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南樂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字聖倉頡故里,唐高僧一行的故鄉,天文學家一行創世界天文學史上三個第一,首次測量子午線長度、第一次發現恆星運動。著名表演藝術家河南墜子皇后喬清秀,名冠神州。著名國畫家端木夢錫,有丹青梅花王之稱。古蹟有倉頡廟、倉頡陵、赫胥陵、明文廟、十二牌坊及八大唐槐等,古樸典雅的民俗民風,多種新穎的名優特產,風味多彩的小吃,形成南樂獨具特色的經濟開發環境。
南樂地處平原,物華天寶,交通十分便利,西距京廣鐵路80公里,東距青島口岸500公里,106國道(北京-廣州)與安濟公路(安陽濟南)兩條公路交匯於此,溝通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名稱由來
濮陽市南樂縣地名由來夏為兗州,漢初置樂昌縣,屬東郡,其址位於今南樂縣城西北17.5公里倉頡陵北側,因縣內古有昌意城,相傳為黃帝之子昌意所築。“樂”取沃野平壤,茫茫樂土之意。西晉置昌樂縣,縣治與樂昌同垣。何以將樂昌二字顛倒過來,可能認為昌在樂後,與古聖昌意之名不恭有關。南樂舊志與新志,皆言此縣尋廢。晉置廢昌樂縣時間和何以置廢匆匆,其因不祥。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縣復置昌樂縣。隋大業初(605年)廢昌樂縣入繁水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樂縣。六年(623年),昌樂縣治由吳村北(即倉頡陵北側)向東南遷至谷村一帶(距今南樂縣西北10公里)。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以新治在舊治南,故改名南樂。一說在晚唐出土的墓碑誌中已有南樂之名,南樂名稱始於何時,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為避河患,敕令南樂縣東遷今城,即今南樂縣城。
歷史沿革
朝代 | 帝王紀年 | 公元紀年 | 縣名 | 縣城駐地 | 隸屬 |
夏 | 跨冀、兗二州,屬觀國 | ||||
商 | 盤庚遷殷後273年 | 殷畿輔地 | |||
周 | 前11世紀 | 衛國 | |||
春秋 | 周平王元年至敬王44年 | 前770至前476年 | 衛國、晉國 | ||
戰國 | 周元王元年至秦始皇26年 | 前475至前221年 | (繁陽) | 晉國、魏國 | |
秦 | 前221至前206年 | 東郡 | |||
西漢 | 前206至8年 | 樂昌 | 倉陵北 | 冀州東郡 | |
新 | 9至24年 | 樂昌 | 倉陵北 | 治亭 | |
東漢 | 25至220年 | 冀州東郡、魏郡 | |||
三國 | 220至280年 | (魏縣、元城陰安、東武陽) | 冀州魏郡、陽平郡 | ||
晉 | 281至386年 | 昌樂 | 倉陵北 | 司州頓丘郡、魏郡 | |
南北朝 前燕(遷都鄴縣後) | 慕容俊 | 約357至370年 | 昌樂 | 倉陵北 | 昌樂郡(始置) |
北魏 | 初 | 385年 | (魏縣) | 魏郡 | |
太和二十一年 | 497年 | 昌樂 | 倉陵北 | 魏郡 | |
永安元年 | 528年 | 昌州 | 吳村北 | 昌州 | |
東魏 | 天平中 | 約535年 | 昌樂 | 倉陵北 | 魏郡 |
周 | 557至581年 | 昌樂 | 倉陵北 | 昌樂郡 | |
隋 | 開皇初 | 581年 | 昌樂 | 倉陵北 | 魏郡 |
大業初 | 605年 | (繁水) | 武陽郡 | ||
唐 | 武德五年 | 622年 | 昌樂 | 倉陵北 | 魏州 |
武德六年 | 623年 | 昌樂 | 谷村一帶 | 魏州 | |
五代 | 梁貞明二年 | 916年 | 南樂 | 谷村一帶 | |
後唐 | 南樂 | 谷村一帶 | 興唐府 | ||
後晉 | 南樂 | 谷村一帶 | 廣晉府 | ||
宋 | 南樂 | 谷村一帶 | 河北東路大名府 | ||
元豐四年 | 1081年 | 南樂 | 今城 | 河北東路大名府 | |
崇寧四年 | 1105年 | 南樂 | 今城 | 澶源郡開德府 | |
金 | 1126至1234年 | 南樂 | 今城 | 大名府路大名府 | |
元 | 1279至1368年 | 南樂 | 今城 | 中書省大名路 | |
明 | 1368至1644年 | 南樂 | 今城 | 中書省北平布政司大名路 | |
清 | 1644至1912年 | 南樂 | 今城 | 盛京、直隸大名府 | |
中華民國 | 民國二年 | 1913年 | 南樂 | 今城 | 直隸大名道 |
民國十七年 | 1928年 | 南樂 | 今城 | 河北省大名道 | |
民國二十五年 | 1936年 | 南樂 | 今城 | 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專員區 | |
民國三十年 | 1941年1月 | 南樂 | 今城 | 冀魯豫邊區濮陽專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9年8月 | 南樂 | 今城 | 平原省濮陽專區 | |
1954年 | 南樂 | 今城 | 河南省安陽專區 | ||
1958年 | 南樂 | 今城 | 河南省新鄉專區 | ||
1983年9月 | 南樂 | 今城 | 河南省濮陽市 |
行政區劃
2014年南樂縣轄4個鎮、8個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福堪鎮、楊村鄉、張果屯鄉、千口鄉、谷金樓鄉、西邵鄉、寺莊鄉、梁村鄉、近德固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經濟發展
南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較好,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是中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的主要產區。
南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政府建設發展迅速。南樂縣已實現“四通”。
南樂縣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較快,南樂縣科研單位3個其中液壓件廠第二代機車氣缸體研製獲市科技星火二等獎。提花檯布研製獲省科技星火三等獎。有中國小352所,各類教師3719人,南樂一中幾年來升入高等學府的人數在濮陽市位居榜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7%,98年順利通過省、市“普九”驗收。
南樂縣農業基礎較好,其特點: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水利資源豐富,機械化耕作程度高。1998年農業總產值14億元,糧食總產量34萬噸,油料2.6萬噸,生豬年存欄24萬頭,肉類產量30035噸,凍兔肉是主要出口商品,遠銷西歐、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樂的工業在迅速崛起,現有國營企業11家,固定資產5114萬元,年產值4498萬元。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已擁有4020家,產品有水泥、雙氧水、空氣炮、棉紡、造紙等,產值3.9億元。“三資”企業11家,以化工、釀造、草製品為主,年產值1200萬元,創匯80萬美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南樂縣已實現“四通”。城內有高級賓館、招待所、酒樓10餘家,衣、食、住、行便利,南樂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20000門,長途電話線路24條,可向國內外直撥。電力供應充足,大小變電站7座,裝機容量8.75萬千瓦,供電量1.2億度。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量4500噸,可滿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需求。
教育事業
2012年,南樂縣共有學校數(含教學點)232所,其中:幼稚園20所、國小190所、國中16所、高中2所、完全國小1所、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含私立)113844名,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9105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966人,國小在校學生65086人,幼兒教育在校學生10687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職員工(含私立)6238人,專任教師(含私立)5266人。
科技事業
2012年,共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8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7項,市級9項。爭取各類科技計畫項目資金494.2萬元。全縣12個鄉鎮建立示範村60個、示範戶320戶;縣鄉(鎮)技術指導站和村級技術服務站形成上下銜接的服務網路,總數達到75個;開展農村建築技術培訓600餘人次。2012年共申報專利155項,其中發明專利54件;獲授權專利108項。
文化事業
2012年末,開展了共360餘場各類民眾文化活動。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隊13個,國內演出場次1600場,觀眾人數達130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3.2萬冊。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5%;有線電視用戶5.2萬戶,其中數位電視用戶2.2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40.6%。
醫療衛生
2012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67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22個,實有床位1729張,衛生技術人員為2682人,其中醫生1771人,執業醫師712人,註冊護士633人。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乙腦、麻疹等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南樂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達到47.12萬人,參合率99.8%。
體育事業
2012年,南樂縣體育運動中心認真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深入開展社會體育工作。組織參加縣以上運動會5次,縣級運動會3次,參加運動會運動員600餘人。
交通
高速公路:大(慶)廣(州)高速與南(樂)林(州)高速在南樂境內交匯,南林高速東延之後在山東莘縣與德商高速連線、西邊在安陽境內與京港澳高速連線。
國道:106國道(北京—廣州)與341國道(青島膠南市—青海省)相交於此。
鐵路:西距京廣鐵路和京港澳高鐵80公里,東距京九鐵路50公里,濮陽市境內晉豫魯鐵路年底通車,鄭濟高鐵正在規劃建設中將在南樂縣設站。
航空:南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300公里,西距豫東北機場30公里,東距濟南國際機場300公里,東距青島口岸500公里,溝通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民俗文化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隅三省接壤處。南樂方言屬漢語華北官話中的中原官話,接近國語。一縣之內的方言又有差異,根據音系方面差別,可將南樂縣分為:縣城周圍、元村、梁村、縣東南邊沿帶四個方言小區。
縣城周圍包括城關鎮、楊村、張果屯、西邵、寺莊、近德固、福堪鎮、谷金樓鄉、韓張鎮及千口鄉大部,人口35萬,占南樂縣總人口的79.6%,該區方言是南樂的主要方言。主要特點:尖團音分明,有節奏感,語尾拖長腔,且多降升調,口語有一些合音字。元村方言區,限元村鎮所轄全部村莊,人口4.3萬,占南樂縣人口的9.9%。某些字音同濮陽、滑縣方言接近。國語中基本音節是zhi、chi、shi的字,元村話中大部讀作[t?i]、[t?‘i]、[?i],聽起來好象ji、qi、xi,國語中讀zhuchushu的字,在元村話中大部讀作[t?y]、[t?‘y]、[?y],聽起來很象ju、qu、xu,這是元村話區別城關話的重要標誌。梁村方言區,在衛河西岸,梁村鄉所轄全部村莊,人口3.6萬,占南樂縣人口的8.2%。主要特點不分尖團,沒有尖音,鄰近河北魏縣的千佛、吳村、安莊等村莊部分人把聲母是z、c、s的字讀作zh、ch、sh,口音生硬拗口。縣東南邊沿地區包括千口鄉的武家村、杜家村、閻村、張莊集、樊村、西節村、郭村、棗科、焦村、李家村、大清,人口近萬人,占南樂縣人口的2.3%,從語音到語彙很大程度上近于山東莘縣。主要特點:聲母sh、f相拼的合口呼韻母u、uo、ui不分,ei、ai混用,比城關話多一個聲母,代表字有娘、牛、年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端,豫、冀、魯三省交界處,轄5鎮7鄉,南樂與清豐縣相鄰,東與山東省莘縣隔河相望,西北分別與河北省魏縣、大名縣接連,境域623平方公里,其中縣城面積12平方公里,隸屬濮陽市管轄。
地形地貌
南樂縣地處黃衛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皆在50米以下。西北部有沙丘分布,間有窪地。
氣候
南樂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冷暖適中,無霜期長,光照充足。
水文
南樂縣主要河流有衛河,境內長21.5公里,是河南省民航運輸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他河流主要有馬頰河、徒駭河和瀦龍河等。
當地民族
按2003年統計,全縣回族有545人,土家族17人,侗族6人,蒙古族182人,藏族28人,苗族38人,壯族23人,土族17人,撒拉族1人,彝族30人,達斡爾族8人,朝鮮族26人,布依族17人,滿族20人,白族1人,栗族1人瓦族2人,高山族1人,布朗族1人,不含漢族計有18個民族10060人
旅遊資源
文 廟
南樂文廟即孔子廟。俗稱“黌學”(學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後簡稱“文廟”。
赫胥陵
赫胥陵位於縣城東北二十公里的福堪鄉宋耿落村南,土冢,占地1000多平方米,為東漢公侯墓群。經1978年、1999年兩次挖掘,出土國家一級文物l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多件,是我省最大的漢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古 槐
南樂城內原有八株古槐,相傳是唐朝人所植俗稱“八大槐”。今僅存1株,位於縣城東北,高約15米,樹圍4.8米,枝繁葉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景
南樂縣曾有“繁水花、方山夕照、傅潭秋月、演教晨鐘、黃河晴波、翠香古亭、夢山三峰、古塔聯嵐”八處獨具特色的景觀,隨著自然變遷,這些景觀現巳不復存在。黃泥崗
黃泥崗位於南樂縣五花營村西北,《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發生這裡。
宋耿洛漢墓群
宋耿洛漢墓,位於南樂縣東北23公里福堪鄉宋耿洛村南300米處,這裡有三大土家,呈“品”字形,最大冢高10米,面積1000餘平方米,俗稱“赫王墳”、“冢垌堆”。明《正德大名府志》、《南樂縣誌》均稱其為赫胥陵,說是上古赫胥氏陵墓。
倉頡陵廟
倉頡陵 位於南樂縣西北18公里的梁村鄉吳村,在漳河故道之北,倉廟之東。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約2700平方米。
亭子碑
廟門西側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聖故里”、“魏州名邑”、“昌樂舊郡”和“萬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聖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陽雕技法,為原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題書,詞意甚明,即指此處為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鄉。東側“魄州名邑”,平底雕刻,為原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孫漢章題書。南樂東漢時屬魏郡,唐代重要藩鎮,屬河北五鎮(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
朝天門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後改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一對,威武的石獅蹲臥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聖廟”。為清康熙年間南樂知縣方元啟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曲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孔尚義名氣不大,只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大方碑
朝天門裡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啟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聖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聖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並府屬各縣縣令等百餘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遊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仰聖門
方碑後為二門,也稱重門,名“仰聖門”。硬山式建築,三間,為清朝乾隆年間重建。二門內西側,有石刻僧人抱“萬善同歸”石牌。故老相傳,這就是和尚李保。
藏甲樓
藏甲樓谷稱後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築,三間兩層。綠琉璃瓦蓋頂,通體紅牆,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地方方言
究其各方言小區特點的淵源,原因有三:
(1)受行政區劃的影響
(2)地理環境的局限
(3)移民帶來的語音差異
是形成南樂現階段各方言區語音特點的主要因素。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交往的頻繁,以及國語的推廣,使用方言土語的人越來越少,民眾語音逐漸向標準化(國語)發展。尤其是學校實行國語教學,對於語言的統一起了重要作用。
重大戰事
南樂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中國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河南省南樂縣城及其周圍地區對日軍及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的進攻戰役。
南樂縣城位於冀魯豫區腹地。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收復清豐、內黃、濮陽、朝城之後,該城已成為日偽軍孤立據點。為鞏固與擴大衛河以東和開闢衛河以西地區,冀魯豫軍區集中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及地方武裝與民兵發動南樂戰役。24日23時,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主力部隊在火力掩護下向南樂縣城發起強攻,迅速從城西南和西北角攻入城內,鏇即對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3旅旅部和偽保全團團部及日軍小隊分割包圍,爾後採取先打分散小股,後打集中大股之日偽軍的戰法,激戰至26日,全殲守城之日偽軍。與此同時,開赴浚(縣)滑(縣)和大名地區擔負打援和牽制日偽軍任務的冀魯豫軍區第3、第7、第9軍分區部隊亦將外圍據點全部拔除,並擊退由安陽、大名等處出援之日偽軍。戰役於27日結束。
此役,軍區部隊及清豐、南樂等縣大隊攻克南樂縣城和清豐、衛河、南樂境內日偽據點,殲日軍1個小隊、俘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三旅旅長楊法賢。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3400餘人,攻克據點32處,繳獲大量武器和糧食。衛河縣全境獲解放。
特色小吃
灌腸
以豬腸,豬血為主料,加蔥、姜、花椒粉等佐料,灌制而成。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全縣各地均有出售。吃法多種多樣,舊日古廟會上常有簡灶煎炸灌腸出售,老年人趕會多食之,以為口福。牙棗歷史上傳統風味之一,約出產於南樂城郊一帶。古為進貢食品。是南樂“三寶”之一。
元村豆腐乾
元村鎮名產。元村豆腐乾歷史悠久,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製而成,色呈乳白,鹹淡相宜,味道可口,含水量適中,經久耐存,是酒席必備佳品。
燒餅
因燒烤爐子類似雞窩,所以又稱“雞窩燒餅”。燒餅以發酵白面配蔥花及花椒麵油、夜糖、芝麻等用鋸沫烤制而成,皮焦里軟,鹹甜適口,系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與外地產品不同。分三層,味道各異。
芝麻糖
以南樂西關產品稱著,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芝麻糖以小麥培麥芽榨汁製作而成,狀呈“8”形,芝麻掩體,味香甜而口酥。南樂壯饃
南樂大眾小吃。俗稱肉餅,已有100多年歷史。南樂城舊有劉家壯饃和霍家壯饃。劉家壯饃創始人劉長青,世居縣城東街,以打壯饃為生,頗有名氣,至今已傳三代。雞蛋果子
南樂小吃又稱雞蛋布袋。製作果子的面放入鹼和礬進行發酵,摸油切成近一尺的條放入油鍋炸制,待變成黃色撈出,在一端撕開小口,打入雞蛋並用手壓勻,再放入油待炸帶到金黃色撈出即可。地方名人
倉頡,史皇氏,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今南樂吳村人;
一行,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
李瑞英,河南南樂縣人,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主持人;
鐵瑛(1916~ ),原名任鴻讓,縣西百尺村人,曾任浙江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兼省軍區第一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郭獻瑞(1913~ ),名珍,字獻瑞,縣東夏莊村人,曾任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擅長書法,行書道勁雋秀,為世人稱道;
韓克華(1919~ ),原名韓世朝,字惠卿,梁村鄉張莊人,曾當選為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代表,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國家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遊協會會長等職;
端木夢錫(1899~ ),名九齡,縣城南后街人,中國著名國畫家。端木慶順 是世紀老人我國著名國畫家端木夢錫之孫、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