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摩擦

國共摩擦即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衝突。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在1937年底組織 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為打擊國軍抗日部隊發動

國共摩擦即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衝突。中國共產黨方面將與國民黨的摩擦行動總結為“三次反共高潮”。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在1937年底組織中共中央長江局,指揮中共在國民政府管轄地區與新四軍活動地區的黨務。負責人王明周恩來也著重國共關係的和諧,不願過分刺激蔣中正。因此在1937年南京陷落前,兩黨關係可謂良好,中共亦在國府的大後方廣設辦事處,公開活動。
南京保衛戰終止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面對形勢的轉變,毛澤東認為必須加強對國民黨的鬥爭,在看到中共向國軍防區的進擊,令國民黨極為心驚,所以大力加強中共於敵後的種種防堵措施。
1939年1月21日1月30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反共成為該會議的中心議題,會議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自此之後,國共摩擦不斷發生。此後,中國國民黨又接連出台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1939年4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國民黨各級組織下發的絕密檔案)、《共黨問題處置辦法》(1939年6月)等檔案,將五屆五中全會的精神逐步落實,使反共成為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中心工作之一。
國共摩擦加劇時,一部分對中共友好的地方實力派軍人也遭到中共的併吞襲擊,尤其是山西閻錫山,因中共成功發動晉西事變造成其軍事地位的嚴重打擊,閻錫山軍隊受損甚重,從此失去對晉西北與東南的控制權,中共正式成立晉綏和晉冀魯豫兩塊根據地。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為打擊國軍抗日部隊發動黃橋戰役,一舉消滅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國民政府遂在1941年反擊在皖南、皖北與蘇南的新四軍,史稱“新四軍事變”或“皖南事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