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

生豬

生豬(英文名:pig),即生活著的豬,對未宰殺的除種豬以外的家豬的統稱。豬,雜食類動物。豬一般多指家畜。豬是十二生肖之末,也稱之為亥。哺乳動物,身體肥壯,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較長。肉可食用,皮可製革,體肥肢短,性溫馴,適應力強,易飼養,繁殖快,有黑、白、醬紅或黑白花等色。豬出生後5-12個月可以配種,妊娠期約為4個月。豬的平均壽命為20年。

基本信息

免疫接種

生豬生豬

為了保證接種質量,在豬免疫接種豬瘟凍乾疫苗和豬三聯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四種豬暫不接種

①正在患病的豬

②剛閹割傷口未癒合的豬

③沒斷奶的仔豬

④臨產母豬(一般是產前產後一個月)。

2、防止接種過度

反覆多次接種,反而會導致免疫麻痹,免疫豬變成易感染豬。

生豬生豬

3、防止人為傳播

注意消毒,包括防疫人員、機械等。免疫接種用注射器和針頭與治療用注射器和針頭要分開,稀釋用的與免疫注射用的器械要分開,每注射1頭豬換一次針頭。

4、注意疫苗的保存、使用,防止過期變質

①注意瓶上的標籤說明

②無冰櫃等保存設備的,未稀釋的疫苗在氣溫25℃以下必須5天內用完,在25℃以上應2天用完

③豬三聯苗稀釋後4小時注射完畢,豬瘟凍乾苗應當天用完。

5、防漏打不打飛針,以防疫苗外溢,注意分清同一圈內的已接種和未接種的豬。同時避免注射針頭過短過粗。

簡介

生豬

一種家養的肥胖的用以食用的動物,小時候很可愛,長大很恐怖,大鼻子,大耳朵,吃的多,胖的快。我國養豬至少也有5600-6080年的歷史。豬的脖子很短。豬其實不笨,事實上是種很聰明的動物,看似憨厚,其實很有點小脾氣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 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 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徒刑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雜食性肉用家畜。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具有繁殖力強、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食性廣等特點。豬肉細嫩味美 ,營養豐富 ,是人類主要肉食品之一。

除以鮮肉供食用外,還適於加工成火腿、醃肉、香腸和肉鬆等製品。豬皮、豬鬃和豬腸衣可作工業原料。豬血和豬骨可分別製成血粉和骨粉作飼料用。豬的內臟和腺體可以提制多種醫療藥品。

豬本身還是很好的實驗動物。 中國農民素有養豬積肥、以豬糞肥田的習慣,養豬已成為 中國農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家豬的馴化並非集中於某一個地區,而是各地居民分別馴化了當地野豬的結果。 家豬的體軀豐滿,四肢短小,鼻面短凹或平直,耳下垂或豎立,被毛較粗,有黑、白、棕、紅、黑白花等色。豬的鼻吻靈活,有用鼻端拱土覓食地下草根、塊莖和其他食物的本能。足有四趾,但僅第3、4趾著地。

成年豬有 44 顆牙齒,獠牙尖短而彎曲,門齒、犬齒和臼齒都很發達。視覺和觸覺遲鈍,而聽覺和嗅覺敏銳。雜食,能利用各種動、植物性飼料。但有擇食性,消化粗纖維的能力不及草食動物。汗腺機能不發達,皮下脂肪層厚,在高溫時散熱困難,故耐熱性較差。

在炎熱環境中,喜在水塘里打滾以助散熱。愛清潔,不在採食和睡臥的地方排便。性成熟較早,妊娠期短,產仔數多,因此世代間隔短,周轉快,增殖容易。生長迅速。壽命約20年。 豬的類型缺乏統一的劃分標準。通常是根據體型結構和主要用途分為脂肪型、醃肉型、鮮肉型或瘦肉型。豬的品種全世界約有300多個。其中中國約占1/3 ,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 中國地方豬種根據其來源 、分布 、體質、外形和生產性能可劃分為 華北型、 華南型、 華中型、 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個類型。

均勻體重

同組豬只上市體重不均勻造成下列問題:​

1.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某些豬必須飼養更長的時間

2.胴體體重變異大,給屠宰加工帶來不便

最近由養豬生產發展委員會和農業與鄉村發展部聯合資助,在Hillsborough的ARINI開展了一項研究,以期驗證能否通過分組策略降低豬群屠宰體重的變異程度。

研究

試驗採用了1200頭豬,一部分按體重的輕、中、重分成三個等級的均勻體重組,其中一部分分組在4周齡進行,另一部分在10周齡進行。一部分為混合體重組,同組內包括各種體重的豬只。這部分豬的分組也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所有豬只均為公/母混群飼養,每組10頭,從分組直到21周齡屠宰為止不再改變分組方式
斷奶時按體重分組有沒有好處?

斷奶時按體重分組對降低屠宰體重的變異程度沒有作用(體重變異範圍在分體重小組中為35kg,在混合體重小組中為33kg)。這種變異是由於生長期間增重速度的巨大差異造成的。舉例說明,同組內體重變異範圍在生長階段(4-10周齡)會增加6倍,而此後的肥育階段(10-21周齡)僅增加3倍。

肥育階段按體重分組對降低屠宰體重的變異程度沒有作用?

肥育階段開始時按體重將生長豬分組後,小組內屠宰體重的變異範圍比混合體重分組小7kg(分體重小組的變異範圍為26kg,混合體重小組的變異範圍為33kg)。假設增重速度為1kg/天,那么通過這種方式,全部豬只達到上市體重的時間可提前1周。

正如預期情況,分體重飼養的不同體重組達到屠宰體重的日齡不同。重體重組20周齡達到屠宰體重,中體重組21周齡,輕體重組22周齡。而混合體重組平均在21周齡到達上市體重。

結論

肥育期開始時按體重對生長豬進行分組可提高肥育設施的使用效率
將來的研究應集中於如何降低生長階段的變異程度,這樣的話,在斷奶時按體重分組,屠宰時也可獲得均勻的組內體重。

提高生產水平

當前,一些地方存欄能繁母豬30~50頭或年出欄商品肥豬500頭以下的中小規模養殖場,在品種選擇、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生產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養殖效益差。為充分發揮生豬遺傳潛力,確保豬肉市場有效供給,促進養殖場戶增收,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建議採取如下技術措施,提高生豬生產水平。

品種選擇

母豬是商品豬生產的基礎,購買前選好母豬至關重要。建議中小規模養殖戶不要在育肥豬群中自留母豬。

(一)根據市場需求,結合飼養管理水平和條件,選擇合適的母豬品種。

如育肥豬擬運往大中城市銷售,或與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合作,對屠宰率和胴體瘦肉率要求高,就要選瘦肉率較高的引進品種雜交母豬,如長大二元母豬或者大長二元母豬,也可飼養培育品種母豬;如果對瘦肉率要求不高,可以選擇地方品種與引進品種的雜交母豬。養豬技術缺乏、經驗少的養殖戶,宜選擇適應性好、抗病抗逆性能強且生長育肥性能較高的培育豬種及其配套雜交組合。具備一定生豬養殖經驗,有技術積累的專業化養殖戶,建議選擇長大或大長雜交母豬。

(二)要了解不同品種豬的繁殖性能特點

相比而言,地方品種和培育品種繁殖性能優勢較引進品種明顯。地方豬種性成熟早,排卵數多、產仔多,乳頭數多、泌乳力強,發情症狀明顯,繁殖力高。引進品種豬發情症狀不明顯,配種時間不易掌握,因不發情、屢配不孕、產仔少或頭胎豬斷奶後不發情等原因引起的淘汰率高,泌乳力、護仔性等方面不如國內地方豬種。

(三)注重後備母豬的個體選擇。

後備母豬適宜選擇4~5月齡,體重50~75公斤的個體。此階段的豬生長發育、體型外貌、生殖器官及乳頭狀況等基本定型,易於外觀選擇。選擇後備母豬的主要外貌特徵要求是:品種特徵明顯(毛色、頭型、耳型等),體型良好、面目清秀、頭頸較輕、體格健壯、背線平直;乳頭排列均勻整齊,有一定間距,沒有瞎乳頭、副乳頭,有效乳頭6對以上;生殖器官發育良好,外陰較大且下垂;肢蹄結實,無明顯跛行和蹄裂。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所選母豬的健康狀況。最好對已選好的母豬進行血樣採集,送具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後,再根據結果進行取捨。一般應從防疫制度完善且執行嚴格的種豬場引進種豬,種豬來源於非疫區。

仔豬選擇

(一)向種豬場諮詢,了解仔豬是何種雜交組合,疫苗免疫情況。

(二)注重體型外貌選擇。凡身腰較長,腹部上收和呈扁圓狀而不下垂,臀部突出而豐滿,背較平而稍寬以及皮薄毛稀的幼豬,一般都是瘦肉豬的雜交後代。這種豬育肥時生長快,飼料報酬高。

(三)選購健康無病的仔豬。凡眼神好,清亮,鼻頭濕潤,被毛光澤,精神旺盛活潑

生豬生豬

,並常搖頭擺尾,尾尖能卷,叫聲清脆,不拉稀,糞成團,說明是健康無病的小豬。

(四)就近購買,避開疫區。一般不宜到較遠的仔豬交易市場上去選購仔豬,宜就近購買,便於了解雜交情況和疾病發生情況。

(五)選購體大強壯的仔豬。體重大,活力強的仔豬,育肥期增重快、省飼料,發病率和死亡率低。大家的經驗是“初生多一兩,斷奶多一斤;入欄多一斤,出欄多十斤”。50~60日齡的仔豬,體重不能低於11kg~15kg。只圖省本錢而購買生長落後的弱小仔豬育肥,往往得不償失。

飼養管理

提高母豬繁殖力,除科學選擇好後備母豬外,適時配種與淘汰、實現各階段精細化飼養是提高繁殖母豬生產效率、實現繁殖母豬高產高效養殖的技術關鍵。對於中小規模養殖戶,建議就近購買精液開展人工授精,不宜飼養種公豬,尤其在夏季,利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更好地保證精液質量,提高受胎率。

(一)後備母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科學配製飼糧。注意飼糧中能量濃度和蛋白質水平,特別是礦物質元素、維生素的補充,促進後備母豬健康發育,在第2次或第3次發情時配種。

2.合理飼養。飼餵後備母豬專用料,切忌飼餵生長育肥豬料。後備母豬需採取前高后低的營養水平,一般90公斤前實行自由採食,90公斤後至配種實行限飼與自由採食結合,日飼餵2.5公斤左右,分2~3次飼喂,並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防止後備母豬過度肥胖,推遲發情。在配種前2周結束限量飼喂,實行優飼催情,日飼餵量增至2.5~3公斤,配種後恢復每天飼餵2公斤左右

3.合理分群。後備母豬一般為群養,每欄5~6頭,每頭占圈面積至少1.5平方米。

4.適當運動。每天適當運動,以增強體質,增強四肢的靈活性和堅實性。

5.促進後備母豬適時發情。採用每天2次運動,增加光照時間,用成年公豬刺激法刺激後備母豬發情。適時淘汰不發情母豬。

(二)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空懷母豬飼養管理的關鍵是保持母豬正常的種用體況,使母豬能正常發情、排卵,及時配種受孕,技術要點如下:

1.供給營養水平較高的日糧,保持適度膘情。母豬太瘦或太肥會出現不發情、排卵少、卵子活力弱、受精能力低,並易造成母豬空懷。

2.使用短期優飼技術,促進發情排卵。在配種前10~14天,後備母豬在原日餵料量基礎上,增加料量0.5公斤左右,配種結束後停止加料;經產母豬在原日餵料量基礎上增加料量0.4公斤,並視體況增減料量。

3.分群飼養,適當運動,公豬誘情。一般每群4~5頭,互相刺激,有利於儘早發情、配種。後備母豬可每天自由運動2~3小時。用試情公豬追逐不發情的母豬,或將公母豬同圈混養,可促進不發情母豬發情排卵。

4.做好空懷母豬的發情鑑定,以免漏情而造成失配。發情鑑定方法主要有依據發情症狀鑑別和公豬試情法兩種。一般母豬發情前期表現出趴跨其它母豬,外陰部膨大,陰道黏膜呈大紅色,有粘液,但不接受公豬趴跨(持續12~36小時);發情中期,母豬壓背時靜立不動,耳豎立,外陰部腫大,陰道黏膜呈淺紅色,粘液稀薄透明,嘴裡沒有任何聲音(對人靜立)。此時為輸精的最佳時期。發情後期,母豬趨於穩定,外陰部開始收縮,陰道黏膜呈淡紫色,粘液濃稠,不願接受公豬趴跨。

5.適時配種。對於後備母豬,地方品種雜交母豬的初配年齡和體重一般是7~7.5月齡、體重80-90公斤,引進品種適配年齡和體重一般在8~10月齡、體重110~120公斤。發情母豬的最佳配種時間是發情中期。配種公豬精液經鏡檢,精子活力在0.7以上才能配種或進行人工授精

6.治療生殖道疾病。母豬患有生殖道疾病時,尤其是高產母豬,應及時診斷治療。正常生產狀態下,有個別母豬長時間不發情或頻繁返情,用藥物催情和改善飼養管理無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豬應及時淘汰。母豬一般3~4胎仔數最高,到6胎降低,且產仔性能偏差,這種母豬應淘汰

(三)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做好妊娠母豬兩個關鍵時期的飼養管理。第一個時期是在母豬妊娠後第1個月,胚胎容易受環境和不合理的營養刺激而導致脫落死亡,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保持懷孕母豬安靜,儘量少受應激,防止死胎和流產。第二個時期是在懷孕母豬分娩前一個月里,所需營養物質顯著增加,此時要注意加強營養,保證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餵量。

2.保持妊娠母豬適當膘情。主要是通過改變飼料量來控制妊娠母豬膘情,防止過肥或過瘦。體況較好的母豬,妊娠前、中期給予2~2.5公斤的飼糧便可,到妊娠後期(84天至產前1周)進行短期優飼。短期優飼是根據母豬體況每日增加1公斤的全價混合料。

3.做好妊娠診斷。配種後18~24天以及39~45天認真做好妊娠超聲診斷,及時檢測出再次發情或未受孕的母豬。

(四)母豬分娩及哺乳期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做好產前準備工作。包括準確計算預產期(豬的妊娠期為114天),準備好乾布、絲線、剪刀、消毒液以及仔豬產箱、保溫燈等接產用品和設備。接產人員應先消毒手臂和接產用具。

2.做好母豬分娩前後的飼養。要特別注意臨產前5~7天母豬的狀況,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保證母豬消化道正常,防止便秘、體溫升高。分娩當天母豬可餵1~1.5公斤日糧,並餵2~3次麩皮鹽水湯(麩皮20克、食鹽25克、水2公斤),產後2~3天的飼餵量為正常飼餵量的1/3~1/2,以後逐步過渡到自由採食。

3.母豬分娩前後的管理。臨產前5~7天將母豬遷入產房,注意觀察母豬,加強護理,防止早產。進入產房前給母豬洗澡,產前將母豬乳房、陰部清洗,再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消毒,保持母豬乳房和乳頭的清潔衛生,減少仔豬吃奶時的污染。

4.母豬接產要點。要晝夜值班輪流看護臨產母豬,隨時準備接產。待仔豬出生後,立即用布擦乾口鼻及全身的粘液,使仔豬呼吸暢通,在距仔豬腹部3厘米左右處接結剪斷臍帶,並用2%的碘酊消毒斷頭處。

5.母豬難產的處理。藥物助產:催產素用量為每100公斤體重注射2毫升,注射後20~30分鐘可以產出小豬,如果無效要採用人工助產。人工助產:助產人員剪手指甲,用肥皂水洗手,再用消毒液消毒手及手臂,塗上潤滑劑,同時將母豬產門洗淨。手並成錐形,手心向上,待母豬努責時,緩緩伸入產道握住仔豬,順勢將仔豬拉出,拉出1頭後,如轉為順產就不必再行人工助產了。術後給母豬注射抗生素以防感染。

6.固定奶頭,保證仔豬吃到初乳。把仔豬放入保育箱,保證仔豬溫暖,出生30分鐘後,幫助仔豬吃上初乳。

7.做好哺乳期母豬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嚴格按飼養標準和需要量飼餵哺乳母豬;一般日餵3次,夏季炎熱天氣可以在晚上增加一次。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泌乳期母豬飼料結構要相對穩定,不餵發霉變質和有毒飼料

8.根據仔豬的體重決定斷奶時間。條件好的豬場,如果保育舍的溫度可以保證,而且有比較好的仔豬料,可以選擇在28天左右斷奶,不主張在中小規模豬場實施早期斷奶,斷奶仔豬的體重不小於7公斤。在炎熱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可以晚斷奶幾天。

9.提供良好豬舍環境。豬舍內和豬床上要保持溫暖、乾燥、衛生、空氣新鮮,每天清掃豬欄,堅持每2~3天用對豬無副作用的消毒劑噴霧消毒豬欄和走道。儘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保持環境安靜。

(五)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做好防凍保溫工作。對剛生下來的小豬,擠壓和低溫是主要的不利因素。應保證產房舍溫在20℃左右,舍內設定仔豬保溫箱,箱內吊250瓦的紅外線燈,燈距箱底面40厘米,或在箱內鋪電熱板或熱水保溫板。在分娩後的頭3天內,仔豬的適宜溫度是32~28℃;生後4~7天,適宜溫度為28~25℃;第8~30天,適宜溫度為25~22℃。

2.在分娩舍內設定護仔欄,以保護仔豬和限制母豬活動,減少仔豬死亡。

3.保證初生仔豬儘早吃上初乳,增強機體免疫力。對弱豬一定要採取人工輔助哺乳,直到仔豬能自己站立吃乳。在3日內做到每隻仔豬都固定乳頭吃奶。

4.固定奶頭。注意將弱小仔豬固定在前中部乳頭,保證全窩仔豬均勻發育。

5.選擇性寄養技術。在母豬產仔過多而無力全部哺育時,應將多餘仔豬寄養給其他母豬哺育。寄養的辦法是讓被寄養仔豬身上帶有接受母豬的氣味,以減少被寄養仔豬咬傷情況的發生。

6.補鐵、補料。在仔豬生後2-3天,給每頭仔豬肌注補鐵100-150毫克,預防缺鐵性貧血,提高仔豬斷奶成活率。仔豬生

7天左右,可採用自由採食法補料,提高仔豬斷奶重。

8.減少斷奶仔豬的應激。一是通過補料,做好飼料與飼餵方法的過渡。仔豬7~10日齡時可開始誘食,每天投料5~6次,少餵勤添,及時清除剩餘料,自由採食和飲用清潔水。二是做好環境條件過渡和合理轉群。斷奶時可趕走母豬,在原欄留下小豬進行保育;斷奶仔豬轉群時儘量減少合群。三是調節畜舍溫、濕度。在冬季,要特別注意保溫。在夏季,注意通風換氣,保持室內乾燥。四是調教仔豬定點排便,減少疾病傳播。

.做好去勢和早期補料工作。健康小公豬在7~10日齡閹割

生豬生豬

(六)保育仔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保育期是豬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也是飼養管理最困難的時期。斷奶後7~10天的生長速度會影響仔豬以後的生長速度和全期的飼料利用率。因而,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確保儘可能高的生長速度,以及良好的健康狀況。
1.搞好欄舍消毒。斷奶仔豬進入保育舍前,要對保育舍內外進行徹底清掃、洗刷和消毒,殺滅細菌;仔豬進入保育舍後,及時清理糞污。

2.合理分群與調教。分群按照儘量維持原窩同圈、大小體重相近的原則進行,個體太小和太弱的單獨分群飼養,以減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傷害。調教仔豬定點休息和排泄。對不同群的仔豬並欄後噴灑低濃度的農福,以防打架

3.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保育舍每圈飼養仔豬15~20頭,最多不超過25頭,每頭仔豬占圈舍面積為0.3~0.5平方米。

4.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剛斷奶仔豬一般要求舍內溫度30℃,以後每星期降3-4℃,直至降到22-24℃。相對濕度為65%-75%。

5.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在斷奶後7~10天內的飲水中加入葡萄糖、鉀鹽、鈉鹽等電解質或維生素,可提高仔豬的抵抗力,防止腹瀉。

6.仔豬自由採食,加強飼養管理。斷奶後5~6天內實行少餵多餐(一晝夜餵6~8次)。斷奶後1~2周內繼續餵飼仔豬前期料,待仔豬適應環境後逐漸改為仔豬後期料,過渡時按飼餵量1/3逐步替換,每次替換2天,一周換完。

7.加強觀察。包括觀察仔豬的生長、活動、採食和糞便,發現病、弱、僵豬後,併入另欄,及時治療。

(一)控制好傳染源。

主要是嚴格引種質量,從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種豬場引種,並隔離觀察半個月。病死豬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或深埋)。

(二)切斷病原傳播途徑。

豬場辦公區及生產區必須嚴格分開,豬場大門、生產區入口均應設立消毒池及相應消毒裝置,定期更換消毒藥物。提倡輪流使用不同的消毒劑。來訪人員套用消毒液洗手,使用豬場的鞋類和場區的工作服,才能進場。養殖場工作人員進出場,應更換固定工作服、鞋、帽,定時將工作服、鞋、帽等清洗並熏蒸消毒。定時清除舍內糞便,保持舍內乾淨。豬舍消毒要不留死角。先沖乾淨豬舍,乾燥後加消毒液,消毒液乾燥後再沖洗乾淨,並空欄1周再進豬。加強對公豬精液中病原的檢測,防止攜帶病原;做好衛生、殺蟲、滅鼠工作,加強對貓、犬及鳥類在場區活動的控制,減少傳染病侵入風險。

(三)科學合理進行免疫防控。

切實做好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偽狂犬病疫苗、喘氣病疫苗的免疫接種。科學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式,實施強化免疫。按照說明書使用足夠的劑量,規範操作。禁止在接種疫苗期間使用抗病毒藥物或抗生素。

(四)加強疫病的檢測與免疫評估。

與有資質的檢驗單位合作,做好豬場疫病的定期診斷與檢測,定期監測豬群常用疫苗的免疫效果,重點保證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病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免疫效果。

(五)強化豬群藥物預防與保健

藥物保健是對疫苗預防的補充和應急措施。秋季氣候變冷時,在豬飼料中添加抗呼吸道病藥物,冬季寒冷、豬舍潮濕時添加抗腹瀉藥物,母豬分娩前後使用抗產褥熱和乳腺炎藥物,新生仔豬、斷奶仔豬和轉群分欄豬使用藥物防病。用藥要注意配伍禁忌和遵守停藥期規定。無論用藥物飲水或拌料,要求濃度均勻一致,飲水用藥前應停水2~4小時,用藥劑量要足夠,但是不要盲目加量,注意保證療程,一般預防用藥3~5天,用藥期間應注意豬的狀態,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六)定期驅蟲。

育肥豬群在斷奶後7天、60日齡和120日齡時各驅蟲一次。母豬群一年3~4次,在驅蟲期間每天必須對豬群糞便消毒,殺死蟲卵和成蟲,增強驅蟲效果。

行業發展

2012年

生豬生豬

生豬自繁自養處於微利狀態,育肥豬養殖虧損幅度不大,大規模淘汰母豬的現象並未出現,行業去產能化進程緩慢。截至2012年9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在5063萬頭,環比增長2.1%同比增長4.7%。從數據上來看,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處在較高水平,同時隨著規模化養殖比例的提高,大規模養殖場特別是大型養殖企業仍在積極建設生豬養殖基地,預計2013年我國生豬市場供應依然較為充足。

2013年

2013年正處於新舊周期交替的階段,預計上半年國內生豬價格將呈現整體下行走勢,下半年國內生豬價格逐步實現觸底並小幅上漲

受飲食文化的影響,中國春節是豬肉的大量消費期。因此豬肉價格在每年的1~2月都有非常強的支撐。受豬肉價格高企支撐,每年1~2月,國內生豬價格也同樣迎來一波上漲走勢。從目前國內生豬均價15.0元/kg以上的價格來看,2013年2月國內生豬均價有望衝擊16.0元/kg的短期高位。

由於國內能繁母豬及生豬庫存依舊高企,且下游需求量持續低迷,因此在經過春節需求刺激之後,國內生豬均價將調頭下行。考慮到全球經濟環境較差,結合前幾個生豬價格周期(表1),預計此輪價格下跌將持續19~20個月,2013年的價格低點將出現在4月或者5月。結合歷年的高低點下跌幅度以及目前的存欄高峰來看,預計2013年國內生豬價格最低將在12~15元/kg之間。

價格不斷下跌的影響,預計國內生豬存欄量或將逐步減少,同時生豬價格也將進入下一個輪迴。預計生豬價格經過夏季的暫穩走勢,2013年8月以後有望逐步進入上行通道。

2014年
(1)受供應充足的影響,1-4月份生豬價格持續下降,最嚴重時生豬養殖虧損超過200元/頭。受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仔豬存活率降低的影響,下半年生豬市場供應逐漸減少,再加上國家收儲的刺激和節日效應需求的增加,5-9月份生豬價格穩中小幅上漲,生豬養殖效益提高至近200元/頭。第四季度雖然豬肉需求增加,但供應也較為充足,生豬價格基本維持穩定。

(2)環境污染成為生豬養殖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國東部和南方部分地區陸續出台一些限制和禁止生豬養殖的政策。大型企業在全國布局新的養殖基地的時候,較多的選擇了黑龍江、內蒙古等省,生豬養殖逐漸向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

(3)2008年和2009年在中國生豬市場高利潤的刺激下,外資企業紛紛投資中國生豬養殖業。但近兩年受中國生豬養殖效益下降及生產、管理不適應中國市場環境的影響,外資企業逐漸退出中國生豬養殖業。

(4)雖然中國生豬市場供應充足,但因進口豬肉及雜碎具有價格優勢,進口量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5)中國中小型生豬屠宰企業眾多,且產能嚴重過剩,大型屠宰企業放慢了新建屠宰基地的步伐,採取了與中小企業合作的方式實現整合。

在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中國的生豬產業由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質的提高發展,產業處於轉型、整合和升級期,一體化的程度逐漸提高。

2015年

截止2015年9月,屠宰企業方面,目前盈利低下,需求疲軟;而市場供應量增加,收豬難度係數降低;如今雨潤金鑼雙匯負面新聞頻出,各方面的壓力同時齊聚,他們更是沒有心思提價。

養殖戶方面,一是比較接受9元附近的價位,對於大漲的行情走勢反而不再那么期盼,因此適時出欄者增多。另外一部分選擇壓欄的養殖戶由於近段時間行情持續盤整,惜售心理也有所鬆動。但是養殖戶對於跌勢依然有底線。豬肉需求端受到經濟低迷及目前價格高位的影響,制約了消費,導致我們所期盼的需求利好預期持續不出現。但是目前生豬存欄依舊是地位,整體行業元氣尚未完全恢復。目前雖然形成了全國性的弱勢行情,但是屬於豬價小幅趨弱。養殖戶要認清真正行情走勢,不要因為造勢的言論影響了正確的判斷。豬價漲跌有限,養殖戶切勿恐慌拋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