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通天塔

簡介

“巴別”通天塔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馬平川,那裡曾屹立著一座無比壯觀的巨塔——“巴別”通天塔。它為何稱作“巴別”塔?它真的能夠“通天”嗎?它到底是派什麼用場的?

聖經

人們並不知道“巴別”塔最初從何而來,只知道早在遠古時代,它就走進了猶太人的《聖經·舊約》之中。
根據猶太人的《聖經·舊約》記載:洪水大劫之後,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遍布地面,於是向東遷移。在示拿地(古巴比倫附近),他們遇見一片平原,定居下來。由於平原上用作建築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於是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由於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巴比倫城繁華而美麗,高塔直插雲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沒想到此舉驚動了上帝!上帝深為人類的虛榮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類冒犯他的尊嚴,決定懲罰這些狂妄的人們,就像懲罰偷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一樣。他看到人們這樣齊心協力,統一強大,心想:如果人類真的修成宏偉的通天塔,那以後還有什麼事幹不成呢?一定得想辦法阻止他們。於是他悄悄地離開天國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各處,那座塔於是半途而廢了。

歷史

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為“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辭彙(“巴別”)在兩種語言裡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國,拆毀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為奴隸,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後波斯帝王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亡國為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回天,但卻憑藉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裡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他們詛咒道:“沙漠裡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裡,貓頭鷹要住在那裡,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
事實上,“巴別”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雲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的馬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備受人稱讚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台上,這些高台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牆的外沿建有螺鏇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傳說中的“巴別”通天塔
將塔修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聖經》中所言,要讓失散四方的人們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嗎?
顯然不是。人們普遍認為,“巴別”塔是一座宗教建築。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僧侶是馬爾杜克的僕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護。為了取悅他,換取他的恩典,保障國家城市的永固,巴比倫人將“巴別”塔作為禮物敬獻給了他。在“巴別”塔里,每年都要定期舉行大規模的典禮活動,成群結隊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馬爾杜克神廟,分別稱上廟和下廟。下廟供有神像。上廟位於塔頂,裡面沒有神像但金碧輝煌,由深藍色的琉璃磚製成並飾以黃金。巴比倫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來侍奉他們的神靈。大殿內只有一張大床,床上“鋪設十分豪華”(如同希臘和羅馬貴族一樣,美索不達米亞貴族也是躺著進食),床邊有一張飾金的桌子。廟裡只住著一位專門挑選出來陪馬爾杜克尋歡作樂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僧侶們使人們相信,大神不時地來到廟裡並躺在這張床上休息。只有國王和僧侶才能進入神殿,為馬爾杜克服務和聽取他的教誨;這種超級神聖的東西是同老百姓無緣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敬拜心目中的神靈,因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經受不起大神的目光。據希羅多德記載,神像和附屬物品一共用去黃金800泰侖,折合現價約值2400萬美元。考古學家曾經在僧侶的一住處發現一隻石鴨,上有銘文“準秤一泰侖”,石鴨約重29.68公斤。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則照此推算,馬爾杜克神像連同附屬檔案一共重約23700公斤,都是純金所鑄或製作!除了神靈,誰能享受如此高的禮遇?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除了奉祀聖靈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其一是尼布加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顯示個人的榮耀和威嚴,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討好僧侶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便穩固江山。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廟林立,僧侶眾多。僧侶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影響著人民,而且掌握著大量土地和財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們的支持,恐怕王位也會風雨飄搖。這種憂慮不是多餘的,據歷史學家研究,尼布甲尼撒之後,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衰落,以致波斯人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了巴比倫城,這與失去僧侶集團的支持有莫大關係。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是一個天象觀測台。新巴比倫人信仰拜星教,星體就是神,在他們的神話中,馬爾杜克是木星。新巴比倫王國的僧侶們神秘地登上塔頂,難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馬爾杜克大神嗎?對此希羅多德頗不以為然,現代學者更不相信,說不定正是他們半躺在床上觀測天象呢!而且,人類早期的天文知識直接產生於宗教和巫術之中,掌握這些知識的多是僧侶。新巴比倫人取得了當時世界最傑出的天文學成就,這座塔的功勞恐怕不可抹殺。
也有人認為,“巴別”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層是祭祀用的神廟,塔頂則是用於軍事瞭望的哨所。不管怎樣,5000多年以前,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處於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在古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一座氣勢磅礴、巍峨雄偉的通天塔拔地而起,這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更不能不使當時的見聞者想入非非。
正是這座塔使得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後,即被“巴別”塔的雄姿折服了。他不僅沒有毀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後按照“巴別”塔的樣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埃特門南基是“巴別”塔的另一個名字,意為“天地的基本住所”)。然而,後來“巴別”塔終於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倫人民的拚死反抗,恨屋及烏,下令徹底摧毀巴比倫城,“巴別”塔厄運難逃,變成一堆瓦礫。即使如此,以熱愛文化名垂青史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愛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遠征印度時,特意來到了“巴別”塔前,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曉。他一度要修復這座傳奇般的建築,下令全部拆除舊塔,一座更加宏偉壯麗的神塔眼看著有救了。然而,這只是讓人空歡喜而已。據說,此時,一隻患有瘧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這位文治武功蓋世的一代天驕於是一命嗚呼,“巴別”塔也就備受冷落了。事實是,這項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僅清理廢塔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時間,於是,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幾千年下來,這座塔已變成了廢墟,真的應驗了猶太人的詛咒。即便如此,幾千年後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見到它時,仍由衷地發出了讚嘆之聲。科爾德維寫道:“儘管遺蹟如此殘破,但親眼看到遺蹟是絕非任何書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碩大無比,‘舊約’中的猶太人把它看作人類驕傲的標誌,四面是僧侶們朝拜的豪華的殿堂,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的白牆,華麗的銅門、環繞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敵樓。當年這樣壯麗豪的景象,在整個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
在人們看來,昔日的“巴別”通天塔,比之列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並不遜色,它一起家就被視作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鼎盛時代的標誌。那它為何沒有列入世界奇蹟呢?有人解釋說,當第一批關於世界奇蹟的名單出現時,“巴別”塔已不存在了,只剩下地面上一個巨大的洞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洞穴也慢慢地被填平了。只是通過科爾德維的努力,才重新確定了“巴別”塔原來所在的位置。
有人則認為“巴別”塔另有所在。在巴比倫城西南的波西帕,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座古塔廟的殘骸。遠古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神廟林立,發現一座並不為奇。但問題是,有人在此廟附近發現了一些文字殘片,而且根據其中的記載,巴比倫的一個國王曾下令在這裡建造塔廟,不知何故,沒等竣工,國王突然下令停工,於是留下了一個半截的塔廟。他們又聯想到神話中的“巴別”塔也是沒有建完,於是推測波西帕塔廟很可能就是神話中的“巴別”塔的原型。
意義
“巴別”塔留給了我們謎一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神靈並不能驅走敵人的鐵蹄,它的存在只有靠人們的勤勞智慧。是不是也可以說,通天塔的隱寓是存在的,人們之間,永會存在誤會?在這個意義上,世界是不平的;而在另一方面,愛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在這個意義上,世界是平的?
無論是通天塔還是巴別塔,它背後的意義是需要我們無時無刻銘記的。佛家有句話“十年前看山是山,十年後看山不是山,再過十年看山還是山”,很多時候,我們即需要把問題化繁的能力,又要有把道理簡單化的本事。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有人問,企業成功的秘密是在哪兒?我想現在看來實際很簡單,並不用長篇累牘,只要把核心要素中的一點做好了,企業就是成功的,比如說溝通。道理誰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我想這又一次印證了“溝通”問題的存在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