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學名:Aythya ferina)又名紅頭鴨、磯鳧、磯雁,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鳥頭、頸栗紅色;雌鴨頭、頸棕褐色;餘部與雄鳥相似。有很好的潛水技能,食譜也從水草到小魚小蝦分布甚廣,鴨愛吃馬來眼子菜,少食穀粒;動物性食物有軟體動物、魚、蛙等。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頭潛鴨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雄鳥頭和上頸栗紅色,下頸和胸棕黑色,兩肩、下背、翅上三級飛羽、內側覆羽以及兩脅均為淡灰色,綴以黑色波狀斑紋。外側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也為灰褐色,外側和羽端白色,且雜有黑色波狀細斑。腰、尾上和尾下覆羽黑色,尾羽灰褐色。頦有一小白斑。上胸黑色,微具白色羽端,下胸及腹灰色。下腹有不規則的黑色細斑。尾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鳥頭、頸棕褐色,上背暗黃褐色,下背、肩及內側翅覆羽、三級飛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雜有細的黑色波狀紋。翼鏡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深褐色。頦、喉棕白色。上胸暗黃褐色,下胸和腹灰褐色;下腹、兩脅和尾下覆羽也為灰褐色,但雜有淺褐色橫斑。

虹膜黃色,嘴淡藍色,基部和先端淡黑色,跗跖和趾鉛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612一1120克,雌性600一1050克;體長雄性412—484毫米;雌性440—501毫米;嘴峰雄性44一50毫米,雌性44一50毫米,翅雄性186—217毫米,雌性180—212毫米;尾雄性42—50毫米,雌性48—65毫米,跗跖34—45毫米,雌性33一43毫米。

分布範圍

紅頭潛鴨分布圖紅頭潛鴨分布圖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繁殖於中國西北,冬季遷至華東及華南。

生活習性

紅頭潛鴨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主要棲息於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湖泊、水庫、水塘、河灣等各類水域中。冬季也常出現在水流較緩的江河、河口和海灣。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集成大群。有時也和其他鴨類混群。白天多在開闊的水面活動和游泳,或一動不動的飄浮於水面上睡覺,有時也成群在岸邊休息。性膽怯而機警。善於潛水。常通過潛水取食或逃離敵人。危急時也能從水面直接起飛。飛行迅速,但在地上行走較困難。

紅頭潛鴨主要在深水地方通過潛水覓食,也常在岸邊淺水處像其他鴨類一樣,頭朝下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食物主要為水藻、水生植物葉、莖、根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草籽。春夏季也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小魚和蝦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富有水生植物或隱蔽條件較好的水面。常在黃昏和清晨覓食。中午多飄浮在開闊的水面休息或睡覺。

紅頭潛鴨春季於3月中下旬開始往北方遷徙,4月初至4月中旬到達東北,秋季於1O月初開始南遷,1O月末至11月初到達南方越冬地。少數留在東北越冬。

生育繁殖

紅頭潛鴨紅頭潛鴨
繁殖期4一6月。通常在越冬期間即已成對.但也有遲至在春季遷徙路上或到達繁殖地後才結成對的。營巢於水邊蘆葦叢或三棱草叢中地上,也有營巢於蘆葦叢中飄浮的物體上的。每窩產卵6—9枚,一般8枚。剛產出的卵為淡藍綠色,後變為污橄欖色。卵的大小為50—64×4O—49毫米,平均58.2×47.O毫米,重59—69克,平均65克。雌鳥孵卵。孵化期24一26天。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雌鳥獨自孵卵和育雛。雛鳥雌性成性。

保護等級

紅頭潛鴨紅頭潛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