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

平輿縣

平輿縣是河南省駐馬店市下轄的下轄縣,縣境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距駐馬店市區約60公里,東與新蔡縣、安徽省臨泉縣接壤,北與項城市、上蔡縣毗鄰,南與正陽縣相望,西與汝南縣相鄰。截至2013年12月,平輿縣總面積1282平方公里,轄11鎮、5鄉、3個街道,總人口99.1萬人。平輿縣歷史悠久,平輿一名始於西周,平輿乃是西周奠基者姬昌之母太任的家鄉。2013年,平輿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7.8億元,同比增長10.4%。平輿是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防水防潮之鄉、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全國文明縣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平輿縣平輿縣

夏、商時期,平輿為摯國,為古諸侯國之一,國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時併入沈子國。因周文王之母太任歸省家書中有“平輿”抵達(即坐車平安回到娘家)字樣而得名。

平輿縣平輿縣
平輿縣平輿縣

周朝,周公之孫始封於沈,建立沈子國,古城在今射橋鄉古城村,公元前506年為蔡所滅。

戰國時期,沈地屬楚,為平輿邑。

秦朝,置平輿縣,治所在今平輿北射橋鄉古城村。

漢朝,平輿縣屬汝南郡。

三國時期,平輿縣屬魏,豫州汝南郡。

晉朝,平輿縣屬豫州汝南郡。

南北朝,廢平輿縣。

北魏,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西南。

北齊,廢。

隋朝,大業二年(606)復置平輿縣,屬豫州。

唐朝,貞觀元年(627)廢縣,轄地併入新蔡縣。

武周天授二年(691)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屬河南道蔡州。

五代時期,屬蔡州。

北宋,屬京西北路蔡州。

金國時期,屬南京路蔡州鎮南軍。

元朝,廢縣,轄地併入汝陽縣,屬河南江北道汝寧府。

明、清時期,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

汝陽縣。

民國時期,屬河南省第八區汝南縣。

1951年4月,復置平輿縣,屬信陽專區。

1965年,信陽、駐馬店分為兩個專區,平輿縣屬駐馬店專區。

行政區劃

截止2010年,平輿縣轄3街道、11鎮、5鄉:清河街道、古槐鎮街道、東皇街道、楊埠鎮、東和店鎮、廟灣鎮、射橋鎮、西洋店鎮、陽城鎮、郭樓鎮、李屯鎮、萬金店鎮、萬冢鎮、高楊店鎮、十字路鄉、玉皇廟鄉、老王崗鄉、辛店鄉、雙廟鄉。縣人民政府駐清河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輿地處北緯32°44′~33°10′、東經114°24′~114°55′之間。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駐馬店市東部。兩省〔河南、安徽)三市(駐馬店、周口、阜陽)結合處,東與新蔡縣、安徽省臨泉縣毗鄰,北與上蔡縣、項城市接壤,西與汝南縣相連,南與正陽縣交界。總面積1282平方公里。

地貌

平輿地處淮北平原,地勢平坦,西北略高於東南,海拔在39~47米之間,坡降1/4000~1/6000。

氣候

氣候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兼有兩種氣候帶的氣候特徵,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溫暖,雨水較為充沛。年平均氣溫15℃,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1.5℃,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7.8℃。年平均降水量904.3毫米。年平均日照2016.3小時,無霜期230天。

水文

平輿縣地處淮河水系,有大小河道3400餘條,全長4140公里。淮河支流小洪河和汝河流經縣境,小洪河縣境內長50.2千米,流域面積939平方千米,占平輿縣面積的73%,汝河縣境內長20.54千米,流域面積290平方千米,占平輿縣面積的22%。

資源

水資源

平輿縣平輿縣

1994年8月,經國家地質礦產部鑑定,縣城25平方公里以內的深層地下水為“鍶和偏矽酸複合型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是優良的天然礦泉水

平輿縣60%的面積屬於淺、深層富水區;40%的面積屬於淺層中等富水、深層富水區。單井出水量每小時30--100立方米。淺、深層富水區包括陽城、萬冢、玉皇廟、郭樓、古槐鎮、東皇廟、辛店7個鄉鎮,單井出水量淺層70立方米/小時;深層100立方米/小時。淺層中等富水、深層富水區有十字路、高楊店、楊埠、東和店、老王崗5個鄉鎮,淺層單井出水量30立方米/小時;深層出水量100立方米/小時。淺層富水和淺層中等富水區有射橋、廟灣、雙廟、萬金店、李屯、西洋店6個鄉鎮。地下水埋藏總量年平均為2.41億立方米,豐水年達3.3億立方米,乾旱年僅1.7億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埋深1--3米。

2013年,平輿縣水資源總量為10.85億立方米。

漁業資源

平輿縣魚類初步查明常見魚類25種,隸屬5個目,9個科,宜養水面4萬畝。。養殖魚類多以四大家魚(鰱魚、鱅魚、青魚、草魚)為主,約占平輿縣養殖產量的80%;青魚、草魚約占20%;鯽魚、黃鱔、鯰魚、黃顙魚產量較高;烏鯉、麥穗魚、泥鰍等自然分布較廣;蝦蟹分布普遍,還有一定數量的團魚。

林業資源

林地面積

根據1992年林業資源調查統計,平輿縣宜林地總面積1896.7公頃,有林地8666.7公頃,其中用材林4600公頃,防護林3033.7公頃,經濟林433公頃,幼林600公頃,平輿縣林木復蓋率為14.1%。1996年統計,平輿縣有森林面積9128.7公頃,其中用材林5112公頃,防護林3468.9公頃,經濟林54 7.8公頃。199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平輿縣有林業用地23333.3公頃,其中森林面積9836.4公頃,森林復蓋率為14.3%,按林種分有防護林和經濟林兩大類。生態公益林4721公頃,用材林3442.74公頃。

活木蓄積

據1992年森林資源調查,平輿縣活立木蓄積量有106萬立方米,其中楊樹蓄積95.4萬立方米,雜木林蓄積10.6萬立方米。199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平輿縣活立木蓄積有123萬立方米,其中四旁樹蓄積12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按優勢樹種有楊樹110.7萬立方米,雜木12.3萬立方米,平輿縣用材林73.8萬立方米,林蓄積量為59萬立方米。

交通

平輿縣境內南北向大廣高速公路,東西向連線寧洛和滬陝高速的新陽高速公路在縣城附近交匯,西距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50公里,東距京九鐵路80公里,106國道穿境而過。境內縣鄉村道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

政府領導

2014年平輿縣主要領導一覽表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王兆軍
縣委副書記 宋志成
縣長 張懷德
縣人大主任 周曉華
縣政協主席 禹衛東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 朱雪河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劉軍安
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 張新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趙向陽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王新科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石玉興
副縣長 王啟現,朱東升,楊 荔,韓崇江,劉銀業,馬 林

人口民族

平輿縣平輿縣

截至2013年底,平輿縣總人口為99.1萬人。主要有漢、回、苗等民族分布。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9.4%;回族次之,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7%

經濟

綜述

平輿縣平輿縣
2013年,平輿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7.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4%;財政總收入6.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6.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6億元,比2012年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7.5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7439元,比2012年增長13.1%。2014年第一季度GDP完成32.4億元,比2012年增長7.5%;1-5月份財政總收入完成3.23億元,同比比2012年增收0.5億元,比2012年增長24.2%。
2016年,平輿縣完成生產總值192.1億元,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億元,比2015年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9億元,比2015年增長18.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7億元,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億元,比2015年增長12.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增長8.6%。

第一產業

平輿縣平輿縣
平輿縣是農業縣,盛產小麥、玉米、芝麻、大豆、油菜、花生、蔬菜、瓜果等。主要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占種植面積的95%。主要飼料作物以玉米為主,其他農作物有花生、紅薯、芝麻、大豆、油菜等,其花生秧、紅薯秧、芝麻餅、菜籽餅以及玉米秸稈等都可作為飼草飼料。

2000年之前,平輿縣水產養殖處在發展階段,水平較低。到2000年,平輿縣水產品總量達3400噸,總產量1350萬噸。1990~2000年縣水利部門多次舉辦技術培訓,推廣養魚新技術,科技下鄉35次。由過去的粗放餵養逐步為人工精養或半精養,平輿縣共有魚種場7處,面積187畝,年產魚苗1700萬尾。

平輿縣平輿縣

2000年底,平輿縣養魚專業戶1300戶,從業人員3600人,專業勞動力880人,養殖面積30015畝,水產復蓋率達62%。發展為立體化、集約化養殖模式,如東皇廟溫棚甲魚養殖,萬金店休閒漁業(垂釣、觀光、餐飲),西洋店無公害養殖區等。

2011年糧食生產連續8年保持增長,2011年糧食總產7.2億公斤,比2010年增長12.3%,多次被評為省市糧食生產先進縣。2011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比2006年提高6.9個百分點。完成林權制度改革,榮獲河南省綠化模範縣稱號。

第二產業

平輿縣平輿縣

2011年平輿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8億元,是2006年的4.8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4家,五年增長2.6倍。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五年新上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87個,累計投資96億元。投資5億元的惠成皮革集團皮革項目、投資1.2億元的瑞昇一期項目建成投產,投資12億元的啟軒家俱工業園、投資17億元的鼎瑞模塑科技工業園、投資4億元的帕加尼工業園、投資1.6億元的巨鴻機械、投資2億元的通力電池、投資1.2億元的中南紙業等6個億元以上項目正在抓緊建設;投資10.5億元的平輿綠色家居產業園項目已開工。同時,五年爭取上級政策性項目資金11.1億元,居全市前列。

2011年,平輿縣被評為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市區,多次榮獲市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先進縣。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迅速提升。建成區面積5.9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廠房5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86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39億元,實現稅收1.6億元。2008年9月全省標準廠房建設現場會在平輿縣召開;2009年全省項目建設工作會議把平輿縣產業集聚區列為全市唯一縣級觀摩點;2010年被評為省優秀產業集聚區,獲獎金600萬元;2011年在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中綜合排序第49名,居全市第一,被評為河南省先進產業集聚區、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產業集聚區,獲獎金500萬元,並作為河南省唯一縣區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在2010、2011年駐馬店市產業集聚區觀摩評比中,均獲全市第一名。產業集聚功能逐步顯現。成立綠源治污公司,建成惠成皮革治污中心和省藍皮及皮製品檢測中心,建設皮革皮具標準廠房26萬平方米,2011年皮革皮具和醫藥生化企業發展到140家,實現稅收1.2億元,兩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

第三產業

2011年,愛家、樂山等知名商企落戶平輿,休閒娛樂、物流業、服務業等發展迅速,2011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居駐馬店市前列,明大凱鏇城、銀河大廈等高層建築成為城市亮點。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34.5億元,年平均增長18.2%。平輿年產皮革50萬張,是江淮流域有名的皮革產地。

社會事業

科技成果

太任(太妊)太任(太妊)
2008年,平輿縣召開了科技獎勵大會,兌現獎金7.4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133件,位居全市第一名,被認定為省智慧財產權優勢區域培育計畫縣。科技主要職能工作、智慧財產權工作、防震減災工作處於全省領先地位。2009年被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教育資源

平輿縣平輿縣
2008年,平輿縣榮獲全省“兩基”工作先進縣。2013年,平輿全縣共有72所國小,11所中學,5所高中,在校生16萬人。主要國中有平輿實驗中學、平輿第二初級中學、洋店中學,主要高中有平輿一高、平輿二高。共投入2.3億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實施基礎教育建設項目100個。落實資金7885萬元,29.8萬人次中國小生享受了“兩免”政策,1.7萬人次貧困寄宿生享受了“一補”政策。

宗教文化

2010年,平輿縣有3.8%的民眾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其中,基督教發展較快,教徒最多。2013年,平輿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94%以上。積極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監管。

醫療衛生

2008年,完成了縣中心醫院等5個單位門診樓、病房樓和73個村衛生室建設任務,並添置了診療設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強;平輿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4.11%,補助28.7萬人次,補償5639.38萬元。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無鼠害先進城區”順利通過省專家組的復檢。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平輿縣人口出生率11.47‰,人口自然增長率5.49‰。2013年,新農合參合率95%,補助參合農民180萬人次,補助資金3.5億元;在全市率先實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85%。

社會保障

射橋鎮單老等5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扶貧開發工作紮實開展,五年脫貧6.3萬人,連續三年被評為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縣。

文物古蹟

名單 介紹
殷商摯國故城遺址(縣保) 位於平輿縣城。東起文化館,西至烈士陵園,南到清河邊,北及永盛花園小區。始築於商代,並在先秦及以後歷代長期使用。
沈子國故城遺址(省保) 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周遺址。面積202萬平方米。為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是中華沈氏的發源地。該遺址為中原地區保護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
先秦汝墳故城遺址(縣保) 又稱安成故城。位於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一帶,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據考證,《詩經》中《關雎》、《汝墳》等十一篇創作於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塋地,號稱“十八冢”。
陽城故城遺址(縣保) 位於後劉鄉新集村一帶,城垣呈長方形。春秋時為楚所置。秦統一六國後,置陽城縣,屬陳郡。據考為中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鄉里。西漢時陽城改屬汝南郡。東漢初年裁併入汝陽,為世家袁安的莊宅。唐代在故城遺址上建陽城寺院,至民國仍有遺存。
戰國韓古城遺址(縣保) 位於後劉鄉韓古城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壁壘遺址。
東皇廟(縣保) 位於縣城摯地大道中段東側。原名聖母廟,又名東塔寺,是一座始建於周代,道教與佛教兼容,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主要殿宇包括:聖母殿、文王殿、東皇閣、老君殿、羅漢殿、袁安祠、二龍祠、陳蕃祠等。寺廟設有諸多地方名人專祠。該寺廟多次毀於戰火,又歷代重修,今僅存東皇閣。
洪山廟(縣保) 位於後劉鄉洪山廟村,與上蔡白龜廟、淮陽太昊陵齊名,為“豫南三大古廟”之一。遠古名穀神廟,據考為商紂王之子殷洪大難餘生,自號“洪山隱居”(又名洪山道人)隱遁處。主要殿閣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閣、牛王宮、馬王殿、龍王殿、奶奶殿、閻王殿、天王殿、羅漢殿等。
仙翁廟(縣保) 位於東和店鎮仙翁廟村,是當地百姓為紀念為民驅魔看病的仙人費長房而建的廟宇。
郭寺遺址(縣保) 位於萬冢鄉郭寺村。建於隋代開皇元年。五代毀於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閣有:佛祖殿、羅漢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閣等建築。與射橋開元寺和附近的陽城寺院齊名,曾為汝東名寺。60年代初廢棄。
東岡寺遺址 位於老王崗鄉小崗村西。初為老子廟。東漢中期,人們“誦黃老之微詞,尚浮屠之仁祠”,因廟址濱鄰汝水鴻隙陂,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漕道,建東崗寺,至唐代達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餘座,並有大面積寺田。清末廢於捻軍起義。
回龍寺遺址 位於老王崗鄉賈屯村。相傳是西漢時期人們為祈禱龍王回此休息、頤養天性而建,名龍社,又稱廻龍廟。東漢時期拓建佛教各殿閣,唐代達到鼎盛。主要殿宇為大雄寶殿、龍王殿等。
白龍廟遺址 位於老王崗鄉白龍王廟村。古為當地人民為祈求白龍造福鄉民而建造。宋代以後,廟內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諸殿閣,香火旺盛。建國後廢棄。
玉皇廟遺址 位於玉皇廟鄉玉皇廟村。原名為“光武廟”、“劉秀廟”,後名玉皇廟,是豫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始建於東漢末期,歷代重修,60年代初廢棄。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天師觀、劉秀殿、賈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閣規模最大。
廟灣鎮會館廟 位於廟灣鎮北區。明代晉秦商人相地脈、卜吉凶,於鎮北鄰河處創立“山陝會館”。內設關帝殿、樂樓、天王殿、財神殿、灶君殿、馬王殿等。關帝殿氣勢恢弘,蔚為大觀。60年代,山陝會館廢棄,今存馬王殿和修復的“關帝殿”及六塊明清碑刻。
廟灣鎮東嶽廟 又名東王廟,位於廟灣鎮東區。建於宋代,明時重修。供奉齊天大帝、東王黃飛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廟舍。該廟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較小。
陳蕃祠遺址 又名“陳公祠”,位於射橋鎮西關。是東漢末期為奠念名重當朝的太傅陳蕃而建。陳蕃晚年因“黨錮之爭”,被宦官勢力殺害,被朱震密葬於此,附近有古稱“古冢十二座”的陳蕃後裔墓葬。祠內主要殿堂有:陳公堂、朱震祠、黃浮祠、陳逸祠、范滂祠等,歷代修葺。近代祠堂毀於兵火。
張令公祠 又名張令公廟,位於射橋鎮古城南。張令公,即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當地百姓立祠紀念。歷史上曾屢毀屢修,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當地信徒籌建祠舍數間,恢復祭拜儀式。
董孝子祠遺址 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與仙女廟毗鄰。董孝子即董永,西漢時期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並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當地百姓為紀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毀於兵火。
織機廟遺址 又名仙女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是紀念漢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廟宇。據考證為晉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稱七仙女殿)、織機房、月圓堂等殿閣。
射橋壺仙觀遺址 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懸壺濟世的壺公和弟子仙翁費長房的觀閣。門題“懸壺濟世”。東漢時汝南郡治在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裡盛傳神仙壺公和弟子費長房救死扶傷、惠濟黎民、鞭笞百鬼、驅使社公的傳說。晉代,當地人們建造殿堂兩座,一座為“壺公祠”,一座為“仙翁觀”,各具殿舍五間,合稱“壺仙觀”。
生死祠遺址 又名“范張廟”、“雞黍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是當地民眾為紀念張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謳歌人間信義真情。民國初年,毀於兵火。
四賢觀遺址 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據考證,為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四賢罹難闊別重逢之地,時稱“古城聚會”。後人為紀念四人古城聚會,在此建起“四賢觀”。主要殿堂有:趙雲祠、張飛祠、關公祠、劉備殿、四賢觀等。
開元寺遺址 位於射橋鎮中,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唐代名剎。該寺占地500畝,並有大量寺田,規模宏大。建供奉釋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佛賢殿、高僧殿、彌陀殿、佛光殿、藏經閣、三聖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綱寺,為豫南的佛教中心。該寺60年代被毀,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
龍王廟(縣保) 位於縣城東北十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廟。該廟清代以前頗具規模,除分造六色神龍寶殿外,還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範學校遷移該廟,利用廟址擴建學校。今僅存青龍殿與《皇清重修龍王廟碑記》的殘碑一塊。
射橋黌學 又名“孔廟”,位於射橋鎮國小院內。始建於明泰昌年間,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聖跡殿、詩禮堂、崇聖祠等,近代毀廢。現僅存詩禮堂。該殿堂為明清時縣科庠生科舉後舉行尊孔授儀的場所,對宣傳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詩禮堂系清代重修,整個建築保護完整。
普照寺秀公戒師和尚塔(省保) 又名普照寺塔,位於李屯鄉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於唐代,毀於清鹹豐十年,現僅存一塔。該塔建於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級,為密檐式磚砌塔,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金塔。

特產

平輿特產眾多,其中以白芝麻、小磨香油最為著名。相傳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時曾來到平輿汝河畔,品嘗平輿白芝麻,驚其異香,稱之為“百穀之首”。素有“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之稱。以廟灣一帶生產的槐山羊皮為原料加工的皮張統稱“廟皮”,“廟皮”曾是歷史上深受國內外客商歡迎的漢口路皮革之一。

榮譽

平輿是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防水防潮之鄉、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全國文明縣城。
1988年平輿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第一個白芝麻外貿出口基地縣並準許出口免檢;2003年“平輿白芝麻”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2004年被省農業廳認命為“白芝麻無公害”生產基地縣。

名人

平輿有被尊為“中國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親太任,有秦末率眾揭竿而起的張楚政權領袖陳勝,有被史界贊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東漢名臣陳蕃,有被譽為“平輿淵有二龍”的月旦人物許靖和許劭,還有清末捻軍首領陳大喜等無數先賢英烈。

太任 周文王姬昌之母。
陳蕃 東漢太傅,漢朝重臣。
闞敞 字子張,東漢汝南郡平輿人。
萬道同 字慧清,號懶園居士,萬冢鄉萬寨人,晚清貢生,人稱萬撥貢。
陳大喜 字泰和,今平輿縣東皇廟鄉老圍子村(時為陳家寨),為清末著名的太平軍首領之一。
張熹 字季智,東漢桂陽郡臨武人,漢靈帝時任平輿縣令。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百姓尊稱他為“青天張令公”。
陳勝 平輿縣陽城鎮(今平輿西北)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
郭了凡 原名郭超塵,平輿縣西洋店鄉郭寨人。
許靖 平輿縣人。年輕時與堂弟許劭俱知名,善於品評鄉黨人物,尤其重視對人倫品行的評價
周浚 西晉時安城人(今平輿老王崗一帶),是周平王少子汝墳侯周烈的後裔。浚天資聰穎,承襲家教,善識人才高下,以才辯知名於世。
戴憑 東漢汝南郡平輿人。少時聰穎,博學多才,尤鑽《京氏易》。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