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乳扇是雲南省的特產,為大理白族人民的風味食品。當地少數民族利用剩餘的牛奶製成。由於美味可口,不但是當地人們喜愛的小吃,也是宴席中的名點。
乳扇,是一種牛奶製成的乳製品,長約定俗成5——30厘米,寬10—12厘米,呈斜長扇形,兩扇疊套在一起,稱為“一對”。製作時先把鮮牛奶煮沸,加入食用酸製成的“優酪乳”,再用竹筷將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攤成薄片,然後在竹架上晾乾而成。為乳黃色,油潤光滑,清香甜美,營養豐富,攜帶方便,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禮品。
名字來源
乳扇就是用大理本地乳牛的奶製作而成。製作方法是先將“酸水”加熱後,再舀入鮮奶輕輕搖晃,凝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卷在竹架上風乾即成。因形狀如斜扇,故名乳扇。
營養價值
乳扇不僅獨具風味,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等多種物質,還有調和氣血、安神養心、健胃補虛等功用,是增強體質,促進人體健康的佳品。
製作方法
1.先在鍋內加入半勺由木瓜製成的酸水,加溫至70℃左右,再以碗(約500毫升)盛奶倒入鍋內,牛乳在酸和熱的作用下迅速凝固。此時迅速加以攪拌,使乳變為絲狀凝塊。
2.然後把凝塊用竹筷夾出並用手揉成餅狀,再將其兩翼捲入筷子上,並將筷子的一端向外撐大,使凝塊大致變為扇狀,最後把它掛在固定的架子上晾乾,即成乳扇。在晾掛中間必須用手鬆動一次,使乾固後容易取下。
按此法製造乳扇時,在每制一張乳扇後,需將鍋內酸水倒出,重新放入新酸水。但使用過的酸水收集起來,經發酵後還可以備用。一般放入鍋內的酸水與鮮乳的比例約為1∶2,每10千克鮮乳約可制1千克乳扇。
3.酸水的製備:利用鮮木瓜或乾木瓜加水煮沸後,經一定時間取其酸液即為酸水。在沒有木瓜的季節或北方地區,可用烏梅代替木瓜。製作時可按烏梅與水1∶3的比例煮沸半小時,然後取其清液即為酸水。產品特點
乳白色,呈半透明狀。光滑油潤,形如扇子,故名乳扇。產品含水分5.5%、脂肪49.3%、蛋白質35.0%、乳糖6.8%、灰分2.5%。
各種吃法
乳扇的食法方便,可分為煎、蒸、煮三種。
煎炸,這是乳扇較為普遍的吃法,即把乳扇放入油鍋內煎炸片刻,待乳扇呈焦黃色後取出放入盤內,撒上白糖或椒鹽即可食,芳香酥脆,鮮美可口;若將乳扇包卷豆沙後再煎炸,切成筒形叫“叫夾沙乳扇”。
蒸食法,即將乳扇放入甑內蒸軟,撒上白糖,細嚼品嘗,乳香濃厚,富於營養;
沖煮法,可先將乳扇煎炸後,揉成碎沫入杯中,加白糖食用,也可和水煮沸加糖食用,不可以把乳扇和小粉套炸做成假“紫蓋肉”,作素席的菜點。
相關名菜
乳扇可作各種菜餚,涼拌、油煎、小炒皆可。其名菜夾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其他套炸、椒鹽都別具一格。桃仁夾沙乳扇是白族風味菜。將乳扇回軟,去掉扇耳,攤開。把桃仁用沸水燙後去細皮,下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瀝乾油,將洗沙、白糖、玫瑰糖、火腿末入碗拌勻。雞蛋液加水澱粉成蛋糊,製成蛋松。乳扇鋪在墩上,攤上洗沙餡。鍋上火注入油,燒至三成熟,用筷夾住乳扇,邊炸邊滾至筒形,呈淡黃色。桃仁夾沙乳扇,酥脆香甜,奶香異常,富於營養。乳扇可藏數月,便於遠途運輸,遠銷東南亞各地,很受歡迎,饋贈親友別有新意。用乳扇配以其它肉類蔬菜,可以烹製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各種乳扇系列食品。
受歡迎程度
乳扇也可生食,往昔滇西崇山峻岭不通公路,運輸靠馬馱,趕馬人常帶乳扇、紅糖,作為疲乏時的充飢食品。凡到大理旅遊的誨內外賓客,都會以品嘗乳扇為快。在雲南民間流傳的十八怪裡面,有一怪叫做“牛奶做成扇子賣”,指的就是乳扇。乳扇在大理算是家常菜了。作法有點象炸龍蝦片一樣,用手掰成一瓣瓣的放到油鍋里小火慢慢炸,就有一個一個的小泡在乳扇上發出來,最後整個的蓬鬆起來一層,盛在盤子裡灑點糖就可以吃了——很簡單方便的一道菜。吃口也好,新炸出來的乳扇略放一刻,脆,甜,濃郁的乳香,清脆的口感,和龍蝦片真是天上人間,高出太多——就是不太象菜餚而象小吃,雖然本地人是正正經經當菜來吃的。乳扇最有趣的一點,因為是不殺生就可以吃到的動物性食品,大理的和尚們也可以吃。
特色小吃集(三)
小吃是一類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風格特色的食品的總稱,可以作為宴席間的點綴或者早點、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特色鮮明,風味獨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離鄉遊子們對家鄉思念的主要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