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與發展
清初已有縣人僑居國外,民國24年《中國年鑑》(英文版)記載,前在十七、十八世紀年間,就有少數國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為多,販賣青田石製品。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數開海禁,出國經商謀生者日益增多。道光晚期,縣人到俄國彼得堡、明斯克等大城市販賣青田石雕。據《華僑經濟年鑑》記載:"清光緒年間,到義大利定居最早為湖北省天門人及浙江省青田人,前者販賣紙花,後者販賣青田石雕。""我國人移殖至中歐者在滿清末期即已開始,初期到德國的是浙江青田人及山東省江湖藝人,多沿陸路經西伯利亞、莫斯科到達柏林。"
光緒年間(1975~1908),方山奎岩莊出國者共76人,少數赴歐,多數去日本。赴日者起初販賣石雕,後轉做苦工,大多當挑煤腳夫。光緒十四年(1888),山口村石雕藝人林茂祥,攜銷石雕於美國舊金山一帶。其墓志銘載:"林先生茂祥,……及壯,負有遠志,攜銷其作品于海兒……清光緒戊子年,遠適美洲,遇我國星使傅公雲龍於舊金山……。不數年,長次令嗣,先後遍歷五洲,所謀皆遂。"同年,魁市村詹阿有赴法經商。光緒十六年,港頭村周留賢,輾轉到南美一帶謀生。光緒十八年,山口村商民季兆鈞等 7人,到南洋群島及印度一帶販賣石雕。光緒二十三年,小令南木宕村留甘木,到英國、荷蘭經商。光緒二十四年,方山裘山村季富典赴俄國銷售石雕。光緒二十六年,山口村石雕藝人朱某,受僱於英國商人,後在倫敦開設中國工藝品商店。光緒末年,縣人陳元豐在浙江普陀販賣石雕,得知西歐人非常喜愛,便攜帶石雕經海道到法國,獲利甚多。親友聞訊,紛紛前往。民國初期至抗日戰爭之前,青田石雕聲譽日盛。民國 4年(1915),美國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青團石雕參展,獲銀牌獎,由此名聲大振,引起美國人的濃厚興趣。方山龍現村吳乾奎,裘山村裘振珊,山口村周芝山、黃松軒,油竹雅番村金美齋等人,先後在美國開設石雕商店,營業頗盛。民國 6年,在莫斯科與彼得格勒兩地共有青田華僑 100多人,販賣花瓶、小型雕刻品等青田石雕,後因交通困難,貨源不繼改做皮製品(小皮包)生意。 7年,吳岸黃山村王志南,由法國轉至荷蘭,與廣東人簡譚合股開設水手館,代荷蘭輪船公司招募中國海員,國內外鄉親往投者甚多。
民國 6年,北京國。民政府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勞工赴歐洲參加戰地服務。是年冬,縣政府開展招募工作,凡報名者均被錄取,共招募2000多人,每人發大洋5元,新棉衣1套。戰後大多定居歐洲,其中在法國1000多人。1918年12月27日,法國總統給他們頒發國民證、享受公民權利。 山口杉樹園頭村陳紹初,還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勳章一枚。早期陸續赴歐行銷青田石雕的"圖書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赴歐參戰的華工,奠定了青田華僑在歐洲的基矗繼而,旅歐華僑提攜國內親友到歐洲創業,20年代至30年代成為縣人出國的旺盛時期。僅在西歐的青田僑胞,約 1萬人,其中旅居法國3000多人,荷蘭、奧地利、義大利各1000多人,比利時300多人,西班牙300多人,葡萄牙200多人。民國8~17年,共有427人到日本,其中9~11年赴日158人。少數以販賣石雕為業,多數靠做苦工謀生。光緒二十七年至民國26年,共有 120人到巴西、智利、阿根廷、厄瓜多等國,其中巴西最多。1982年對方山、油竹、阜山等15個重點僑鄉(缺山口鎮)1816名歸國華僑進行調查,其中清末(1888~1911)出國61人,民初(1912~1918)出國13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抗日戰爭前的18年間,出國1568人,占總數的86.3%。1937~1949年,出國僅57人。
路線與流向
歐洲陸路
早期,縣人多從上海乘船北上到旅順或營口,經陸路至東北邊唾滿洲出境,沿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轉赴歐洲各國。經此路線不用護照,當時俄兩國辦理鐵路聯運,有則廣告載明:由東方乘西伯利亞鐵路火車赴英國,一路甚趣味。由此北路赴英國頗便宜,由東方至莫斯科,毋須呈驗護照,如在旅順無驗耽擱外,二十五日內可到倫敦矣!清末,山口一帶掀?quot;番邦熱"。光緒三十三年(1907),季美楷賣田6擔湊銀出國,攜帶兩書籠石雕,與兩位同鄉自上海至旅順,火車入俄境,歷21天到莫斯科。兜售石雕時,俄國人搖搖手說:"這東西早買過。"只好再乘火車到德國柏林,石雕賣完後,再從國內郵寄兩次石貨。
水路
民國時期,縣人大多從水路出國到歐洲,其方式有"藏艙"與辦護照兩種。"藏艙",出國者不必辦理護照和出境手續,只需交200銀圓(當時穀子三圓一)。由上海十六鋪一些客棧里的秘密機構與遠洋貨輪的水手長聯繫,伺機扮成"水"上船,躲藏在機房水手寢室或蔬菜間、煤倉等處。到港後,趁夜深入靜時,由首長領上岸,到青團同胞客棧。另一種是辦理護照出國。當時縣人在上海設有公昌、公達利、同昌等錢莊,專門代辦出國護照。出國者交付300銀圓,就可包。若食宿費及出國費用不足,可由錢莊貸款。錢莊還為華僑辦理郵購業務。出國獲得護照後,從上海乘輪船經香港、新加坡,過馬六甲海峽,繞道好望角,抵達洲。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則過運河人地中海,至義大利那不勒斯或法國馬賽上,分赴歐洲各國。
航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出國仍以歐洲為主。50年代中期至60代中期,國際直達航線逐步開通,出國人員大多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飛機出國。
旅居歐洲的青田華僑,走南闖北,常輾轉數國乃至十幾國,有的流向美洲。
亞洲
在亞洲,縣人以旅居日本為主。以上海為出發地,有的直接坐船東渡日本;有經山東煙臺,坐船到朝鮮仁川上岸,至釜山,再乘船去日本。其方式亦有"藏艙"辦理護照兩種。旅日者以經商、做工為多,部分轉赴歐洲各國。據調查,到嗎9年止,旅日青田華僑共785人,其中轉赴歐洲等地214人,占27.3%。
美洲縣人到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一般從上海出發,乘船到日本,再轉乘遠洋船橫渡太平洋到舊金山或洛杉礬登岸。到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早期大多從歐洲前往,有的當海員,隨船從歐洲去那裡定居;有的從水路過大西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或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岸。80年代,旅居美洲的青田華僑,有的流向歐洲。
發展歷史
據旅荷蘭華僑陳彬《旅歐洲青田僑胞經過情況》記載:30年代,荷蘭有青田僑胞1000多人(其中女性1人),大多做小生意,販賣中國紡織品、瓷器、茶葉、小件青田石雕、工藝品及糖果等貨物,少數人開店經營。在阿姆斯特丹有青田僑胞 500多人,設有進出口公司、國貨公司、批發商店、洗衣館、麵館、理髮店、豆腐廠、客棧、水手館等;在海牙,有青田僑胞200多人,設有大酒樓、麵館、賭館、瓜菜水果店、洗衣館、麵廠、雜貨店、客棧、批發商店等。在鹿特丹,有青田僑胞100多人,設有公司、客棧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適應工業社會與旅遊觀光的需要,中國餐館在世界各國崛起,許多青田僑胞轉而經營餐館業。諍衫跡?嗵鍇勸?鈦衣唬?947年開始以炒飯、炒麵供應學生和街市小商人作經濟午餐,僅一年多時間,由夫妻2人擴充到雇用20多名工人,使其"華光飯店"名聞全國。在荷蘭的青田僑胞紛紛向餐館業發展,到60年代,開設酒樓飯館200多家。在西班牙,青田華僑2000多人,經營餐館業350多家,從事餐館工作的占華僑總數95%以上。阜山陳迪光經營7家餐館,並開設進出口有限貿易公司。
1980年與1986年兩次調查6604位華僑,餐館服務業2621人,占39.7%,皮革業317人,占4.8%,行商小販僅26人,占0.39%,從事科教文專業59人,占0.89%,在校讀書875人,占13.3%。
1984年,阜山鄉有華僑 607人,其中:餐館老闆47人,工人 173人,共 220人,占總數的36%;皮革廠、場老闆16人,工人21人;百貨店老闆18人,店員37人;貿易公司6人;貨行3人;國外機構職員52人;讀書109人;家務18人;退休29人;待業7人;幼兒71人。
隨著華僑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改善,華僑後代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有9位旅居聯邦德國僑胞後代6人畢業或肄業於大學,其中博士3人。有23位旅美僑胞後代37人畢業或肄業於大學,其中博士5人,碩士1人。此外,有數十名縣人留學獲博士、碩士學位後僑居美國,進入科教文等知識界,有的擔任高級研究員,有的任大學教授。少數縣人在國外臍身政界,劉大慰在加拿大任國會議員。
僑心
青田華僑,對僑居地的開發與繁榮作過積極貢獻。同時迫切希望祖國強盛,身居海外,心懷桑悻,處處表現赤子之心,竭力為祖國與故鄉作出奉獻。
支援家鄉建設·捐贈
民國18年(1929),油竹鄉雅岙村旅美華僑金美齋資助1000銀圓,籌建縣立醫院,縣長鄭邁書贈"急公好義"匾額嘉獎。 民國21年,青田縣阜山鄉村師範學校創辦。阜山歸僑周呈瑤參加籌備工作,是校董事會成員。26年,學生驟增,急需擴建校舍。阜山旅巴西華僑周繼文捐贈5萬銀圓,使擴建工作順利完成30年,山口鄉石雕外銷中斷,鄉民經濟窘困,糧食奇缺,被迫自縊、投水者不少。山口旅美華僑及旅滬同鄉,應鄉里士紳電請,集資10500元,購番薯乾、大麥、大米,急施救濟。山口旅美華僑林晉南,36年2月回鄉探親,攜來藥品多種,治病救人,並捐款為地方興辦慈善、工商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田華僑發揚愛國愛鄉優良傳統,捐資興辦家鄉教育、衛生、交通事業及其他公媸亂怠?1960~1966年共捐資5.8萬元,1967~1976年共捐鴛33.17萬元,1977~1987紡18.5萬元。 1960~1988年7月,青田華僑、華人為家鄉、外地捐贈各種款項、物資在萬元以上者共61人。其中旅日華僑林三漁捐贈194.13萬元(外地120.2萬元)、彩色電視機4台、攝像機1台、空調機1台,旅意僑胞胡錫珍捐贈33.71萬元(外地3.5萬元)、轎車3輛、麵包車2輛(其中1輛與弟合贈)。 旅巴僑胞吳朝英(女)捐贈27.34萬元(外地11萬元)。
華僑捐資興辦的主要公益事業如下:縣僑聯大樓:高3層,建築面積808.5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193.06平方米,占地673.75平方米。1965年5月落成,造價4.7萬餘元。旅義大利僑胞王薛芳發起捐募,嗣後又有胡錫珍、張景和、任德球等23位僑胞捐資。 山湯公路山湯公路山口至仁莊段,長10公里,旅日僑胞林三漁樂助25萬元, 1971年建成通車。
太鶴公園:1981年開始修建,至1985年初具規模。林三漁、楊彭妹、孫明權等63位僑胞,先後捐贈12.5萬餘元。
華僑飯店:高6層,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1984年5月20日落成開業。林三漁、胡錫珍、賴相令、郭玉桓等19位僑胞,共資助21萬餘元。其中林三漁資助10萬元。
青田中學:"三漁禮堂"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由僑胞林三漁捐資15萬元興建。1986年6月10日落成。
中山中學教學大樓:1986年建成使用,高3層,教室12個,面積2200平方米,胡錫珍、吳朝英(女)、孫明權、孫煥然、胡守珍、林三漁、阮波奎等100多位僑胞集資38萬餘元興建。
方山中學教學大樓:高3層,教室12個,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造價152萬餘元。僑胞裘奉權捐資1萬元,全鄉僑眷歸僑樂助5萬餘元。 1986年8月落成。 獎學金旅日僑胞林三漁捐獻給青團中學5萬元,設立:'林三漁振興中華獎學金";捐贈1萬元給故鄉羅溪村"林三漁愛國學校"設立獎學金;旅意僑胞胡錫珍捐贈給鶴城中學、中山中學、城東國小各5000元,設立獎學金。旅意僑胞孫明權、陳玉華夫婦,設立育才獎學金,每年以6萬美元利息,獎勵本縣聯考優秀學生。
青田華僑歷史陳列館:投資286萬元。全部由華僑捐助。
夏康體育館:投資額100萬元,由比利時僑領夏廷元先生個人捐助。
青田甌江大橋:華僑捐資300萬元。
青田太鶴大橋:華僑捐資200萬元
青田溫溪大橋:華僑捐資 萬元
九九年阜山中學校慶海外校友捐款:100萬
青中鄭同舟、朱小珍幫困助學金5萬美元
投資
1958年,歸僑、僑眷集資創辦青田華僑造紙廠。1960年4月,11位歸僑、僑眷集資創辦華僑餐館。5月,21位歸僑、僑眷集資創辦華僑洗染公司。1980年,華僑胡錫珍貸款50萬元(3年免息),幫助興辦青田華僑乳製品廠。1983年,歸僑、僑眷集資3,5萬元,辦企業3家。1984年,集資81.5萬元,辦企業10家。1985年,集資14.7萬元,辦企業2家。1986年,集資49萬元,辦企業5家。1987年集資52萬元,辦企業6家。
僑鄉的形成與概貌
位於甌江下游,隸屬麗水市。轄10鎮,23鄉,626個行政村,2786個自然村。面積 2493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
青田縣人出國較早,清嘉慶二年(1798年),該縣山口鎮陳半山村留國雲東渡日本銷售石雕;清道光年間(約1840年左右),山口村一批石商赴俄國彼得堡、明斯克等地賣石雕,有的人還轉為礦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國人數明顯增加,20世紀20~30年代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達三、四萬之多,僑鄉由此形成。50~70年代出國人數較少,僅1000人。進入80年代又湧起第二次出國潮,1980年華僑數即達到5000多人;1980~1991年近2萬人出國;1993年華僑數升至5萬;至1998年有15.5萬華僑華人,分布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港澳人士500人。歸僑僑眷約18萬人。至今該縣海外人數相當於全縣人口的33%,是典型的也是浙江省最大的縣級僑鄉。
青田素稱"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只有三四分耕地,難填溫飽,早年青田人為了謀生攜石雕漂泊海外。至1990年,49萬人口中仍有29萬是貧困人口,貧困面達60%。為脫貧致富,青田人發揮僑鄉優勢,吸納多方資金開發礦山、水利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引導僑胞回家鄉辦出口加工企業。近年來,協定引進僑資已達1億元人民幣。自90年代以來,每年華僑捐資都在300萬元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接受華僑華人、港澳人士捐贈額共1.5億元。還有大量的僑匯。1997年底全縣創辦三資企業67家,累計協定利用外資1.4億人民幣。外貿自營出口近2000萬美元。建成60多座水電站,裝機容量達4.3萬千瓦,被評為全國小水電建設先進縣。鋁礦、葉蠟石等礦產的開發、加工,形成年產值2.2億元的支柱產業。
僑胞不僅回鄉投資辦廠,還利用自身優勢,為國內產品在國外打開銷路建立行銷網點,促進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1997年個體私營經濟占全縣工業總量的80%。形成了溫溪鎮的鞋革、鶴城鎮的機械電器、山口的葉蠟石和石雕、小群的木製家具等塊狀經濟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間,工業經濟總量增加5.6倍。199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5.0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72元,新增個體私營企業62家。1998年1月被授予"光榮脫貧縣"。
僑鄉的分布
青田僑鄉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青田石產地及周圍地區。重點僑鄉為鶴城鎮(縣城);山口鎮、方山鄉、溫溪鎮、阜山鄉、仁莊鎮、章旦鄉、船寮鎮等。就整個浙南地區而言,近年來,-些原本幾無華僑出國的區域,出國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如青田的北部、西南、西北地區;溫州的平陽、蒼南、泰順等地。又如麗水市的蓮都區建國前僑胞與港胞總共才16人。自1949年10月至1978年底,出國人數總共只有216人。近十年來由於青田、文成等地的一大批山區歸僑、僑眷到蓮都區內買房、安居、投資開發,建立華僑村、華僑街。許多僑眷特別是青年人從這裡轉化為華僑,並帶動不少當地人出國。在青田僑鄉的帶動下,至1999年9月,蓮都區華僑華人數為8818人,分布 4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又一新僑鄉。
鶴城鎮
青田縣府所在地,至1998年底華僑華人數為4316戶,16235人,分布四大洲28個國家,其中西班牙4131人,居首位,其次是義大利2550人。鎮內人口中 60%以上是僑眷,成為青田縣僑眷集居地。
山口鎮
總面積72平方公里,下轄22個行政村,人口1.9萬,華僑華人數6000餘人。
方山鄉
位於青田縣的東南面,轄20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 13000多人。至1998年有6000名華僑遍布世界各地。
方山是青田著名的葉蠟石主要產地之一,村民較早赴海外推銷石雕。如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奎岩莊就有76位村民出國推銷石雕工藝品。至1931年裘山村123戶中即有125人出過國或正在海外,有一戶七兄弟全部出洋。改革開放後,出國人數大增,據1999年統計,計有225戶、767人的周岙村,在國外務工經商的達500人。廣大僑胞常捐資支援家鄉建設,如周岙村投資146.3萬元用於建國小及安裝自來水,修建機耕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其中華僑捐資達96.3萬元,占總投資的三分之二。其中華僑朱志忠兄弟5人捐資近30萬元;朱蘇榮姐弟捐資達10萬元以上。1996~1998年僑胞與台胞捐資辦公益事業達1000多萬元。至1998年全鄉20個行政村全部通程控電話,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國際電話鄉。
溫溪鎮
總面積58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華僑華人9000餘人。
阜山鄉
總面積 ,人口約9400人,華僑華人數6000多人。
仁莊鎮
總面積 ,總人口2.3萬,華僑華人數4000餘人。
船寮鎮
位於青田縣西面。全鎮面積166平方公里,下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海外華僑華人數為5933人,相當於全鎮人口的3.81%,分布在28個國家。分布歐洲894人(其中以西班牙最多,共198人);每洲54人;亞洲3人;非洲4人。
青田縣是我省的重點僑鄉,有著300多年華僑史。全縣31個鄉鎮和1個新區管委會,共有海外華僑約22萬2千人(2006年)。近10多年以來,由於華僑人數的急劇增多,青田華僑的構成、分布和從業狀況等僑情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全面了解和準確掌握青田縣的僑情總體和變化情況,適應新形勢下僑務工作的需要,進一步推動我縣的僑務工作,按照省委統戰部和省僑聯的統一部署,青田縣委統戰部和縣僑聯在4月至7月共同組織開展了這次青田有華僑史以來規模最大、調查內容最詳盡的僑情調查活動。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分析
這次僑情調查著重對青田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海外留學人員、新移民及新生代華僑華人的人口現狀,投資創業情況,參政任職情況,華僑華人在各國區域分布及各行業結構分布情況等方面進行調查登記。共填寫調查登記表4萬餘份,全面地掌握了全縣僑界的基本情況。匯總人戶可查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縣共有華僑華人146825人,其中華人31886人,歸僑85人;僑眷118252人;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84個國家。另外,縣僑聯對溫州市青田籍歸僑僑眷聯誼會、杭州市青田籍歸僑僑眷聯誼會以及麗水、上海、北京等地的青田華僑做大致統計,發現有5.4萬青田籍華僑以這些國內城市為主要聯繫地,他們在國外參加的仍是青田同鄉會,並一直自稱為青田華僑,但是在青田本地已無法具體統計在內;外加本次調查存在的漏報率、在國外的青田華僑2、3代,以及整個家族以及旁系全部移民國外而無法調查的對象,全部累加,青田縣估計共有在外華僑22.2萬人。其中,留學人員為33人,本科16人,碩士8人,博士9人。
通過對此次調查的146825位華僑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發現青田華僑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分布國家廣,居住集中,受居住國的各項環境影響大。在5大洲84個國家都有我縣的華僑華人,從亞洲的高棉、泰國和日本到非洲的埃及、南非和喀麥隆一直到南美洲的巴西、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都有闖天下的青田人。但是最多的還是在歐洲,青田華僑的96%集中在歐洲,有141014人。華僑居住最多的國家是西班牙,有55867人,占總數的38%;其次是義大利,有44150人,占總數的30%,這兩個國家的青田華僑占了在海外華僑總人數的68%。
青田華僑由於主要集中在幾個國家,受這些國家國內的政治、經濟、政策、社會穩定等因素影響較大,華僑經濟存在著較大風險因素,如何規避和分散風險是大多數華僑所要面臨的問題。如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受2003年的“煞斯風暴”和去年開始的禽流感影響,加上當地報刊有偏見的報導,青田華僑的餐館業生意受到極大影響,許多餐館生意慘澹,很多店因此關門歇業。
相較5年前的調查,青田華僑最多時期曾經廣布世界120個國家,現在只在84個國家有青田華僑的身影。調查表明,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適合青田華僑的生存發展,追求發展空間和經濟效益是青田華僑在世界各地飄泊的原動力,闖世界的青田人正在集聚。調查同時顯示,有33個國家,青田華僑的人數在20人以下;有22個國家,青田華僑有500人以上。青田華僑正在向有更好發展空間的國家集聚。
居住國的人數也顯示,原來在東歐的華僑已經大多遷居西歐。10多年前,在劇變的東歐有著許多商機,敢於闖天下的青田人曾經集聚於俄羅斯、波蘭、匈牙利,開始他們淘第一桶金的經歷。最多時期,青田人在這3個國家的人員有2萬多人。但到今日,在上述國家的青田華僑總數已減少到1394人。這與此3國近年經濟發展動盪、政策限制增多、刁難華商事件不斷有關,大多青田華僑轉移到了社會穩定、法制健全、經濟發展強勁的西歐。
本次調查走訪的華僑普遍感覺,祖國的強大,與他們自身地位的提高息息相關。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和外交的強大,海外華僑在居住國的地位正日漸提升,各種投資創業的權益正得以更多的保障。
2、新生代華僑占的比重高,他們開拓新事業的能力大。1990年以後出國的有102610人,占華僑華人總人數的70%,且以青壯年為主。在國外出生的青田小華僑有21902人。1978年以前出去的老華僑僅有6186人。可見改革開放極大地拓寬了青田人的出國路,推動了我縣的人口外遷,也造就了大批新生代華僑。
新生代華僑的出現,拓展了傳統行業,也成就了華僑經濟的極大發展。新一代華僑出國時,已經錯過了西方社會的高速發展期,特別是歐洲的經濟發展已步入相對穩定停滯期。傳統的餐飲、服裝皮革業已呈現出過度競爭的局面。在歐洲的市場上,青田華僑已涉足房地產、電腦、物流運輸、裝潢裝修、蔬菜種植等等新行業,其中,發展最快,從業人員遞增最多的是商貿業。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為他們快速發展提供了的無限商機。國際貿易,特別是小商品出口貿易使得許多新華僑事業迅速發展。他們通曉中西文化,熟知兩地法律,諳熟市場需求,並以靈活手段和快速的市場反應搶得先機。他們以家族和股份制形式優勢分工,形成最佳組合。在中國的義烏、晉江、廣州和歐洲、非洲、南美洲的批發市場上,他們快速地編織一條條貿易連線。據初步統計,青田華僑每年所帶動的國內出口貿易達100多億美元。
從純粹的貨物貿易,發展到經營行銷網路到直接辦生產企業。筆者的一位義大利同學,做貿易非常成功。但等大家都搞貿易時,他開始在義大利全國搞連鎖經營,加盟分銷商達100多家。現在有許多華僑學他搞連鎖行銷時,他開始建電腦網路直銷,由所有的老客戶在網路上直接看樣、下訂單、結算。也有許多青田華僑開始走當年溫州人的創業之路,實行“前店後廠”方式,開始更大規模的創業。前店就是在歐洲設定自己的批發轉運中心,後廠就是在青田或是在國內其他地區自己投資辦廠,組織生產。貿易量大的一位華僑,他的訂單足夠支撐幾十家企業。在青田僑鄉工業開發區入住的幾十家服裝企業,全部是這種類型的,歐洲、南美洲方面負責提供樣式和訂單,他們負責組織生產。
3、華僑的受教育程度低,創業範圍受制約。146825名華僑中,國中及以下的有120756人,占華僑總人數的82%。本科497名、碩士39名、博士43名。華僑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約了華僑就業範圍的拓展和職業檔次的提升。他們把期望放在下一代。提高教育程度,拓寬就業範圍,提升行業檔次,融入僑居國主流社會已成為華僑們的共識。他們清楚地知道,一個要強大的中國和已經強大的西方社會需要非常多的交流合作,而他們可以成為這種交流的最好橋樑,所以他們特別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德國的青田華僑鄭氏一家,父輩經營餐館,8位子女全部完成大學教育,已經有1位博士,3位碩士(博士在讀),鄭氏表示一定要培養出5位博士。在美國的乾氏家族,一家人就出4位博士學位的教授。雖然這樣的家族不多,但是代表了新生代華僑的一種趨勢。每年夏天,青田華僑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子女帶回國內,北京、上海、杭州夏令營處處可見能說青田話的華僑子女,艱難地在學祖國的語言文化。今年暑假,青田縣回國度假的小華僑就有20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專門參加了青田縣舉辦的各類中文培訓班。在國外,華僑社團的中文學校也是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青田小華僑。通曉中外文,熟知中西市場,將是新一代華僑就業的最好保障。
4、行業相對集中,商貿業發展迅速。按從事的職業看,以餐飲服務業為主,從業的有57102人,占從業人員總人數的39%;其次是從事商貿業,有33015人,占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2%;從事加工製造業的有13165人,占9%。這三大行業占了從業人員的70%,在科教、文化、衛生、金融等行業從業的華僑只有174人。
從三大行業比例來看,餐飲業仍以行業穩定、風險小、就業門檻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仍是青田華僑的基礎產業。早年老華僑出國後是靠“三刀”和“一提”起家,“三刀”是指菜刀、剪刀、剃頭刀,“一提”是指早期華僑提包行銷,也是最早期的商貿業。從此次調查可以看出,目前,從事商貿業人數已開始大大超過加工製造業,成為華僑從事的第二大行業。這與我國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國際貿易密切相關。青田華僑匯集中外優勢,在國際貿易大潮中成了真正的弄潮兒,並迅速地成為國際貿易的領頭羊。義大利的姜姓華僑,1993年出國,投身國際貿易。目前他每年從國內出口300多個貨櫃的貨物,主要是服裝、毛巾等紡織品,貿易額有2億元人民幣。在浙江和廣東,有幾十家企業靠他的訂單生存。西班牙的金姓華僑,每年從國內出口幾百個標準貨櫃,在江浙一帶,主要為他供貨的廠商達50多家。商貿業已經成為青田華僑經濟中最強勁、最具活力的行業。
5、華僑捐款為家鄉興建公益事業的較多,回國投資創業的人數逐漸增多。據統計,近五年青田共引進僑資20多億元,華僑每年捐贈家鄉公益事業資金約1000萬元。全縣有僑資企業64家,華僑投資興建了小水電站72座;投資酒店、酒吧、茶座30餘家;投資旅遊景點達5處。目前全縣共有華僑投資的房地產公司11家,近三年投入城市化建設項目的僑資超過10億元,全縣有華僑投資的高樓標誌性建築5處。據統計,青田華僑累計捐款2億多元興建家鄉公益事業,華僑捐資興建了阜青公路、華僑歷史陳列館、甌江大橋、太鶴大橋等項目,設立獎學金基金會近30個,總基金達400多萬元。
此次調查顯示,青田海外華僑以近10年出去的年輕一代為主體,他們大多仍處於生存和創業的初始階段。他們在國內以消費和置業為主,真正完成資本積累並能回國投資創業的只有有523人。而這其中在本省投資創業為主的有405人,以外省為主的有118人,這在14多萬華僑中屬少數。他們的投資領域以房地產業、小水電、酒店、酒吧、茶座為主。這與80年代初第一批回鄉投資華僑的鎩羽而歸有關。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和觀念落後,政府也沒有積極引導好,幾乎所有的華僑投資項目都是曇花一現。隨著華僑經濟的迅猛發展,許多有實力的華僑都有回來投資的願望。如何引導華僑,由向國內捐款興建公益事業為主轉為到國內投資創業為主,做好華僑的引資、引智工作,同時改善本地的投資環境,做好築巢引鳳的文章,開創雙贏局面,將青田縣蘊藏著的巨大僑力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是我們政府部門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