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湖北道情又稱沔陽道情,是解放以後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新曲藝品種。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上不斷積累演變而成的一種曲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以沔陽話道白,板腔豐富,地方風味極濃,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四大地方曲藝形式之一。
溯源
湖北(沔陽)道情是道教的產物,古時是道徒傳教、化齋必備一種基本技能。隨著道情題材的擴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擴大。清乾隆年間,由於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創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後逐步衍變成民間的說唱藝術。
據《中國音樂詞典》載:沔陽道情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後衍變發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同治年間產生了“沔陽漁鼓行會”。1911年前後,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1931年後,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
至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製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於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民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紮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後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1953年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加入武漢市曲藝隊,即現武漢市說唱團,後來,又有蔡賢臣、鄒立等專業漁鼓演員。鄒遠宏則豐富了道情的唱腔曲牌,編創了一批新的道情唱段。在沔陽打硪號子、天沔花鼓戲唱腔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上不斷積累演變而成的。其唱腔曲牌有的由沔陽、洪湖一帶的打硪號改編而成,有的由湖北漁鼓曲牌衍化而來,其曲目也多數從其他曲種中移植。
湖北道情多作為舞台演唱,以一人站唱為主,由小型民樂隊伴奏。其曲牌由沔陽打硪號子演變而來。
演唱形式
湖北沔陽道情用沔陽地方語言演唱。主要為一人站唱,也有兩人以上演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一人站唱時,左手懷抱漁鼓筒兼執三尺長的竹簡,右手拍擊漁鼓筒端的皮膜,交錯應節。二人對唱時,另一人敲擊磁碟,唱到尾腔時,多為眾人幫腔。演出樂器有漁鼓筒,竹簡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樂器。演唱時表演者左手懷抱漁鼓筒並打擊竹簡,右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頭擊漁鼓筒。邊唱邊打竹簡,控制速度和節拍,漁鼓筒只在前奏和間奏時才打。道具簡便,演唱和表演比較靈活。
唱腔
湖北沔陽道情的主腔叫“西韻”,依沔陽花鼓戲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韻”的基礎上,或取其頭,或截其尾,或擴充其音調,或變換其節奏,或將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發展出了“西韻頭”、“西韻尾”、“西韻上下句”、“西韻花腔”、“西韻垛句”以及“秋蟬曲之一”、“秋蟬曲之二”、“數板”、“龍抬頭”、“龍擺尾”、“喜盈門”、“荷花調”、“散板”、“雙魚尾”、“短腔”、魚咬尾”等十多支曲牌等十數支曲牌。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也可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節上參差交錯的效果。每個段子均以“西韻”作為唱腔骨架,並依其唱詞內容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擇用數支曲牌,圍繞“西韻”穿插進行。各個段子的唱腔曲牌雖不盡相同,卻有其共同的基本結構規律,即以“西韻”貫串全篇;“西韻頭”開頭,“西韻尾”煞尾,中間選擇其他曲牌與“西韻上下句”交錯。其結構布局大致是:“前奏曲”—“西韻頭”—“西韻上下句”—其他曲牌與“西韻上下句”或“西韻尾”交錯穿插—“西韻尾”。
代表人物
夏祖勤,1942年生,湖北仙桃人。師承湖北漁鼓王龔本槐,從藝50多年,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仙桃市戲劇家協會理事、仙桃市皮影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沔陽漁鼓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勤在民間文藝方面,堪稱“奇才”。他精通“沔陽漁鼓、湖北道情、快板、沔陽皮影戲”等,會演出,會編寫,會輔導。1972年11月,他獨創“湖北道情”《省柴灶就是好》,在荊州地區匯演時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1979年,他根據民間“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的傳統故事編寫“沔陽漁鼓”《臨死吃媽一口奶》,全文發表在《楚天藝術》,其中唱詞“一進監號,心驚肉跳;兩塊鋪板,難以睡覺;三次提審,全部成招;四面高牆,又陡又高;五(武)裝警察,來回放哨;六月馬桶,又臭又騷;七(吃)得不好,餓得開叫;八字命苦,該我坐牢;九(久)犯必露,法網難逃;十十(實實)在在,死罪不饒”,極具教育警示意義,夏祖勤至今尚能脫口而出。1983年,夏祖勤創作皮影戲《火焰山》和兒童劇《小熊貓學本領》,在荊州地區作品評獎演出中獲創作、演出兩個一等獎。
1989年11月,由夏祖勤創作,與曾小清同台演出的“沔陽漁鼓”《一子兩母》參加省第五屆“荷花書會”,獲創作、表演兩個二等獎,作曲、伴奏兩個一等獎。2000年,《一子兩母》在《楚韻新曲》一書中全文發表。1991年,他主編出版《仙桃諺語》一書。由於在這項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成績顯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民族宗教局特授予他“屈原獎”。從1961年到1991年的20餘年時間裡,他編寫和演出曲藝節目300多篇,除前述有關作品外,還有歌詞《放鴨姑娘》在省刊《長虹》發表,大型神話皮影戲《火焰山》劇本在《布穀鳥》全文刊登。
周維表演輕鬆大方,刻畫人物惟妙惟肖,畫龍點睛的動作生動形象;其嗓音條件獨特,“邊夾膛”的發聲方法和諧,運用自如,且鄉土氣息特別濃。
專家點評
在湖北曲唱的曲藝品種中,湖北道情形成最晚,但在民眾中的影響並不遜於其他曲種,武漢市說唱團除了專業道情演員演唱,從事其他曲種的演員還有不下10人演唱它,從而積累了大量曲目,滲透全省。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