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簡介
東平燒餅,又名碳爐馬蹄燒餅,是麵食名吃之一,是遠近聞名的美食佳品,出產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州城鎮北門村。歷史發展
東平縣州城鎮北門村過去曾有趙德昌、陳兩家做燒餅,以趙家做的最為有名,後來趙德昌的兩個兒子讀書有成,家裡無人承繼父業,便只剩陳家專營,陳家不斷改進制作技術,燒餅質量越來越好,名聲日益擴大,所以北門燒餅又叫“陳家燒餅” 。北門燒餅創製於清朝中期。漢時,芝麻從西域傳入中國,稱胡麻,燒餅上著芝麻,亦稱胡餅。東漢靈帝特別喜食。後因趙石虎諱胡,胡麻改為芝麻,胡餅亦改為燒餅。清朝袁枚《隨園食單》中有“燒餅法”曰:“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而炙之,以兩面黃為度,面加芝麻扣兒,得奶酥更佳。”北門燒餅正是借鑑了這一古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加芝麻這一傳統特色。產品特點
東平燒餅選用優質麵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五香佐料為主要原料,手工製作,做成圓餅後將背面貼在倒扣的鐵鍋內,用木碳文火烘烤。其特點是:餅圓形,中間薄,邊沿厚(邊沿厚處一般寬1厘米,厚0.5厘米左右),呈淺碟狀,直徑一般為20厘米左右。外形美觀,光亮微黃,食之鬆脆,香甜可口,色香味型俱佳,食用方便,冷熱皆可,既可做主食,也可做副食,老幼皆宜。製作方法
東平燒餅製作時,先將麵粉發酵後加鹼,反覆揉透,擀成大薄片。然後將芝麻淘淨、曬乾、炒黃,用擀麵杖擀成細屑,拌花生油少量成酥,撒在大薄片上,捲成圓筒狀,再擀成薄片,再插芝麻屑酥,再擀薄,上面用毛刷蘸糖水刷過,撒上芝麻,使芝麻粘餅上不脫,逐塊貼入烘爐,至餅面發黃,芝麻起香剷出取食,外脆里酥,黃酥油亮,香脆可口。製作注意
1、和新面:按不同季節加水,冬、春季每50千克麵粉加水25千克,夏、秋季每50千克麵粉加水20千克。2、摻老面:按新十老三的比例,與頭一天發酵的老面和勻。
3、揪麵團:根據設計要求,每500克麵粉出6個(或8個、4個)燒餅的數量,揪成麵團(擠子),團內加上油(花椒麵加油)和勻。4、做圓餅:將和的麵團放在手盤內,,用手沾水擠壓麵團,隨著手的鏇轉,麵團便成了邊沿厚、有花紋、中間薄的圓餅。
5、上爐烤:在圓餅表面撒上一層芝麻,用手將圓餅背貼在烤爐的鍋上,用木炭文火烤。烤制燒餅最好選用棗木炭,棗木質香,經過物化反應,烤制的餅有香味。6、出爐:圓餅入爐變色溢香後,用炊帚沾糖稀擦上一層,即可用鍋鏟鏟下出爐。
燒餅爐的製作:將一個十印鐵鍋,打掉其邊沿的五分之一,倒扣在一米高的木架上,用土坯做底。鍋的周圍糊以灰土,在鍋口邊沿留出30厘米方口。又,木炭入爐前需燃燒放煙,以確保燒餅色鮮味美。特色小吃集(三)
小吃是一類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風格特色的食品的總稱,可以作為宴席間的點綴或者早點、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特色鮮明,風味獨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離鄉遊子們對家鄉思念的主要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