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作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經》是一部主題清晰、結構完整、內容翔實的著作而非語錄集。人類最早的著作《連山易》、《歸藏易》和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作品都已經失傳,我們只能從孔子整理修訂的《周易》中了解到一些《連山易》、《歸藏易》的思想;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了解到一些泰勒斯的思想;《周易》和亞里士多德內容翔實的著作成書都晚於《道德經》,由此可知,《道德經》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夠見到的最早、最系統、最完整、最偉大著作之一。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知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覺”,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一個常見的謬誤是,道德經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這樣的歸屬是有相當程度的問題。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兩者並無直接關係。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漢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道德經的大智慧--老子·心解》內容介紹:
第一章:老子篇先秦諸子均以姓氏加“子”為書名,然《道德經》稱“老子”,而“老子”李姓名耳,卻不姓“老”,可見其被稱做《老子》自有妙意。“老子”是我們對父輩、祖輩的尊稱,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就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載體。所以,《道德經》之所以稱《老子》,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的載體,而作者老子也成了智慧的化身!
一:父親老子,認祖歸宗;
二:智慧老子,中華道統;
三:老子為孝,薪火相傳;
四:老子其人,八十一化;
五:太上老君,出關化胡;
六:老子其書,八十一章。
第二章:道德篇
道為世界觀,是人在世界和宇宙里的位置;德為人生觀,是人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態度。二者是人類最完美的道德體系。有正確的世界觀,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決定了人生觀,而我們卻過分強調了後者,忽視了道在人類社會中的意義和作用,於是導致道德淪喪。《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答案。
一、道之為物,恍兮惚兮;
二、道之體認,強名強字;
三、道之貫徹,返璞歸真;
四、德之為物,上德不德;
五、德之體認,含德之厚;
六、德之貫徹,貴德修養。
第三章:玄妙篇
老子倡玄,道教尚玄,中醫重玄。玄非深奧之義,而是變化之文。從變化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自然觀察到的是豐富多彩的宇宙人生,便是妙。就是這個“玄”,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覺悟思維模式,有別於西方的定式思維模式,使得人類在認為宇宙的過程中邁出了一大步。
一、玄字正名,變化為道;
二、玄之意義,覺悟思維;
三、玄之運用,道法自然;
四、妙之正名,妙不可言;
五、妙之意義,微妙玄通;
六、妙之運用,善於要妙。
第四章:天道篇
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天道自然,利而不害;
三、天道平衡,高抑下舉。
四、天道無為,不爭而勝。
第五章:自然篇
一、自然無為,出生萬物;
二、大道自然,萬法歸宗;
三、希言自然,道德同樂;
四、無為而治,民謂自然。
第六章:穀神篇
一、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二、上德若谷,虛而不竭;
三、百穀之王,善於處下;
四、為天下谷,恆德乃足。
第七章:上善篇
一、上善若水,利而不爭;
二、天下至柔,能克至堅;
三、守柔曰強,為生之徒;
四、善於處下,勇於不敢!
第八章:善惡篇
一、善惡相對,無善無惡;
二、善為道者,微妙玄通;
三、善之善者,不爭莫爭;
四、善與不善,一念之間。
第九章:生死篇
一、生也柔弱,死也堅強;
二、生不自生,故能長生;
三、生而弗有,功成身退;
四、出生入死,生生之厚;
五、民不畏死,是以輕死;
六、善攝生者,則無死地。
第十章:無為篇
一、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二、能為無為,則無不治;
三、無為之益,不言之教;
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十一章:不爭篇
一、善利不爭,成就萬物;
二、夫唯不爭,莫之與爭;
三、不爭而勝,不言而應;
四、使民不爭,則無不治。
第十二章:守中篇
一、恍兮惚兮,有象有物;
二、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三、滌除玄覽,執兩用中;
四、致虛守靜,虛心實腹。
第十三章:知足篇
一、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二、多藏厚亡,知足不辱;
三、貪婪可欲,禍莫大焉;
四、知足之足,則恆足矣。
第十四章:若反篇
一、正言若反,信言不美;
二、反者道動,天道好還;
三、玄德不德,長而不宰;
四、物壯則老,後身而先。
第十五章:三寶篇
一、慈故能勇,天長地久;
二、儉故能廣,損之又損;
三、不敢為先,受國不祥;
四、功遂身退,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