛物質等(戴芳瀾,1979);台灣台北、花蓮、南投,基物有土壤、儲存大豆種子和稻米(Tzeanetal.,1990)。
本種與A.oryzae的主要區別是本種的菌落為較鮮明的黃綠色而不變成帶褐色,分生孢梗莖較短,具有較小的細密粗糙的分生孢子,與A.parasiticus的主要區別則是本種的菌落不呈暗綠色,分生孢子較小而不具粗疏小刺。本種分離自各種基物,具多種生化活性(Domschetal.,1980),最主要的特點是產生致癌性的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我國分離的黃麴黴約1/3是產毒株(張國柱等,1983)。本菌也能引起動物(包括昆蟲、鳥類和人)致病(Kozakiewiczl989).本種不產生有性型,因此EurotiumflavusdeBarv&Woron.名稱是不正確的。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